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历史的见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305
颗粒名称: 五、历史的见证
分类号: I277.3
页数: 8
页码: 41-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的历史的见证,包括长桥饮马、文庙中的寿禧卷轴、冤骨同归碑、家眷车的故事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杨柳青人 历史 见证

内容

长桥饮马
  2000年的8月24日,“情洒大西北,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摄制组初到乌鲁木齐时,便听到关于西大桥下雄伟高大的雕塑“长桥饮马”的介绍,它是该市标志性的八大景观之一,市民对它怀有深厚的感情,每当途经这里时总要看上几眼方肯离去。而较触动我们寻踪采访兴致的是这座精美城雕,竟是与杨柳青人赶大营密切相关的历史见证。
  长桥饮马最早是实际景物。早在清代,西大桥下的乌鲁木齐河,浊浪滚滚流过市区,沿河两岸分布着无数土坯垒起的车马客店和货栈,这一带便成为京津客商和来自杨柳青的家眷车马落脚的地方。每当夕阳西下,红山映着晚霞之际,商贾们便纷纷牵着骡马,来到河边饮水,长桥饮马因而得名。
  解放以后,伴随着人民政府大力整治河道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展,昔日汛期奔腾咆哮的乌鲁木齐河改道了,沿街密布的车马店变成了高楼大厦,这道历史遗留下的风景线,终于化作往事,成为人们怀旧的闲谈。当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桥饮马”以表达城市文化背景为题,用雕塑形式重新挺立在了西大桥头。
  正当采访组以十分兴奋的心情,策划拍摄这个富有历史意义的题材时,一条意想不到的新闻突然出现在8月26日的《乌鲁木齐晚报》上——“长桥饮马”昨晚“搬家”啦!当时“搬家”的举措牵动了广大市民的心,为此,市委领导告诉记者:“长桥饮马”曾为乌鲁木齐增色,并已成为城市象征性标志。但是随着城市汽车流量的增大,放在这里已不合适,把它移到适当位置,做到移景不弃景,它将站在红山公园的高地上,眺望乌鲁木齐更加辉煌壮丽的未来。
  为补救这一弃之可惜的寻踪好题材,几经努力,终于来到了市园林局“长桥饮马”雕塑的设计师高佩奇先生家中。当他知道了我们采访他的动机之后,愉快地谈起他也是赶大营杨柳青人的后代,宾主间在情感上立即亲近了。采访中他侃侃而谈,神情间时时流露出对自己作品的亲切感和深深的依恋。
  在谈到“长桥饮马”的历史背景和设计构思时。他讲道:一件成功的城市雕塑,就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和灵魂,乌鲁木齐要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商贸城,不能没有标志性雕塑。1984年当市政府决定在市内竖立五处雕塑时,他所在的园林局设计室承担辅助工作。当其他四处设计方案定下来了,唯独西大桥的方案却迟迟难以通过时,一天在翻阅《乌鲁木齐晚报》时,看到一篇介绍乌鲁木齐河两岸的交通枢纽,岸边有许多客店,住店的客商多来自天津,每天傍晚,便纷纷牵着骡马在河边饮水,桥后的红山映着晚霞,景色壮观秀美,于是联想到历史上西域产天马,乌鲁木齐的蒙古语意为美丽的牧场,而牧场与马息息相关,这样,一幅雕塑的小稿便在这一灵感的触动中绘制出来。当时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偶然来到这里,连声称好,当即拍定了这个方案。后经紧张制作,于1985年9月28日,“长桥饮马”雕塑便傲然挺立在了西大桥下。
  短短的15年过去了,“长桥饮马”作为历史的见证,反映了杨柳青人赶大营中繁荣边城商业的一段光辉历史。
  文庙中的寿禧卷轴
