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寻踪丝绸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289
颗粒名称: 二、寻踪丝绸之路
分类号: I277.3
页数: 20
页码: 7-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的寻踪丝绸之路,包括清军平叛的起点——酒泉、颁发随军护照、左公柳的故事、嘉峪关前铜钱闯关、跋涉瀚海戈壁、进疆后的第一城——哈密、丝路驼运的起始地——奇台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寻踪 丝绸之路 西青区

内容

清军平叛的起点——酒泉
  甘肃省酒泉市140年前这里曾是左宗棠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拉开进军新疆的帷幕,亦是杨柳青人由跑西北演变为赶大营的起点。杨柳青商帮首次开发大西北的历史壮举就从这里开始的。
  酒泉地区早在1987年即与西青区缔结为友好区,十几年来两地交往不断。酒泉地区作为敦煌艺术的故乡,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而著称于世。戈壁绿洲、瀚海沙漠、古郡重镇、丝绸古道、关隘要塞、长城烽火、石窑寺庙、左公柳、夜光杯……这一切构成了酒泉地区丰富多彩、威武雄壮的历史画卷。
  酒泉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它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总面积为191229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河北省。该地区的行政中心酒泉市,像须发皆白的老人,至今已两千多岁了,古时叫金泉。据《西河旧事》记载:古时有一人口渴,到泉边饮水,见有金色从中出,照水往取,得金,故曰金泉。唐代文学家颜师古曾说:旧尝传云、城下有泉,其水若酒,故曰酒泉。当地民间还流传着以下故事: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接受了汉武帝的旨意,到西北边疆去打击侵犯国土的匈奴,在大获全胜凯旋时,驻扎在风光秀丽的泉边。汉武帝千里迢迢,派人送来一坛御酒,犒赏将军,霍去病以为打了胜仗,功在全体将士,不能独享,但酒少人多,不足分配,于是倾酒于泉中,与众将士共饮。从此,称此泉为酒泉。
  酒泉也是一百多年前左宗棠进疆前的屯兵之地。清同治三年即1864年,位于今乌兹别克境内的浩罕国军官阿古柏,在英俄帝国主义者的支持下,乘机侵入我国天山南路的英吉沙尔,占领了喀什、库车等八城,自封为“毕条勒特汗”意为幸福之王,1870年阿古柏向北攻占了乌鲁木齐,以及北疆的大部分地区,消灭或降服了割据势力,把早已残败的清军,逼退到北疆边疆的狭小地带,新疆的大部分地区陷入阿古柏的野蛮掠夺和残暴统治之中。1871年沙俄帝国出兵侵占了伊犁,英、俄等侵略者同时对新疆进行疯狂的掠夺,天山南北的大好河山陷入被瓜分的严重危机之中。清廷面对日益恶化的局势,于同治五年(1866)调用一贯主张坚守西北边防的左宗棠,由闽浙总督迁任陕甘总督,当时新疆隶属陕甘。同治六年,加授钦差大臣,同治十二年九月,清军攻克肃州(即酒泉),由前线总指挥马步总统领刘锦棠统领的清军大营,共计12万人,连数十里,声势浩大。现在酒泉市附近的总寨镇和营口村就是当年清军的大营所在。肃州在回民起义军占据时期,长达数年,几乎与内地隔绝,城内物资十分匮乏,清军难以买到日用品。杨柳青的安文忠趁机贩售,往返数百里挖掘货源,获利颇丰。信息传至家乡以后,渐有杨柳青人三五结伴而来,到1876年出关之前,已汇集四五百人,并有秦、晋、甘、陕商贩夹杂其间共有千人之众,这一期间买卖好做,利大畅销,杨柳青的商贩抓住机遇,积极备货,伺机随军出关。清军总指挥鉴于军队日用品十分缺乏,有钱难买,一旦出关,面临荒漠之地,人烟稀少,况且征途遥远,军需供应更难,于是提出招募和鼓励商贩随军贩售的建议,呈报大帅左宗棠核准,作为战略部署,招募商贩随军出关,并纳入军队后勤管理,从此“赶大营”得到军方正式认可,杨柳青人由跑西北演变为“赶大营”。
