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感动西青”十佳人物、十优人物评选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年鉴2017》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1629
颗粒名称: 2016年“感动西青”十佳人物、十优人物评选活动
分类号: D648
页数: 6
页码: 330-335
摘要: 本文讲述了2016年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促进全区公民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2016年4月,区文明办会同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妇联、区新闻中心、区文广局等部门在全区组织开展了第五届“感动西青”十佳人物、十优人物评选活动。经过推荐申报、评选、公示、文明委审定等程序,按照孝老爱亲、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等类别,评选出“感动西青·十佳人物”和“感动西青·十优人物”各10名。他们用自己的事迹谱写着人间大爱,他们践行着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弘扬着当代的文明风尚、传递着道德建设的正能量,他们是建设幸福西青、实现“中国梦”的道德航向标。
关键词: 2016年 感动西青 十佳人物

内容

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促进全区公民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2016年4月,区文明办会同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妇联、区新闻中心、区文广局等部门在全区组织开展了第五届“感动西青”十佳人物、十优人物评选活动。经过推荐申报、评选、公示、文明委审定等程序,按照孝老爱亲、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等类别,评选出“感动西青·十佳人物”和“感动西青·十优人物”各10名。他们用自己的事迹谱写着人间大爱,他们践行着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弘扬着当代的文明风尚、传递着道德建设的正能量,他们是建设幸福西青、实现“中国梦”的道德航向标。
  附:2016年“感动西青”十佳人物、十优人物事迹简介
  十佳人物
  瘦小肩膀撑起多病的大家庭 ——王稳庄镇大侯庄村村民 张克英
  张克英,一位身高只有一米五三的弱小女子,但她却担起了一个不平常的大家庭的重任。夫兄、小叔和丈夫一家人都患有疾病,大嫂体弱多年患类风湿,侄儿媳妇腰间盘突出,侄子头部动过手术,夫兄家孙子走路说话都不太利落。小叔子夫妻都患有半身不遂,不能自理,小叔子还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弟媳还经常犯癫痫病。丈夫段玉强患有腰间盘突出、脑梗,行动不便不能工作,生活起居都要张克英照顾。丈夫看到一家的重担都落在妻子身上,十分愧疚,张克英却总是耐心地安慰他:“一家人,就应同患难。”无论生活何等艰难,张克英都无怨无悔地照顾着丈夫和这一大家人,周围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张克英用她瘦小的肩膀撑起这个多病大家庭的感人事迹,在西青广为传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西营门街小稍直口社区居民 徐莉云
  多年来,徐莉云一直照顾着同村九十岁的孤寡老人徐三奶奶,而这场孝道是从她的父辈徐金铎手中接力来的,已持续了四十多年。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父母把徐三爷、三奶奶当成亲爹妈一样照顾,给了子女示范教育。徐莉云从小懂事,主动干家务、照顾弟弟妹妹,经常去找三奶奶唠家常,成了三奶奶最贴心的人。她知道三奶奶爱干净,每天早晨起来就给老人打扫卫生,叠好被子、扫净地面,然后再买菜、做饭,第一碗饭,必定是三奶奶的。徐莉云五十多岁了,在父母和她两代人的影响下,晚辈们也在尽心尽力地孝敬着徐三奶奶。徐莉云的儿子对老太太的感情极深,当年围着老太太转的那个小孩如今已成家立业,他不但支持父母照顾三奶奶,而且自己一有时间就去看望。
  梅花香自苦寒来
   ——大寺镇大芦北口村村民朱明静
