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俨的《三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065
颗粒名称: 高尔俨的《三题》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15
页码: 110-124
摘要: 《三题》是高尔俨的一首诗,包含了三个独立的景物描写,分别是《长堤翠柳》、《远树穿云》和《雨后游浣园观奕晚棹而归》。
关键词: 高尔俨 古诗 背景知识

内容

长堤翠柳
  春风几度柳丝柔,
  金缕千条半未抽。
  雪寒寒烟迷远道,
  晴交乱影入清流。
  疏黄不解流莺语,
  翠黛偏添少妇愁。
  最是含情娱客处,
  长留明月伴行舟。
  远树穿云
  海国风光入画图,
  收来处处共敉铺。
  长宜绿荫分晴雨,
  看尽寒烟半有无。
  几道明霞山色晚;
  一行白鹭野云孤。
  游人极目浑无际,
  日幕聊堪对酒垆。
  雨后游浣园观奕晚棹而归
  骤雨过秋林,
  河汉为倾倒。
  雨歇碧天空,
  微去淡缥缈。
  兴高不畏湿,
  缓步沙州道。
  遥望绿成阳,
  物象皆可了。
  深林一径微,
  轻风乱啼鸟。
  转曲不见人,
  但闻新蝉绕。稍前树作屏,
  堂上二三老。
  棋声落清寂,
  箫散人语杳。
  开樽后院宜,
  薄润情偏好。
  邹葱带雨痕,
  残阳明树杪。
  交枝覆堂阴,
  暑气静如扫。
  携酒上琴台,
  脱帻观林表。
  俯眺碧流暗,
  孤帆宿归早。
  酒酬出林间,
  樵歌来幽窈。
  晚烟归棹急,
  明月落川皎。
  题目为编者所加。录自《津门谈古》
  深院
  深院寂无人,
  繁花开自落。
  众鸟不啼鸣,
  惊飞响寥廓。
  送倪相如先生之任营丘
  难将好雨挽干旌,
  一片浓云似别情。
  叆叇几层遮望眼,
  廉纤祇自送春声。
  渊明禄薄原如寄,
  司马才优岂市名。
  百里可能烦卧治,
  琅琊从此播余清。
  注释:
  长堤:运河大堤。
  柳丝:垂柳枝条细长如丝,因以为称。唐·白居易《杨柳枝词之八:“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宋·杨万里
  《过临平莲荡》诗之四:“想得薰风端午后,荷花世界柳丝乡。”元·曹德《清江引》曲:“长门柳丝千万结,风起花如雪。”《红楼梦》第二七回:“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田汉《四季歌》:“夏季到来柳丝长,大姑娘漂泊到长江。”
  金缕:金属制成的穗状物。此处指含苞待放的“柳条”。
  寒烟:寒冷的烟雾。南朝·宋·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阳陆团精气,阴谷曳寒烟。”元·黄庚《江村》诗:“极目江天一望赊,寒烟漠漠月西斜。”清·葆光子《物妖志·木·柳》:“及其南柯梦后,衰草荒榛,寒烟暮雨,同一邱耳。”
  清流:
  1.清澈的流水。《汉书·补乐志》:“郑卫之声兴则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朴家给,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岂不难哉!”晋·左思《吴都赋》:“树以青槐,亘以绿水,玄荫耽耽,清流亹亹。”宋·苏轼《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书》:“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内江石壁鱼》:“后破之,乃有一鱼跃出,其中泓然清流也。”瞿秋白《饿乡纪程》三:“环溪的清流禾稼,也曾托我的奇思遐想。”
  2.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三国志·魏志·桓阶陈群等传评》:“陈群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宋·欧阳修《朋党论》:“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清·顾炎武《梓潼篇赠李中孚》:“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李大钊《混充牌号》:“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
  3.晚清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的名称。他们评议时政,上疏言事,弹劾大臣,指斥宦官,对外反对列强蚕食,对内主张整饬纪纲。中法战争前后,清流繁衍为前后两辈。前清流奉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魁首,后清流以户部尚书翁
