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 扎实苦干 走向新世纪 开创新局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区年鉴1999》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2180
颗粒名称: 解放思想 扎实苦干 走向新世纪 开创新局面
并列题名: 1998年1月10日在西青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分类号: D222.1
页数: 15
页码: 46-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8年1月10日杨文成在西青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西青区 人民代表大会 工作报告

内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西青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1993年初,第十二届区人民政府选举产生的时候,正值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党、全国进行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我们经历了国家开始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刻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区人民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一切从西青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经受了严峻考验,战胜了各种困难,满怀信心地把各项事业推入了二次创业新阶段我们在胜利完成“八五”计划,制定并实施“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过程中,实施了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城郊型经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总量成倍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明显提高,社会事业连年进步,圆满完成了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1997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18亿元,年均增长34.4%,是1992年的4.4倍;三级财政收入3.8亿元,年均增长18.2%,是1992年的2.3倍;区级财政收入1.8亿元,年均增长29.6%,是1992年的3.6倍;集体自有资产37亿元,年均增长22.3%,是1992年的2.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60元,年均增加469元,是1992年的2.2倍。概括地说,过去的五年,是承前启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各项事业推入二次创业的五年;是全区经济迈向市场,开始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五年;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各个领域显著进步的五年。从全区的整体工作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形成共识,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五年来,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我们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多次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赴苏南等改革开放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多次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学习讨论,全区干部群众不断冲破旧的思想禁锢和小农意识的束缚,增强发展是硬道理的意识,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共同富裕。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变困难为机遇,主动出击,寻求发展。增强市场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主动参与竞争,主动走向市场。增强深化改革、加快调整的意识,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充分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为全区两个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农业基础地位不断稳固和加强,产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五年来,坚持城郊型农业发展方向,在完成农业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开始建设“三化”农业。我们战胜了1996年特大洪涝灾害和1997年特大干旱灾害,连续五年夺取了农业大丰收,为建设“三化”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高。
  区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加大,五年累计投入达1596万元,相当于过去15年的总和。对关系全局的大型排灌设施进行了改建、新建。清淤改土967万立方米,新筑防渗渠道11万米,有效地改善了农田排灌条件,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规划并实施了1.8万亩粮、菜、果、渔示范工程,完成4.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新增大型农业机械1826台套,粮田农机作业率达到90%以上。1996年,区政府与王稳庄镇共同投资450万元,新建了王稳庄镇东台子扬水站,彻底解决了该镇“咸淡不分、排灌不畅”的问题,3万多亩农田排灌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该镇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效益的增加。
  二是农业产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按照公司带农户、市场连基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思路,建设了万亩拱棚茄子、万亩拱棚韭菜、百万只肉鸭、十万只甲鱼、千只鸵鸟等生产基地。小南河村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村级综合养殖基地。全区园田面积扩大到7万亩,保护地面积扩大到4.5万亩,粮田集体规模经营集中土地4.6万亩。蔬菜、花卉、观赏鱼、肉鸭、美国斑点叉尾鱼等重点产业化项目开始起步。辛口镇蔬菜速冻加工、保鲜及直销,小南河肉鸭饲养、加工和销售等项目形成产业化雏形。
  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显著增强。
  各乡镇和农口各委局整体配合,主动服务,基本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开展了农民绿色证书执证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举办了250期农业干部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24万人次。先后实施了一大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农产品的科技贡献率占到农业增加值的50%以上。1997年,全区蔬菜总产34万吨,淡水鱼2.8万吨,鲜蛋1.2万吨,生猪出栏10万头,均比1992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四是战胜了特大洪涝灾害和特大干旱灾害。