  朱明静,26岁,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学生,大寺镇大芦北口村人。幼时药物中毒,让她远离了有声世界。她身残志坚,艰辛刻苦求学。10岁首次捐出善款后,坚持参加公益,连续两年捐奖学金给困难生和福利院儿童;她多次送摔倒老人回家;为家乡的书院捐赠图书3000多册,并做了书院志愿者;她曾担任2014首届全国聋人汽车驾驶技能联谊赛手语志愿者;在担任学院“星”沙龙手语社社长期间,与香港义工团开展活动,弘扬内地手语文化。她曾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校园一天津市大学生2013年度人物”、天津市“三好学生”、“十佳大学生”、“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天津日报》、《今晚报》、《每日新报》、《渤海早报》、《城市快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她的事迹。
  用爱心点燃大山里的希望
  ——中北镇侯台碧水家园社区服务工作站田金会
  田金会,一名社区服务工作站的普通员工,也是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积极传播爱心的志愿者。从小,她有个愿望,长大后要靠自己的力量帮助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发现一个助学群,便立即与他们联系,由此走上了捐资助学之路。三年多来,她走访过山村学校、山区贫困学生和困难老人,足迹踏遍4个省市、8个县市、11个乡、30个村,先后资助贫困学生19人、困难家庭2个,共计资助20多万元。田金会还联合爱心人士和企业资助了10多个困难家庭、3所学校,为学校送去电脑、打印机、文体用品、桌椅等4万多元物资。田金会在帮助困难家庭时不单纯是捐款物,还善于发现被帮助家庭成员的一技之长,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自食其力,让他们有尊严地获得帮助。
  心存大爱义务献血12年
  ——精武镇兴旺里社区居民安秀伟
  安秀伟,45岁,黑龙江人,精武镇兴旺里社区居民。2004年至今,她义务献血12年,累计献血近4万毫升,相当于七八个成年人的血量总和。
  2004年,无意间看到一则血库告急的电视新闻,安秀伟便立即向居委会表达了献血意愿,由此,她献了第一次血。为不耽误工作,从2009年,安秀伟改在“无假日”的天津市血液中心献血。为避免晕车对献血造成影响,她每次早上到血液中心后休息到下午再献血,献一次血,要占用她一整个休息日。“8.12爆炸”发生后,安秀伟得知临床急需用血,大半夜跑到献血点做检查。在安秀伟的影响下,家人和同事都积极的加入了献血队伍。安秀伟常说: “每个人帮助他人的方式可能不同,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了别人,收获的快乐都是一样的!”
  鱼水情深好片警水乳交融见真心
  ——王稳庄派出所社区民警 王金奎
  王金奎,王稳庄派出所社区民警。刚参加工作时,所里的民警前辈们常告诉他:想当一位好民警,就要舍得一双脚底板!于是王金奎一有时间就挨家挨户调查了解群众所急所需。从警14年,他没有侦破大案后的鲜花和掌声,无缘街头擒凶后的凛然和无畏,但看到社区居民求助的目光,辖区生活困难的家庭,他总会释放全部的热情。王金奎得知孙子英家女儿考上大学却拿不出学费后,立即拿出工资进行资助,而且一直默默资助这个家庭。多年来,王金奎的足迹踏遍了社区中的困难家庭,他累计帮扶困难家庭30余户,捐资10余万元。2013年,王金奎被评为天津市优秀人民警察、天津市爱民模范,并荣立个人三等功;2014年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
  抗争病痛救己助人
  ——西青区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 吴志刚
  西青区中医医院的吴志刚主任,在杨柳青镇乃至十里八乡可谓家喻户晓。他凭借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广大患者的爱戴。吴大夫为给患者及时就诊,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上岗,而且中午很少正点下班,每天接待患者数十甚至上百人次。30余年来,他很少歇过完整的节假日,只要患者需要,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刮风还是下雨,他有求必应,被誉为“患者的贴心人”。俗话说“业精于勤”,吴志刚不仅刻苦钻研,还善于总结,他撰写的《论芒针疗法中穴位的枢纽性》等论文曾多次在《中国针灸》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他主编的《芒针医案》填补了中国芒针医案的空白。他的著作宣传了中医保健知识,提高了广大居民群众保健意识,也使优秀的中医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创新技术精益求精
