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寻踪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324
颗粒名称: 情满寻踪路
分类号: I277.3
页数: 12
页码: 77-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人通过“赶大营”的方式在新疆、甘肃等地展开商贸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杨柳青的商人们仍然在为西北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杨柳青人 赶大营 贡献

内容

题记:远在140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率领12万大军进入新疆讨伐阿古柏叛乱分子,诱使当时已被饥荒迫于绝境的杨柳青人兴起随军贩售活动,史称“赶大营”。“赶大营”的杨柳青人伴随左帅十多年的征尘岁月,竟发展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天津商帮,不仅为自己闯出了一条生路,也对新疆的商贸活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赶大营”是杨柳青人艰苦创业的经典,是杨柳青镇历史上的辉煌,是古今中外商贸史的奇迹。
  在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感召下,为了让全区的父老乡亲了解“赶大营”的历史,进而了解大西北的发展史,区有线电视台“话说杨柳青”栏目组成了6人摄制组,奔赴新疆、甘肃等地进行寻踪采访。
  良好的开局
  8月24日晚上7:00,满载着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浓浓重托,“赶大营”摄制组登上了由天津直飞新疆乌鲁木齐的航班。虽然是坐着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放眼还可以欣赏到落日余晖映满天的美景,但是八千里路的行程仍不免使人产生疲乏和困顿的感觉。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飞行,11时10分,飞机终于落在了乌鲁木齐机场。好在乌鲁木齐市民委退休领导干部齐文礼先生早已驱车在此等候,并将我们顺顺当当地送到了他为我们预订的宾馆。
  至此,我不禁遥想当年,那些迫于生计的杨柳青人,他们抛妻弃子,肩挑小篓,以步代车,风餐露宿,长途跋涉,沿途贩卖的情景,是何等的艰苦和凄凉。然而他们正是靠着这种吃苦耐劳的品德,凭着超人的胆识和毅力,才创造了我国近代商贸史的奇迹,又不由得使人肃然起敬。
  摄制组的6名成员不正是抱着对先人的敬佩之情,抱着认识大西北、开发大西北的热情,才不远万里,边城寻踪的吗?
  我们到达宾馆后不久,新疆大学教授、杨柳青人后裔石丽莹女士和她的丈夫李教授在机场扑空后又专程来宾馆看望我们,并和我们一起拟写了第二天的工作安排。直到夜间3:30我们才各自回房休息。
  转天早上9:30,当地各机关部门刚一上班,摄制组成员就兵分三路,拜会了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及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并明示了我们的来意和要求。这些部门的领导都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不仅开具了各种介绍信,而且都纷纷地提供线索,使我们的拍摄计划更充实,也更具历史意义。
  晚上,摄制组成员回到宾馆后,热情都很高,旅途的劳顿一扫而光。吃罢饭,摄制组召开了碰头会,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后决定:明天开机拍摄。
  得到大力支持
  自8月24日晚间“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摄制组到达乌鲁木齐市以来,在当地杨柳青人后裔和当地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摄制组成员的积极努力下,截止到8月29日已完成了6集拍摄任务。
