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近现代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657
颗粒名称: 杨柳青近现代运输
分类号: U11
页数: 7
页码: 51-5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杨柳青在近现代的运输工具,包括火车、汽车、人力车、畜力车和自行车。火车是在清朝末年修建的,对杨柳青的交通起到了重要作用。汽车在民国时期开始兴起,提供了更便捷的短途客运。人力车在早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在汽车兴起后逐渐衰退。畜力车主要用于农村短途货运和农业作业。自行车则是自费添置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出行。小船在过去是主要的水上运输工具,但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逐渐减少。各种运输工具的发展反映了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变化。
关键词: 杨柳青 近现代 运输工具

内容

杨柳青在元明时期,还是洼淀水乡,交通全靠船舶。十几世纪初叶,经人工治理,洼淀逐渐干涸,陆路交通随之发展起来,到清末,往返于青、津之间的交通工具,就有了火车、汽车、人力车、畜力车和自行车。兹就这几种交通工具来龙去脉,概述如下;
  (一)火车
  清光绪末年,政府派尚书(部长)吕海寰,从英、德两国借款修筑津浦铁路,光绪三十四年(1908)动工,到宣统三年(1911)完成,全长二千零二十八华里。杨柳青是津浦铁路南下第一站。但最初并不是这样,原始的设计是,由东站循海河南行,在海河上架一高空铁道桥,因怕影响海轮在海河中行驶,加之架桥费用较高,英、俄商人也不同意,因而采取了建立西站、杨柳青、良王庄车站的方案。当时良王庄到李七庄路基已建成,所以在解放前,该路基还相当完好,当时外国人修建津浦铁路的目的,无疑是为了便于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但从另一面看,也算是一件好事,因为在清王朝的腐败统治下,是不可能自己修建这样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的。具体到杨柳青,自从有了这条铁路,就真正的形成了水旱码头,繁荣了市面,便利了群众。附近各县镇的旅客上下车,土产商品的进出装运,既缩短了在途时间,也降低了费用开支。
  津浦铁路建成之初,从杨柳青镇和四乡的群众来看,乘火车去天津市或独流等地的短途客运,并不太多,其原因之一,是乡亲们对坐火车还陌生,再是人们经济上还不富裕,票价虽不算高,(民国初年天津北站到杨柳青三角五分)但也舍不得,好在人们既有步行,又有乘小船、坐马车的习惯,既省钱,(船到北大关附近一角)又可和乡亲们说说笑笑的到达目的地。另外还有两件事,给乡亲们乘坐火车增添了顾虑,其一是民国十年(1921)津浦铁路增添了“302次特别快车”,(兰钢车)有一、二等软席,卧车和餐车,由天津沿途只有三个停车站,(济南、徐州、浦口)就到达终点。乘客多是外国人和富商官僚。当时军阀孙殿英(字美瑶)在山东临城车站,拦劫了这次列车,使中外旅客无一幸免,特别是外国旅客的大批金银美钞等贵重物品,全部洗劫一空。这一意外行动,震憾了全国,在国际上也影响很深。
  其二是我镇在伊犁经营京货店的文丰泰,同人高某,由杨柳青去天津交售俄币(羌帖),数字很大,乘坐了火车,经过数日,未见回还,四处寻找,渺无音讯,这人资秉诚实可靠,且有妻儿老小,结果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日久天长,不了了之。后来传说有人见到这位姓高的确实上了火车,遇上外国浪人,被拐去杀害,究竟如何?至今还是个谜。
  通过上述两件事儿,谣言四起,有枝添叶,给乘客增添了很多顾虑,使我镇乡亲们,本来对火车就不热乎,这一来更凉了。
  民国十年(1921)以后,由直皖到直奉,到直鲁联军,多次的军阀混战。军队里开小差的很多,散兵游勇,到处乱窜,各种枪枝流入民间,一些歹徒,结合逃兵,到处为非做歹,持枪拦路劫财,再坐小船、大车和人力车,就很不安全了。相比之下,火车比较稳当,群众又趋向火车。沦陷期间,铁路增添了津沧、津德两列短途客车,票价又低,(天津西站——杨柳青两角)时间安排的也很恰当,早去晚回,只要不携带太多的金银货币,又循规蹈矩,不叫日伪注意上,也是比较安全的。
