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交易往来年年长众业相辅步步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史实》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266
颗粒名称: 四 交易往来年年长众业相辅步步高
分类号: I277.3
页数: 11
页码: 40-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商帮在贸易过程中,为了存储和运输货物,在沿途设立了货栈和接转站。货栈业最早出现在归化城,后来在新疆古城子发展起来,那里是货物往来的交汇处。同时,养驼业也相应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养驼大户和小户。驼队不仅运货,还提供骆驼轿和骆驼车等交通工具。这些行业的繁荣推动了天津与新疆的物资交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民间故事 贸易

内容

天津杨柳青人“赶大营”远贸新疆,受历史的局限仅活跃了五六十年的时间。从安文忠1882年家乡办货时的几十包,到20世纪初“赶大营”的鼎盛时期,京津运往新疆的货物已达数十万驮。在迅速增长的贸易往来中,需要众多行业相辅相帮,因此,相关行业伴随着天津商帮的发展壮大也兴旺发达起来,同时因为天津与新疆物资的交流,不仅使新疆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也促进了天津商业的繁荣。
  首先得到发展的是货物存储业,即货栈和接运站。“大营客”们生意做大之后,每年运往新疆的货物逐渐增多,旺销的年份,采购的货物数十万驮,这么遥远的路程,大批的货物不可能从采办地直接运到新疆各地,而且各种货物也不可能一下子采购齐全,从新疆带回天津的货物也需有固定的地点存放,逐步批发销售出去,这就需要在采办地及沿途设立存储货物的货栈。从天津到新疆这条路上最早的货栈是归化城的新泰栈,这是个客货两用栈,有客房20多间,还有庞大的存货场房。这个货栈在左宗棠进兵西北地区时,是为军粮西运而建的,随着天津商帮往来货物的增多及物资交流的频繁,这个货栈的生意越来越兴隆,存货场地扩大了许多,在“赶大营”贸易的几十年间,这家货栈的仓房几乎没有空闲过。其后有山西人胡天余建的天义货栈,存货能力较小,后来接受了天津帮商人郭利顺的投资,增加了股本,扩大了仓储能力,更名通盛栈,来往业务超过了新泰栈。
  新疆古城子是新疆与内地货物往来的交汇处,是各地商人进入新疆的第一大站,从天津杨柳青到乌鲁木齐等地的人都在这里落脚,成批的货物均在此地装卸。这里的货栈业出现得早,而且很兴盛。主要有德泰成南北两大货栈,类似现在较大的批发市场。此栈建的较早,是在光绪五六年间由一些小客店改建发展起来的。北栈大院里的几家客货栈几乎全是天津杨柳青人开办的,如戴星斋开的裕泰昌,刘莜山的义昌玉,李仲信的信泰厚等,德泰成北栈总负责人张润生、乔如山都是进疆很早的老职工。乔如山曾在伊犁安文忠的文丰泰京货店当过账房先生,辞职后到古城子干起了管理货栈的差事。南栈中的各家货栈多是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的人开办的,存储能力较北栈差些,但生意也不错。古城子这些货栈的主人,不是单一经营储运行业,他们也搞商品批发,各省运来的货物有一部分就转卖给他们,再由他们或批发或零售,把货物销售出去,也很挣钱。古城子历来是北疆骆驼运输货物的终点,因为来往货物源源不断,所以古城子货栈的储运和销售生意都很兴旺。