  1996年,我区遭受了三十多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灾区干部群众艰苦奋战一个多月,做出巨大牺牲,取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为天津市安全度汛做出了贡献。灾后,我们及时组织广大群众抗灾自救,水毁的桥、闸、涵、渠迅速得到修复,适时抢种冬小麦1.5万亩,获得大丰收,实现了抗灾自救生产总量、效益和贡献“三不减”的目标。1997年,我们又遇到了近50年未遇的春夏秋连旱,持续干旱200天,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我们科学调度水源,经过全区人民的团结奋战,战胜了特大旱灾,夺得了夏粮生产历史最好水平。
  三、乡镇工业结构优化,规模扩大,素质提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紧缩中找机遇,困难中求发展,不断加大投入,优化结构,转换机制,开拓市场,强化管理,经济运行素质明显提高,经济总量迅速扩张。1997年,乡镇工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是1992年的4.2倍;营业收入达到153亿元,是1992年的5倍;利税总额达到16.7亿元,是1992年的6.3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固定资产投入不断加大。在严格项目论证,不断增加投资的同时,坚持内涵与外延并举,控制污染项目和不安全项目上马,投资结构趋于合理,企业布局趋于集中。五年来,固定资产投入累计达32亿元,建设项目1221个,重点建设了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38个大项目。技改项目占到40%以上,采用了一批国际、国内先进设备、工艺和技术,45个企业的产品被列入国家级和市级星火计划,乡镇工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二是企业规模迅速壮大。坚持建集团、上规模,不断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企业集团发展到25家。21家企业被农业部确认为大中型企业。形成并巩固了化工、汽车、机械、食品、纺织印染、金属制品及轧延等主导产业。全区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村厂和利税总额超1000万元的村厂分别由1992年的2个增加到37个。
  三是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坚持生产围着市场转,推行和完善销售回款提成制,销售队伍扩大到5000多人,在国内外设立了一批办事处、分公司、直销点,有11个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制定并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出一批天津市名牌产品。扩大市场覆盖面,强化货款回收,工业产品产销率得到较大提高。
  四是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狠抓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25个企业集团都制定了调整发展规划,对10个集团的发展规划正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在调整中,紧紧抓住国有资产重组和天津市“退二进三”的有利时机,实施“接二连三”,狠抓嫁接、联合和资产重组。我区钛铁集团重组了国有大型企业天津市大桥集团有限公司。全区五年累计嫁接、联合企业50家,兼并企业14家,关停企业231家,转产企业13家。
  五是经营管理不断加强。坚持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强化约束机制。先后制定了重奖有突出贡献经营者政策,厂长(经理)退休享受净资产增值报酬政策,厂长(经理)奖励基金政策,营销人员销售回款提成政策,充分调动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制定了方案,进行了动员部署,开展了试点。成立了区、乡两级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推行财务目标成本控制,强化企业审计,加强了集体资产管理。出台了企业管理及工作细则,19个综合管理样板企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和完善了经营承包、目标责任和风险抵押承包责任制。加强了企业家队伍建设。企业严格控制非生产开支和超标准分配。劳动保护进一步加强。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严格落实新上项目“三同时”,对有污染的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任务,关停和取缔了一批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的小企业。全方位加强安全工作,建立了安全生产三大管理网络,多次开展安全检查,对全区127家易燃易爆化工企业逐个进行了检查、评估和整改。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一批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培训和引进了一批中高级专业人才,累计培训企业干部职工12.7万人次,引进中高级人才1400余名,全区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7582人,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
  四、第三产业迅速崛起
  针对过去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我们把第三产业做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放宽政策,重点扶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提高,1997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16%提高到30%。五年来,加强对第三产业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区、乡两级第三产业管理机构。以房地产开发和市场建设为龙头,实施了全面发动、龙头带动、整体推动,按照“一场一议,一户一定”的原则,制定了扶持三产的优惠政策。五年来,开发建设了246万平方米的商品房,新建了杨柳青商城、太平洋化工交易中心、天津家电城、天津市旧日物调剂市场等11个大型专业市场,全区市场总数达42个。出现了宁发、王顶堤、兴业、利德等一批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企业集团。租赁、仓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交通运输总量达到4530万吨,是1992年的2.6倍;营运额4.3亿元,是1992年的2倍。扩建、修缮了杨柳青博物馆、天津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陈列馆、霍元甲陵园等旅游景点。与此同时,支持国合商业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实施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营机制,调整经营结构,取得较好效果。
  五年来,在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1997年,全区个体工商业达到6797户,私营企业达到1036户,私营经济的产值、营业额、利税均比1992年有大幅度的增长。
  五、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们坚持外向带动战略,把外向型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优化投资环境入手,制定并落实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取得了重大突破,
  来我区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由1992年的9个增至26个。全区累计批准三资企业364家,是1992年的3.6倍;协议投资总额12.8亿美元,是1992年的22.7倍;实际到位外资3.9亿美元,是1992年的19.5倍。1997年,三资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4亿元,出口创汇1.1亿美元,利税总额1.7亿元,平均比1992年翻了5番还多。