  颁发随军护照
  商帮纳入军队后勤管理,是清军进军新疆前的备战准备,也是在商帮赶大营历史上第一次高峰的开始。此后于光绪元年进入随军西征时期。随军西征共经历较大战役28次,小战过百,攻克了新疆南北16大城,收复国土160万平方公里,杨柳青商贩往来于战争边缘,冒着战火轮番接济前线,把地产杂品、副食品、蔬菜送到军营,有的亡于风寒伤病,有的死于流弹飞片,成为无名的忠骨。在概括回忆了这段历史之后,简单介绍发生于酒泉的一段商帮纳入军方管理的史实。
  首先是颁发执照。商贩要随军出关需要在军营登记领取执照。在清军于酒泉准备出兵新疆之前,于1874年由西征大帅左宗棠颁令招募随军商贩,在肃州即酒泉的城门街口张贴布告。公布管理办法,并由军营派人负责商贩登记。凡符合条件的,发给执照,准予随军出关。在战时办理出关手续甚严,兵站官员要详细盘问来历,同行几人,要求互为担保,登录姓名、年龄、民族、籍贯,以及身形特征,然后签押手印,且只准汉民出关。要求不准宣传异教邪说,不许探问军情,不准贩卖鸦片,不准聚赌窝娼,并饬令所在营官随时稽查,倘有违纪解送关内治罪,凡操天津一带口音的人都被视为良民,因受回民起义的影响,禁止回民出关,以免混入奸细,还要检查有无夹带违禁物品,合格后发给盖有军营关防的“龙纹执照”,俗称龙票,凭此通行关外,各关口凭证放行。
  二是设买卖圈子。清军进疆之前,开始在肃州军营附近设立“买卖街”。现在的酒泉市新街就是当时的买卖街旧址,形同集市,军人可以出营购物,民众也可进行交易。这一办法沿用至1884年,各大军营驻地附近都设立买卖圈子,军方可按需要向商贩约定进货。
  三是设立官店。关外作战战线长、人烟稀少,中途需要设一批站点,以控制长达数千里的军事运输线,于是分程搭盖简易房屋和马棚,打井取水,开办官店,为照顾随军赶大营的商贩,允许他们凭龙票投宿,只收取灯油钱。
  四是搭乘军车。清军的后勤供应,主要靠畜力运输,除由地方招募运力外,军队备有骡马车、牛车、骆驼车,当时关内关外军车往来频繁,遇有空车或装载不满的军方通常允许提供方便,人货尽量上车,不收分文。有时商贩应对军营之约,专程采购青菜、瓜果之类,往往需远程采购运输,商贩可提出申请,军营酌情派专车协助运输,免去了商贩肩挑背负之苦,又可保证急需。
  商贩纳入军方后勤管理,尽量为商贩提供必要的方便,是军方的一项极有远见的决策,在战时对稳定军心,保证物资的供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一办法一直坚持到光绪三年,即1877年,清军扫清南疆,阿古柏侵略军土崩瓦解,全疆平定以后,杨柳青商帮迎来了新的商机,赶大营出现第二次高潮。
  左公柳的故事
  酒泉市著名的酒泉公司,内有一棵四人合抱,枝繁叶茂的古树,就是酒泉胜迹——左公柳。据史书记载,它栽植于清同治初年,至今已有140余年,与杨柳青人赶大营的兴起处于同一年代,左公柳,因为是当年在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左宗棠大力倡导下栽植的,后人为了纪念他改善生态环境的功绩而得名。左公柳历经了百年沧桑,流传下一串脍炙人口的逸闻趣事。
  清代左宗棠,自公元1866年,即同治五年,调任陕甘总督,至1881年即光绪七年擢升军机大臣的十余年间在西北甘肃战功显赫,受到清廷尊崇。由于军事需要左宗棠多次来到酒泉,他的行辕也经常驻扎这里。他为了军运之需和繁荣经济,开拓和修筑了沿河西走廊从甘肃到新疆的驿运大道。这条长达数千里的道路,当时已破败不堪,在进军之前,对这条驿道进行了全面勘察和测定,同时动用军地劳力进行修筑,至今这条大道仍为甘肃通往新疆的主要公路干线。