  天津商帮中的一些大户因来往货物逐年增多,为路途中周转方便,同时降低沿途储运的成本,他们受投递军书驿站的启发,在沿途为自家设立了货物接转站。像安文忠的文丰泰、周乾义的同盛和这些大商家,他们在内蒙的归化城和甘肃的兰州、凉州(武威)、肃州等地都设了接转站,承接来自湖南、湖北、四川、北京和天津的商品,回货主要是运往北京、天津。接转站既接转货物,又接待押运人员,供应食宿。有些小商户来往的货物,他们也帮助暂存和转运,当然不是无偿提供服务,要按货物存量多少收取一定的费用。
  京津商品在新疆畅销后,北京和天津都有了货物聚集点,逐渐演变成货栈。天津与新疆贸易有关的主要货栈有北门外针市街的隆顺里、耀远里、永德里、公仪栈、盛兴栈,曲店街有同茂栈,北门外有集祥公司。随着铁路运输的出现,天津东站又建起了庞大的货场,北京的德胜门附近也有不少这样的货栈和货场。天津帮几家大商号还在北京前门外半壁街建了合义店,是为领“协饷”、办京货建的。归化城的通盛栈在天津还设立了运输栈,专门承揽经归化运转新疆货物的业务。民国初期,同盛和又在香港、上海和江南许多地方设庄采购货物,将生意又发展到了江南。
  客货运输业与货栈存储业可以说是同时出现,相应发展的,天津与新疆的货运,短途的有马车,但马车货运量小,转运次数多,运输成本高,到西安以西,很少再有马车运货了。后来人们看到山西商人多用骆驼运货,天津商帮也将骆驼作为主要运货手段,因为骆驼耐干旱,善于走远路,素有“沙漠之舟”的称谓,正适合去新疆沿路水源少,路途长的特点。
  “赶大营”的初期,归化城的新泰栈、天义栈也同时放养骆驼,用来为货主运货,但是他们的骆驼数量不多,远远满足不了越来越多来来往往大宗货物待运的需要,便应运出现养驼大户。早年养驼最多的是万盛魁,有骆驼近千头,家中常年聘有镖师,代客押运现银和贵重物品。光绪初年,万盛魁骆驼队驮运银子两万两,在外蒙大草地被陕甘窜来的土匪劫走,镖师受重伤,万盛魁歇了业,将驼队转给了曹万子的德厚堂,以后传到二代三代,人们还沿称这个驼队为曹万子。其他还有德亨元的马五子,福喜堂的杨五子,以及后来居上的高阿匐驼队,也都养驼数百头,另外,养驼小户也为数不少。驼队中还备有骆驼轿、骆驼车、壮驼,供押运者、客商、眷属等乘用。每头骆驼可驮货物300多斤。按照惯例,每年驼队外出运输,往返日期为8个月,从秋季的白露到第二年的春末谷雨是驼队运货的时间,其余时间天气炎热,骆驼须进山放牧脱毛。驼队去新疆,一年只能一次往返,习惯上规定每天行程60至80华里,草木茂盛的地段可达百里。驼队里有领队、账房、伙夫、值夜、脚夫和勤杂人员几十人,其中以脚夫最多,每两名脚夫管驼30头,用绳索拉住,排队行进。脚夫的活最累,最苦,而工钱却最低。当年走乌里雅苏台大草地,早晨6点起来,脚夫们将所管的骆驼牵到草地放牧饮水,人则轮流吃早饭,大多是风干馒头或煮面片加点盐,开过早饭,整理驮的货物上骆驼架子,开始赶路,正常情况下,晚上8点收驼卸载,吃晚饭休息。一路上,根据天气变化和水草丰缺情况,由领队指挥行进或休止。驼队携带的帐篷,大的可容纳百人,供驼队人员使用,小帐篷可住十几人,是为客商准备的,带家眷的还有专用的小帐篷。驼队供给客商食宿,吃的也是风干馒头和面片,客商们一般自备些炸酱、牛肉干、香肠下饭。驼队所需炊具、口粮总要多带一些,途中如遇上当地头人,他们往往要些面粉,理由是:“你们的骆驼吃我们土地的草,人也要用我们这里的水……”一般都给他们一些,不然总是跟着驼队喋喋不休,使驼队不能迅速前进。驼队行进在荒无人烟的大草地的路上,在牧草丰茂的沿途,远处只能随风听到驼铃响,看不见驼队行。局外人会觉得这是一道很美的风景线,但对驼队的人们来说,年复一年,为了养家糊口,常年就过着这种单调枯燥的日子。