  摄制组抵达乌鲁木齐后,得到了杨柳青人后裔们的热情欢迎和大力支持。尤其是石家后代、新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石丽莹夫妇二人,更是对我们关怀备至。他们不仅向我们提供了许多线索,还与我们一起制订拍摄计划,有时,还亲自陪同我们深入实地采访。乌鲁木齐的各宣传部门、文化部门也对我们的寻踪活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使我们的拍摄活动畅通无阻。截止到8月29日摄制组已完成了吐鲁番同盛和葡萄园、丹凤朝阳阁、刘荫楠访谈、冤骨同归碑、红山公园以及杨柳青饭店6集拍摄任务。
  为了深入了解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在蔬菜种植方面对边城新疆的贡献,8月30日,摄制组一行来到了乌鲁木齐市南湖村的杨柳青人后裔石文奎、史桂英老两口家进行采访。老两口向我们详细地讲述了当年的种菜大户乔家、胡家、冯家、吴家的种菜历史以及杨柳青人在蔬菜种植品种、种植技术方面对新疆的贡献。非常遗憾的是,由于乌市的城市改造,当年的许多菜地已被征购,盖起了高楼大厦或居民区,许多场景无法再现。
  8月31日,摄制组一行来到乌鲁木齐市中心十字街采访。当年清军攻入迪化(乌鲁木齐市)后下令,首入城者可任其划地经营店铺。许多杨柳青人看中了这块宝地开起了京货店,当时以大十字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90%都是杨柳青人开设的店铺。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的大十字街早已今非昔比,好在杨柳青人后裔、著名学者刘荫楠老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弥补了这一缺憾。
  葡萄园里话当年
  摄制组抵达新疆的第二天就投入了实地拍摄,首选定在葡萄之乡——吐鲁番的同盛和葡萄园。
  8月底,正是新疆瓜果飘香的季节,而吐鲁番的葡萄更是名冠众果,全国驰名。在漫山遍野的葡萄架中,有许多是百多年前的杨柳青人开发种植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津帮八大家之一的同盛和京货店,由于积累的资金派不上用场,便在吐鲁番购置了500亩葡萄园。
  早上3点多钟天刚刚亮,摄制组在石丽莹夫妇的陪同下,包了一辆中巴车,向距乌鲁木齐市200公里的吐鲁番驶去。当顺着新半公路行过了百里风区和火焰山后,我们顿觉干热难熬,耳朵像被东西堵住了一样,有时还嗡嗡作响,石教授告诉说,我们已经进入了素有“夏天第一热、地势第一洼、葡萄第一好、坎儿井第一奇”之称的吐鲁番盆地了。
  果不其然,汽车又开了一会儿后,我们便放眼望到了一片片绿荫,经过一路打听,没费多少周折就来到了同盛和葡萄园。虽然葡萄园早在1932年就转卖他人,可殷实茂盛的葡萄架上缀满了串串果实,当年为浇灌而挖掘的坎儿井依然流淌着汩汩清泉。石教授还为我们讲述了当年管园人、杨柳青人高汉青的一段轶事。
  高汉青少年时曾在家乡鲜果市街育生堂药铺学徒,跟坐堂中医马大夫学医。失业后来到新疆同盛和谋生,管理葡萄园。高汉青在吐鲁番与一位维吾尔族农家女结婚。因为他学过医又讲一口流利的维语,维族人经常有人上门求医,并对他的医术很赞赏,附近的人亲切地称他“高阿訇”(阿訇本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对有身份的人的尊称)。民国初年,当哈密的铁木尔、穆依登、艾买提等造反起义时,高汉青在维族乡亲的掩护下安然无恙。
  “长桥饮马”和“杨柳青饭店”
  摄制组抵达乌鲁木齐后,积极向当地杨柳青人后裔和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寻找线索,不断充实拍摄内容,以便使关心我们的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当年赶大营的杨柳青人留下的遗迹以及他们后代工作和生活的现状。