  在筑路的同时,他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都要栽上几行柳树、杨树或沙枣树,名叫“道柳”。道柳不允许任何人破坏,其目的在于护路基、阻风沙、利行人。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制订护林护树的措施,严加执行。因此,湘军所植道柳和河西走廊上的城池所栽林木,都连绵不断。这在历史上开创了注重西北生态环境建设的先例。
  相传左宗棠第一次来到酒泉,看到酒泉城内市场繁荣、商业发达,但气候干燥,尘沙飞扬,他便号令军民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于是酒泉城内四条大街两旁全部种起了翠杨嫩柳,城郊还开辟了防沙林地,几年以后,酒泉便披上了绿装。
  光绪元年,左宗棠兼任督办新疆军务,率大军12万人从酒泉出发,杨柳青商帮紧随其后,讨伐在俄英帝国主义羽翼之下叛乱的阿古柏,历时三年,收复了乌鲁木齐、和田等地、讨平了叛乱,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粉碎了俄英帝国主义分裂我国的阴谋。
  相传,当他高奏凯歌返回酒泉后,看到酒泉四大街的新栽树木多已干枯死去。更奇怪的是有些树木的树皮全被剥光。他十分愤怒,对府县衙员严加切责。一天,左宗棠微服私访巡视,发现乡民骑驴或赶着驴车进城办事时,多将毛驴拴在树上,而毛驴悠然自得地啃起树皮,无人过问。于是下令在鼓楼前将驴斩首示众,并且通告,“从即日起若再有驴毁坏林木,驴和驴主与此同罪,格杀勿论”。一时左宗棠斩驴护树传为佳话。时隔不久,酒泉又流传左宗棠严格执法大义灭亲斩侄护林的故事。从此酒泉城内树木葱茏,环境幽雅。由此而后百十年来酒泉人养成了植树爱树的优良品格。到解放时,酒泉南门口,北门口都还有四人合抱的参天大树,就是有名的“左公柳”遗存,可惜在拓宽整修街道和拆除城楼时大部分被挖除了。现在除在酒泉公园和玉门镇还保存极少量的“左公柳”之外,在寻踪采访中还拍下了嘉峪关内的左公槐和哈密城内的左公榆等遗存在那里,当地文物部门为保护这些树木采取了严密的防护措施与这些重要的历史遗存结下了深厚的历史情意。
  在采访了酒泉地区与“地下画廊”、“回鹘文碑”、“三大书院”、“文殊山”、“夜光杯”等文明古迹齐名的左公柳之后,让我们用左宗棠之友杨昌浚的一首赞美左宗棠注重建设生态环境的七绝结束这次报道:
  大将筹边尚未还,湘湖子弟遍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嘉峪关前铜钱闯关
  连绵起伏,宏伟壮丽的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素有“天下雄关”之称。历史上这座边塞隘口曾发生过大量史实。杨柳青的随军商贩也曾在这里铜钱闯关,然后开始进入茫茫的瀚海戈壁。
  嘉峪关处于河西咽喉之地,南面是祁连山脉的文殊山,北面是黑山,两山之间形成了一个15公里的峡谷地带,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古称“河西第一隘口”,自古是战守必争之地,历代都在这里设重兵防守。
  嘉峪关始建于明弘治七年即1494年,后来此楼被毁,正德元年即1506年重建,成了“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的巍峨雄关。为关城和附近的长城形成了巨大的屏障。
  嘉峪关的建筑,集中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工匠精密计算的高超技艺,流传下一个个传奇性引人入胜的传说。如“一块砖”的故事,据传说在修建嘉峪关时,有一位技术高超的工匠,名叫高开占,他经过周密的调查,仔细的估算,精心的设计,提出了一个精确的用材方案。嘉峪关全部工程完成时,所有的材料中最后只剩下了一块砖,后来就把这块砖放在西瓮城“会极”门楼的后檐台上,以表示对劳苦功高的工匠们的纪念。还有:“关城移址”、“击石燕鸣”、“冰道运石”、“山羊驮砖”、“九眼泉”等,都反映了建关时群众的聪明才智。
