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653
颗粒名称: 杨柳青史话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4
页码: 43-46
摘要: 这段描述了杨柳青镇的历史。杨柳青是位于中国天津市的一个古镇,面临南运河,周围环境优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繁华的市镇。镇上曾经聚集着周、梁、宋、董等六个望族家族,到清代光绪年间已经发展成一个人口众多的市镇。杨柳青的交通依赖水路,南运河连接南北,促进了贸易活动,该镇也因此兴旺发达。然而,在清朝末年和近代史时期,杨柳青遭受了战乱和外来势力的侵略,历经动荡和破坏。受到封建制度、剥削和压迫的影响,镇上出现了权贵富豪和代表封建迷信的宗教活动,贫苦人民受到迫害和剥削。在近现代的革命斗争中,杨柳青也留下了一些农民革命的足迹。到了解放前夕,杨柳青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关键词: 杨柳青 古镇 繁华

内容

杨柳青距津三十里,自古以来就是津西名镇,它面临南运河、背依大清、子牙二水;人烟密集,物产丰富,向有渔航之利,宛如北国江南,“素有北方小苏杭”之称。尤以“杨柳青年画”驰名中外。
  (一)
  杨柳青镇汉为渤海郡章武县地,金时称柳口镇,于此设巡检,管理直沽大片地区。元代复沦为村落,明太祖打进北京后,始改称为杨柳青,当时有西堤杨柳,北岸桃花之说。到永乐年间燕王扫北,又移民至此,骤使形成一大市镇,时有周、梁、宋、董四姓,后续乔、尚二家,迄今该六姓仍为该镇望族,到清代光绪年间就有居民七千多户了。
  (二)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设天津卫,始有天津之称。当时杨柳青非属天津,仍归静海和武清二县分管。至清雍正九年(1731)分顺天、河间两府之地,设天津府和天津县,杨柳青遂属天津管辖。当朝盐法规定,盐业统由官府经营,不准民间贩运。在杨柳青中间一段市街,为天津武清、静海、三县之隅,各不顾及、盐商遂就此避难,此街名叫三不管,至今犹为人们惯称(现为改善街)。镇中心有一大寺胡同,因元朝在此建大佛寺而得名,杨柳青以大寺胡同为界,分为镇东、镇西。当时官商指定镇东人民食津武口岸东盐店之盐,镇西人民食沧静口岸西盐店之盐,超过分界除没收其盐外,还要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给予处罚。
  明嘉靖廿九年(1550)春,著名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从淮南乘船沿南运河北上,路过杨柳青,见景色宜人,不亚江南,引起思乡之念,随吟诗一首:
  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
  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儿长亭?
  春深水暖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
  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觉醉中听!
  可见四百年前的杨柳青,就比较繁华了,其淳朴的民风和秀丽的景色,在清代崔旭作的杨柳青谣可见一斑。
  满釜鱼羹气味腥、小船偶傍树阴仃。
  侬炊香饭郎沽酒 两岸春风杨柳青。
  织蒲女嫁弄船男 裙子深红袄浅兰。
  小轿一乘船载过 郎家河北妾河南。
  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全镇三条大街,即东大街、估衣街、河沿街,已成闹市,以年画作坊为最多,仅画行手工业工人就有三千人众,河沿街有杂货店曾三更其名享通、万通、同兴顺,至今亦有三百年的历史了。
  杨柳青古代的交通赖以水路,南运河为明、清两代漕运之主干,沟通南北,南船北往,随带瓷器、竹器销售于北方,而北方的金石古物也随船南流、盐河系泛指大清、子牙二水,商贾称便,凡琉璃之石,顺德、广平之陶,束鹿之冶,文安、胜芳、三角淀之鱼虾藕菱等卖谷者、商旅者,皆取道于此,以赴天津。该镇名产——白菘菜、青罗卜畅销于天津及各地。
  (三)
  清朝末年,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入侵,兵连祸接,加之剥削惨重,破坏了以前的“太平景象”。有不少的农民革命武装在我镇留下了足迹,洒下了鲜血。
  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林凤祥丞相,李开芳将军率部北伐,曾于当年十月间攻克静海、独流,和清军对峙鏖战三个月,此间李将军曾亲率部进驻杨柳青,兵强马壮,击溃清军,据说还在此召开了“英雄会”,有一含义为“英雄会”的年画在当时诞生,是由李将军亲笔提字。并遗有几幅花鸟画稿,后为杨柳青年画复制,以资纪念。
  在八十八年前(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当时义和团在镇内设坛聚众,设第十三坛,口号为“扶清灭洋”,坎字团首领大师兄张德成住镇南疙疸洼,镇内及上下诸村各户门首悬挂红灯一个,得胜旗一面,气势磅礴,镇内不少老人亲眼目睹,有的并参加义和团活动。
  在六十多年前(1926)冯(玉祥)李(景林)两军战争起,李军败兵入杨柳青,烧杀抢掠,为害较深。后二年直鲁联军天津督办褚玉璞所率部队在前线为北伐军打夸,进镇抢劫七昼夜。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又沦为日寇之手,继而代之的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人民群众在阶级敌人的残酷压迫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由于杨柳青物产丰富,景色宜人,交通便利,距津咫尺。故不仅为兵家必争之地,亦为权贵寄生之所。因之镇上也就染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镇中心多聚集官绅富贾,居于清堂瓦舍,而贫苦人民则结草木之屋,偏居镇之四周。向闻“八大家”及刘、杜两翰林,堪称权门富户继则恶棍“四坝天”、“八大金刚”、“三十六友”之类,地主恶霸、土豪劣绅,抢男霸女,敲诈勒索,为害地方至甚,加之自元朝以来,封建迷信活动日趋蔓延,各种庙宇不下四十余座(今已多不存在),反动会道门遍及全镇,真可谓天昏地暗,民不聊生,解放前夕的杨柳青,已是缺杨少柳不见青的残园废墟了。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西青文史第二册》

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关于杨柳青地区的文史资料和相关内容,包括国外杨柳青年画、杨柳青石氏家族、杨柳青近现代运输、杨柳青棉花业沿革等。此外,还涉及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如沦陷时期的砸铜风波、庆生号的发家与年鹤民的敲诈等。最后,还提到了一些杨柳青地区的特色,如杨柳青公园的建设和杨柳青地名碑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玉茹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