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驼运的起始地——奇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296
颗粒名称: 丝路驼运的起始地——奇台
分类号: I277.3
页数: 3
页码: 24-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奇台是进疆后的又一大站,历史上曾是重要的陆路码头和交通枢纽。在这里,天津商帮经营全盛期存在了六十多年。每年从天津杨柳青来的商人都先到这里落脚,这里也是驼队运输的终点。
关键词: 奇台 丝绸之路 驼运 起始地

内容

奇台是进疆后的又一大站,此地又称古城子,历史上曾是重要的陆路码头和交通枢纽。它地处三岔路口,北可通伊犁,中路直达乌鲁木齐,南路直通阿克苏、喀什等城,可将京货、津货直线运送到南疆、北疆。这里曾是货栈、驼队最集中的地区,数量最多,年代最久,伴随天津商帮的经营全盛期,存在了六十多年。
  光绪十年即1884年前后,随军进疆的第一代杨柳青人,从肩挑小篓的经营方式,多数改为坐商,在新疆历史上破天荒地出现了津京风貌的店铺。此后,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覆盖全疆的经营网络,进入天津商帮发展的黄金时代。奇台依托省城这个政治中心,各方面信息灵通,便于和内地家乡联系,易于掌握商机和行情态势,清军守备力量较强,富有安全感,满汉人口相对集中,消费需求大,又有进退之便。每年从天津杨柳青的来人都先到这里落脚。这里也是驼队运输的终点,成千上万货物均在此地装卸分发,年吞吐量达数百万公斤。当采访组来到奇台古城时,已见不到骆驼的踪影,伴随时代的变迁,汽车运输早已取代了骆驼队,当年大量吞吐货物的货栈也早已被栋栋楼房湮没了。能否寻找到那曾经兴盛过多半个世纪的货栈遗址,以追寻过去的风光?采访组几经努力,请来74岁的郭秉钧大爷,简单地交谈,突然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原来他也是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后代。他带领我们拍摄了骆驼圈子,当年大群的骆驼都圈养在这一带地方。天津商帮文丰泰、同盛和等津帮八大家都曾经在这里建了一批货栈,其他如戴星斋开设的裕泰昌,刘筱山的义昌玉,李仲信的信泰厚,德泰成北栈的负责人张玉山,乔如山还是负责征收货物进疆税的征稽员。进疆的货物在这里转运,有的经营批发业务,在新疆商业早期开发中,奇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远在2000年前,骆驼队便是丝绸之路上的灵魂,清末民初也依然担起了进出北疆货物运输的主角。骆驼,人称“沙漠之舟”,是穿行于瀚海戈壁或大草原最可靠的运力,左宗棠用兵北疆时,口北的军粮也经外蒙运抵巴里坤、奇台。驼队的规模由数百峰至一千峰不等,备有骆驼轿、骆驼车,壮驼供押运人、客商、眷属乘用。养驼大户大都拥有骆驼千峰以上,长年雇用镖师,可代客押运现银和贵重物品。按惯例,骆驼每年外出八个月,从秋季白露到次年谷雨时节止。其余月份因天气炎热,骆驼需要进山放牧脱毛,因此远去新疆的人,每年只能一次往返。每头骆驼可驮货物150公斤,每天行程30公里~40公里,驼队设有领队、账房、伙夫、看夜、脚夫等勤杂人员,以脚夫最多,每二人管理骆驼20峰,用绳索链住,排成一字长蛇阵依次前行。由领队人指挥,依据天气变化和水草丰缺,决定休止或延时前进,每当沿途经过牧草丰盛的地方时,远处只能听到驼铃叮当声,看不见驼队行进,进入沙漠地带时,常常多少天不见人迹。结算运费在终点奇台,卸货验收无误再付款,如发现货物丢失短少,由驼队负责赔偿,但遇到不可抗拒的天灾或遭到土匪抢劫,货主自己负责。驼队供给旅客食宿。夜住帐篷,吃的是风干馒头和面片,一般自备路上吃的菜,如炸酱、牛肉干、香肠等。
  在新疆的数十家驼户中的佼佼者,是杨柳青人潘宝鑫的骆驼队,他年轻时到了乌鲁木齐,他饲养的二百多峰健壮的骆驼,长年跋涉在新疆和内地之间,一般驼队从天津至奇台,全程需要三个多月。时光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后,伴随着汽车运输业的兴起,昔日那红红火火的丝绸之路驼运业便已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知识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作者追随祖先赶大营的路线,考察了丝绸之路、乌鲁木齐、伊犁之路等地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赶大营的后人和历史成就等内容。其中包括红山、大十字、惠远城等地的故事,以及长桥饮马、冤骨同归碑等历史遗迹。文章还介绍了杨柳青人的杰出作品朝阳阁和边城蔬菜种植业的先驱等,以及赶大营的公益善举。

阅读

相关人物

郭秉钧
相关人物
刘筱山
相关人物
张玉山
相关人物
乔如山
相关人物
李仲信
相关人物
潘宝鑫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