  ——区公路管理局机械操作手 赵希望
  赵希望,西青区公路管理局公路工程施工所机械操作手。刚参加工作时,他跟着师傅全国跑,住过砖窑、睡过拖车,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他采用独创的“全、细、轻、稳”平地机操作方法参加了多项大型公路建设,效率和平整度得到业主和监理的称赞,被誉为“免验工序”。他对机械保养有佳,自制了多套维修工具,方便使用、节约资金。他还将报废机件的零件重新组装继续使用,变废为宝。他先后参与完成了4项有关施工机械的技术革新项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能操作手。多年来,赵希望以精湛的平地机操作技术为80多项工程的圆满竣工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荣获“金牌技工”、“技术能手”、天津市劳动模范、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公路系统模范养路工等多项殊荣。
  临危不惧施援手挺身而出彰道义
  ——辛口镇第六埠村治保会 任宝、李维龙、郝伟利
  任宝、李维龙、郝伟利三人只是普通村民,却在他人财产被侵害时,挺身而出勇擒偷车贼,践行了惩恶扬善的美德。2015年4月25日凌晨,三人完成交接班后开车回家,途中相向驶来的两辆面包车内,戴着黑色口罩的三名男子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疑惑之时,李维龙发现其中一辆面包车与同村村民的面包车牌照一样,他们认定车上的人就是盗车嫌疑人,并且已盗得车辆正在逃离。危急时刻三人调转车头追击。穷凶极恶的犯罪嫌疑人驾车多次撞向任宝驾驶的车辆,但他们没有害怕退缩,反而是与其几番斗智斗勇,为民警抓捕嫌疑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正是有了任宝、李维龙、郝伟利三人的挺身而出,案犯才统统落网。任宝也因此被授予第十二届“昆仑奖”全国十大见义勇为英雄司机光荣称号。
  身残志坚跑出美丽人生
  ——李七庄街王姑娘村物业公司保安 张旭
  张旭,一位20多岁的大男孩。先天性肢体残疾的他,手和半面身体都异于常人。但从小乐观的张旭不气馁,和其他孩子们一起跑啊、跳啊!渐渐地,他的田径优势显露出来,奔跑时丝毫不逊色于健康的孩子。经过体育老师的举荐,张旭仅进行了一周的训练,参加了天津市首届全民健身大会。没想到,参加三个项目一举取得两个第一、一个第二的好成绩。由此得到了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李教练的青睐,并进入基地开始了艰苦的训练。不管训练多累、多苦,他毅然坚持。在基地的五年多,他连续参加了三年全民健身大会,取得了八个第一、两个第二的好成绩。在2013年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中,他获得了T37级200米项目第四和400米第四的好成绩,在2014年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上获得T37级跳远第四名。
  十优人物
  患难与共夫妻情风雨同舟写真爱
  ——中北镇曹庄村村民 黄明艳
  黄明艳20年前与李树林结婚后,尽心尽力照顾好孩子、老人,体贴丈夫,幸福而忙碌的生活着。然而2000年厄运降临,丈夫李树林不幸遭遇车祸,导致四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生活的重担全都压给了黄明艳。那时,孩子才八岁,她知道自己是家人唯一的支撑,所以她一直都在尽最大努力让孩子感受温暖、让丈夫康复、让老人安享晚年。丈夫从吃饭、喂药、清洁护理到做物理治疗,黄明艳都亲力亲为,是为减少丈夫的痛苦。丈夫患病期间,花光了家里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看到丈夫的身体状况逐步好转,为了维持生计,也方便照顾,黄明艳决定带着丈夫一同出去创业。她用患难与共诠释爱的真谛,给予家人最坚强的支撑,给予亲人最有力的依靠,她用坚强担当经营着温馨和睦的家。
  傲霜斗雪勇于担当的“80后”
  ——西青经济开发区燃气公司电工 韩涛
  “80后”的韩涛,用孝亲承担着家庭顶梁柱的责任与担当。他从小跟随父亲生活,而父亲因常年在外打工劳累致病,2005年、2008年先后查出心脏衰竭、双腿静脉曲张,需住院治疗,韩涛刚工作不久,白天单位、下班医院,到家还要照顾奶奶。他带着父亲四处求医,但却不断恶化,腿部溃疡,还常有血管破裂。高昂的医疗费没有让韩涛退缩、逃避,他坚持着努力的工作,用心找最好的医院为父亲治疗。好景不长,父亲去年又被确诊癌症,父亲要放弃,可韩涛说:“一切都有希望,我们不能放弃!”就这样,父亲同意了手术,病情控制住了。生活虽艰难,但韩涛也乐于助人,常为周围人以电工特长化解燃眉之急。这样一位优秀的“80后”,在困境中没有退缩,他是年轻人的榜样。
