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报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区年鉴1998》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1720
颗粒名称: 西青报社
分类号: G219.24
页数: 2
页码: 91-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青报》社是西青区委直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办公地点在区党校,创刊于1986年,发行方式从双月刊到现在的周刊,每周五出版,全年52期。该报社设有编辑部、记者部、摄影部和微机房,共有10名职工,其中6人具有中级职称,2人具有初级职称。报社主要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和基层党务工作者,通过改革后的编排和内容,以及配发的摄影图片,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欢迎。此外,报社还注重通讯员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和帮带等方式,培养了一支100余人的通讯报道队伍。
关键词: 西青报社 编辑部 记者部

内容

【机构、人员概况】
  《西青报》的前身为《西郊党建通讯》和《党建报》,创刊于1986年9月,为不定期内部发行报纸。1995年1月更名为《西青报》,《西青报》社正式成立,为区委直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办公地点由区委迁至区党校,逐步由双月刊,月刊,半月刊,旬刊改为现在的周刊,每周五出版,全年52期,在本区发行。
  《西青报》社设编辑部、记者部、摄影部、微机房。在编职工10人,其中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大本1人,大专7人,中专1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子如主持工作。
  【编辑、改革及发行】
  1996年《西青报》改为周报后,交天津日报西青发行站发行,将读者对象确定为各级领导干部,兼顾基层党务工作者及企业班组长。总结经验,明确思路,围绕中心,贴近读者,首次提出改进方案,即:变被动等稿为主动采稿,变随机性编排为有计划编排,变平淡分散为突出重点,变呆板僵化为灵活多样,减少会议消息,增加典型经验;减少乡镇局报道,增加村厂基层信息;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中心开办重点栏目,强化典型指导,增强宣传声势,服务二次创业。
  改革后的《西青报》为四开四版:一版为本区重大新闻版,开辟“评论文章”“大字新闻”和“红旗谱”、“近期要闻”等专栏;二版为经济版,开辟“经营谋略谈”、“乡镇领导访谈”、“科技苑”、“工作热线”等专栏,三版为精神文明建设版,主要反映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成果,辟有“风流人物”“它山石”等专栏,四版为社会综合版,除社会新闻外开辟有“西青副刊”、“百味斋”等专刊。
  由于编辑工作的改革,使报纸受到了全区各级干部和群众的欢迎,发行份数迅速增长,1997年为7760份,1998年增至9000份,宣传覆盖面达95%。
  【摄影报道】
  《西青报》社1996年配备了专职摄影记者,添置了进口高级摄影器材,使《西青报》每期都有配发的新闻图片,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1997年《西青报》共刊登反映我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新闻图片152幅,特别是在区两会召开、庆香港回归等重大活动中,《西青报》用整版篇幅的摄影图片报道活动情况。此外,在负责全区重大活动摄影的同时,还担负起向市级以上报刊摄影报道的任务。1997年,《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农民报》、《支部生活》等刊物刊登反映我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图片45幅。1997年第12期《农村工作通讯》封二和首页刊登我区经济开发区、华夏集团等反映经济发展成果的照片8幅,并配有说明文《二次创业,再造西青》。
  【通讯员队伍建设】
  《西青报》社采取集中培训,实习记者、分片授课、记者帮带、评选、表彰先进等措施培养了一支百余人的通讯报道队伍。报社记者在采编稿件同时,每月帮助通讯员辅导改写稿件三篇以上,并实行奖罚制度。

知识出处

西青区年鉴1998

《西青区年鉴1998》

本年鉴记述了1998年度天津西青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基本状况。设有区情要览、大事纪要、特载、专文、政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政权、政法、军事、农业、乡镇企业、商业、综合经济管理、金融、城乡建设管理、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22个类目。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