  摄制组在抵达乌鲁木齐市第二天的拜访活动中,听乌市市委宣传部的刘主任讲了一段“长桥饮马”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当年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前些年,乌市政府还专门制作了长桥饮马的塑像屹立在市中心的街道上以示纪念。摄制组的总策划白秉刚听到这一线索后非常兴奋,当即决定进行拍摄。当天晚上,摄制组的成员专门来到长桥饮马的塑像前进行实地考察。真是好事多磨,当我们转天一早开车前往吐鲁番经过此地时,一夜之间长桥饮马没了踪影。恰巧车里有一份当地的报纸,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乌市为了交通畅通将长桥饮马塑像放到别处的报道。可不管怎样,摄制组还将想方设法录制成功。另外,摄制组还通过线索在乌市繁华地带找到了一家规模很大的“杨柳青饭店”。原来这是当年赶大营的杨柳青人皮家后代,为了永远铭记先辈艰苦创业的精神和自己的家乡杨柳青,特意给自家开设的饭店起了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店名。
  冒雨拍摄“老八大家”
  新疆的天气真是变化无常,前一天还是晴空万里,酷热难耐,可是9月1日这天却是小雨淅沥,寒气逼人,即使穿着两层厚衣也还是通体冰凉。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不扰乱拍摄计划,摄制组还是决定按部就班完成既定的拍摄任务。上午摄制组分兵两路,一路去乌鲁木齐市面上的大十字街,拍摄“津帮老八大家”这集,由杨柳青人后代、83岁的梁宜民老先生为摄制组指认了当年老八大家商号的旧址,由石丽莹教授讲述了导致老八大家由盛转衰的王高升纵火案的过程。另一路去乌市园林局找“长桥饮马”的设计者约定采访事宜。下午4:00摄制组一行又来到了“长桥饮马”的设计者高佩奇家中采访“长桥饮马”的有关背景资料。
  群英荟萃在边城
  为了让西青的父老乡亲真切地了解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后裔在边城乌鲁木齐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连日来,摄制组相继采访了几个有显著成绩的佼佼者,他们分别是:著名学者,《乌鲁木齐掌故》的作者刘荫楠先生,新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石丽莹女士,原乌市纪检委常委王俊英夫妇、原乌市工商联主席刘竹溪先生和乌市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赵梦林先生。
  奇台寻古迹
  9月4日,摄制组奔赴距乌市300公里的奇台县城寻踪采访,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又称此地为古城子,这里是当年货栈、骆驼队最集中的地区,伴随着天津商帮的经营盛期存在360多年。在新疆出生,至今住在奇台的74岁的杨柳青人后裔郭秉钧老人为摄制组指认了当年的南北店货栈和骆驼圈子,并讲述了当年货栈的一些情况。
  边城访古迹
  边城乌鲁木齐市素有“天津小杨柳青”之称,当年随着左帅的部队奔赴新疆赶大营的杨柳青人,至今已传到六七代人在乌市繁衍生息,安家落户。在一百多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坐落在乌鲁木齐市中心人民公园内的丹凤朝阳阁可谓是传世建筑精品,它的工程总设计师和木工领工都是咱杨柳青人。
  丹凤朝阳阁是1918年开工兴建的,历时四年于1922年竣工,工程负责监造人之一是新疆津帮老八大家之首、永裕德京货店经理、杨柳青人杨绍周,木工领工是人称“巧木匠”的杨柳青人王恩荣。
  丹凤朝阳阁仿照北京故宫的金銮殿建造,全部为木架结构。这座二层楼建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式,绿瓦飞檐,翘角凌空。在正门约70厘米的三层台阶上,有一对两米高的石狮子,口含一个可以滚动的绿珠。二层楼正中,高悬一块绿色匾额,上书五个刚劲的大字“丹凤朝阳阁”。两侧的横枋上绘着百花争艳图、百鸟争鸣图和山水风光图,门窗均为古色古香的木格图案,它的四周矗立着直径约40厘米56根大红廊柱,每根廊柱的基石都是厚30厘米、直径80厘米的圆形石礅,廊柱的顶端,雕刻着五彩龙头。在重叠的横枋上,雕刻着70余个龙头凤尾,缠绕于檐下,盘旋屈伸,加上鳞片鎏金,周身绘彩,更显得栩栩如生,金碧辉煌。
  丹凤朝阳阁以其精致逼真的木雕和彩绘流芳百世,而冤骨同归碑,却记录了一部血泪史永垂千古。
  在乌市博物馆陈列的文物中,有一件充满血泪史的展品,就是“冤骨同归碑”,是乌市人民为缅怀当年惨死于杀人如麻的军阀盛世才刀下的五万多遇难者而立的。在众多惨遭迫害的人中,许多是天津商帮的头面人物,如前迪化(乌鲁木齐市)商会副会长石寅甫先生。