  杨柳青车站是三等站,业务范围只售硬席慢车票,长途软席、卧铺、快车都需要到市里去登车。但三等站也有它的好处,跑单帮的贩运货物,在天津车站不能上车的,杨柳青就能上。到津货物,因天津检查严,就从这里下车,再用大车、小船,转入天津。虽是钻空子投机,也为行商小贩解决不少问题。
  (二)汽车
  汽车私营起步较晚,在民国十年后,有陈继尊、韩连池、刘文清等,集资开设津青益兴汽车行,专载人座,往返与天津——杨柳青间,每车一天能往返四趟,一车只能装七人,因是小车,所以很拥挤。天津车站是北马路板桥胡同口,租一间房子。杨柳青是在河南中渡口,大约共有四、五辆车,全是搜集的破旧汽车,经过修理,对敷着行驶。因此不断在半路上抛锚(故障)。路线是走河南下道。从天津出西营门,走津保公路,到疙疸村北拐,(今工农联盟农场北)到营建路,至中渡口下车。因全是土路,一赶上雨天,就要停运,平时也是按着大车的旧辄,随高就低弯弯曲曲的爬行,使旅客颠波的晕头转向。后来因内部经常发生争吵,所以几度改组,更换业主。最后高俊年、戴克勤等,又干了一段时间。
  天津沦陷,日本成立了长途汽车公司,与铁路同一系统,天津站在官银号(原世界书局旧址),杨柳青在东渡口,每天上午八点至下午五点,每隔一小时对开一次,车身较大,可容旅客三十人。到抗战后期,因汽油缺乏,改燃木炭,车速很慢,路线是沿运河南岸行驶,由小营门、三元村经第三狱监前,小西关到西马路、北马路至官银号终点站。日本投降后又改为私营,有戴克勤等出面,组织改用载重二吨大车,一次可运旅客二十四人,但往往超载,仍是拥挤不堪,解放前夕就停业了。
  (三)人力车人力车是最惨的行业,它最早是从日本进口的,俗称东洋车,后来简称为洋车、或胶皮车,一人坐,一人拉,坐车的洋洋得意,拉车的拚命奔跑。传说在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从日本进口了大量人力车和自行车,只是这两项,就花了几千万两白银。
  杨柳青的人力车,大约有三百多辆,多是往返与天津市与附近各乡村的,老弱病残的洋车伕,经不住长途跋涉,仅在镇内拉一些串亲的老太太或接送医生出诊等。去天津的也有一个小规定,自动排队等候雇主,而后商量价钱,第一辆车如果嫌给钱少不愿拉,第二辆才能上前答话。谈妥后一拾车把,开腿就跑,一气跑到市内,那可真是汗珠子砸脚面,一次赚得三、五角钱,只能买几斤玉米粉。
  每年元宵节,是拉洋车的短暂旺季,本镇习俗在元宵节,都要悬挂过街纱灯。根据街道长短,长的有纱灯一百数十盏,短的也有二十多盏,以连环画的形式,在每盏纱灯上绘画四面,有三国、水浒、隋唐、大宋八义……等等,共十二组。还有谜语灯,群众继承传统,从旧历正月十四日起,至十六日止,三天内人们都要晚间出来逛灯。据说在灯下穿过,可以一年百病不生,所以长年不出家门的大姑娘、小媳妇,和老太太们,都要逛上一趟。拉洋车的,抬轿的,生意兴隆,利市三倍,他们一个晚上,可拉五、六次人座。
  由杨柳青到天津三十里,一般路线是前半段走运河北,后半段走运河南,一来一往,都是在曹庄或卞庄过河。曹庄有个冯家坟,地很偏僻,是当年太平天国进攻天津时,埋锅造饭的地方。民国后这一带常有土匪出没,拦路劫财,拉车的至此,都要快跑,闯过这一关。沿途还有二处高坡,坡度有十多米,坐车的到此要下车,走一小段,以免翻车。有时也有村人青少年帮车的,藉助一臂之力,坐车的可以不下车,但要给帮车的两枚铜元。这两处高坡,一是小稍直口福寿宫,一是西营门外墙子。
  拉车的以年轻力壮,跑的快慢,区分等级。车好腿快的,能多要些车费,如有名的三杨,(杨大、杨恩、大老杨、)还有一个姓颜的。洋车的聚集点,多在各冲要路口,如西头准提庵,药王庙前,鲜果市,估衣街东口,后大道,大寺胡同,土地庙,天齐庙等地。市内停车处多在西北角、北门外、针市街等地。车伕们绝大多数没有隔夜粮,日挣日吃,收车后买点玉米面,全家糊口,钱挣多点的时候,有时也吃点白面什么的。碰上天气不好,几天出不了车,就要借高利贷,所以他们常常饿着肚皮,也要出车,在半路上晕倒的、死亡的,时有所闻。解放后政府取缔了这种行业,灾难深重的洋车伕,才得改业、过上了幸福生活。
  (四)畜力车
  畜力车在早都是木轮铁皮,当年的路政很落后,土道崎岖,雨季泥泞,载重量小,劳动强度大,旺季是春秋两季。春季给修盖房屋的人家,拉砖、瓦、灰、石;秋季给种地小户拉粮食、柴草。夏天活计少,雨水多,人吃马喂,收入有限,一般生活不富裕。秋冬还可以用牲畜整地、拉粪等。也有长年跑新疆的,春去冬回,一去就是一年,回来时还可把挣的钱买些药材、皮货等带回来。收入比在家揽散活赚的多,可是太苦,肯干的不多。后来部分有条件的,换了胶皮轮胎,人畜劳动强度减轻了,载重量也增加了,最早干这种行业的,有十多家,如马富、周景、张裕、安玉、徐德等。都有长期主雇,有的往来与天津—杨柳青之间,拉运粮食等商品。有的到外县搞运输,业务有很大好转。
