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杨柳青年画见闻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644
颗粒名称: 国外杨柳青年画见闻记
分类号: J218.3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对杨柳青年画的见闻和探索。文章首先描述了自己对杨柳青年画的喜爱和收藏愿望,以及对杨柳青的历史发展的关注。接着介绍了国外对杨柳青年画的收藏和研究情况,包括苏联、法国、德国等国家与地区的博物馆和学者对杨柳青年画的关注和收藏。最后,文章提出了对家乡文化部门应重视杨柳青年画艺术的研究和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 杨柳青年画 见闻 国外收藏

内容

七年前(1980年)当拙著第五本以杨柳青古版年画为题材的《杨柳青墨线年画》出版后①,年终回故里探亲时,顺便到新华书店看看有无可购之书画,并想再买几本《杨柳青墨线年画》,奉赠师友及图书馆。可是不但没见此书出售,甚至营业员尚不知有此书名!此事虽然微不足道,但对我来说,常怀胸臆!
  远在半个世纪以前,正是抗日战争前夕,在家乡看到刷印年画的作坊于岁末在画市(席市大于)卖灶王、门神、年画的情景,总感到这种艺术享受是得天独厚;虽然那时乡民尚不能得到温饱无虞的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天津先陷落于敌人之手,杨柳青随即被日寇占领,从此,杨柳青昔日画市繁盛之景象,渐渐黯淡下来,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故乡的艺术之美,也很少谈及,数百年发展下来的祖国民间艺术——杨柳青年画,渐渐为后人所不知,其时唯有大量画版堆在糖房胡同口和小摆渡口等烧饼铺的灶口前,劈作烧柴,1941年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继“北京研究院”②之后,“曾至年画发源地杨柳青采购,所获寥。”③翌年,法人杜伯秋(J·P·DUbSC.)曾于北京东黄城根的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内举办了一次“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其中展出了一部分门神、门童、天地马子、诸神像等,皆系从杨柳青和北京打磨厂戴廉增画店购得。那时笔者尚年轻,还未能认识到杨柳青年画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应纳入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之中,及见日本出版的《支那古版画图录》一书和《世界美术全集》(东京版)别卷中,收有大量我国苏州、杨柳青年画时,深感祖国大好河山,不仅落于敌国之手,而中华文物也尽被外人掠夺!由此对家乡的艺术(年画、剪纸、花灯、灯画、……)十分珍惜并作收集,幻想自己也出版一部故乡的艺术图集,以示中国人不能尽被人欺侮,民间文物也有识者。可是在敌人铁蹄下和后来国内战争不已的年代里,确实是幻想。到了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幻想才终于变成了现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河北月刊》曾发表过一篇《说坊间年画》一文,后来又有画家徐燕荪在《立言画报》(1940年43期)、程实在1948年二期的《艺综》、凌志于1948年的《一四七画报》都有介召杨柳青年画的文章,那时他们都感叹木版年画艺术衰落,画工艺匠日渐凋谢。杨柳青年终画市繁闹之景,亦一去不复返,这样就更显出杨柳青年画艺术之珍贵。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发布了要重视民间年画艺术改造工作的号召,美术工作者积极的抱着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热望,相继投入了杨柳青年画资料收集和考察工作。1950年《人民艺术》第二期首次发表了金冶《杨柳青和天津的年画调查》,同年七月四日王树村于北京《新民报》上介绍了《杨柳青的新挂钱儿》,后来又在《天津画报》上介绍了《杨柳青年画》,杨柳青艺术之乡的声名渐被人知。张映雪《杨柳青木刻年画》和王树村《杨柳青年画资料集》、《京剧版画》出版,还引起了国外汉学家们注意。一方面是由于《杨柳青年画资料集》在德国莱比锡,1960年书展获得银质奖;一方面是中国民间年画第一次全部彩印。此书今已绝版,唯有1976年台湾雄狮出版社翻印的,易名《杨柳青版画》还能在海外买到。