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教育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432
颗粒名称: 杨柳青教育史话
分类号: K292.1
页数: 7
页码: 37-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教育在明、清时期处于窒息状态,直到辛亥革命后开始发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了公立和私立小学,但大多数仍属封建教育范畴。直到1942年8月,全镇小学被改组成立“杨柳青镇立小学”,学校设教务、训育、总务三处,各设主任。经费来源为地方筹款,但因物价飞涨、贪污等原因,教师们难以得到稳定的工薪。
关键词: 杨柳青 教育史

内容

杨柳青地处天津西郊,为中外驰名的古镇。其风土,人情,道德风尚,受市区影响较深,民风开化较早,吸收新鲜事物的敏感性较强,在这种情势下,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必然应势而为。
  杨柳青教育的初兴时期始于明朝中叶(十四世纪中期),作为历史见证的文昌阁就是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修建的,它的修建与以后的几次重建,都反映了人们对于“文化昌盛”的追求与企望。到了清朝,文昌阁成为“崇文书院”。东西厢房为廪生,童生读书,课考之书房,考场。自清咸丰经同治至光绪年间,杨柳青有两人参加了朝廷的殿试,得中“赐进士出身”的翰林,其一为杜彤,另一位是刘学谦。在他们之后,虽不曾闻有举人得中,却出了几名秀才,他们多以教书为生。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的穷秀才仍是脑后一辫如豚尾,鹑衣百结舞寒风踱步长街。
  在数百年的明,清时期,真正被魁星高照的士子,可谓凤毛麟角,劳动人民子弟固然难得这种殊荣,就是小康人家也绝无被魁星朱笔点中的奢望。所以这个时期的杨柳青教育基本上处于窒息状态。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也动摇了封建教育的基础。清朝末年,经过戊戍变法,洋务运动,开明之风吹到了杨柳青。故于民国初年有些开明士绅,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带头拆除了天齐庙内的十殿阎君的塑像,向官府申请办洋学堂”,被命名为“杨柳青公立第一小学”(今杨柳青三小为其旧址)。嗣后,为了适应普通人家子弟入学的要求,又成立了一所“艺徒学校”,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学习纺纱织布,时间不长就夭折了。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新文化的影响,杨柳青的少数富商大贾,地主老财不再把“五世同堂”,“买地盖房”,“开当铺,赶大营”作为教育儿孙的传统家教,加之年轻一代受到新思潮的冲击,亦不安于室。因此,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前期,在部分地主,商绅子弟中出现了离乡求学的热潮,他们进入京津高等学府深造,佼佼者多赴西欧留学。见于经传的有安桂藩,石毓澍、石毓符、石挥(既石毓涛)等人,此外还有吴姓,周姓、韩姓、董姓等也出了几名大学生。这些人,在解放以后,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柳青小学结构业已基本形成。公立小学有公立第八小学,公立六十小学,公立五十小学,县立第一小学。当时这几所小学实行男、女生分校,前两所为男校,后两所为女校。这个时期,还由原来的塾师们办起了一些私立学堂,如八十七小学,五十六小学,七十八小学、三十小学,三十一小学,这些私立学堂,由一人一塾,变成了一人一校,私塾的牌匾改成了学堂,但仍照读四书。与上述这些私立学堂迥然不同的是“私立第八安氏小学”。这所私立学校是二十年代末建立的。它的校董是号称杨柳青八大家之一的文丰泰的掌柜,新疆帮的大财主安文忠(字荩臣)。这所学校由于师资条件较好,教学质量较高,久负盛名,到解放前一直维持未变。
