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六 西捻军佯攻天津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古今兵战传奇》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102
颗粒名称:
六 西捻军佯攻天津卫
分类号:
I277.3
页数:
8
页码:
42-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捻军是清朝时期活跃在淮北地区的一支盗匪组织,后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军事势力。捻军最早由张乐行领导,后由张宗禹接任领导,展开了与清朝军队的斗争。捻军以骑兵为主力,善于流动作战,曾多次打败清军,并一度威胁到北京和天津地区。
关键词:
捻军
张乐行
张宗禹
内容
清同治七年(1869)正月,西捻军在陕西旗开得胜。刚攻下延川不久,正逢节节胜利之时,西捻军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在陕西夺取的十余座县城,转战到了河北中南部。并且突然改变原来的军事策略,不以攻城夺池为目的,而展开了能打则打、不能打则跑的游击战。西捻军首领张宗禹率领着七万西捻军,采用声东击西、兵无定向的作战方法,牵动着左宗棠、李鸿章的二十多万清兵,围追堵截,疲于奔命。张宗禹此番目的是为吸引更多的清军北上,使之云集津京一带。
捻军的称呼来源于淮北。“捻”是淮北方言“一伙人”的意思。“小捻”有几人到几十人,“大捻”有百人以上至数百人。“捻子”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他们经常在安徽、湖北、河南省边界,结伙贩卖和包运私盐,对抗官府,形成“捻党”。到清咸丰年间,规模壮大,遂“结捻为军”,发展到数十万人,但却各行其道。
捻军最早的首领是张乐行,安徽亳州雉河集(今涡阳)张庄人。清咸丰二年(1852)“结捻为军”,占领河南永城,劫狱释囚,开仓济贫,众者益众。咸丰三年(1853),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太平军北伐,张乐行率领捻军响应,并被各路捻军推为“大汉盟主”,使捻军有了统一的领导。清同治二年(1863),张乐行以二十万大军与僧格林沁决战,结果惨败。后被叛徒出卖,就义于亳州。
张宗禹是捻军后期著名首领,也是安徽亳州人,别号“小阎王”。初为捻军青年将领,所部纪律严明,作战勇猛。清咸丰十年(1860),率三万人马,转战苏北敌后,一举攻占青浦江(今淮阴),被太平军封为梁王。清同治元年(1862),率军到达河南。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失败,张宗禹与余部赖文光、任化邦等合并,统称捻军,推赖文光为首领,改变战术,以骑兵为主,流动作战。同治四年(1865),在山东菏泽高楼寨战役中,一举歼灭了僧格林沁的马队,立毙僧格林沁,震惊清王朝。
同治五年(1866),捻军兵分两路,张宗禹率领七万“西捻”北上陕甘,赖文光为“东捻”,率领六万人马去了山东。同治六年腊月,张宗禹接到赖文光的求援信,称被清军重兵包围,命在旦夕。张宗禹接信后立即奔赴河北一带,开始了与清军的周旋。
张宗禹的七万捻军,五万是骑兵,行动起来灵活而迅速。而他作战目的是深入京畿,佯攻津京,吸引清军,特别是山东的清军北来,以釜底抽薪的策略,解救东捻军之围困,伺机再去山东与东捻会师。
此时,河北一带的清兵共有三十万人,而且各项装备武器都优于捻军,但却反被西捻军牵着鼻子走,清军自然大为恼火,拼命追打。张宗禹的西捻军,尽量避开清军的主力作战,眼看在河北中部,已无回旋的余地,便突然转道河北东南端的南皮县,想把李鸿章的淮军甩开。
同治七年(1868)二月,西捻军到了深州、祁州(今安国县),等左宗棠的湘军由保定府南下,西捻军又折向东北到河间府。这时左宗棠只好分兵去雄县、任丘、大城等地堵截,唯恐西捻军真的打到北京、天津,不好向朝廷交代。左宗棠本来就好发脾气,这时更急得他暴躁不安,若是不顺当,竟把饭菜连盘子带碗都摔了。下属们若是见他一眼闭上,一眼睁大,且上下不停地翻动时,就不知谁又要倒霉了!而李鸿章不敢稍有落后,为了向朝廷表示忠心,便越界分兵去保定、易州,保卫北京安全。崇厚在天津督防,听说捻军来势凶猛,吓得寝食不安,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到处去跑各国的领事馆,说服动员侵略军出来帮忙,说是清政府与各国利害相连,一旦天津失守,各国利益必然受到损失,连你们的脑袋怕也不能保住了。不如快些出兵,共保天津才是上策。他的巧舌如簧,才说通德、意等国各自派出洋枪队,但不能出天津城防,打先锋的还得是清军。
西捻军并未像清军想象的那样,直接去打天津,不然一定会中了清军的兜剿之计。而是去了深州,让清军的算盘落了空。清朝廷埋怨这些领兵的大臣都是笨蛋,在京畿之地,经历三个月的征剿竟无结果。同治皇帝如坐针毡,就怕捻军打到北京。因而颁诏:“不论军民,凡能捉到张宗禹者,均赏官银,加等优奖。”并谕前线各军“侦贼所向,分道兜剿,力顾津南,确保京师”的旨意。