  盛世才的独裁恐怖统治,是赶大营的杨柳青人经历的最残酷的时期,惨遭杀害的达一百多人,同时,受到封门、抄没家财或受株连迫害的更是不计其数。自此,杨柳青人元气大伤,商贸活动步入衰退时期。
  虽然我们看到的冤骨同归碑上已是字迹模糊,但是它所记录的这部血泪史永远铭刻在历代杨柳青人的心中。
  好事多磨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摄制组到达乌鲁木齐后,受到了当地杨柳青人后裔和党政部门的热情欢迎和大力支持,他们纷纷提供线索,使摄制组受益匪浅,果实累累。“长桥饮马”的故事就是我们的一大收获,但是采访活动却是好事多磨。
  在摄制组初到乌市的拜访活动中,市委宣传部的刘主任告诉我们,乌市中心有座西大桥,桥边有一座“长桥饮马”的雕像,是乌市的八大景之一。“长桥饮马”的故事与当年赶大营的杨柳青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摄制组当即决定进行拍摄。由于西大桥离我们居住的宾馆很远,晚饭后,我们特意来到“长桥饮马”的雕像附近进行现场勘察,亲眼目睹了两匹白骏马的风采。
  可是就在我们转天一早驱车前往吐鲁番经过此地时,真是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一夜之间,“长桥饮马”竟然没了踪影。最后,摄制组还是辗转找到了“长桥饮马”雕像的设计者高佩奇先生和《乌鲁木齐掌故》的作者刘荫楠先生,了解有关“长桥饮马”的历史。
  “长桥饮马”最早是实景。早在清代,西大桥下的乌鲁木齐河,浊浪滚滚,河两岸有用土坯垒起的一座座客栈,其中孙家车马店就是当年杨柳青人开办的。每到夕阳西下,远赴新疆的杨柳青人就住在这些车马店里,牵着骡马来到河边饮水,“长桥饮马”因此得名。
  解放以后,随着乌市政府大力整治乌鲁木齐河和城市的不断拓展,这道历史风景终于成为过去。进入20世纪80年代,“长桥饮马”以表达城市文化背景为主题,以雕塑的形式重新挺立桥头。如今雕塑“长桥饮马”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也走完了它的历史路程,今后,它将站在乌市红山公园的高地上,缅怀过去,展望未来。
  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超半
  截止到9月5日,摄制组在当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摄制组成员的精诚协作下,已是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超半。
  《情洒大西北——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版块预计外出拍摄的内容是22集,目前,在乌鲁木齐市的采访任务接近尾声,除了“四合院”一集因故未拍外,又额外增加了3集。9月6日摄制组将奔赴伊宁寻踪采访。
  刘荫楠先生讲过去的故事
  刘荫楠先生是在乌鲁木齐土生土长的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后裔,今年已是73岁高龄,是乌市规划管理局的退休工程师,退休后写了一本填补乌鲁木齐历史空白的《乌鲁木齐掌故》一书,书中用大量篇幅记述了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在乌市的成就。因此,赶大营摄制组抵新后不久就来到刘先生家进行寻踪采访,刘先生不仅为摄制组提供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珍贵的历史照片,还以自己先辈赶大营的经历再现了当年那不堪回首的一幕,用以激励和教育后人。
  刘先生的祖父是在一百多年前左宗棠收得新疆时,步行挑担随军做生意最终落户在南疆巴楚的,一直到20年后才第一次回到故乡杨柳青。第二年,还没等刘先生的父亲出生,就又回到巴楚继续摆摊设点。1908年,已是22岁的刘先生之父刘建周由于在杨柳青度日艰难,就在二月二过后与二十多人结伴去新疆寻父。一路上艰苦卓绝,差一点命丧玉门关。