  同龢为支柱。光绪帝亲政后,他们以拥帝相标榜,称为帝党,以别于当权的后党。
  4.比喻政治清明。《后汉书·杨震传》:“臣伏惟陛下以边境未宁,躬自菲薄,宫殿垣屋倾倚,枝柱而已,无所兴造,欲令远近咸知政化之清流,商邑之翼翼也。”
  疏黄:参杂在绿叶中的黄叶。
  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南朝·梁·沉约《八咏诗·会圃临东风》:“舞春雪,杂流莺。”宋·晏殊《酒泉子》词:“春色初来,徧拆红芳千万树,流莺粉蝶斗翻飞。”明·谢谠《四喜记·冰壶重会》:“春昼日迟迟,朝罢身无事,流莺百啭度高枝,不觉添诗思。”清·龚自珍《高阳台》词:“问春人,知否园亭,啼徧流莺。”
  也指妓女。
  翠黛:古时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染料)画眉,故称美人之眉为“翠黛”。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诗之二:“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少妇愁: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敉:安抚、安定。
  白鹭: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小白鹭)和雪鹭四种体羽皆是全白,世通称白鹭。大白鹭体型大,既无羽冠,也无胸饰羽,中白鹭体型中等,无羽冠但有胸饰羽;白鹭和雪鹭体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白鹭在繁殖期所生的冠羽和蓑羽可作装饰用,俗称白鹭丝毛。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鹭,水鸟也。林栖水食,群飞成序,洁白如雪,颈细而长,脚青善翘,高尺余,解趾短尾,喙长三寸,顶有长毛十数茎。”白鹭栖则神态闲雅,飞则直冲云天,所以自古就是诗人吟咏的对象。如:“振鹭于飞,于彼西”;“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有双鹭鸶,飞来作
  佳景。”
  酒垆:垆:酒肆放置酒坛的土台子,借指酒店,酒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今日视虽近,邈若山河。’”
  河汉:银河。“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庄子·逍遥游》)比喻博大精深的事物。汉·王充《论衡·案书》:“汉作书者多,司马子长、扬子云,河汉也,其馀泾渭也。”南朝·梁·刘孝标《辨命论》:“夫圣人之言,显而晦,微而婉,幽远而难闻,河汉而不测。”
  箫:又名洞箫、单管、竖吹,也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它一般由竹子制成,直吹,上端有一吹孔,按音孔为前五后一。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横吹笛子竖吹箫”,即笛箫之间最基本的差别。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箫笛同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早在《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当因韶乐伴奏乐器以箫(当时为排箫)为主而有此称。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
  的乐队中使用。
  清代,箫的形制与现在完全一样。清《律吕正义后编》记载:“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
  杳:上为“木”,下为“日”,表示太阳落在树木下,天色已昏暗。本义昏暗。“杳,冥也。”(《说文》)悠远,渺茫貌。“岂可因事杳渺,人有妍媸,一并使之泯灭?”(《镜花缘》)
  樽:古代的盛酒器具。“有酒盈樽。”(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金樽清酒斗十千。”(唐·李白《行路难》)“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全图绣像三国演义》)
  邹: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原邹县)东南。
  葱:百合科葱属多年生宿根草本。以叶鞘和叶片供食用。中国的主要栽培种为大葱。叶片管状,中空,绿色,先端尖,叶鞘圆筒状,抱合成为假茎,色白,通称葱白。茎短缩为盘状,茎盘周围密生弦线状根。伞形花序球状,位于总苞中。花白色。有分葱和楼葱(龙爪葱)两个变种。还可按假茎和高度分为长白葱(梧桐葱)、中白葱(鸡腿葱)和短白葱(秤砣葱)3个类型。
