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427
颗粒名称: 杨柳青年画史略
分类号: K292.1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年画起源于明代,技术不断进步,套色印刷扩大销路。在乾隆年代打进北京市场,生意红火。
关键词: 杨柳青 年画 发展

内容

(1)年画发展沿革
  杨柳青年画起源于明代。相传在元朝末年,顺帝失政,战乱四起,有一位会雕刻的艺人,避难来到这里。他发现了附近村庄梨枣树木很多,全是适合刻版印刷的好材料,就在逢年过节时,刻印些神杩、门神、灶王、钟馗、天师八卦、月宫图等出卖。以此维持生活。后来到明朝的永乐十三年(1415)南北大运河开通,地方日渐繁荣。加之从南方运来的纸张、颜料,都比本地产品精细好用。艺人们累代相传,不断创新,便有了消寒图、升官图、转八蛇、和合二圣图、寿星图、三祝图等更多的年画品种。不过那时最好的版印画,也只是单一色调。一般都是用黄色纸,印上黑色或红色的画线,张幅最大的是对开纸,(与解放前民间端午节的钟馗单片画相似)。经过漫长的岁月,年画技术不断进步,到了明代末年,艺人戴廉增采用了套色印刷。并在年画人物的面部,以手工敷粉勾脸、描眉、点唇、(术语叫开相),用铅粉或描金,做服饰上的花卉图案,使整幅年画画面,鲜明典雅,丰满匀称。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销路。随着画业的发展,戴廉增又扩建了作坊,招徒工,请画师,开始在绘画、雕版、上版、印刷、套色等工序上,有了明确的分工。作坊人手少,忙不过来时,便趁农闲季节,把需用手工彩绘的的开相、着色、加花、描金等工序,临时雇请本作坊工人家属,按计件付酬的办法做加工。因为工人家属便于工人业余指点,后来又逐步扩展到邻里亲友,渐渐的形成了“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画乡之势。其后,继戴廉增而起的,又有齐健隆、李盛兴、忠兴等几家作坊。并开始组织外销,到清康熙年代(1662—1722),每年秋季,随着去西北、东北、各河的(大清、永定、南运、北运、蓟运)杂货船,沿各河口岸进行批发,很快的打进了北京首都市场。戴廉增第一个在北京崇文门外打磨厂东口设立了画店。又在绒线胡同成立了作坊,把本镇画版运去,就地加工,印制批发。到乾隆二十年(约1755)左右,又在丰润县的东丰台,设立了作坊。从当地招募工人,培养画师,及刻版,印刷等大批人材。还在沈阳设了批发点,使年画进入了东北各省。
  (2)社会传说乾隆驾幸
  其它画店,如齐健隆、忠兴等,也来北京设立门市。提起忠兴画店,这里还有一段古,忠兴在前门外设立门市,在资金方面,比不上戴廉增,齐健隆那样雄厚,画版也不多,就在夏天添置些折扇、扇面、灯绢加工彩绘,来维持营业开支。每到年节前,是年画销售旺季,店堂内必须依例悬灯结彩,布置一番,以增加热闹气氛。在乾隆五十年(1785)底,一天中午方过,有一位顾客来到门前。见左右悬挂着两个彩灯,四面绘有猫蝶、花鸟、博古、老人等。这位客人在欣赏门前绘画之后就走进店堂,又见屋内悬有彩灯六盏,上画二十四孝图。这些虽是民间工艺,但结构线条,精细严谨。屋内并挂满年画样本,客人流连观赏,因长久站立,似乎感觉疲倦,不断的扶倚柜台,略加休息。店里的经理,看见来客,仪表不俗,服饰华贵,有一条丝绦,系在腰间,挂有子表、笔囊、镜盒、荷包等等,显然是一个八旗贵胄,上层人物。遂搬出小座凳来,请客人坐下休息。随后敬茶,向客人介绍商品,应答温和典雅,这位顾客很感满意。赞美说:“你真是一个买卖人啊”!说完站起来,出门而去。紧接着有两个僮仆模样的进来,在屋里低头转了一圈,随后也就走出去。到了第二天的上午,大兴县(北京东城属大兴西城属宛平两县分管)的地保,进门道喜,讨要酒赏。并且告诉店里人说:“昨天来的那位顾客,就是当今万岁”。店主人听了很惶恐,继又一想,当天接待情形,没有什么忤漫之处。灵机一动,立时在大街上摆香案,铺红毡,燃烛焚香,行三拜九叩大礼,望阙谢思。然后鞭炮齐鸣,一时群众围观,车马堵塞。相邻各店,听说乾隆皇帝驾幸忠兴,不论熟识的,或不熟识的,全来趋拜祝贺。这事一传十,十传百,立刻轰动九城。来店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营业蒸蒸日上,还没到除夕,年画就销售一空。从此门庭若市,生意日益红火。后来店主人找来了木匠,做了一把圈椅,把乾隆曾坐过的小座凳镶嵌其中。还用一块黄布做了椅套罩好,把这个椅子安放在货架中间的上面。每逢年节,焚香参拜。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焚毁圆明园,忠兴画店也为乱兵抢掠。平复后把店迁回天律。民国以后永增利画作坊的王经理,他祖父是忠兴画店一名刻版工,所以知道的很详细,常和人们引做为话题。
  (3)年画的兴盛——衰落——新生