  乌鲁木齐市前进路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二年,即1767年,是新疆古建筑艺术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采访过程中,几经周折多方寻找它的动机,不仅是因为它风格独特雄伟壮观,最具吸引力的是它已定为乌鲁木齐博物馆,陈列着该市的许多文物,部分藏品极有可能关联着杨柳青人赶大营的重要史实。果然,在当地文物部门的支持下,如愿以偿找到了计划拍摄中的“冤骨同归碑”并完成了采录。当我们提出希望考察更多的内容时,不巧这里正在维修,展品全部封存,有待重新布展。遗憾之时,采访组从展厅的门缝中偶然发现一批红底金字的条幅中有熟悉的“津帮八大家”的名称。惊喜中征得文物保护部门领导的同意,尘封的门庭打开了,采访中的一项重要发现——“寿禧卷轴”豁然醒目地呈现于眼前。
  寿禧卷轴作为该馆民国时期的书法文物收存,事前采访组没有得到过任何信息,在查阅过的该市大批文史资料中也没有记载。经考证后得知,早年,“寿禧卷轴”的内容系由新疆实业厅厅长闫毓善撰写,书法由省议会议长、迪化道尹李洛完成,分楷书和隶书两种,各为16幅。因长期流散于民间,部分遗失残缺,至今保存完整的只有这20幅,其中楷书12幅,隶书8幅。
  受贺人刘文龙,生于1870年,卒于1950年,湖南岳阳人,1881年来新疆,杨增新任省长期间,先后任水利委员会主任、新疆教育厅厅长等职。1927年在他60寿诞和其子成婚之际,前来恭贺的政府委员、地方各界绅士、著名商贾络绎不绝,喜庆长达一月之久。文字用金粉撰写,正面天地头、边幅和字心采用红绿花绢装裱,工艺精细,已历经七十多个春秋。它客观地记载了新疆的部分重要历史,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在卷轴末尾的众多恭贺人中,有津帮八大家和杨柳青人开办的部分商号名称,是他们交往于社会上层的历史佐证。如同盛和、泰昌金店、永裕德、聚兴德、保聚和、宝顺成、福泰成、德昌源等数十家。
  另据《新疆图志》记载,当时的永裕德、同盛和、公聚成、德泰成、德恒泰、复泉涌等津商八大家,不但“分支遍南北疆”,而且“官中协饷不继,犹时资以挹注”。说明他们已经有了雄厚的资本,在官方财力不足时能给予周转。同时以八大家为首的津帮商人,在繁荣地方经济、稳定金融秩序、抵制外国洋行垄断商品市场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地方当局的赞赏。另据史书记载,新疆建省之时,各城倡建商会,以广泛团结商界,为繁荣经济服务、维护商民利益、纳税守法和倡办公益事业。各商会中的商绅多数是津帮商人,商会会长一职几乎为津帮包揽,在清末至民国的历届18名会长名单中,17名是杨柳青人,分布于乌鲁木齐、伊犁、古城子、塔城和额敏各城,有的被委任官职,官服顶戴出入于官衙。当时商界中的杨绍洲、苗沛然、曹余三和刘云卿在社会上很有名望,如杨绍洲、苗沛然在杨增新主政时期筹建了鉴湖公园即犹存今日的人民公园,为抵制帝俄洋布的大量输入挽救民族工业,还联合商界筹资建起了阜民纺织公司,曹余三等在抗战时期宣传抗战,为支援抗战进行募捐,这些功绩在新疆商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冤骨同归碑
  在乌鲁木齐市的大十字附近有一座清代古建筑文庙,它坐北朝南,占地30000平方米,建有山门、角门。前殿、后殿、钟鼓楼及配殿,为清乾隆三十二年修建。最初这里称“文武二庙”,清光绪十年,新疆建省后,清政府为纪念在收复新疆战役中的阵亡将士改名昭忠祠,专供祭祀。辛亥革命后改为上帝庙,那时全疆各地任职的文武官员,就职前要到这里宣誓就职。1945年复改为文庙,在这里举行过祭孔活动。1979年,文庙被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文庙已成为乌鲁木齐博物馆,陈列着该市丰富的文物,向国内外人士开放。
  在陈列的文物中,有一件充满血泪史的展品,就是“冤骨同归碑”,是乌鲁木齐人民为缅怀惨死于盛世才刀下的五万多遇难者而立的。在众多的惨遭迫害致死的名单中包括在省府各部门供职的中共党员毛泽民、陈潭秋、林基路等一百多人。碑文中记录了这一史实:“……辽宁开原盛世才趁乱倒戈,劫取政权,军民两政,掌于一握,残酷横暴,无辜逮系者十数万人,杀伤五万余,民国三十一年(1942)五月二十七日,同时惨戮弃骸者364人,类斯难尽举世无双,抄没民财万万计……”在杀人如麻的军阀盛世才任省主席的统治下,天津商帮饱尝劫难,大批商店无辜地被查封,人被抓走了,财产被抄没了,一批有资望的地方商界名人也未得幸免,先后有石寅甫、董耀三、董树棠、王子卿、戴敬泉、尚聘卿、韩君璧、任明吾、蔡金铎、周海东等,都被抓捕入狱,除董树棠不久被保释外,多被害死或一直关押到盛世才下台才得释放。