  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7年“七七”事变,杨柳青形成了公、私立学校星罗棋布的局面,虽然多数仍属封建教育范畴,但规模较大的公、私立学校,已开始使用各种新式课本。当时学校的学制是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学生毕业时要由天津县衙举行统一会考,凭会考成绩决定毕业或留级。因此,每年高小毕业生寥若晨星。一般情况下,每年每校只能毕业一至二人,若有四、五人毕业,就算是丰收之年了,1937年,私立安氏小学有七人毕业,创造了这个时期毕业生数的高峰,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美谈佳话。当时全镇共有十所小学,教师仅有三十人,学生不足五百,大多数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中途缀学,能坚持到底的是极少数。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七月三十日天津沦陷,几十万人流离失所。随后日本宪兵也进驻杨柳青,从此全镇人民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达八年之久。学校教育沦为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混血儿。敌伪当局强令各小学开设日语课,在整体学校教育中浸透着奴化思想。与此同时,日伪当局还施行封建复古教育,五经四书又重新进入课堂,一时问洋学堂复古之风大炽,旧私塾死灰复燃,许多有点名气的老先生如周竹田,孟继禹等人又重操旧业,就学者络绎不绝,由吴金汉创建的以教授古文为主的“育德小学”应运而生。
  随着日冠强化治安的步步深入,也强化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1942年8月当局宣布改组全镇小学,取消各校原有建制,成立“杨柳青镇立小学”(今杨柳青一小),下设三个分校即“天齐庙分校”(今杨柳青三小),“大王庙分校”(今杨柳青四小)、“文昌阁分校”(今杨柳青五小)。首任校长王学泮(味芹),二任校长张荣潭(印三),三任校长刘宝智。学校设教务、训育、总务三处,各设主任。各分校也设主任,分别掌管具体事务。
  这所公立小学的经费来源,名义上是地方筹款,随着物价疯涨,汉奸贪污、日寇搜刮掠夺的不断升级,致使有限的办学费用也得不到保障,连教师们每月能买九十斤至一百五十斤玉米的工薪也不能定期发放,真可谓饥寒交迫,人心惶惶。学校声誉日益下降,学生、家长的不满情绪日甚一日。
  在公立小学不景气的情况下,既有校产,又有基金,实力较为雄厚的私立安氏小学却是鹊声四起,一时学生趋之若鹜,由二百余人发展到近四百人,并开设了一处分校。
  日寇投降前,杨柳青计有一所公立小学,一所私立小学,在校学生一千二百多人,教职员工八十多名。
  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国民党按收大员接踵来津,杨柳青的两所学校又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接管。为了推行乡、镇、保、甲制度,将全镇统一的公立小学取消,成立了“天津县实验小学”(今杨柳青一小)“天津县杨柳青镇中心国民学校”(今杨柳青三小)天津县杨柳青镇保国民学校(今杨柳青四小)、“杨柳青文昌阁小学”(今杨柳青五小)。私立安氏小学依然保留,且兴盛不衰。
  这个时期是杨柳青中学教育的萌发期。过去一些大户子弟上中学,非进市内不可。由于费用昂贵,小康之家尚且不敢涉足,一般人家更是望洋兴叹。为了满足人们求学的愿望,早在日伪时期张荣潭就办了一个“杨柳青镇立小学附设中学班,”地址在东关帝庙内。从市内请了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师授数学,一位本镇最负名望的老先生教授国文。全班仅有十八名学生。由于一无经费,二无师资,官府不予承认,还没有等到学生升入二年级就自行倒闭了。时代的前进是不可逆转的,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人们对文化的渴求日益迫切,有更多的人支持,赞助在本镇兴办中等教育。顺应这种情势,1946年王幼泉创建了一所“私立育青中学”(今杨柳青一中最早的雏形),学校以收学费为主要经费来源,还得到了一些热心办学者的资助。初建时学生不足百名。尽管困难重重,总算坚持到了解放。
  在这个时期,慈善机关和私人办学之风盛行。红卍字会办了一所“卍慈小学,”万国道德会成立了一所女校,育青中学还办起了“育青附小。”此外还有几处旧式的私塾在苟延残喘。
  国民党反动政权统治时期为了反动统治的需要,国民党的党团组织渗入到每个角落,学校当然也不能例外。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有的在职教师,也加入了国民党的党、团组织。也有的集体入党,入团。