1959年前天津术美出版社还印制了一套《杨柳青版画》十五页,由国际书店发行国外,扩大了杨柳青年画对外之影响。再有就是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1977年印行的《中华民俗版画》,其中门画部分大都是杨柳青年画作坊产品。在研究杨柳青年画画家的资料中,有《高桐轩》(王树村著),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年画画家的第一部传记之作。另外由南京江苏出版社出版的《太平天国版画》(王树村编)收杨柳青太平天国时期的十二幅,原作已归“太平天国纪念馆”收藏。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民间年画成为批判“封、资、修”的重点之一,不少画版被毁,珍品烧掉。所幸,杨柳青绝大部分齐健隆、戴廉增等画店清代遗留下来的粉本,尚存于笔者手中,这就为后来的《杨柳青墨线年画》、《中国年画百图》、《中国美术全集》(民间年画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印行)、《中国年画史图录》、《中国古年画版》(英文版、外文出版社出版)、《民间画诀》、《钱慧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以及《中国各地年画研究》(香港出版社印行)等图书里的杨柳青年画图版,得以存世。
  由于编著了以上有关杨柳青年画十余种,得到了国外文化界、学术界的注意,1978年后,国外来华学者不断访问杨柳青故乡之同时,也常到北京来交流学术活动,并曾邀请笔者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堪培拉、墨尔本等地美术馆作讲学活动,去年还应邀去苏联宁列格勒、莫斯科等地博物馆、美术馆鉴赏中国年画及其他美术藏品。其时在收到的一些国外出版的中国年画图册中,没有一本不收杨柳青年画者。除了北京法文图书馆1935年出版的《中国戏谈》附有戴廉增画店印绘的四幅戏出年画和1932年日本美术研究所编印的《支那古版画图录》等都有杨柳青年画作品外,1961年民主德国德累斯顿出版的《中国版画》,1966年苏联莫斯科出版的《中国民间画》,1973年西德汉堡博物馆将收藏的中国纸马四百余幅,年画四十余帧编选出版,1978年,巴黎吉美博物馆将过去爱德华·夏凡纳(EdouardCharannes)收集的中国戏曲小说故事为题材的年画,选出八十七幅,作为《亚洲艺术丛书》出版,以上诸种中国年画图册,大部分都是杨柳青年画作坊清代印绘之品,近年曾幼荷编印的《美国人收藏的中国民间艺术》和奥地利维也纳1984年出版的《中国四季喜庆画》,也都有少量杨柳青年画精品。再有就是日本国奈良市大和文华馆于1972年编印的《中国明、清时代之版画》中,有戴廉增画店印的一幅《种种得魁》是罕见的一幅蔬果题材的中堂画。列举以上世界出版的有关杨柳青年画之书目,无非是说明了世界各国对我乡木版年画十分喜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杨柳青不少珍贵的年画,早在清朝中叶以后不断流到国外,现尚有数以千计的作品收藏在英、法、苏联、日本、东德、西德、美国、奥地利和我国台湾等各大博物馆中,保存完好。同时,他们还不断来华继续收集,这点若和我国相比,恰好相反、我国不但有许多人还不知杨柳青年画艺术之可贵,甚至在杨柳青当地也少有知其历史发展之概况者,更不用说收集资料加以整理和研究它了。
  据从苏联实地考察,数以千计的杨柳青清代木版年画分藏在列宁格勒市图书馆、民族民俗博物馆、宗教艺术博物馆、地理学会、阿尔米塔什(冬宫)博物馆、莫斯科的东方艺术博物馆、普希金美术馆,因时间所限,基辅和伊尔库次克博物馆所藏,未能一见。再有就是维罗格拉诺夫建筑师在清末从哈尔滨购的年画遗产,由其外孙女收藏,还有列宁格勒涅士大街一家古旧书店亦有杨柳青旧年画出售,有的一幅价350卢布(约合人民币一千元),很快就被卖掉!来搜集年画最早的,有道光二十年(1840)前的瓦西里耶夫。他在北京进修时,曾收集到杨柳青年画作坊刻印的磁青地屏条二十二幅,内容有《丹凤山》、《寒江关》、《长坂坡》和一些博古花卉等,十分绚丽可观,这些在国内均已少有收存,现藏在列宁格勒Karan大学附属民族博物馆中。其后,有俄国植物学家柯马罗夫者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到我国东北“考察植物”同时收集了近百幅年画,其中绝大部分是杨柳青产品。同时还有罗闻斯基者也搜集了一批杨柳青齐健隆画店印制品’内容以戏出题材为主。如《黄金台》、《桑园寄子》、《昭君和番》、《小花园》(杨二舍化缘)等。