  采访石寅甫的后裔现新疆乌鲁木齐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石丽莹女士,讲述了乌鲁木齐市政协,1986年9月17日的证词——前迪化商会副会长石寅甫,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拥护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致力抗日活动,后被盛世才捕杀狱中,此人在全疆工商界中颇有影响……
  盛世才的独裁恐怖统治阶级,是天津商帮经历的最残酷统治时期,惨遭杀害的达一百余人,同时受到封门,抄没财产或受株连迫害的更是不计其数,自此,商帮人财损失惨重,元气大伤,迫使赶大营的商贸活动步入衰退时期。
  家眷车的故事
  有一种木轮铁瓦大车,就是清朝光绪十年以后,运送赶大营的眷属去新疆时乘坐的家眷车,这种车现在已经难以见到了。这种大车载重只有千斤,车顶上架设苇席以遮阳避雨,日行三十多公里,每次运行都要穿过冀、豫、陕、甘等省,途经153站,行程4100公里,为期半年方能到达迪化,即乌鲁木齐市。其中经受的艰辛,对享受着快捷、舒适、安全交通工具的现代人来说,能想象得到吗?但是这一切确实是真实的历史。
  光绪十年以后,迪化为新疆省会,市面逐渐繁荣,早来的天津商帮一般都经营得不错,生活富裕了,已经站住脚,而那个时代交通不便,往家乡寄钱也不方便,家中的父母妻子也因劳力远在天边,都希望两地生活的家人团聚在一起,相互照顾。还有一些从20岁就来新疆,或是新婚不久就离别家乡,日月如梭转眼已是而立之年,有人说:“来新疆的男人,是无罪充作有罪军;在家的女人们,是有福守的无福寡”。可是,男人既不能放下事业回家,家乡的女人想来一趟新疆更谈何容易,万里荒漠,路途险阻,当年男人去一趟尚需大半年时间,一个家庭妇女在那个封建社会,平时都很少上街抛头露面,这么遥远的路程一般妇女连想都不敢想。但是终于想出了办法,在杨柳青有几家养车户,因家乡旱涝歉收,便想拉些长短途运输增加收入,于是“客运车”便应运而生。
  杨柳青九街的范印平之父范玉春老人,在清末民初之际,曾以赶家眷车为业,多次往返新疆,过去是小有名气的车把式,现已老迈年高,无法讲述过去的经历了。
  范印平讲述了老人们介绍过的情况。当年家眷车主预订满了乘客后,约定于农历二月二晨在玉皇庙前集中,那天去新疆的旅客、送行的亲友,聚集庙前,烧香放炮祈祷神灵保佑,车行万里路人马保平安。车启动后,当天只到十几里外的良王庄便不走了,以让远行人适应离乡后的眷恋之情。半年后车到新疆,车主要把乘客一一送到其亲人家中,捎些回赠的土特产及信件,赶车人还要买上几匹便宜的牲口,回津贩卖赚些钱,诸事办妥后,再踏上返乡之路,待回到家时,已近年终了。
  赶大营的途中因路途险阻,沿途打尖住店,更换车辆,都需有人照应,需要有一位熟悉路径和体格健壮的人护送。杨柳青最早的护送人是高万荣,后来又有一名叫乔老姑的女人,她身强体壮,性格豪爽,深得乘客信赖。
  家眷车经营了三四十年,民国以后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进步,操此业的养车户,逐步停业,但留给后人的是一段充满艰辛往事的回忆。

知识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作者追随祖先赶大营的路线,考察了丝绸之路、乌鲁木齐、伊犁之路等地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赶大营的后人和历史成就等内容。其中包括红山、大十字、惠远城等地的故事,以及长桥饮马、冤骨同归碑等历史遗迹。文章还介绍了杨柳青人的杰出作品朝阳阁和边城蔬菜种植业的先驱等,以及赶大营的公益善举。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