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最早迁入的外地居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430
颗粒名称: 杨柳青最早迁入的外地居民
分类号: K292.1
页数: 3
页码: 23-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最初是片沼泽地,后因黄河决口淤积成陆。元初居民沿河而居,明初燕王南征后迁来许多居民,其中周氏家族被载入明朝历史。永乐十八年,随迁而来的军民在杨柳青定居。
关键词: 杨柳青 外地居民 概况

内容

杨柳青在北宋王朝以前,还是莲花淀(小洼)区东面的一片沼泽地,后来黄河决口,带来大量泥沙,才淤积成陆。至金代称柳口,设巡检,管辖直沽海河两岸的广大地区。元朝初年,巡检撤销,附近村落居民,见这里水上野生资源丰富,乃迁来定居。几十年后,在一条被洪水冲出的自然河道(今南运河北部)上,已经是“河流两岸苇篱长”,表明有不少户人民在此生活了。大约在元代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刘福通,在淮北地区,建立了国号为宋的政权。淮河是南北交通命脉,元顺帝深恐有失,遂急忙调兵遗将,前往镇压。又征集民伕,运输粮草,支援前线,对人民也加紧搜刮迫害。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叫高居宝的,因不堪徭役之苦,从古北口外小兴洲家乡,逃来隐避。高居宝有文化,来此之后,以教读为业,维持生活。不久他又和本地女子结了婚,明洪武元年(1368),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德明,大概是有感於改朝换代,使他能以恢复了自由吧。虽然他到这里,只有十多年,在明初整理户藉时,也就算原住居民,被正式列入黄册(纳税人丁户口了)了这是杨柳青首次从外地迁入定居的头一家,
  明朝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南征,与其侄惠帝争夺皇位,帝业虽成,烟户大减。故于永乐二年(1404)下令,由山西选迁居民三万户。集中在洪洞县大槐树地方,充实到北平附近各地。其中有梁近礼梁近义兄弟二人,分配到三角淀区居住。根据梁氏家族谱牌记载,兄弟二人到淀区后,即被指分两地。弟梁近义在王庆坨北的小樊儿口村落户。梁近礼到杨柳青运河北岸的一块高地,安顿下来,也就是现在一街的小梁庄。
  继梁近礼之后,又迁来一家姓周的,这是唯一载入明朝历史的一个家族。据“明史”第一百四十三卷所记,和他家后裔周乾亭老先生述说:周氏始祖周缙字伯绅,原藉是湖北省武昌人,以府考贡生入太学(国家最高学府)结业后,授永清典史(主管刑狱)并代理县长职务。燕王朱棣起兵南征时,附近各地官员,大多相率迎降,并支持给养。永清距北平不远,周缙却独自做守土有责的防御计划。但他揣度形势所趋,知道自己力量薄弱,就安置好家眷,把印绶系在腰间,向南京方面奔去。但他还没过黄河,后面家人就追来,报知母亲病故,于是他又急忙赶回,料理丧事。以后又纠集义旅两千人,自称永(清)坝(县)勤王总兵官,军队尚未开跋,即传来南京城陷落,建文皇帝下落不明的消息于是他只好遣散了队伍,全家逃往信安,隐蔽起来。燕王在南京做了皇帝以后,管人事的吏部尚书,拟了一个当初不愿归附逃亡的官员名单。并写了奏本,大意是说:“从前北平所属的州县官吏。有朱宁等二百九十人,当皇上南征时,弃职逃亡,应依法问罪,……。“永乐帝览奏后批示:”着罚缴粮赎死罪,发往各军卫充军效力”。因此周缙的家产被罚赎净尽后,就被捕送到兴州卫戌所。过了几年,他年老多病,由他的长子顶替换回,以罪臣家属,由信安迁入杨柳青隐名定居(今西头十三街周家庄)。五世后至弘治年间(1488—1505)始遇大赦,理顺辈份,立二十代字传到今天。
  永乐十八年,(1420)朱棣见南方政局已定,决定迁都北京。一切安排就绪,并由沧州的南运河下游,到北运河两岸,设立了六十四屯。以安置随迁而来的军民,和他们的眷属,屯田垦荒,这就是历代父老相传的“燕王扫北”。第一批迁来杨柳青的有宋、董两姓,宋氏本为蓟县龙虎峪人,他家和前面提的高居宝一样,都是因避元乱,跑到这边来的。最早居留在杨柳青镇外的东桑园,后来一度居上辛口,行踪始终不定,直到这时,才随北迁军民。在镇内落户。不久第二批迁来又有乔、尚二户,他们全在永乐皇帝迁都以后,调查登记时,取得官藉,纳入正式户口。这就是最早迁入的外地人,周、梁、宋、董、乔、尚六家。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一册

《西青文史第一册》

本书记载了天津市西青区的人和事共十九篇文章,其内容都是出自西郊大地,内容包含: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生平及其在海内外之影响”、“杨柳青年画史略”、“三赶西大营”、以及土匪赵德谦、李帽头的罪恶行径和革命志士在解放前夕深入敌占区对敌斗争的故事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鸿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