  西青经济开发区成立后,经过五年多的开发建设,一期2平方公里已招商出让完毕,二期开发的基础设施正在抓紧建设,开发面积达到6.2平方公里。注册企业189家,吸引投资13亿美元,有54家企业在开发区投资建厂。摩托罗拉、宝洁、松下、武田制药等一批国际大公司投资西青开发区。
  五年来,对外经济贸易逐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96家出口产品生产企业和11家自营进出口企业,坚持自营出口与其它出口渠道并举,外销与内销并重。全区280多个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15亿元,是1992年的3.4倍。
  六、科教兴区战略迅速推进
  五年来,大力实施和推进科教兴区战略,全面加速三教统筹、经科教一体化进程,科技和教育发展进入了新层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投入连年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我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科技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了区、乡、村、户四级科技网络。全区各级都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区财政用于科技事业的支出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中北镇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22家企业集团建立了科研所。民营科研机构由1992年的12家增加到1997年的35家。成功地举办了西青区第7届至第11届科技周活动,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全区实施国家级和市级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研项目60项,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明显加快。
  教育环境进一步优化,大教育格局初步形成。在提前实现“普九”达标以后,制定了教育发展规划,加快了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小学“四率”、初中“三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高考上线人数逐年递增,连续三年居新四区之首。张家窝中学成为全市农村唯一一所“三A”级普通完中校。区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五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5319万元,改建、新建了25所中小学校,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投资1440万元配备了一批现代化教学设备。新建教师住房3.42万平方米,边远乡镇更新、配齐了教师班车,部分乡、村为教师上浮工资,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迅速发展。参加中专以上学历学习的人数达4610人,完成各类培训达32万人次,为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西青中等专业学校申建顺利。西青经济进修学院建成并招生,成为我区培养较高层次经济管理干部的基地。
  七、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为目标,坚持超前规划,稳步推进,基础先行,配套建设,全面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在1993年初步制定城乡建设控制规划的基础上,把1995年做为全区规划年,根据天津城市发展规划和我区二次创业的要求,编修了西青区区域、乡(镇)域、土地利用、农田保护等规划,并制定了部分详规,同时,编制了外环线外61个村的村庄规划。为保证规划的实施,成立区、乡、村三级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网络,制定一系列保证制度和措施,确定了25个新农村试点,推动了规划建设的顺利进行。五年来,区、乡、村累计投入21亿元,建设住宅136.7万平方米,1万多户农民喜迁新居。全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92年的17.5平方米,达到1997年的20.2平方米。张家窝镇五年来投入2.3亿元,建成22万平方米公寓住宅楼和4万平方米镇区配套公建设施,“三集中”模式初步形成,被确定为国家建设部试点镇。大寺镇被确定为天津市外围组团之一,纳入全市整体规划,已建成别墅式、公寓式住宅楼20万平方米。辛口镇、中北镇、王稳庄镇、杨柳青镇、南河镇也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出现了宁家房子别墅村、前桑园公寓村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1996年,辛口镇第六埠村村民住房在分洪爆破时严重受损,在区、镇的支持帮助下,规划并实施了新村建设,已建成3万平方米公寓住宅,260户村民迁入新居。当城、水高庄等受灾较重的村,变困难为机遇,也加快了新村的规划与建设。五年来,各乡镇和部分委局的办公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打通了西青道延长线并接通了青沙路,建设了前桑园、李家园铁路涵洞,杨柳青水厂蓄水池、镇区西片供水,津静复线,辛老路等十几项重点工程。电力事业迅速发展,五年来,建设了一批电力项目,全区用电量年均增长12%以上,1997年全区用电总量达10亿千瓦时,全区基础设施载体功能得到较大提高,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
  八、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我们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抓住热点,保证必需,量力而行,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五年来,在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的同时,植树造林2.12万亩,全区林木覆盖率由1992年的12.23%提高到14.82%,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在全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评中,连续五年达标。成立了西青广播电视局和西青有线电视台,基本上实现了全区有线电视联网。新建了6个电话局,全区电话装机总容量达13万门,百人拥有电话由1992年的9.6部发展到21.6部。以市容道路交通秩序整顿为突破口,多次开展了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主干道路和城郊结合部为重点的市容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治理,特别是加大了对杨柳青镇区的综合治理。清理了违章占道、乱摆乱卖,新建、改建了一批环卫设施,拆除了津淄公路、外环线和杨柳青等地区的违法建筑,村容镇貌显著改观。西青农村信用联社各项储蓄存款在全市农口区县金融系统中率先突破20亿元,反映了我区较大的经济总量。全区6家专业银行年末存款余额达55.1亿元,其中储蓄存款31.4亿元,是1992年的3.9倍;全区人均储蓄存款达1万余元,是1992年的4倍。实现了村村达小康,85个村成为天津市明星小康村。
  九、依法治区、依法行政不断深化
  我们始终坚持依法治区、依法行政,不断强化政府法制建设。在完成“二五”普法并被评为全国普法先进区(县)的基础上,规划启动了“三五”普法方案。五年间,区政府共出台规范性文件48个,全面推行了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全方位加大了执法力度,特别是加大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税收征管、审计检查、市容环卫和安全管理的执法力度,规范和强化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加强了财政资金的收支管理。在工作中,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人民群众社会监督,区人大、区政协对政府工作提出了许多好意见、好建议,我们都积极认真地进行了研究采纳。及时办理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提案,五年累计办复意见和提案706件,办复率100%。区政府专门设立了为民服务热线电话网络,五年累计办理热线电话反映的问题278件。各级信访部门累计办理群众来信来访2867件次,使许多实际问题及时得到了解决。五年来,坚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狠抓综合治理责任制的落实,深化“细胞工程”,夯实基础工作,加强重点治理,毫不放松地开展了严打斗争,社会治安形势有所好转。全区社会安定、人心稳定,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县)。