  嘉峪关是明代我国西北边境的大门,扼中西交通的锁钥,又是当时国防军事的要隘,它关联着我国的兴旺和安危。元代之后,西方各国闻知中国为东方最发达、最富庶的文明古国。连年派遣使节来中国朝贡,都必须经过嘉峪关检查,待领到由嘉峪关游击将军签发的出入关门的“关照”后始得进关,特别是洪武永乐年间(1368~1424年),西方波斯、大食、印度、花刺子模、撒马尔汉、阿富汗等国都闻风而来朝贡。中国也派使节出使各国,使节往来不绝于道,他们披满陕甘高原的风尘,踏破河西走廊的寂静,带着敦煌土地的清香,唤醒沉睡的塔里木盆地,顽强地前进、再前进。
  光绪二年1876年4月27日,左宗棠在酒泉发出西征大令,盘旋于关内的杨柳青商贩跟随清军出了嘉峪关。当年,天津一带大旱成灾,更是蝗虫肆虐,转年又先旱后涝,颗粒无收,镇上饥民骤增,青壮年跟随赶大营的先导安文忠的足迹,陆续加入了赶大营的行列,人数达到三千之众,形成了第一次高潮。
  历史上频繁的战争,土匪横行和黑暗统治,使这里历尽沧桑,导致这里荒凉无比,这是历史变迁的结果,从古丝绸之路、繁华的酒泉、敦煌古郡,至解放前流传这一带的民谣是:“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鬼门关”,形象地道出了进出关隘的人们求生的艰难。
  第一批赶大营的人们,肩挑小篓,一路风尘,来到万里长城西端的嘉峪关下,回首关里,是千里繁华景,过关后,是浩瀚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此时,前程尚有数千里,难料福祸与吉凶,人们出关后总有一番留恋,望着这“天下第一雄关”,不舍离去,于是,情不自禁地向关门叩拜,祈福求顺,并取出铜钱几枚,用力抛向关门,借以进行一次对前程的卜测,抛进关门最好,用以象征“发财还家”,抛不进关门的则会引发一场忧思。后来的人络绎不绝,相互模仿。后来,又演化为堆土焚香,怀着虔诚的心情、问卜苍天,渐成习俗,世代相传,盛行达七十年之久,这就是杨柳青商帮“铜钱闯关”的故事。
  跋涉瀚海戈壁
  沿河西走廊上的古伊吾大道西行,来到的地方是玉门关遗址,在这里追寻杨柳青商帮赶大营的历史足迹。玉门作为我国第一个石油基地而闻名全国。玉门关旧址在敦煌西北,是汉代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因为古时西域盛产的和田美玉,从塔里木盆地取道于这个重要关口进入内地长安因而得名。是汉魏以来,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隘口,也是中外历史学家称为丝绸之路的北路和南路必经的关口,在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隋唐之际,通西域的伊吾大道畅通,玉门关东迁至现在的安西县双塔堡附近,即现在的玉门县,而玉门关旧址,关口淹没塌毁,边墙失修,遂成断壁。昔日驼铃叮咚,人欢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的繁荣景象已不复观。古时遥望关外,千里沙场,大地苍茫,人迹罕至。故唐代诗人王之焕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县在汉代时也是通往西域的咽喉重地,清代光绪二年左宗棠发出西征大令后,率主力部队豫军16营、蜀军7营、满洲兵40营和湘军25营等共计12万兵力,以及3万之众的后勤官员,浩浩荡荡从这里通过,第一批四五百名杨柳青商贩紧随其后,每当部队安营扎寨之际,在驻扎郊野的军营附近,便有军营圈定的买卖圈子,供商贩活动。赶大营的先导安文忠等当年即取道玉门随军进疆,使商帮队伍进一步壮大。后来安文忠代办协饷得力,委以实任“官钱局总办”,兼办“官茶局税事”,集官商于一身,使他创办的文丰泰杂货店富甲新疆,号称津帮第一家,安文忠在艰苦创业的二十余年中,曾“六出玉门,八涉瀚海”在这里留下了杨柳青商帮深深的足迹。