  当时进步与反动,入世与出世等各种思潮都,在影响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代要求每一个教师在人生去向上作出自己的决择。有些受进步思潮影响的教师,认识到丁反动政权的腐败,不满于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产生了找真理要革命的强烈愿望,他们舍弃家庭,远离故土投奔革命根据地。如私立安氏小学的王玉田、吴镇新等人。多数教师收入微薄,经济拮据,求财借当,精神萎糜,迷茫失望,穷愁潦倒,欲寻出路而不可得。一些纨裤子弟当了教师,本不以此为业,更兼受城市灯红洒绿十里洋场的诱惑,精神空虚,思想颓唐,走向了酗洒宿娼、跳舞、赌博的道路。更有少数无耻之徒“吸毒”成癖,以至衣帽褴褛,行为不端,拐、骗、坑、诈、偷、“五毒”倶全。后两类教师如过街老鼠,骂声盈耳。
  在这个时期,教育行政部门在业务上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比较划一的文化知识标准的要求即不足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不合初小教师资格;不足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不合高小教师资格。天津县政府对不合格教师每年暑假轮训两周,学习中等师范的专业课程及部分文化课三年学满,每次考试及格,即为毕业,发给合格证书。
  解放前夕,杨柳青公,私立小学教师不过百人,学生一千四百多名,中学教师不足十人学生也不过百。解放时,杨柳青计有私立中学一所一一私立杨柳中学。公立小学四所,即天津县立实验小学,杨柳青中心国民学校,杨柳青镇保国民学校,杨柳青文昌阁小学。私立小学三所,即安氏小学,卍慈小学,育青中学附属小学。此外,还有东公所,公议胡同两所民塾。这就是旧社会遗留给人民政权的教育摊子。
  1948年12月19日,解放的第一声炮响,划破了杨柳青这个古老、破旧、黑暗、凄凉的夜空。经过半夜和半天的战斗,解放大军横穿镇区追击溃逃的国民党反动派守敌。在枪声未绝的时候,渴望翻身解放的人民群众,冒着危险,笑逐颜开地看着这一幕追赶逃敌的壮观场面,庆幸着光明的来临。时为1948年12月20日下午4时。
  12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杨柳青市管制委员会第一次召开全镇中,小学教师大会,梁固主任宣布成立“杨柳青市中小学教师联合会”作为临时统一领导全镇教育工作的领导机关。
  L949年2月,市军管会第一次组织全体中小学教师政治学习班,主要内容为学习党的有关教育和知识分子的政策,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十天以后,军管会改组了各校的领导班子,调整了教师队伍。
  与此同时,军管会决定更改部分学校的名称,将天津县立实验小学改为杨柳青实验小学,杨柳青中心国民学校改为东街小学,杨柳青镇保国民学校改为西街小学,私立安氏小学改为健群小学,卍慈小学改为万慈小学,文昌阁小学改为和平街小学,东公所民塾改为东街小学分校,公议胡同民塾改为公议小学。
  1949年4月市军管会撤销,成立了杨柳青镇人民政府,仍受天津县领导。镇人民政府又对学校进行了调整,把实验小学改为杨柳青镇立第一完全小学,健群小学改为杨柳青镇立第二完全小学,东街小学改为杨柳青镇立第三完全小学,西街小学改为杨柳青镇立第四完全小学。育青附小改为杨柳青镇立第五完全小学。将万慈小学并入一小,东街小学分校改为三小分校,公议小学改为二小分校,还建立了和平街初级小学(十六街东公所旧址),建设街初级小学(十五街紫竹巷旧址)。
  经过解放初期一段时间的整顿,巩固、调整、改造、到1953年暑假,全镇小学在学人数已发展到三千多人,教职员工一百二十二人。自1.951年起育青中学由天津地区接管,改为杨柳青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随着民主改革浪潮的高涨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思想整顿等革命斗争的锻炼,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空前提高,部分先进教师,被吸收入党,到1951年暑假后开始建立小学党支部,各校还先后建立了少先队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从此,杨柳青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一册

《西青文史第一册》

本书记载了天津市西青区的人和事共十九篇文章,其内容都是出自西郊大地,内容包含: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生平及其在海内外之影响”、“杨柳青年画史略”、“三赶西大营”、以及土匪赵德谦、李帽头的罪恶行径和革命志士在解放前夕深入敌占区对敌斗争的故事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白延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