  十、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区政府各部门,特别是经济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政法部门,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帮助基层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狠抓廉政建设,下大力气解决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行了工作目标责任制,机关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创造了更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教师奖励基金,见义勇为奖励基金,科技奖励基金,社会救助基金,困难职工解困基金,拥军优属基金,残疾人福利基金和义务兵家属优待金统筹等8个基金,筹集基金达600多万元,其中,基金在100万元以上的就有4个,初步建成了社会保障体系,为增强调控能力,提供社会保障,促进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全面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文化先进区(县)。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工作先进区(县),9个乡镇全部成为天津市先进体育乡镇。不断深化卫生医疗改革,试行了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改建了宾水医院,装备了一批医疗设备。计划生育工作连年超优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各项人口计划指标。机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完成了各级政府机关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工作,初步理顺了关系,转变了职能,在此基础上,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实施了国家公务员制度。民政事业进一步发展,5个乡撤乡建镇,1个乡撤乡建立了街办事处。顺利进行了与周边省、区、县的边界勘定工作。新建、改建了一批养老院,三所乡镇养老院成为天津市一流老年公寓。依法保护了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深入开展了村民自治示范村建设活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得到加强。“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档案、地方志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区财政投资建设了武装部训练基地和武器库,改善了装备和集训条件,加强了民兵预备役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圆满完成了人民武装部移交军队、民兵预备役训练和每年的征兵任务。开展了学习杜文海,弘扬正气,崇尚奉献活动,广大干部群众在抗洪抢险、支援灾区、建设家乡的各项事业中表现出了同心同德,拼搏创业,务实求新,敢于争先的西青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全区两个文明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
  总之,五年来的变化振奋人心,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主要是区人民政府在区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实际工作中始终牢牢把握了八点:一是始终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精神,与本区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不断进行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三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四是始终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妥善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五是始终坚持依法治区、依法行政,把区政府的各项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六是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工作思路,关心人民疾苦,坚持为人民办实事,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工作。七是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在狠抓经济建设中心工作的同时,全方位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八是始终坚持团结和依靠各级骨干力量,支持和保护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基层干部和企业家队伍,他们是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全面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支撑力量。
  各位代表、同志们,区人民政府之所以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监督帮助的结果,是驻区部队、驻区单位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第十二届区人民政府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人士,向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驻区单位,向全区人民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来,全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还要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思想观念还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的内涵及其实现形式认识不够深、理解不够透,对各种挑战的思想准备不足。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不够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营机制弱化的矛盾仍然存在。人才短缺、资金紧张的矛盾比较突出。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农业产业化建设刚刚起步,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在新农村建设中,土地保护和规划意识、规范建设和建筑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乡镇村厂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村集体经济实力比较薄弱。部分机关干部的思想观念、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封建迷信、奢侈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由于财力所限,还没有得到解决。
  总结成绩是为了振奋精神,找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前进。过去五年的实践,为今后继续前进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必将极大地鼓舞我们以更大的信心和热情去夺取新的胜利!