  瀚海又称戈壁,一百四十多年前,商帮随军西征时,从嘉峪关前到山静烟沉的玉门关外,极目晴空,浩瀚无际,云山邈远,大漠苍茫,砾石侵天涯,蜃楼映乱峰,沿途跋涉在这广袤而壮观的瀚海戈壁之中。戈壁,蒙古语意是“难生草木的土地”,长期以来这里植物稀少,沙起田园没,沙进人烟退,绿洲在无情地缩小着,人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商帮赶大营的兴起,军队的后勤供应,商贩的频繁往来,车辆、马队、驼队不断穿行,拭去了丝绸之路上的风尘,使古老的河西走廊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新疆平定之后,商业活动兴盛,推动了天山南北与渤海之滨经济、文化交流,带动了陕、甘、宁、绥的发展。至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繁荣经济从过往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采取种种措施保护戈壁资源,种草植树,反弹琵琶,改造戈壁建设家园,为创造一个生生不息的良好生态环境而勤奋地劳动着,使瀚海戈壁中出现了片片绿洲,像一串明珠镶嵌在古丝绸之路沿线,瀚海戈壁变得越来越年轻,引得春风已经沐浴玉门关外。
  我们离开了玉门县,行车在丝绸之路上,有人也称之为阳关大道,这里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清代大批清军西征进疆和赶大营商贩都从此沿这条古道西去。有一首唐诗这样写过:“绝城阳关道,胡沙与塞尘”,说明过去西去的沿途一派荒凉,戈壁瀚海浩瀚无际,草木奇缺,人烟稀少。今天我们在感叹过去历史变迁导致那无比荒凉的同时,也为今天面对的极目晴空,云山邈远、大漠苍茫,广袤而壮观的景象而感叹不已。
  19世纪欧洲学者把古代这条东起长安,西至罗马,横贯亚洲,连接欧亚,万里迢迢的商道称为丝绸之路。它是一条友谊之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之路,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艰辛开辟的光照千秋之路。
  阳关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因在玉门关以南而得名,军事上一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据点,古今诗人常以阳关为背景作诗,唐代的大诗人王维脍炙人口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尤为人们所熟知。阳关故城今已荡然无存,在寿昌城的古董滩上,历经漫长岁月,关城荒废,洪水冲刷,植被破坏,人烟断绝,加上自然风蚀和雪水侵蚀,城垣削平,后又被风沙掩盖,所以后人有“阳关隐去”之说。
  1875年清军进疆征讨之前,曾在过去古商道的基础上裁弯取直,加以整修,并且每隔30公里~40公里设一官店打水井,为部队进军提供方便。这条大道的位置在阳关遗址的东北方,也有阳关大道之称。这条进军的路线,后来成为赶大营的商人进疆返津的要道,沿路充满了杨柳青人的足迹,大营客把这条路称为“走甘边”。当年这里贫穷至极,据杨柳青已故老人王新舫回忆,那时十七八岁的大姑娘没衣裤,用一块皮子披在身上,遇见人就蹲下,把皮子往身上一裹,等你走过,她再站起来。赶大营商客在这条路上还经常遇到土匪,有的是军阀的部队化装土匪拦劫,被拦住的人,如果是去新疆的,他们就放行,据说他们有一条纪律,是去的不劫,回来的劫,因为他们清楚去新疆的都不会有多少油水。