其时还有音乐评论家斯陀索夫(1829—1906)搜集了一些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俄国人在杨柳青和北京搜集年画最多的,要首推阿列可塞耶夫(B·M·Alekseer)(1881—1951)光绪三十一年(1907)游学中国,因他曾见柯马罗夫收集的中国年画藏在“地理学会”,很感兴趣。于是来华后大量收购中国年画、信笺、拓片以及其它民间木刻画。并同法国夏凡纳同游我国天津、河南、上海、广东、福建等地作搜集活动,阿氏收集的年画上千种,后分赠苏联各博物馆中。1966年阿列可塞耶夫的女儿玛·瓦班科夫斯卡娅,与苏联科学院李福清教授等选出一部分合编了一本《中国民间画》。最近又与阿芙乐尔美术出版社在莱比锡出版一部以中国民间文学为题材的《中国年画》,其中大部分是杨柳青齐健隆、戴廉增年画作坊的产品。今年苏联阿芙乐尔出版社与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商定:由王树村、刘玉山和苏方李福清合编一本《苏联藏中国珍本年画集》,选图二百幅大都是杨柳青清代年画作坊之精品。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开杨青年画艺术与国外合作出版之先河。
  中国年画在国外展出最早者,据我所知是1973年在莫斯科。当时展品是建筑师维罗格拉诺夫所收集,从会场照片来看,展品大部分是杨柳青齐健隆、戴廉增等字号印绘的舞台戏出。也有一些娃娃题材,其遗产中,尚有《马芳困城》、《荆轲刺秦王》、《五岁朝天》等尚存其外孙女手中。本世纪三十年代,法国里昂曾举办过一次中国神像画展,也有不少是杨柳青产品。新中国成立后,杨柳青年画陆续运到国外和香港展出,同时国外也举办中国年画展览会。如今年六月苏联东方艺术博物馆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国年画展览会》主要是金细工尖(描金整张粉纸印制者)票价每张约合人民币五元、还要排队购买。不仅印了精美的大幅广告画,还印了一本图录。图中既有戏出、娃娃、庄家忙、抢当铺、大过新年、老鼠娶媳妇大拜华堂等题材外,还有《光绪二十八年灶君》以及“魁星”“马王”等等,足见外国人对中国年画收集之多。在前年于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斯州美术馆作中国年画展览并讲座时,不少国外美术家第一次见到中国年画,其中当然以杨柳青最为外国人称赞了。有一个英籍老太太在看完展览到咖啡厅休息时、对我说:“太好了,中国艺术!今天我带我的孙女儿一道来欣赏,太高兴了!”
  以上这些情况,过去曾在各大美术院校作了介绍,因杨柳青年画已不只是属于天津市西郊区的一种民间美术了,它已走向世界,它走向世界也不是从今天开始,早在本世纪初或更早一些已步出国门,但因我国腐败的清政府当时还在梦中,清贫的学者又无力去收集和保存这一艺术,致使不少珍贵的杨柳青年画流到国外而不知!今天外国文化和旅游之士,无不想一睹故乡道地的古本年画,可是以天津市西郊区解放近四十年了,还未听说有专门机构收集整理研究杨柳青年画艺术,更不用说成立一博物馆来供世界仰慕杨柳青年画艺术者观赏了。相形之下,外国人编著的年画图册中,倒有不少研究水平高于国人者。从这一点来说,家乡的文化部门之领导,应将这一情况予以研究而采取措施。拉杂不成篇章之文,意在于此,不当之处望指正。

附注

注①新中国成立后,以杨柳青年画为内容的先后出版了《杨柳青年画资料集》(台湾翻印易名《杨柳青版画》)、《京剧版画》、《太平天国版画》、《高桐轩》和《杨柳青年画》共五种,今已绝版。 ②北京研究院前身为国立北平研究院,是抗日战争前国民党政府所属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该院曾收集大量墨线年画,解放后移交北京市文管部门未失。 ③详见《汉学》第一辑,1944年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出版第二六三页。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西青文史第二册》

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关于杨柳青地区的文史资料和相关内容,包括国外杨柳青年画、杨柳青石氏家族、杨柳青近现代运输、杨柳青棉花业沿革等。此外,还涉及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如沦陷时期的砸铜风波、庆生号的发家与年鹤民的敲诈等。最后,还提到了一些杨柳青地区的特色,如杨柳青公园的建设和杨柳青地名碑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树村
责任者
王树村
相关人物
柯马罗夫
相关人物
阿列可塞耶夫
相关人物
维罗格拉诺夫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