  今后五年和一九九八年的任务
  区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保证措施。我们一定要按照区第七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和我区“九五”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走向新世纪,开创新局面。要经过几年脚踏实地的工作,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科学教育再创新高度,农村建设呈现新面貌,农民生活进入新水平,精神文明再出新成果,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加快我区现代化建设进程打下坚实基础。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区级财政收入、自有资产比1997年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
  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首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1998年的工作。1998年总的工作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按照区第七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振奋精神,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搞好调整,加快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开创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为今后五年的发展开好头,起好步。1998年主要经济目 标是:国内生产总值58.86亿元,比上年增长 15%;集体自有资产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6%;三级财政收入4亿元,比上年增长5.3%;区级财政收入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4660元,比上年增长9%。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走向新世纪,开创新局面,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困难,可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解放思想而不可抱残守缺,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要用党的十五大精神统一全区人民的思想,推动第三次思想大解放。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形势,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转变思维方式,改变行为模式,以全新的姿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从发展的趋势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全球经济战略联盟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跨国公司兼并、合并再掀高潮,我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全面加快,国有经济正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实施战略性改组,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全国各地都在抓住国有资产重组的历史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产业结构演变和技术升级进一步加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大批企业将会破产或被其它企业兼并。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旧的思想观念和旧的利益格局的束缚,牢固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依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一切问题,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牢固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以改革统揽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关键环节,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进程,务求新的突破。牢固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组织和动员全区人民围绕跨世纪的目标,自加压力,奋力拼搏。牢固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审时度势,开拓创新。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从我区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牢牢把握公有制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在重新认识、正确理解公有制经济内涵及其实现形式的基础上,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革,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区实际的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混合经济结构。牢牢把握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方向,坚持城乡一体,发展城郊型经济,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建立起新的企业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保持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开创我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二、深化改革,加快调整,促进转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走向新世纪,开创新局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今后五年的经济工作,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完善以集体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农村所有制结构,极大地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机制转换和制度创新,搞好结构调整,提高整体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保持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此,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三化”农业建设进程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制定农业发展长远规划,加大投入,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再造优势,加快“三化”农业建设。力争实现三个突破,始终抓好五个环节,认真搞好“6185”工程。
  三个突破。一是在农业基地建设上取得突破,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实施名牌战略,扩大名优品种的种养规模,真正形成产品优势、商品优势。二是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上取得突破,坚持公司带农户、市场连基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完善和提高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档次,提高水平,巩固和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三是在外向农业建设上取得突破,要利用现有资源、现有农产品,开拓思路,招商引资,发展外向,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个环节。一是抓认识,摆正位置。要重新认识农业的地位和作用,稳定农业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把农业产业化建设摆上突出位置。二是抓改革,增加后劲。要改革和完善农业投入、积累和分配机制,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坚持以工补农,坚持收入支出两条线,承包服务两转变,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双重投入机制,吸引外资发展农业,增强农业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能力。三是抓调整,改善结构。在完成农业区域化布局的基础上,调整农产品的种、养结构,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实现渠、水、田、林、路综合配套,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四是抓科技,提高效益。要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建立广泛的联系,落实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商品转化率。五是抓队伍,搞好服务。要建立一支包括各乡镇村、农口各局和专业服务组织在内的大农业服务队伍,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责任制,为“三化”农业建设搞好全方位服务。