  解放后有些人也拴车加入车队,人民政府发给了营业执照,加入了工商业联合会。并成立了大车业同业公会,做为工商业联合会的下属组织。因为我镇是天津专员公署所在地,所属十县三镇的一切物资,都从这里调拨,任务繁重,鉴与当时的运输能力,远远不敷需求,于是又组建了运输站。将大车业同业工会成员和工具等,全部转到运输站。以后运输业务逐渐扩大,运输站又增加了大批汽车,大车业的成员,进入运输站以后,年岁大的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年轻一些的,经过培训,当了汽车司机,马鞭子换成了方向盘。
  (五)自行车
  我国的第一辆自行车,是日本人通过李鸿章进献西太后的,一个日本人做了当场表演,得到了西太后的欢心和赏识,因此同意批准日本向中国出口自行车。那时的自行车远不如现在的先进,车轮的胶皮带是实心的,不能充汽,骑起来也不灵活,因此打入中国后,销路很不理想。经过不断改进,到民国后各国的自行车才纷纷进口中国,高档的有德国三枪牌,法国的塌把车金人牌、兰牌,英国的登禄普老头牌,这些自行车价格都在一百至二百元左右。后来日本为了竟争,进了一种菊牌的,价格便宜,每辆当时是十八元,并且是分期付款,一时打开了销路。同时我国也自己烧焊架子,用的是水管,当时独流有一家焊工就生产,很实用,可以载重三百斤,人们俗称铁驴,比喻它能任重道远,劳动人民驮货运输,渐渐风行起来,一般商号和小贩,去天津采购商品,勤进勤销,很是方便。再有一部分人,利用自行车蹬二等,拉人坐去天津或附近各乡村,既方便又迅速,也受到办急事的旅客欢迎。赶五集的小商贩,(静海、独流、王庆坨、张家窝、良王庄,集日都不一样。)更是离不开它。也有人骑车成癖,争强斗胜,在我镇最突出有两个人,一位叫韩洛一,是一个缠足妇女,每天到各处集市卖布头、汤布等,骑车技术比一般男人都强。还有一位老翁萧连德,他的车子是法国兰牌,车子好,骑技也高,常常去天津自家的布店,早去晚回,在路上常和汽车赛跑。在别人看来是很危险的事,但他毫不介意。
  (六)小船
  小船是最早的交通工具,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也是一般平民小商贩惯于乘坐的,可办托运。清末杨柳青的养船户有十余家,大部是运青菜和旅客,后来随着陆路火车、人力车、火车的发展,小船旅客减少,有的小船,就专营蔬菜粮食等商品,不再载客。到民国后,正式运载旅客的,只剩四家,有梁德、王洪、刘镇、徐老,航程是由南运河东渡口起,到天津市北大关西侧的茶店口止。后因沿南运河各码头逐渐衰落,南方商品和北方产品,多由海路,或陆路运往天津。天津市已成为工业中心,各地船只进市者日增,经常发生堵塞,逐改以芥园庙、蒲包店为终点站。船仃后,各船主也下船到自己落脚点,如刘镇去针市街;王洪到北大关。他们各有各的常年主顾。托运物资均在落脚点存放,然后再分批送出、保送到家,费用不多,安全可靠。并为本镇各零售商店从天津各地批发点进货,几个批发点,都为他们开计数札子。每年三大节(除夕、端午、中秋、)结一次帐,领些回扣。如竹竿巷德和永的红白糖,正兴德的茶,隆昌的杂货海货,小道子的各种布匹。对于供应民需,物资交流,均有相当作用。从天津至杨柳青航行约三小时,顺风扯蓬,逆风拉纤,客运每人一角,(民国二十年前后价格)货运杂货一般每百斤一元,粮食面粉等微利商品运费较低,面粉一袋(四十四斤装)只收五分。旅客上船后谈古论今,有说有笑,也有人义务说评书,到也不觉寂寞。另外还有部分长期跟船小商贩,把贩运的农副产品装到船上,立即参加船上的劳动,他们对船上各种活计,都很熟练,如撑篙、搬舵、起锚、拉纤,这样的人和货,都不付款,等于换工,对于双方都有利。
  生活就是这样,每一种事物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及其自身价值存在与主观努力,密切相关的。建国前杨柳青运输业的兴起和发展,正是说明这样一个规律。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西青文史第二册》

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关于杨柳青地区的文史资料和相关内容,包括国外杨柳青年画、杨柳青石氏家族、杨柳青近现代运输、杨柳青棉花业沿革等。此外,还涉及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如沦陷时期的砸铜风波、庆生号的发家与年鹤民的敲诈等。最后,还提到了一些杨柳青地区的特色,如杨柳青公园的建设和杨柳青地名碑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老义
责任者
梁德
相关人物
王洪
相关人物
刘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