  久病床前有孝媳
  ——西营门街小稍直口社区居民 赵淑香
  赵淑香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懂事能干、善解人意,婚后与婆家也十分和睦。1993年丈夫因病去世,给这个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丈夫去世后不久,婆婆因偏瘫后遗症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赵淑香把婆婆接到家中,独自承担照顾婆婆的重担,这一照顾就是22年。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在赵淑香家,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虽然她也患有心脏病,做过两次支架手术,每天都需服药,但她还是无怨无悔。赵淑香的儿子,在她的影响下也十分敬爱奶奶。虽然平日工作很忙,但一有空就会帮母亲照顾奶奶,服侍奶奶穿衣吃饭、清洗尿布。儿子常说,母亲照顾奶奶任劳任怨,我也要继承她孝敬老人的精神,等母亲老了之后,也要这样照顾她。
  家人永远的守护神
   ——王稳庄镇东兰坨村村民 井海燕
  10多年前,井海燕与万宗喜结为夫妻,婚后生下了小富东,但小富东患有先天性脑瘫。夫妻俩为给孩子治病四处奔走。祸不单行,井海燕的公爹因患肝硬化腹水正在医院治疗,丈夫万宗喜突遭车祸不幸身亡,一下子天塌了,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井海燕一个人身上。井海燕要崩溃了,可是当她看到自己天生残疾的孩子和患病的公婆,她明白,这个家不能再没有了她,她不能逃避,她要替丈夫撑起这个家。她带着儿子去北京治病,白天打短工,晚上睡地下室、睡过道、睡地板,吃尽了苦头,但从未放弃。经过在北京一年多的治疗,孩子的病情已经有所好转,坚定了井海燕为孩子治病的信心和决心。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定要把儿子的病治好,把婆婆照顾好,使老人家安度晚年,尽一个母亲、一个儿媳应尽的责任。
  不离不弃谱写人间真情
   ——杨柳青镇前桑园村村民 杜洪荣
  杜洪荣是一家企业的出纳员。1999年春节前夕,她的丈夫不幸患上了尿毒症,经过多方求医,最终诊断需要换肾治疗。当时他们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杜洪荣的公婆也都身患重病不能自理,支撑这个家的全部重担就压在了杜洪荣一个人的身上。为筹集丈夫的治疗费,她四处借钱,尽管生活十分困难,但她的脸上却始终挂着希望的微笑。虽然丈夫进行了手术,三年后丈夫病情加重的噩耗再次传来。巨大的医疗费和生活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但她深知,她不能倒下,一家老小五口人全都要靠她一人来照顾。家庭的重担并没压垮这个小女人,她不仅把丈夫照顾的无微不至,又先后送走了年迈久病的公婆。她就像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着丈夫,照亮着她的小家,用爱谱写了一曲真情赞歌。
  挥洒爱心传递正能量
  ——张家窝镇民盛里社区志愿者 李澍印
  80多岁的李澍印,是张家窝镇民盛里社区的志愿者。自2014年,她每天义务向社区居民传授瑜伽运动,奉献了全部的瑜伽精华。李澍印老师退休后曾在日本照顾女儿期间被瑜伽吸引,通过努力学习很快就达到了专业水平。回国后,她做了瑜伽教练。到民盛里居住后,她为居民义务教授瑜伽知识。2014年9月,她义务组建了民盛里社区瑜伽队伍,学员慕名而来,从几人发展到四十多人。她精心创编了一套老年人瑜伽,因人施教。李老师讲奉献、有爱心,每月拿出千元左右去喂养流浪的猫狗,还经常鼓励带动队员爱心助人。李澍印曾受到过渤海早报、电视台的多次采访,她的瑜伽队伍曾登上过《百医百顺》、《鱼龙百姓》的舞台,2010年她被评选为真情都市年度人物。
  桑榆存大义真情筑平安
   ——精武镇姚村志愿者 李桂芳
  精武镇姚村住着这样一位老人,已经年过七旬依然发挥余热,她的名字叫李桂芳,一名交通安全志愿宣讲员,人们更习惯亲切的称呼她为“李奶奶”。退休后跟随儿子来到姚村居住的李奶奶,因为曾亲眼目睹了一场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交通事故,就下决心要在青少年中普及道路交通知识,因此她没有去“享清福”,而是重新站到三尺讲台,义务讲授交通安全教育课。十几年如一日投身于交通安全义务宣传工作,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足迹遍布了250多所大中小学,共完成了300多场讲座,听课人数达到30万人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真情奉献18载,不为名、不为利,这是一位老者对孩子的无限关爱,这是一个普通人对人生价值的不懈追寻,这是一名公民对社会的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患者花小钱看大病