  搞好“6185”工程。就是1998年要实施以下项目:“六”即实施改造中低产田一万亩,建设吨粮田一万亩,建设粮田灌区一万亩,扩大粮田复种一万亩,建设蔬菜出口基地一万亩,新增农机动力一万千瓦等六个基础工程。“一”即建设中北镇曹庄子外向型花卉生产经销基地。“八”即新建5000亩粮田规模经营,2000亩高效农业示范田,2000亩高标准种子基地,2万头瘦肉型猪养殖场,3200亩蔬菜保护地,20000亩淡水“双千塘”项目,建设小南河畜禽产品熟食加工项目,开发蔬菜外向型深加工项目等八个基地化项目。“五”即继续壮大蔬菜直销、珍禽养殖、观赏鱼养殖经销、美国斑点叉尾鱼繁育推广及肉鸭饲养加工等五个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深化乡镇工业企业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乡镇企业总的发展思路是:深化企业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不断加大投入,搞活经营机制,强化企业管理,扩大市场营销,再造发展优势,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抓好六项工作。
  一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深化企业改革。要加强对企业改革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积极、稳妥、有序的原则,不一哄而起,不一刀切,不固定模式,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都允许试,都可以搞。坚持规范试点,典型引路,由小到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通过改革,努力实现政企分开和国家增税、企业增效、职工增收,把企业全面推向市场。企业改革中,要切实抓好资产清理和评估、产权界定、选择改制形式和优选经营者、股权设置、债权债务处理和资产剥离、集体资产管理和监督等六个主要环节的工作,规范运作,健康进行。企业集团和大型骨干企业以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一般中型企业采取增量扩股、产权置换、先售后股等形式,实行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全员持股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小微亏企业通过兼并、租赁、拍卖等形式,放开放活。新建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坚持多元投资主体,规范运作。
  二是搞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在完成十强集团发展规划论证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乡镇街和其余集团发展方向的制订和论证工作,并制定全区主导行业结构调整规划。在调整中,要一手抓传统支柱产业的改组和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领域的拓展,优化工业结构;要实施生产要素优化组合,鼓励全区同行业企业跨乡、跨村联合、兼并,相互参股,资产重组,盘活存量,增加总量;要坚持抓大放小,扶大、扶优、扶强,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劣势企业,引导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改造、组建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产业产品关联度大的企业集团;积极扶持集团公司、骨干企业产业升级、产品创新、规模扩大,提高市场竞争力。落实环保规划,坚持新上项目“三同时”,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坚持排放标准,对易燃易爆和有污染的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关停并转力度,改进环境质量,推动可持续发展,把全区结构调整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三是加大投入,引导企业由生产经营向资本运营转变。要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用少量的资本控制总量较大的资本,减少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扩大经济总量。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抓住当前国有资产重组、天津市“退二进三”和市场竞争导致沉淀、闲置资产增多的有利时机,开展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资产重组,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
  四是实施名牌战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要把产品品牌与企业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组织商标注册,争创一批名牌产品。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狠抓新产品开发,搞好技术攻关和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力争建成一批农业部质量达标企业和ISO9000质量体系内审企业。利用广告等多种形式,宣传企业品牌,树立企业形象。要扩大营销队伍,广设营销网点,完善营销机制,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五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要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搞活激励机制,强化约束机制,加强企业管理。企业都要建立“先进、合理、科学、配套”的基础管理体系,全面落实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细则,加强财务核算,加大审计考核力度,压缩非生产性开支,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加大催收应收货款力度,加速资本周转,盘活存量资产。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扩大安全管理监控范围,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和建筑质量、交通运输的安全管理,强化检查整改,向安全生产要效益。
  六是切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必须把企业家队伍建设摆上突出位置,要充分认识企业家在现代市场经济各类资源要素中的核心地位,提高对培养和引进企业家紧迫性的认识,尽快建立促使企业家产生与成长的机制,加速企业家队伍职业化进程,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为此,要通过深化企业改革,理顺各级政府、村委会与企业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把企业和企业家真正推向市场。要建立健全企业家队伍管理体制,支持关心爱护企业家,加强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教育、培训和管理,强化法律保护和法律约束。要紧紧依靠广大职工群众,充分发挥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实行董事会聘任总经理制度。要强化企业家利益激励、事业激励、社会地位和荣誉激励,坚持和完善各项奖励政策。要逐步建立起企业家竞争择优机制,培养和引进一大批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实现企业家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家要保持强烈的进取精神,增强创新的驾驭风险的勇气和能力。企业家要讲政治,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增强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加快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带头人。企业家要讲奉献,牢固树立自我约束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甘于奉献。企业家要讲法制,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依法经营,依法办事,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一代企业家队伍。
  (三)加大开发力度,推动第三产业再上新台阶
  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思路是: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挖掘资源潜力,拓宽发展领域,大力发展沿路、沿边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一批以小城镇和新农村为中心,以城郊结合部和公路主干线为重点,以市场为集散地,行业齐全、辐射面广的商贸经济中心区域,把第三产业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使其成为更大的经济增长点。为此,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坚持全面发动、龙头带动、整体推动,坚持多元投资主体,积极吸引外商投资第三产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从事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其它产业。