  戴廉增、齐健隆的后裔们,有的析产分居,各立门户。戴廉增分出了美丽画店,齐健隆也分出了惠隆画庄。当时有人编了两句顺口溜:“廉增美丽廉增利,健隆惠隆健惠隆”。嘉庆末年(约181 9前后),南派画家钱喆生(惠安)北来,在河沿街松竹斋南纸局住下。大约有半年多的时间,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画稿。如在清代后期畅销各地的四联条屏“山居图”,和点缀结婚新房布的“天仙送子图”等,都是他的代表作。清皇室画院(如意馆)也曾大量供稿,直到解放后戴廉增后裔手里,还存有如意馆画师们临摹的陈洪绶老人图卷、蒋廷锡描金花鸟、丁云鹏群儿照盆图等等粉本。到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画的销路,由直隶(今河北省)与东北四省,扩展到山西陕西。后更随着杨柳青人赶大营,又将产品带进新疆。到同治年间(1861—1874)因国内外战争和自然灾害影响,本地其它商业,很不景气。一般握有资金的,多经营粮食,或投资到附近的文安、坝县、容城、白沟、涿县、易县等地,建立综合杂货企业。也有一部分投资,经营年画作坊。当时杨柳青从事年画印刷的行业,竟增至三十四家。竞争相当激烈,如荣昌、松竹斋等,都有许多工细年画出现。本地画师也有很多优秀作品,如清代晚期,著名的画师高桐轩、高翰臣、王润柏、王绍田、王恩荣、王恩祜、徐少轩。还有些以绘画特长有姓无名的娃娃宋、仕女韩,阎美人等,这就更丰富了年画的题材。如有表现人民美好感情和愿望的“庆丰收”、“庄稼忙”、“渔家乐”、“莲年有余”。有直接反映各个时期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的故事。还有些迎合市民心理的,如洪福齐天、接财神、天官赐福、大聚宝盆。以及怡悦性情的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等。总之,种类繁多,历代积累下来的版样,不下千百万种。而杨柳青这个地方,也因年画而远近知名,可惜的是画店老板们,只知追逐利润。不仅没有开动脑筋,改良创新,更有的是粗制滥造,胡勾乱抹。庆云诗人崔念堂曾在“津门百咏”中,写过这样的一首诗,对当时个别年画提出批评:“画片如云雕版成,红黄图抹不知名。亦同射利时文稿,粗具形骸便印行”。(时文即八股文,当时印书局,搜集没落文人稿件,印刷出版,供学童阅读。“儒林外史”对此曾讽刺批评)。民国后国外石印传入天津,也用套色印刷,并雇古佛寺、炒米店等村加工户,补添开相勾脸等工序,夺走了部分市场,尚无大碍。后来随着胶版印刷术的兴起,木版年画行业,就一落千丈了。到民国十年(1921)左右,能正式开业印刷的,只剩了丰润人投资干的新记画店、宁河人投资干的德盛恒、和本镇人韩春圃干的永增利,这三家画店。他们也只依靠在东北各省,尚有的一些市场。其余的几家过去较殷实的大画店,如戴廉增在北京只剩了打磨厂东口路南的一个小门市,兼卖些纱灯折扇。在镇上的作坊,也只有几家作为家庭生产,断断续续的接受一些外地订货。齐健隆的后裔们,看着年画销路日窄,则弃商就文。至于李盛兴经理死后,后继无人,亦倒闭歇业。其它从业工人和外加工户,大多是南乡古佛寺、炒米店人。他们失业后,有的转业务农。有的保留了少量画版,印刷些缸鱼、胖娃娃、门神、灶王、莲年有余等,在年节销售。“九·一八”事变,日寇占领我东北各省,成立了伪满洲国。新记、德盛恒、永增利三家,因道路梗阻而停业。民国二十六年(1937)芦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天津沦陷,使画店行业陷于绝境。历代民间艺人精心刻制数以万计的画版,多以劈材价格,卖与饮食、糕点、热水铺等行业,做为引火之物。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杨柳青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奇葩,才重放异彩。回顾杨柳青年画兴衰始末,正如邓拓同志诗云:“三百年来版画新,民间艺术此奇珍,刀兵水火都历尽,杨柳青青大地春”。
  我衷心地为杨柳青年画重获新生而庆幸。我热切地希望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中,开放的更加绚丽多姿。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一册

《西青文史第一册》

本书记载了天津市西青区的人和事共十九篇文章,其内容都是出自西郊大地,内容包含: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生平及其在海内外之影响”、“杨柳青年画史略”、“三赶西大营”、以及土匪赵德谦、李帽头的罪恶行径和革命志士在解放前夕深入敌占区对敌斗争的故事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鸿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