  雨痕:雨点打在细砂、泥或粘土上形成的小浅坑。
  残阳:夕阳,西沉的太阳。被东西遮住的太阳。犹夕阳。唐·钱起《送夏侯审校书东归》诗:“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明·刘基《菩萨蛮》词:“渡口欲黄昏,残阳归掩门。”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树杪:树梢。《陈书·儒林传·王元规》:“元规自执檝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阁於树杪。”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是夕月明,余步阶上,仰见树杪两红衣人向余
  磬折拱揖,冉冉渐没。”
  帻:(音则)头巾。包裹着头,中间露出头发,帻前高后低,然后加冠。“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蔡邕《独断》)“文武官皆免冠著帻。”(《晋书·舆服志》)
  林表:林梢,林外。《文选·谢朓〈休沐重还丹阳道中〉》诗:“云端楚山见,林表吴岫微。”李善注:“表,犹外也。”宋·周邦彦《浣溪沙》词之三:“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郑刺史祠》:“遥见山麓屋宇,隐隐出林表,策马赴之。”
  汉宫中女官名。《汉书·叙传上》:“时长信庭林表适使来,闻见之。”颜师古注:“长信宫庭之林表也。林表,官名耳。庭非官称也。”
  樵歌:以山中樵夫生活为题材的民歌。职业民歌的一种。旧时的樵歌大都反映樵夫的艰难生活,如朱自清《中国歌谣》所载的《樵歌》:“碟子种葱圆分浅,匾柴烧火炭摩圆;哑子食著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又如吉林的《伐木劳工住破棚》:“杜鹃花,落泪红,伐木劳工受苦情;朝天每日伐房木,自个住着破工棚。三伏天,雨涟涟,工棚难得一会干,衣服湿得象水洗,满地蛐蛇蛤蟆窜。冬腊月,雪满天,工棚八面透寒风;一块狍皮盖何处?四肢筛糠心打颤。”
  寥廓:〈书〉高远空旷:视野寥廓;寥廓的天空。寥廓同辽阔。
  1.空旷深远。《楚辞·远游》:“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洪兴祖补注引颜师古曰:“寥廓,广远也。”唐·韦应物《仙人祠》诗:“苍岑古仙子,清庙閟华容。千载去寥廓,白云遗旧踪。”宋·周邦彦《一寸金·江路》词:“疏林外,一点炊烟,渡口参差正寥廓。”陈云龙集注:“寥廓,幽远也。”
  2.辽阔的天空。《汉书·司马相如传下》:“观者未覩指,听者未闻音,犹焦朋已翔乎寥廓,而罗者犹视乎薮泽,悲
  夫!”颜师古注:“寥廓,天上宽广之处。”宋·杨万里《筠庵》诗:“故老谈李仙,昔日上寥廓。随身无长物,止跨一只鹤。”清·方文《乱后过姑苏驿》诗:“月明双雁翔寥廓,羡尔能飞脱网罗。”
  3.冷清;冷落。汉·陆贾《新语·慎微》:“当世不蒙其功,后代不见其才,君倾而不扶,国危而不持,寂寞而无邻,寥廓而独寐,可谓避世,非谓怀道者也。”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序》:“京城表里,凡有一千馀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清·钮琇《觚剩·贞白楼诗》:“(易庵《贞白楼诗》):‘风霜颇威厉,败叶走阶几,我庭日寥廓,一望尽披靡。’”吴组缃《一千八百担》一:“雨点打在上面,淅淅飒飒地响,衬托得这周遭分外岑寂寥廓。”
  4.空虚。汉·焦赣《易林·小畜之泰》:“天门开辟,牢户寥廓,桎梏解脱,拘囚纵释。”晋·陆机《叹逝赋》:“或冥邈而既尽,或寥廓而仅半。”唐·李白《志公画赞》诗:“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虚空其心,寥廓无主。”
  5.指虚无之境。前蜀·韦庄《悼杨氏妓琴弦》诗:“魂归寥廓魄归烟,只住人间十八年。”宋·王安石《赠李士云》诗:“佳哉子能图,可以慰寂寞。相与验其身,他年在寥廓。”
  6.古代谓宇宙的元气状态。《素问·天元纪大论》:“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文选·贾谊〈鵬鸟赋〉》:“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李善注:“寥廓忽荒,元气未分之貌也。”晋·潘岳《西征赋》:“潘子凭轼西征,自京徂秦,乃喟然叹曰:‘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7.宽宏豁达。《汉书·邹阳传》:“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於威重之权,胁於位势之贵。”颜师古注:“寥廓,远大之度也。”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四》:“今见陛下寥廓大度,