四月间,张宗禹看出清军把最大的赌注放在了河北,兵力也日渐增加。西捻军再次出人意料地打到了鲁西的荏平、德平及德州,忽又回奔吴桥,猛扑东光,拖得清军晕头转向。清廷再次颁旨:“逆匪狂奔,确探贼踪,迎头拦截。”接旨后的清军准备围剿东光时,张宗禹又率部攻占了静海,拟渡南运河西去。闰四月初五,西捻军后队人马在静海以东的砖垛村和小滩等处,与李鸿章所部淮军遭遇,鏖战一昼夜,西捻军小胜后,主动撤离战场,直奔津南。主力到达八里台、王顶堤、侯台、稍直口和运河南岸的二十多座村庄。同时出兵良王庄及杨柳青,对天津形成半月形包围态势,做出攻打天津的架势。西捻军神出鬼没,显示出张宗禹极大的军事指挥才能,竟连李鸿章也赞叹不已:“我在前几年与太平军作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若擒贼首易如反掌,何知张宗禹却费我周旋。”
张宗禹早在进入河北时,即分兵两万,令任化邦带领,留在晋冀边界进行游击,未能引起清兵的注意。这时,任化邦率捻军从敌人背后冷不防地袭击了丰台、南苑,兵到卢沟桥,使同治皇帝大惊,不得不在京师关闭九门,宣布戒严,并急诏山东、河南等地清军北上救驾。各路清军接旨后立即赶往京师。
早时在山东被清军围困的东捻军,不得冲出重围,赖文光被俘后问斩,东捻已经覆没。是时张宗禹还在杨柳青督战,对此浑然不知。
进驻杨柳青的西捻军,皆头蓄长发,其装束与当年来此的太平军很相似,听口音多是安徽人。战斗间歇,他们和衣就寝、抱刀而眠的姿态,显示出极大的警惕性和机动能力。张宗禹的大帐就设在镇上古老的玉皇庙内。这座庙宇已十分破败,距明代周遇吉在这里伏击清兵已有二百多年。时过境迁,已经面目全非。大雄宝殿已经残破不堪,僧侣住持也不知去向。玉皇大帝诸神也是肢体不全,且积满灰尘蛛网。他这大帐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排场,而是因陋就简。拂去灰尘就席地而坐,用树枝在地上画来画去,等到树枝一扔,便是主意已定:此地不可久留。走迟了就有被清兵吃掉的危险。因此,张宗禹的部队在此只逗留了一夜,便吩咐亲兵,驰令各营,天明开拔。临行前,张宗禹在庙墙上题诗一首:
苍茫大地起雄兵,
翻江倒海登险峰;
只要有我捻军在,
强弩射下紫葳星。
张宗禹
这首诗表明了张宗禹的雄心壮志。他无心欣赏杨柳青的景致,雄赳赳地拍马而去,给镇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李鸿章正在为捻军的事情一筹莫展,闻报捻军撤走,喜出望外,急忙命令各部追踪,勿使逃窜。其部下郭松林率军沿运河搜索前进,其余各部分东西两路追寻。在卢沟桥一带的捻军也先后撤走。左宗棠放大胆量,命令刘松山、郭宝昌、宋庆、张曜等从急追缴。这四部兵马都是左宗棠的嫡系,从福建转战北方,他们都是屠杀太平军的干将,如今又奉命死追捻军不放。
张宗禹撤离了天津,崇厚才敢出城。他率部沿运河来到杨柳青,听说张宗禹的大帐曾设在玉皇庙,就顺便一顾。只见此庙已经破败,神像也都东倒西歪,满屋积尘。他便大笑起来:原来张宗禹人说是个小阎王,我看是个破烂王。我以为他是怎样的排场,原来竟如此邋遢,真令人恶心!正欲出门,抬头一望,见张宗禹留下诗一首,气得他手脚发麻,嘴唇直哆嗦:这匪徒竟敢在此胡诌,命军士赶快涂掉,他也即兴题诗一首:
西捻逆匪犯天朝,
岂能得逞任逍遥;
又来攻我天津卫,
定杀匪首祭灵霄。
崇厚
崇厚只是虚张声势,说说大话而已。疆场上作战的事还轮不到他,只要捻军不来攻城,就算完成了他的防务。
同治皇帝听说捻军退走,精神了许多。马上派出盛京将军都兴阿为钦差大臣,带领神机营,会同左宗棠、李鸿章追缴捻军,并调来吉林、黑龙江的马队,皆听其调遣。崇厚在天津只管接济军火和粮饷。清兵总兵力已经接近四十万人,张开了大网,捕捉西捻军。
张宗禹深知自己围攻津京的举动,激怒了清廷,必定遭到清军的报复,如果再在津京一带转战,后果恐难设想。因此西捻的这次撤退,是一次战略转移,其目的是寻找东捻的下落,以便共同转至南方,再寻求建立根据地。于是长驱直入,到达山东。但到了山东才得知,东捻在十几天前,即被清军剿灭,赖文光被俘。张宗禹以沉重的代价骗得大量清军北去,但却为时已晚。看来今后,只能是西捻独闯天下了。
同治七年(1868)七月,捻军到达山东东昌府(今聊城),被清军追到。张宗禹挥师荏平,被暴涨的河水围困,遭到清军重击。捻军拼死而战,抵抗数日,终因寡不敌众,八月十六日在荏平南镇大败,全军覆没。传说张宗禹佯装投水遁去。
张宗禹所率领的西捻军,曾给清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当年张宗禹在杨柳青玉皇庙写下的诗篇,也表明了他的英雄气概。斗转星移,这段历史终将远离我们而去,或可衍变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流传民间。
知识出处
《杨柳青古今兵战传奇》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古今兵战传奇包含乾宁军鏖战古柳口、李咬住诈降破元兵、白莲教败走杨柳青、周遇吉伏兵玉皇庙、太平军血战稍直口、义和团威震保甲局等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乐行
相关人物
张宗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