  刘建周一行也像其父辈一样肩挑小篓,沿途贩售针头线脑等物一路步行向西。经过几个月艰难的跋涉,才到了甘肃境地。此时,刘建周不仅精疲力竭,而且两条腿肿得像杠子一样,疼痛难忍。到了玉门关一带的旅店里,刘建周已是卧床不起,随行的其他杨柳青人陪他在店里住了三天后,由于盘缠不多耗不下去,就上路了,刘建周只有独自留下等待下一批路过的杨柳青人。之后的三四天里,刘建周滴水未进,骨瘦如柴。当地的一位老太太见他如此情形,顿生怜悯之心,就给他熬了两碗小米粥喝。这两碗救命粥不仅给了刘建周战胜疾病的勇气,也使他对战胜以后的困难充满了信心,他当即给老太太磕了一个头。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当天晚上,第二批杨柳青人就来到这个店里。
  老乡们又陪他在店里住了三天后,就一起踏上了西行之路,又经过几个月的风餐露宿,刘建周拄着扁担终于到达了新疆的古城子,又用老乡们为其凑的盘缠坐着马车来到了巴楚。在22年后父子终于在万里之外的边城相聚,真是悲喜交加,一言难尽,只有久久地抱头痛哭。过了两年,刘建周的父亲病故后,他先是为别人当店员,积累了一定资金后自己开了一间杂货铺。由于他吃苦耐劳,又经营有道,到了20世纪30年代,他的商号永盛西一跃成为“新八大家”之首,人送外号“刘三万”。
  新疆拍摄任务接近尾声
  经过二十多天紧张而有序的工作,赶大营摄制组除了哈密外,已圆满完成其他预计的拍摄计划,而且还根据许多有价值的线索,使拍摄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
  自从8月24日抵新以来,赶大营摄制组走访了100多位杨柳青人后裔,征集和翻阅了30余册当地的文史资料,先后深入到乌鲁木齐、吐鲁番、奇台、伊犁等早年杨柳青人聚居经商的地方进行实地拍摄。截止到9月11日,摄制组共完成16集的拍摄任务,其中有许多集是根据当地人提供的好线索进行机动拍摄的,不仅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赶大营的杨柳青人经商、生活的状况,而且也把他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对后代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报道,这些可在片子的后期制作中扩充。9月14日,摄制组将乘火车前往哈密继续进行寻踪拍摄。
  边城处处闻乡音
  你想得到吗?在4000多公里以外的边城乌鲁木齐市竟然能够听到地地道道的杨柳青话。确实,摄制组在新疆地区二十多天的采访过程中,接触到的所有65岁以上的杨柳青人后裔,一律都说一口纯纯的乡音。虽然我们远隔千山万水,虽然只是初次相识,但给我们的感觉就像坐在家里与大爷、大娘聊天一样亲切、自然。
  摄制组一行到达乌鲁木齐后,首先来到著名学者、作家刘荫楠先生家采访。刘先生的激动和兴奋不必说,出人意料的是,他先是用新疆话问我们:“我用咱家乡话接受采访好不好?”我们听后,都非常吃惊,不禁问道:“您已是赶大营的第三代人,已在乌鲁木齐土生土长了七十多年,难道真的会讲杨柳青话?”刘先生说:“我打小就说咱家乡话呀,不信你们听。”果不其然,顺接下来的采访和录制过程中,刘先生始终用家乡话配合我们的工作。
  录完节目后,刘先生还对我们讲起了1979年他回到家乡杨柳青的一件趣事。有一次他到杨柳青百货大楼买东西,一位女售货员问:“您是哪条街的?”刘先生说:“我是乌鲁木齐人。”女售货员听后直摇头,说:“您别开玩笑了,新疆人都是一脸的大胡子,说话嘀里嘟噜的,哪有您这样讲杨柳青话的。”听后,大伙儿不禁哈哈大笑。
  笑过之后,刘先生说:“不仅是我,凡是与我年龄相当的杨柳青人后代,都说杨柳青话。”最后,他为我们解释其中缘由。
  光绪三年,清军攻入迪化(乌鲁木齐市)后下令:首入城者可任其划地开设店铺。当即有许多杨柳青人看中了这块宝地开起了京货店,到光绪二十年,在迪化的大十字街周围,几乎全部是津帮商户。那时,人们把杨柳青人集居的这一带称为“杨柳青”,迪化城也曾有“天津小杨柳青”的美誉。他们约定俗成,不仅在生活习惯上、在居住环境上保持了家乡的老传统,而且乡音一直是代代相传,以此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

知识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作者追随祖先赶大营的路线,考察了丝绸之路、乌鲁木齐、伊犁之路等地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赶大营的后人和历史成就等内容。其中包括红山、大十字、惠远城等地的故事,以及长桥饮马、冤骨同归碑等历史遗迹。文章还介绍了杨柳青人的杰出作品朝阳阁和边城蔬菜种植业的先驱等,以及赶大营的公益善举。

阅读

相关人物

牛桂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