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柳青木版年画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木版年画》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233
颗粒名称: 一、杨柳青木版年画简述
分类号: J218.3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间年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门神张贴习俗。在木版印刷术发明之前,年画是用彩笔和墨绘制而成的,但现存的实物已经很难找到。至于木版年画的起源时间,仍没有确切的实物证据。北宋时期,《东京梦华录》记载了木刻年画在民间的普遍使用情况。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中最著名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题材、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吉祥的寓意。杨柳青年画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刻工精细,色彩绚美,形象生动,深受人们喜爱。作为一种草根文化,杨柳青年画从诞生开始就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经历了兴盛、衰败和复兴几个阶段,保存至今。
关键词: 杨柳青 木板年画 简述

内容

民间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即已形成张贴“门神”的习俗。蔡邕的《独断》和染宗懔的《荆楚岁时论》都有门画起源与“正月初一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称之门神”的风俗记载。东汉六朝时期,我国尚未发明木版印刷术,都是用彩笔和墨绘制而成的,可惜现在实物难已寻见,至于木版年画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实物考证。《东京梦华录》曾记有“贴灶马与灶上”和“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知北宋期间木刻年画已在民间普遍贴用。
  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寓意吉祥、艺术特色鲜明,被誉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杨柳青年画继承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传统,采用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绚美、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为一种草根文化,杨柳青年画从诞生就深深扎根于百姓生活。历经六百年的兴衰与沧桑,其余韵一直绵延不绝。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发展经历了初兴、盛期、衰落、复兴四个阶段。
  初兴
  杨柳青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因镇外盛产杜梨木,适于雕刻,故乡民刻印门神、灶王、钟馗之类神祃。明永乐十三年南运河开通,南方运来的纸张颜料精细好用,习此艺者渐增。年画品种不断增加。此时的年画用黄色纸,印上黑色、朱色画线,即告成功。明万历年间,出现了套色木刻,成为年画的一大进步。
  清初,年画随着大清、子牙、南运等河的货船批发,销往各地。乾隆年间戴氏九代传人首创以自己的名姓为字号的“戴廉增画店”,开始雇徒工、请画师,出样、雕版、印刷且有了明确分工和工序,并在年画人物面部敷粉、描眉、点唇、开相,题材、品种不断增加,各家作坊纷纷效仿,逐渐又把加工手绘工艺扩大到镇南三十六个村。形成了以杨柳青为中心的“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画乡。
  盛期
  乾隆至嘉庆年间,是杨柳青年画的全盛时间,继“戴廉增”之后,“齐健隆”是第二家规模最大的画店,相继出现了年画作坊一百多家。较大的作坊,每家都有500多个画案,200多名工人,每年至少能印2000多件,全镇年画业从业人员多达3000余人。乾隆中期是年画行业的极盛时期,年画作坊鳞次栉比,画牌相招,彩幌遥对。每年冬至前后,远近各地趸画客商四方云集,戴廉增、齐健隆、忠兴号、杨正记、增华斋、福成号等十多家画店,竟相在崇文门外至正阳门一带开设门市。涿州、易州、通州、平谷、昌平、顺义、延庆、赤峰、内蒙等地客商趸往家乡销售。
  每年腊月是销售旺季,画店同仁也走出柜台,在庙会和繁华街市,搭棚设点销售年画。京郊农民冬闲进城贩售年画,一次数百张,用苇帘卷起,外边再用一蓝布裹好,在京沿街叫卖,遇有购者,打开包袱、苇帘,供人挑选。
  杨柳青年画作为贡品,是用丝绢彩绘而成,辉煌富丽的《万事如意》、《四季平安》、《受天百禄》、《莲钩密府图》等,自明代即传入皇宫大内。戴廉增为清宫特制的门神当年每平方尺价银一两,每对价银30至50两,称为“金贡笺”。门神的顶盔贯甲,佩剑悬壶,皆用“堆金沥粉”,用料都用真金金箔。王府、大内的贵人,衙门的王公大臣,则贴用“二细子”年画,红楼梦、西厢记等才子佳人题材的年画,深受他们喜爱,盛极一时。
  嘉庆年间,戴廉增画店在丰台开设作坊,聘请画师招募徒工就地生产,相继有10多家画店在此设立作坊。此后十几家画店相继去东北开展业务,开办画店,覆盖了东三省,过年贴画成为关东人民的习俗。这一时期,从题材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发展,从技法上形成了杨柳青年画的独特风格,分为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娃娃、仕女、戏出等类,共有3000多种。
  衰落
  同治年间杨柳青年画业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为了维持运作,爱竹斋、戴廉增画店推出了没有人物、动物,皆园林、古建筑之类的“洋林”、“格锦”新画种。远销少数民族地区。
  鸦片战争后,政治腐败,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购买力普遍下降,部分画店为打开销路降低成本,使用劣纸次色,导致画面粗糙,最终失去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年画改为胶印,杨柳青木版年画逐渐失去竞争力,只剩新记、德盛恒、永增利三家断断续续的接受东北订货,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交通中断,即告停业。年画业极为萧条,基本无人作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日伪政权践踏下,散乱的画版随地可见,一些珍贵古版被当做劈材卖给饮食摊点,焚于炉火,几百年的艺术精华,濒临灭绝。
  复兴
  1949年天津解放后,杨柳青年画重获生机。1953年,由年画老艺人成立了“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恢复了年画生产。
  1956年成立了“杨柳青镇和平画业生产合作社”,中央领导同志及全国各地的专业画家,不断来到画社视察、参观。
  1958年画社与天津“荣宝斋”合并,更名为“杨柳青画店”,又聘请潘忠义、马云清等民间彩绘艺人,招收学徒,扩大了绘画力量,在镇政府支持下,厂址建在杨柳青十六街和平大街一号。
  1959年春节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专程来杨柳青视察了画店,对年画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1963年,郭沫若为“天津杨柳青画店”题写了店名。此间,中央领导宋庆龄、徐特立、罗瑞卿、周扬、钱俊瑞等先后视察了画店。
  文化大革命时期,杨柳青画店改为天津东方红画店,1973年得以正名,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年画生产恢复了传统技艺,并创作了大批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优秀作品。1987年杨柳青画店的分店在杨柳青镇恢复了经营。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间艺术,2003年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启动了杨柳青年画复兴工程。杨柳青年画艺术不但得到进一步挖掘、整理、开发和普及,而且还努力打造精品佳作,不断满足各界人士收藏和馈赠礼品的需要。目前镇内已有数十家年画作坊,年画产业生机勃发,日益繁荣,逐步恢复了当年“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画乡风貌。

知识出处

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杨柳青民间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是以我国著名木版年画专家王树村先生的珍贵资料为基本框架,结合我们近年来挖掘整理相关资料的粗浅体会汇集的一本普及图书册子。其内容主要是对数百年来杨柳青木版年画简要概括的综述与回顾。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杨柳青地域文化之魂,是中国民间美术的标志,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普及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编写这本小册子的初衷。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