  商帮从这里沿大道西行,还要通过安西、白墩子、红柳园子、大泉、玛莲井子才能到达甘、新边界的星星峡,从玉门县到星星峡约三百多公里的行程,一站比一站荒凉,一步比一步艰难。过往这里的商人因干渴不知有多少人葬身于荒漠之中。到了星星峡,客商要办理批准进疆的许可证方可踏上新的旅程。
  星星峡是继古玉门关、阳关之后,坐落在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关口,是由甘肃进入北疆的要隘,如今甘肃的公路从群山中穿过,这里山峰光华耀眼,峻岭绵延起伏。穿过星星峡,便进入了更加难熬,曾经使赶大营的杨柳青人望而生畏的路段“苦八站”,其中苦水,烟墩两站地段最为艰苦,两站间全长90公里,沿途气候干燥,草木稀少,到站之后才有残破不堪的小店,还需用毛驴到远处去驮水,饮后往往上吐下泻,万般无奈时便用毛巾蘸湿罩住口鼻,吸一点潮气,咬紧牙关继续前进。谚语说“穷八站,苦八站,不穷不苦又八站”。待度过了这段戈壁上难忘的旅途,便来到了进疆后的第一大站哈密。
  进疆后的第一城——哈密
  沿着百余年前杨柳青人赶大营的路线,一路寻踪,在穿过河西走廊的雄关要隘和瀚海戈壁之后,便来到了新疆东部第一城——哈密,继续采访杨柳青人赶大营中留下的足迹。
  光绪二年至三年,即1876年、1877年是清军进疆作战时期,12万清军主力部队大举进疆讨伐阿古柏叛乱分子,杨柳青商贩多从嘉峪关通过,随军西进,沿途贩卖生活用品。清军到达哈密后,按照左宗棠“缓进急攻”的战术,曾在这里设大本营,一面休整部队,一面做大战前的准备。在哈密采访中,拍摄到哈密地区文物管理部门珍藏的左宗棠碑,该碑记述了清光绪四年,清政府派左宗棠及清军统领刘锦棠,赴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发生在哈密地域内的一些史实,文物管理所文保室主任于建军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讲道:当年左帅曾坐镇哈密,指挥收复新疆的战役,他曾带着棺材来到这里以示不平定叛乱,绝不生还的决心,鼓励了全军将士誓死奋战的雄心壮志。
  我们的采访继续延伸,在文管所所长亚合甫江、法特胡拉引导之下,采访组来到当年清军在哈密的大本营遗址前,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然后又来到城东的“左公榆”,在这株作为文物保护的古树前,亚所长介绍了有关这株古树的史实。这株榆树是左宗棠在这行军必经之地栽下的树木之一,后人为保护这一历史遗存严加保护,修路时建了隔离栅栏,至今仍枝繁叶茂保存完好。
  1875年~1877年清军从哈密出发向北推进,连克数城,在收复乌鲁木齐,平定南疆、北疆之后,新疆境内基本全部收复。当时已是三千货郎满天山,杨柳青人的商贸活动范围几乎覆盖全疆。多数集中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大城,哈密也滞留了一批杨柳青人,陆续开商店、办货栈,经营物资周转或批发业务。在哈密联系采访了杨柳青赶大营人的后代高女士,她讲述了祖辈来新疆的历史情况
  如今时光已流过一百多年,那场战争的遗迹早已消失,当年那一批随军而来,在这里设点经商的杨柳青人早已作古。他们的后代在为这座城市的开发中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丝路驼运的起始地——奇台
  奇台是进疆后的又一大站,此地又称古城子,历史上曾是重要的陆路码头和交通枢纽。它地处三岔路口,北可通伊犁,中路直达乌鲁木齐,南路直通阿克苏、喀什等城,可将京货、津货直线运送到南疆、北疆。这里曾是货栈、驼队最集中的地区,数量最多,年代最久,伴随天津商帮的经营全盛期,存在了六十多年。