  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唐·陈子昂《蓟丘览古》诗:“邹子何寥廓,谩说九瀛垂。”明·屠隆《王茂大〈修竹亭稿〉序》:“士之寥廓者语远,端亮者语壮。”
  营丘:昌乐营丘,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定居,今位于昌乐县营丘镇营丘村。
  据史书记载,“黄帝记方制天下,立为万国。”颛顼之所建,帝喾之所授,创建九州。少昊时爽鸠氏居营丘。《太平寰宇记》载:“昌乐东南五十里营丘,本夏邑,商以前故国。当少昊时,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则;汤时有逄伯陵,周以封太公于营丘。”
  周武王封辅佐自己灭商有功的姜太公于齐,建都于此。即史书所记:“周,齐太公吕望,侯爵,炎帝苗裔……佐禹平水土有功,赐姓曰姜,谓之吕侯。商末,太公起渔钓,为周文武师,号师尚父,佐武王以平殷乱,封于齐,都营丘。”然,当时东有莱国袭扰,近有纪国威胁,营丘地不安定,而姜太公精心治齐“通商工业,便渔盐之利”(《史记》语),使齐很快昌盛,富强起事,修建了当时颇具规模的营丘城。城类燕京制度,分内外两城。城垣呈方形,东西1000米,南北1200米,周长约4.5公里,现存部分残墙,基宽30米,墙高6米,为夹板夯筑而成。遗存还有汉隐士逄萌墓碑、窦公渠碑及大量汉砖等。
  姜太公治齐,又经二世丁公,三世乙公,四世癸公,五世哀公。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王朝烹哀公,立其弟,称胡公,胡公迁都薄姑。周历王十九年(公元前860)齐哀公的舅父(名山)率营丘人袭薄姑,杀胡公,自立后国君,称献公,把国都迁至临淄。
  营丘古城,春秋称缘陵,西汉称营陵,曾为北海郡治所,北齐撤销,隋复置,改称营丘,唐武德八年(625)复撤。
  营丘,后改称缘陵,营陵,北海等,几经更易,发展至今。
  宋朝建隆三年(962)始置昌乐县,取昌盛安乐之意而得名。
  好雨:春雨。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干旌:旌旗的一种。以五色鸟羽饰旗竿,树于车后,以为仪仗。《诗·墉风·干旄》:“孑孑干旌,在浚之城。”朱熹集传:“析羽为旌。干旌,盖析翟羽于旗干之首也。”《诗序》谓《干旄》是赞美“卫文公臣子多好善”之作,后因以“干旌”指好善或好善的显贵者。
  廉纤:“廉纤雨”,细雨貌。韩愈《晚雨》诗:“廉纤晚雨不能晴,池岸草间蚯蚓鸣。”廉纤,细小,细微。多用以形容微雨。
  祇:地神。大地之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土正曰后土”孔颖达疏引隋·刘炫曰:“天子祭地,祭大地之神也;诸侯不得祭地,使之祭社也;家又不得祭社,使祭中溜也。溜亦地神,所祭小,故变其名。”《周礼·夏官·校人》“凡将事于四海山川。”唐·贾公彦疏:“山川,地神。土色黄,故用黄驹也。”宋·邱光庭《兼明书·五行神》:“其祀当广祀地神,即如《月令》所祀皇地祇者也。”
  古人将土地神化而加以崇拜。我国古代有“社日祭土”的记载。先人对地神的祭祀,开始是把土地当作自然神,直接向土地献祭、礼拜,即用酒、人血、牲血等祭品撒在地上。随后出现了垒土成堆,作为地神的神体即“冢土”加以崇拜。再后地神被拟人化,称“社”、“社神”、“后土”,设神位加以崇拜。“郊祀后土以配天”是历代帝王的重要宗教礼仪活动。春秋战国以后出现了州、县、乡、里各级土地神,到处立庙祭祀,此风一直延续到解放前。
  渊明: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
  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禄:“福也。”(《说文》)俸禄。官。
  司马: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他因“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公元前90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市名:买名,沽名。市,秦汉时,在京都、郡、国乃至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与居民