  驼队与货主结算运费,在新疆是终点站古城子,回程捎带回货的,一般到归化城结账。两边都是卸货验收无误后付款。如发现货物丢失短少,由驼队负责赔偿,但遇有不可抗拒的天灾或劫匪抢劫,货主只能忍痛作罢。辛亥革命爆发,外蒙曾宣布过“独立”,乌里雅苏台大草地不能走时,驼队走过甘边,即从归化城出发向西,沿着长城拣有水草的地方穿行,被人称为走小草地。这样走路途更加艰难,往往也多费些时日才能到达古城子。骆驼运输兴旺了40多年,到1932年,“哈密事变”中的土匪尧乐博斯大肆劫掠驼队金银货物,货主和养驼户曹万子都受到巨大损失,这种远途运输方式也就停止了。
  客运的兴起是在光绪十年(1884年)以后,男人们回家探亲、办货,来来往往已有了马车或骆驼载客,而女人们想去新疆就很不容易了。光绪初年到新疆谋生的人,大多生意已经稳定,生活有了保障,由于交通不便,寄钱给家人很不容易,家乡的父母妻儿生活凄苦,而且劳燕分飞,双方都牵挂和思念。有人说,到新疆的男人是“无罪充做有罪军”;在家的女人是“有福守的无福寡”。男人创业无法回家,大漠阻隔,女人们更不敢轻易踏上这万里行程。大约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前后,有些拉运农产品和耕种为生的养马户,因旱涝灾害,务农不能维持生活,就想用马车搞运输,靠载客或运货挣钱养家,又因杨柳青“赶大营”的人很多,家人们有去新疆的想法,于是双方不谋而合,这就有了客运车,最初这些车主要是拉妇女和儿童去新疆的,所以被人称作“家眷车”。这种车是木轮铁瓦两匹马拉的大车,载重只有千斤左右,出一次车可拉4人和一些简单的行李,车上装有苇席棚遮阳避雨,每日可行60里到70里,也是走大路,经鲁、豫、陕、甘到新疆。初去时,车不敢走得太远,有的拉到沧州,远点的到黄河边,沿途要倒几次车,在河北、山东、江南各省的一些大路口,赶马车接送客人的营生早就有了,路上换车也无须久等。因为那个时代的妇女都未出过远门,沿途换车、住宿都需要人照应,所以每次出车都要由远行的几人合伙在家乡雇一名身强力壮、品德好的男人一路护送,这人并不乘车,而是随车步行,这就又出现了家眷往来护送业。
  起初,杨柳青人干护送业的也不少,最有名的是刘万荣,他原是跑京报的,十几岁时,清代各埠还没有报纸和邮局,天津曾有人在北京设京报点,每天按时抄录各衙门、王府等门前的布告、牌示,从中获取官僚调遣、国内新闻等信息,名叫“邸抄”。京津有人需互通信息,也托京报传送,跑京报的人每月在京津两地往返4次至5次,还要代客购买药物或其他商品,很是辛苦,收入却异常菲薄。后来刘万荣就改了行,专为“赶大营”的家人们去新疆做护送人。从杨柳青到新疆,他跑了几趟以后,驾轻路熟,人又本分规矩,新疆的人接家眷都愿找他护送。还有些去新疆的男人,将行李放在车上,自己同刘万荣结伴步行,这叫搭半车,车费不多,既减轻了行李的负重,又不致走错了路,还可一路互相说话聊天,解除寂寞,同时人多势众,还可以保安全。每年刘万荣随车春去秋回,一年往返一次。回程时,不少人托他给家人捎带少量黄金、裘皮和书信,也给他一些报酬,他把挣的钱留足路费外,剩余的钱也买些羚羊角、红花、雪莲或是黄金带回天津出售,一年也可挣几百两银子,回程如果不捎带女客,他也可坐马车,免些劳顿。从光绪十八年(1892年)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他先后干了40多年,护送的人不计其数,未出过任何差错,人们对他都交口称赞,就是民国后有些地段已通火车、汽车,去新疆的人已不再坐马车,但是人们仍是请他护送,皆因由他护送能让两地的亲人都格外放心。
