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荫楠先生访谈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311
颗粒名称: 刘荫楠先生访谈录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49-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刘荫楠先生是乌鲁木齐市政协第八届委员,市规划管理局退休工程师,他出版了《乌鲁木齐掌故》一书,其中详细介绍了杨柳青人在开发边城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 访谈 刘荫楠 赶大营后人

内容

我们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采访组来到乌鲁木齐市之后,首先采访了刘荫楠先生。刘荫楠先生是乌鲁木齐市政协第八届委员,市规划管理局退休工程师,多年来他怀着对乌鲁木齐的深挚感情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遍览各种历史文献钩沉稽古,走访健在的知情者,主编出版了《乌鲁木齐掌故》一书,不仅客观真实地把历史原貌呈现到读者面前,而且精心地挖掘出乌鲁木齐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一致性。书中以大量篇幅系统地反映了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在开发边城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刘老先生就这个话题谈出了自己的感触。
  刘先生讲:我是出生在新疆的杨柳青人,祖父在一百多年前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步行挑担随军队做生意,最后落户在南疆巴楚。20年后才第一次回到故乡杨柳青结了婚。第二年没等到我父亲出生,就回到巴楚。1908年已是22岁的父亲刘建周由于度日艰难,就在二月二过后与二十多人结伴来新疆寻父。一路艰难跋涉,也像祖辈那样肩挑背负一路走一路做买卖,几个月后到了玉门关,此时已筋疲力尽,腿肿得像两条杠子疼痛难忍,只好住进一家客店,卧床不起了。同行的伙伴陪他住了三天,由于盘缠不多耗不下去了,便嘱咐一番继续上路了,刘建周只好独自留下等待下一批路过的乡亲到来。之后的四五天他滴水未进,骨瘦如柴。忽闻一阵煮饭的香气,求生的欲望促使他爬出来,见一位老太太正在煮小米粥,老人见他病饿如此,顿生怜悯之心,接连给他盛了两碗米粥。此后,身体好转,很快下一批杨柳青人果然来到了客店,便一起踏上西行之路。又经几个月的步行来到奇台。一打听父亲还在几千里外的巴楚。乡亲们见他可怜,便为他凑了盘缠,让他乘马车来到巴楚,时隔22年后父子相会了。两年后祖父病故,他先是为别人当店员,待积累一些资金便自己开了一间杂货铺,由于辛勤节俭,经营有道,到20世纪30年代,他的商号永盛西发展成杨柳青商帮中的佼佼者,人送绰号“刘三万”。
  刘大爷在介绍杨柳青商帮对繁荣新疆发展经济的贡献时说杨柳青人赶大营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已发展成为财力雄厚,人才辈出的庞大队伍,遍布天山南北,解放时,乌鲁木齐人口七万左右,其中五分之一是杨柳青人的后代。赶大营的杨柳青人不仅带来了内地的商品,也把新疆的特产带入了沿海,在繁荣边疆经济的同时,也把内地的文化艺术传入了边城,没有杨柳青人赶大营也不会有新疆今天的繁荣昌盛……
  采访中盛情的刘大爷拿出了他的家照,从中看到,他的子女中有工程师,有人民教师,还有新疆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建国五十周年时荣幸地受到江泽民同志的接见。
  刘大爷深情地讲:家乡的亲人们行程万里来新疆寻踪采访先辈的历史,太有意义了,也来得太及时了,否则再过几年我们这些了解掌故的人都糊涂了,说不了了,我将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尽我所能,倾我所有,来帮助你们顺利地完成采访拍摄任务。于是拿出了珍藏的从未向媒体展露过的历史照片,为我们的寻踪采访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佐证。
  年逾古稀的刘荫楠大爷有幸在家中首次接受家乡电视台的采访,此时的心情无比激动,随即以他那宽厚深沉的声调,即兴演唱了一首具有浓厚的清新草原情调的民歌:
  啊哈哟!金盆养鱼的迪化城啊!
  啊哈哟!大十字哟,天津人多煞!
  啊哈哟!赶大营来的津门这八大家煞!
  啊哈哟!他们的津货铺哟!红火得很煞!
  现在这首民歌就是《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的片头曲。

知识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作者追随祖先赶大营的路线,考察了丝绸之路、乌鲁木齐、伊犁之路等地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赶大营的后人和历史成就等内容。其中包括红山、大十字、惠远城等地的故事,以及长桥饮马、冤骨同归碑等历史遗迹。文章还介绍了杨柳青人的杰出作品朝阳阁和边城蔬菜种植业的先驱等,以及赶大营的公益善举。

阅读

相关人物

刘荫楠
相关人物
左宗棠
相关人物
刘建周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