  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市周围有垣墙,交易者只能由市门出入,以此限制市外交易。市门按时开闭。市中有市楼,又称亭、旗亭或市亭,管理市的官署即设于此。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市内店铺、摊贩按经营商品种类分别排列,称为列、肆、次、列肆、市肆或市列。列肆之间的通道称为隧。列肆之后还有存放货物的仓库,称为店。在市中营业的除私商外,政府也派人来出售官营手工业产品及政府所掌握的其他物资。封建政府对市的管理很严格。主管市的官吏,长安东西市为市令,其他城市为市长。市门有监门卒把守。关于市中交易和官吏的职责,秦、汉法律中的《金布律》、《关市律》等有很详细的规定。此外,汉代在边境关隘还设有关市,亦称胡市,从事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贸易。驻军之处有时亦立军市。在小县、县以下的邑和农村中,没有垣墙楼屋的定期集市比战国时期增多,以赶集方式进行交易活动。这种市集是农村之间以至城乡之间物资交换的会合点,在封建社会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交易形式。
  琅琊:琅琊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之一,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州、胶南、沂水、莒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作★者简介:
  高尔俨(1605~1654),字中孚,天津市静海县子牙镇宗保村人。明天启七年(1627)中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中探花(一甲第三名)。后被授翰林院编修。李自成进京后,曾附义军,被明代福王打入“从贼案”。清初,征补原官。顺治二年(1645)四月,任侍读学士;七月擢礼部侍郎。顺治五年,调任吏部右侍郎。转年,加右都御史。顺治八年,任吏部尚书。顺治十年,晋弘文院大学士(宰相)。是年因病回故里。1654年病故,帝赠少保,谥号“文端”,葬村北。
  高尔俨著有《古处堂集》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相关链接:
  1983年第二期《故宫博物院院刊》中《清代九卿小考》一文载:“顺治九年(1652)6月21日《内三院九卿等题为满汉一体行商事本》,其所署衔名是: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臣洪承畴、吏部尚书高尔俨。”自隋唐以来,吏部列为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首,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的长官为吏部尚书。在顺治八、九、十年的三年中,担任相当现今组织部长的高尔俨,是我市静海县人,也是我市在清代的第一个“部级”官员。
  高尔俨字中孚,生于1605年(明代万历33),卒于1654年(清代顺治11年),终年49岁,谥文端。他22岁时中举,35岁时进士及第,为一甲第三名。清代顺治二年(1645),高尔俨任礼部右侍朗,1651年任吏部尚书,1653年为弘文院大学士,同年因病退休。在高尔俨之后,宝坻县的杜立德、静海县的励廷仪也曾先后于康熙、雍正年间任吏部尚书。据记载,高尔俨仁孝性成天才豪逸,沉心博古,无经史气,谈笑洒脱。他晚年究心性理,栖志清虚。高尔俨的书法虬劲,诗文受到书画家戴明说的赞赏,说:“公诗文洒洒成家。”如《深院》:
  “深院寂无人,繁花开自落。众鸟不啼花,惊飞响寥廓。”著作有《古处堂集》《西铭衍义》《孝经释略》《劝善》等,并有后人编的《高文端公文集》。杜依中在文集中序道:“(高尔俨)注疏似程明道夫子,奏议似范文正公,文章之波澜似苏子瞻,诗歌之冲淡似陶靖节。”高家在清代为官者,尚有高尔修、高尔宪和高尔俨的儿子高恒懋及孙子高缉睿等。
  1975年5月,在静海县子牙公社宗保村北数百米处发现十几座晚期墓葬,通过石碑碑文得知,此墓地即文献记载的高家坟,经清理、发掘,墓葬形式有三种:一为船蓬顶砖券墓,此种形式多为合葬墓;二为白灰捶顶墓,有的有多层套棺;三为土圹竖穴墓。

知识出处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文收录了多位诗人的作品,涵盖了杨柳青等地的景观与情感。这些作品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杨柳青及相关地区的思念、赞美和描绘。

阅读

相关人物

司马迁
相关人物
高尔俨
相关人物
杨万里
相关人物
曹德
相关人物
颜延之
相关人物
黄庚
相关人物
葆光子
相关人物
左思
相关人物
苏轼
相关人物
闻子瞻
相关人物
王士禛
相关人物
瞿秋白
相关人物
陈群
相关人物
欧阳修
相关人物
顾炎武
相关人物
李大钊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长堤翠柳
相关作品
远树穿云
相关作品
深院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