  ——中北镇大稍口村村医 张华起
  40年前,从部队复员返乡的张华起,主动找到村支书要求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经过在天津医科大学进修一年后,他从此便开始了大半生的“赤脚村医”生涯。每天早晨5点多,张华起就已经来到自己的诊所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只要一打开诊所的门,一天的忙碌工作就开始了。长期以来,他对患者尽量开小处方,尽量避免用高价药,让患者花小钱治大病。先后摸索出几十种治疗方法,只要几块钱就能治好病,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慕名而来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出诊不收费、门诊不收费、注射不收费、常规体检不收费、孤寡老人全免费……这是张华起一直坚持的“五免费”。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别光想着钱,给人看好病才是根本。让患者少花钱、看好病。”
  法律尊严的捍卫者
  ——区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 刘斌
  刘斌任法官以来,审理的2000多件案件实现了零投诉、零信访,达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赢得了当事人的一致好评,多次收到当事人送来的锦旗。作为法官,刘斌竭尽全力减轻当事人的诉累,即使工作任务繁重,他也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即“当事人来法院只要一次能处理完的事情,绝不让其再跑第二趟”。为此,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已成为他工作的常态,他还坚持耐心细致地为当事人释法析理,做好判后答疑。熟识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嗓音总是沙哑的。他常常提醒年轻法官:“只有做得正,才会心中无愧;只有行得直,才会胸怀坦荡;只有判得公,才能让群众信服,才能彰显法律的威严。”刘斌连续多年被评为办案能手,2012年被评为天津市法院系统先进个人,2013年被评为西青区十佳服务标兵,2014年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并荣立天津市法院系统个人三等功,2015年荣立天津市法院系统个人二等功。
  生活困难击不倒的小学霸
  ——大寺中学九年八班班长 解程程
  解程程,大寺中学学生。自幼跟随母亲生活,妈妈为了养家,辛勤工作,早出晚归。她大部分时间和身体不好的姥姥姥爷一起度过,懂事的她,为母亲和外祖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解程程没有上过一天补习班,但一直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作为班委,她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老师分忧解难,主动帮助班级里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提高成绩。家庭的清贫挡不住她对生活的热情。除了学习好,解程程还有很多的特长。她多次参加市级、区级演讲朗诵比赛,均荣获奖项;曾在中国日报社主办的首届英语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她的写生作品曾在第十六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比赛中获得优秀奖;她代表学校编排并参演了西青区校园短剧的比赛,荣获三等奖。

知识出处

西青年鉴2017

《西青年鉴2017》

本书设有区情要览、文献、特载、中共天津市西青区委员会、西青区人大常委会、西青区人民政府、政协西青区委员会、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法·军事、经济管理、财税·金融、城建与管理、交通·邮电·网络等类目,重点记述2016年全区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基本情况以及最新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