  其他干家眷护送这一行的人,做法上大致与刘万荣相同。还有一位人称乔老姑的,虽是女性,却长得身体高大粗壮,性情也很豪爽,她也曾当过去新疆眷属的护送人。这位乔老姑的叔父乔如山,是古城子商会会长,又在文丰泰当过账房先生,感到侄女一个女人家干这一行有失自己的体面,就不让她干了,所以乔老姑只去过两次新疆就停止了这一营生。
  在“赶大营”兴盛的时代,没有任何现代的通讯工具,货物行情,货源信息等等,都要靠人到处去打听,去传递。由于新疆与京津商贸往来的增多,跑信息、跑业务的中介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去新疆做生意的大户,在京津都驻有商品采办人员,他们既负责为新疆商号采购货物,又负责接收来自新疆的回款和回货,长驻京津的办事人员,大体上每天上午在驻所办公,接待来访者和京津各商号的推销员,了解商品质量、价格及同业各家进货情况,提出本店欲购商品,下午到有业务关系的商家或厂家看样订货。各商家、厂家也有专门推销货物的人,当时叫“上客房的”或“走街的”。这些中介人各有所属,“上客房的”、“走街的”则受雇于京津工商业户。还有一种不属于买、卖任何一方,独立跑信息、跑业务的中介人员,人称“跑合的”经纪人。随着客货栈的兴旺和驻津采办处的增多,“跑合的”经纪人也多了起来,他们到各商家、厂家商谈商品行情及涨落原因,提供货源信息,了解商家进货、出货意图,为各商户推销商品,拉生意,促成交,很是忙碌。他们的特点是头脑清楚、灵活,能说会道,并具有某类商品的专业知识。根据商品种类的不同,经纪人也分成了门类,如天津跑药材的有韩剑泉、戴荣山;跑肠衣的有周利生、李迪生、牛景岩;跑皮货的有李荫棠、王纪棠、任子玉等。经纪人只要撮合买、卖双方成交,一般均由卖方给予百分之三的佣金,即中介费,有些紧俏商品,也有由买方付佣金的。这些“跑合的”的经纪人虽然收入不固定,但往往成交一笔大的生意,所拿到的佣金也是非常可观的。
  天津商帮远贸新疆,促进了两地物资的交流,也充实了天津商贸的货源。新疆地大物博,盛产黄金、玉石,还有许多名贵药材,如鹿茸、羚羊角、麝香、红花、雪莲、甘草、党参等,在天山南北还产有多种尚未加工的珍贵皮货,如猞猁、旱獭、貂鼠、银鼠、红狐和各类羊皮,羊毛、肠衣、葡萄干和棉花也是内地人需要的农副产品。鸦片战争之后,许多农产品和畜产品被帝俄掠夺式的回购出口,像棉花、肠衣、马尾等,已成为俄商的垄断商品。自从天津商帮崛起,这种情况得到了较大改变,因为新疆各民族和驻军都喜欢中国内地特别是京津的商品,农牧产品卖给天津商人比卖给俄商价格也高些,当地农牧民得到了较多的实惠。天津商帮在新疆贸易的发展,客观上对俄商的垄断地位也起到了削弱和扼制作用。
  天津商帮在新疆大量地销售京津的商品,收回的巨额货款难以带回天津,商人们惯于精打细算,将这些货款就地收购黄金、名贵药材及其他农牧产品,作为向京津的回货,这样两地物资交流,既解决了资金回寄的困难,又获取了回货销售的利润,还极大地丰富了京津地区的商品市场。
  最早以药材为回货的是在伊宁开德心堂药店的郭德奎。他于光绪十年(1884年)到伊犁经商,后来每年背负不足百斤的鹿茸、羚羊角、麝香等名贵药材,徒步返回北京,卖掉药材,再大量地购买同仁堂的中成药运到伊犁的药店。驻伊犁的军政官员以及满、蒙、锡伯、索伦这些京城和满洲迁移到新疆伊犁的八旗子弟们,极崇信同仁堂老字号的丸散膏丹,身体有些不适,就买来治病,不少人无病时也都买一些放在家中备用,郭德奎做药材生意赚了很多钱。挣钱的事很快就有人效仿,所以有些京货店也收购药材,大量的名贵药材从新疆进入京津药店,商人们及猎户都获利不少。由于过分捕杀羚羊等珍稀动物,致使许多珍稀动物在新疆很多地方基本绝迹,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实为严酷的教训。