  光绪十年即1884年前后,随军进疆的第一代杨柳青人,从肩挑小篓的经营方式,多数改为坐商,在新疆历史上破天荒地出现了津京风貌的店铺。此后,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覆盖全疆的经营网络,进入天津商帮发展的黄金时代。奇台依托省城这个政治中心,各方面信息灵通,便于和内地家乡联系,易于掌握商机和行情态势,清军守备力量较强,富有安全感,满汉人口相对集中,消费需求大,又有进退之便。每年从天津杨柳青的来人都先到这里落脚。这里也是驼队运输的终点,成千上万货物均在此地装卸分发,年吞吐量达数百万公斤。当采访组来到奇台古城时,已见不到骆驼的踪影,伴随时代的变迁,汽车运输早已取代了骆驼队,当年大量吞吐货物的货栈也早已被栋栋楼房湮没了。能否寻找到那曾经兴盛过多半个世纪的货栈遗址,以追寻过去的风光?采访组几经努力,请来74岁的郭秉钧大爷,简单地交谈,突然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原来他也是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后代。他带领我们拍摄了骆驼圈子,当年大群的骆驼都圈养在这一带地方。天津商帮文丰泰、同盛和等津帮八大家都曾经在这里建了一批货栈,其他如戴星斋开设的裕泰昌,刘筱山的义昌玉,李仲信的信泰厚,德泰成北栈的负责人张玉山,乔如山还是负责征收货物进疆税的征稽员。进疆的货物在这里转运,有的经营批发业务,在新疆商业早期开发中,奇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远在2000年前,骆驼队便是丝绸之路上的灵魂,清末民初也依然担起了进出北疆货物运输的主角。骆驼,人称“沙漠之舟”,是穿行于瀚海戈壁或大草原最可靠的运力,左宗棠用兵北疆时,口北的军粮也经外蒙运抵巴里坤、奇台。驼队的规模由数百峰至一千峰不等,备有骆驼轿、骆驼车,壮驼供押运人、客商、眷属乘用。养驼大户大都拥有骆驼千峰以上,长年雇用镖师,可代客押运现银和贵重物品。按惯例,骆驼每年外出八个月,从秋季白露到次年谷雨时节止。其余月份因天气炎热,骆驼需要进山放牧脱毛,因此远去新疆的人,每年只能一次往返。每头骆驼可驮货物150公斤,每天行程30公里~40公里,驼队设有领队、账房、伙夫、看夜、脚夫等勤杂人员,以脚夫最多,每二人管理骆驼20峰,用绳索链住,排成一字长蛇阵依次前行。由领队人指挥,依据天气变化和水草丰缺,决定休止或延时前进,每当沿途经过牧草丰盛的地方时,远处只能听到驼铃叮当声,看不见驼队行进,进入沙漠地带时,常常多少天不见人迹。结算运费在终点奇台,卸货验收无误再付款,如发现货物丢失短少,由驼队负责赔偿,但遇到不可抗拒的天灾或遭到土匪抢劫,货主自己负责。驼队供给旅客食宿。夜住帐篷,吃的是风干馒头和面片,一般自备路上吃的菜,如炸酱、牛肉干、香肠等。
  在新疆的数十家驼户中的佼佼者,是杨柳青人潘宝鑫的骆驼队,他年轻时到了乌鲁木齐,他饲养的二百多峰健壮的骆驼,长年跋涉在新疆和内地之间,一般驼队从天津至奇台,全程需要三个多月。时光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后,伴随着汽车运输业的兴起,昔日那红红火火的丝绸之路驼运业便已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知识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作者追随祖先赶大营的路线,考察了丝绸之路、乌鲁木齐、伊犁之路等地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赶大营的后人和历史成就等内容。其中包括红山、大十字、惠远城等地的故事,以及长桥饮马、冤骨同归碑等历史遗迹。文章还介绍了杨柳青人的杰出作品朝阳阁和边城蔬菜种植业的先驱等,以及赶大营的公益善举。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