  加强对第三产业的领导和管理,各级领导都要高度重视第三产业,进一步理顺区、乡两级管理体制,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的乡镇街,要设专职副乡镇长、街办事处副主任和相对独立的三产办公室。坚持以房地产开发、市场建设为龙头,推动商贸、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和物业管理等三产的全方位发展。大力培育和扶持信息、技术、金融、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市场,要适应企业改革,促进产权交易,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重组。国合商业企业要不断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出路,进一步搞活经营机制,盘活商业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要参照全区企业改革的总体方案,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股份制改革。要坚持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兼并重组力度,以骨干优势企业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组建几个规模较大的商业企业集团。同时,采取租赁、拍卖、人员分流等多种形式,放开放活小企业,尽快解决国合商业企业负担较重、经营分散、机制不活、效益不高等实际问题。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发,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
  坚持外向带动战略,加大开放、开发力度,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发展三资企业,加快全区经济与国际市场融合步伐,把外向型经济提高到新的高度。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加快西青开发区开发招商。继续完善二期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载体功能。要抓住十五大后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国家调整关税政策,国外资本普遍对中国市场长期看好的机遇,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步把开发区建成全区最大的对外开放窗口。
  二是推进三资企业发展步伐。要选择一批集团骨干企业,主动与国外大公司寻求合资、合作,迅速扩大优势,增加经济总量。大力推进现有合资项目的滚动发展和向前、向后延伸发展,向新的领域拓展。要在国际范围内寻求更广阔的合作,使全区三资企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三是进一步做好外贸工作。大力培育自营进出口企业,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要在国际市场建立自己的营销管网,扩大产品出口。各企业集团要走出国门,建立窗口和网点,推动跨国经营,促进全区经济与国际市场对接。
  (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积极鼓励、正确引导、依法监督、加强管理的方针,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为他们与集体经济的共同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引导他们参与公有制经济新的实现形式,能够吸引个体、私营经济入股的各次产业、各类企业,都要积极吸收他们的股份。凡是适合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经营的小型、微利企业,要通过产权置换等形式,使其成为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新生力量。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在创造条件、支持发展的同时,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走向新世纪,开创新局面,必须按照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快建设步伐。要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土地管理、环境保护、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整体规划,突出重点,示范引导,稳步推进,坚持两条线推进,一条线是抓好小城镇建设,另一条线是抓好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生产与建设的关系,建立多元投资机制。要强化土地管理,严格落实规划,搞好基础和配套建设,增强载体功能,提高建筑质量,讲究建设品位,搞好物业管理,推进工业区与生活区相分离,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典型引路,重点扶持,稳步推进”的原则,分层次抓好小城镇建设。张家窝镇要按照“三集中”的发展方向,搞好布局,加快镇区建设进度,力争经过几年的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退村还田,人口向城镇集中的第一镇。大寺镇作为天津市外围组团之一,要按照总体规划,结合西青经济开发区和微电子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载体功能,美化市容环境,加快建设进度,力争经过几年的建设,把大寺镇率先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卫星城镇。杨柳青镇要理顺建设管理体制,加快新镇区建设,通过新镇区建设带动旧镇区改造。中北镇、辛口镇、王稳庄镇、南河镇都要按照规划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力争使每个乡镇建成一批档次较高的住宅小区,逐步把小城镇建设成为设计规划超前、载体功能齐全、经济繁荣发达、市容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兴中心城镇。
  二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要在25个试点村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批试点村,逐步扩大到60个规划控制村。要保持规划的连续性、严肃性,依法建设,稳步推进。已经形成新农村雏形的村,要立足于高标准,上品位,上档次;近期可初步形成新农村雏形的村要按新农村建设标准,提高创建质量,加快创建进度;有经济实力,但人口较多的村,要坚持分步实施,加快建设;集体经济实力较弱的村,要严格控制规划,搞好旧村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几年的建设,再建成一批新村,使一批村民搬入新居。1998年,全区计划兴建农民住宅53万平方米,公建8万平方米,修建村镇道路16万平方米,铺设上、下水管线6万延米。
  三是加强土地综合整理和建筑质量监督管理。要加强城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充实人员,提高素质,加强执法监督管理严格落实中发[1997]11号文件精神,按照有关法规和我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对1991年以来的非农田建设用地进行清查,依法加大土地管理执法力度。强化建设项目发、投标和建设项目承包合同管理。加强设计规划审批、建筑单位资质审查和建设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与此同时,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镇活动,以乡镇政府和街办事处所在地、主干道路、城郊结合部为重点,不断深化市容环境综合治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建设灯光夜景,推行垃圾袋装管理,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区村镇容貌进一步改观。
  四是集中搞好三项重点工程。第一项工程是新津杨公路西青段一期工程的建设任务。第二项工程是陕气进津西青段主干管道的铺设任务,有条件使用陕气的乡镇和单位,要积极做好用气前的准备工作。第三项工程是在杨柳青水厂再打4眼深水井,增加日供水6000吨,基本解决杨柳青地区居民饮水难的问题。