  黄金也是从新疆向天津的回货之一。文丰泰的安文忠,同盛和的周家祖孙三代以及其他挣了大钱的天津商人,他们都收购了大量的黄金,既有原块金、金沙、麸金,也有成品金条、金砖、首饰、金饰器皿等等。最早向天津运回黄金的是同盛和,每次都把收购的黄金先运到古城子,存在自家的分店,即同盛和祥记京货店,将金子藏在棉花中,捆成棉花包,捆包的标签上不写顺序号,而是暗地里把夹有原块金和成品金的写成“庚”字多少号,如庚字135号,就是内有黄金135两的意思,沙金、麸金则写成“辛”字多少号。这些棉花包由驼队运到内蒙归化城中转时,必须有同盛和派驻的人仔细验收无误后,才运转天津交货。采用这种方法向天津运送黄金达30年之久,未发生过差错。各商号大都如此,也有人将黄金放入肠衣筒、皮张、药材内。直到1932年,曹万子骆驼队被劫,夹带的二万两黄金损失殆尽,大家再不敢采用这种方法,又改为将黄金包裹加以伪装,派可靠的店员或亲友送回天津。
  新疆的棉花开始都是被商人们用来夹带黄金和贵重物品运回天津的,这些棉花被人收购后,发现新疆的棉花也是一宝,棉朵大、棉绒长,而且色泽洁白,是纺纱织布的优等原料,有的织布厂也向“大营客”订购棉花,后来棉花又成为新疆向天津工商业户提供的大宗回货。
  新疆与天津物资的交流,使两地商家的业务往来频繁,由此天津当地许多商家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按行业说,棉布业有广聚和、同升新、同升和、长兴、泉记;染料业有长圣裕,玉兴泰、万义、万盛恒;海货业有隆昌、源丰永、复丰成、义成裕;药材业有隆顺榕、义和祥、惠通祥、忠义成、同义公;茶业有正兴德、元兴、公裕、元泰;金店业有义涌、正阳、三阳、天兴德、鸿祥;银钱业有天瑞、中裕、中兴、和生等等。这些商品有的是单向新疆供货,如海货业、鞋帽业、染料业和茶业;而棉布业、药材业、金店业则向新疆商号供应成品,收购新疆来的回货多为原料。银钱业一般都是“大营客”回乡后开办的产业,新疆商户的回款大多存入这些钱庄。
  天津当地的商号在与新疆的商贸交易中,自身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天津之所以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商埠,是由方方面面的贸易往来形成的,与新疆的商贸活动也包括其中,而这方面贸易的纽带就是早年“赶大营”发展起来的天津商帮。

知识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史实

《杨柳青人赶大营史实》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这是一部历史纪实文学书籍,讲的是天津杨柳青商帮赶大营,早期开发大西北经济的光辉史实。。130多年前,清王朝失去对新疆的统治能力,阿古柏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入侵我国新疆,并建立所谓“哲德沙尔”汗国。为了维护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统一,清政府命令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军入新疆讨伐阿古柏,同时号召内地人支边,并诱使杨柳青人兴起随军的商贩活动,形成了天津商帮。这段内容描述了赶大营这个历史奇迹的扣人心弦的动人故事,以及作者王鸿逵的写作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