杨柳青棉花行业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664
颗粒名称: 杨柳青棉花行业沿革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3
页码: 58-60
摘要: 本文描述了杨柳青地区棉花行业的沿革情况。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物资,广泛用于纺织、食用油、动物饲料等方面。由于棉花的价值较高且适合在杨柳青周围地区丰富的碱性土地上种植,吸引了该地区农民广泛种植棉花。因此,杨柳青在历史上曾形成一个棉花集散地。1920年,杨柳青开设了第一家经营棉花的宝兴恒,并在杨柳青设立了分号。
关键词: 杨柳青 棉花 经营

内容

棉花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用途颇广,棉绒可纺纱、织布、做棉衣,可做化学原料。棉籽仁可以榨食油,可制做肥皂。棉籽皮不但是很好的饲料,还可以配合羊毛织地毯。棉柴皮可织麻袋;棉绒和棉籽皮还是制造高级炸药的原料。
  由于棉花全身都是宝,需要量很大,故其价值高于粮食比价。且又适于薄硷地种值,因此当年杨柳青周围二、三十里的村庄农民,都乐于种棉花。从而使杨柳青镇曾一度形成了历史上的棉花集散地。
  1920年,杨柳青第一家经营棉花的宝兴恒开业了。宝兴恒原是设在天津城里鼓楼东,地势窄小,收棉不便,为此在杨柳青设立分号,并购置了人力轧花机,由东光县请来了轧棉工搞加工,既收购籽棉,又收购皮棉。收棉范围涉及保定、廊坊地区各县,连北京南苑也来杨柳青交售棉花。在杨柳青打包后,运交天津市华新纺纱厂。华新纺纱厂是大官僚周学熙等人筹建的,周学熙是袁世凯当总统时的财政部长,该厂设有三万九千纱锭,日需皮棉四千斤。那时不止华新,在天津的北洋、恒源等纱厂用棉,大部分都依靠河北省各地供应。连上海申新纺纱厂(荣毅仁经营的)亦来津购皮棉。
  杨柳青距津咫尺,水、陆交通方便给棉花经营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在三十年代,陆续开业的有协利成、聚和祥、永聚、同兴、万聚成、天义祥、永记、永顺德等十四家,他们都置有轧花机、榨包机、收购打包转运一条龙。
  做棉花买卖,大有利润可图。在三十年代每百斤籽棉花九元,每百斤皮棉四十五—四十八元,棉花的出棉率有多有少,由籽棉加工成皮棉,有百分之五十到八十的利润,而棉籽尚未计算在内。
  亦农亦商季节性经营的小作坊,每家有人力轧花机二至五台,共有一百二十多家,著名经营者有:卢金堂、岳开树、魏福记等,有合股的,有独资的,他们只能收购籽棉加工成皮棉,无打包设备,他们的皮棉分别交上述商号。
  以自行车、小推车为工具到四乡收购籽棉的商贩就更多了,他们收棉本钱,有的是自筹的,有的是从棉商和小作坊借的。但他们收购来的籽棉,全部交售给棉商或作坊。本镇约计有五百多名棉花贩子,这些人大部是农民,少数是商贩,利用冬闲贩运。综合上述、基本上形成了三级经营网络。他们互相往来,通过收购、交售、加工、运转,形成了棉花行业。
  日本统治时期,由于战争需要,实行了棉花统治,进行大量的掠夺,而棉花行业亦形成了畸形发展,所有的棉花,完全由日本人安排,除一部交纱厂外,大部份交日本出口了,那时由日本三菱、三井、日信、江商等洋行或株式会社经营。为了谋取利润,对日本出口的棉花,打包时掺水、掺土、掺一切杂质,凡是能压分量的东西都往里掺。并用贿赂手段,打通收购检验,过秤装船,各个环节,那时干棉花的赚了日本不少钱。因之落了个黑白鬼子的绰号,黑鬼子是指干煤的,白鬼子是指经营棉花的。
  国民党统治时期,日本所管的棉纺厂,由国民党以敌伪产业全部接收了,组建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简称中纺公司)杨柳青棉行所经营的棉花大部分交中纺公司。那时经营棉花的有永顺德、西诚记、天义祥、惠丰、同兴、天义成等十四家(宝兴恒早已收市了)其中以永顺德、西诚记为最兴旺。由一百二十家作坊,五百多商贩构成的经营网络,均由中纺公司直接派人监督收货。那时美棉充沛了棉花市场,农民开始推行美棉种籽。质量比日本时强多了,棉绒长了,棉籽小了,含棉率高,能纺高级纱支,所以当地粗绒棉基本上淘汰了。
  解放后,杨柳青镇供销社在五〇年先后接管了西诚记、永顺德两家大棉花栈。接受了全部加工设备,留用了部分人员,派出干部专门学习棉花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杨柳青轧花厂。根据国家指令、由供销社统购、包销。
  在天津专区供销社的领导和具体帮助下,按经济区划,杨柳青承担了附近的安次、武清、静海、坝县、文安、大城六个县,和杨柳青本地的棉花加工任务。
  这六个县一个镇,其中安次、武清、坝县都是半个县,共有籽棉一千零八十万斤,能加工皮棉三百三十万斤,数字不小,任务艰巨。为完成这棉花集中加工、储运任务,杨柳青镇社动员社会力量,组织五家私营棉花栈有:同和、永记、庆记、韩记等五家电力轧花机和打包机。组织起街道八个生产组,计有一街、二街、三街、四街、十二街、十三街、十五街、十六街,八个街共有电力大轧花机三十六台,小轧花机五十台,人力大轴轧花机二百八十台,合计三百六十六台,在当时由镇东到镇西到河南都是棉花加工点。交售棉花的棉农在轧花厂排成一里多长的长龙,大车小辆挤满了各加工厂。棉农晒棉的由门口到庭院、到房上、到镇外场上都是棉花,杨柳青成了名符其实的棉花城。每天最高集中收购量达十五万斤优质棉。
  从五三年起,各县陆续兴建了轧花厂,不再运来杨柳青集中加工,杨柳青就只剩供销社采购站一家兼营棉花了。
  到六〇年划归天津市后,本郊区为城市服务的方针,开始以菜、鱼、旦、果为主,杨柳青的棉花行业,也就自行消失了。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西青文史第二册》

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关于杨柳青地区的文史资料和相关内容,包括国外杨柳青年画、杨柳青石氏家族、杨柳青近现代运输、杨柳青棉花业沿革等。此外,还涉及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如沦陷时期的砸铜风波、庆生号的发家与年鹤民的敲诈等。最后,还提到了一些杨柳青地区的特色,如杨柳青公园的建设和杨柳青地名碑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伯年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杨柳青供销社
相关机构
中纺公司
相关机构
天津市供销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