  四、坚持依法治区,大力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走向新世纪,开创新局面,必须坚持依法治区、依法行政,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一是把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向新水平。要深入学习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和十五大报告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努力提高干部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认真落实“三五”普法方案,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治区,依法行政。政府行政执法部门、政法部门 ,都要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土地、环保、财税、安全、审计、市容环卫和统计的执法检查。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和人民群众社会监督,坚持重大问题调研协商于决策之前,促进决策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及时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提案,办好为民服务电话网络,处理好来信来访。要建立错案和过错追究制度,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各级干部都要时时刻刻把个人置于法律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充许任何国家公务员利用手中掌管的权力干违法乱纪的事,办老百姓看不惯、不满意的事。进一步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强化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强化基础工作,强化队伍建设,深化“细胞工程”,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安全创建活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各种邪恶势力,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二是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坚持三教统筹、经科教一体的发展方向,把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继续实施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燎原计划,搞好中北镇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换工作,引进和推广实用科技项目,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完善和落实教育发展规划,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强化农村教育附加费的征收工作,加大教育投入,鼓励联合办学、企业办学、民间办学等社会力量办学。改、扩建一批重点校,调整学校布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步伐,建设一批素质教育示范乡(镇)、示范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充分利用现有校舍,增设现代化教学设备,改进教学手段,为我区二次创业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继续实施人才工程,搞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力度,把全区大教育格局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998年,要改建、新建当城中学等6所中、小学校,建设2万平方米教师干部职工住房。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民政事业。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继续推行小康文化工程,搞好四个系列的农村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搞好区域性卫生规划,巩固三级医疗网络,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利用,建设体委训练副馆,改建区业余体校,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组队参加市九运会并争取好成绩。坚持计划生育三结合,强化全程优质服务,巩固提高计生成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巩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强村委会、居委会建设,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把农村政务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逐步使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标准、时间以及民主监督方式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继续搞好“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关心残疾人,依法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丰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提高节目质量。搞好农业和农村档案及地方志工作。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奢侈浪费,引导群众生活方式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方面转变。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抓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搞好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和征兵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五、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开创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走向新世纪,开创新局面,必须按照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想实招,用实劲,办实事,求实效,圆满完成新一届人民政府的工作任务。为此,要牢牢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逐步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提供服务和监督检查上来。政府成员单位都要坚持“协调统一,严谨准确,廉洁公正,规范高效”的原则,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和引导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逐渐减少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具体干涉。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法制化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是改进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要造就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公务员都要讲政治、讲团结、讲正气、讲奉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尊重客观规律,改进思维方式,改进思想方法,改进工作作风。要精简会议,精减文件,减少应酬,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问题。要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着力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继续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是加强廉政建设,坚决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正确履行人民赋予的权力,做好政府工作的重要保证。政府组成人员,首先是区政府领导成员都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严格执行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做好工作,带好队伍,作艰苦奋斗、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表率。重点抓好经济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政法部门等手中握有一定权力部门的廉政建设,全心全意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服务。坚决反对和查办以权卡人、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确保全区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首过去,我们精神振奋;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发扬“同心同德,拼搏创业,务实求新,敢于争先”的西青精神,解放思想,扎实苦干,走向新世纪,开创新局面,把西青区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知识出处

西青区年鉴1999

《西青区年鉴1999》

本年鉴记述了1998年度天津西青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基本状况。设有区情要览、大事纪要、特载、专文、政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政权、政法、军事、农业、乡镇企业、商业、综合经济管理、金融、城乡建设管理、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22个类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文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