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隋堤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047
颗粒名称: 白居易的《隋堤柳》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15
页码: 1-1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白居易的《隋堤柳》的四个版本,其中包括了一些注释和相关背景知识。
关键词: 白居易 古诗 背景知识

内容

白居易的《隋堤柳》有四个版本:
  其一
  大业年终炀天子,
  种柳成行夹水流。
  西自黄河东至淮,
  绿影一千三百里。
  选自《杨柳青古今》
  其二
  隋堤柳,
  岁久年深尽衰朽。
  风飘飘兮雨萧萧,
  三株两株汴河口。
  (百度百科)
  其三
  西至黄河东至淮,
  绿影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
  柳色如烟絮如雪。
  《隋堤烟柳》
  其四
  隋堤柳,
  岁久年深尽衰朽。
  风飘飘兮雨萧萧,
  三株两株汴河口。
  老枝病叶愁杀人,
  曾经大业年中春。
  大业年中炀天子,
  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
  绿阴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
  柳色如烟絮如雪。
  南幸江都恣意游,
  应将此柳系龙舟。
  紫髯郎将护锦缆,
  青娥御史直迷楼。
  海内财力此时竭,
  舟中歌笑何日休?
  上荒下困势不久,
  宗社之危如缀旒。
  炀天子,
  自言福祚长无穷,
  岂知皇子封酅公。
  龙舟未过彭城阁,
  义旗已入长安宫。
  萧墙祸生人事变,
  晏驾不得归秦中。
  土坟数尺何处葬?
  吴公台下多悲风。
  二百年来汴河路,
  沙草和烟朝复暮。
  后王何以鉴前王?
  请看隋堤亡国树。
  《东出阳光,西出彩虹》
  注释:
  隋堤:古堤名。故址在今河南开封汴河一带,因筑于隋代,故名。隋炀帝大业元年,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黄河;自板渚引黄河入汴水,经泗水达淮河;又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长江。渠广40步,旁筑御道,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
  隋堤位于永城市中部郑(州)永(城)公路线上,西起马牧乡郑店,东至侯岭乡呼庄,绵延45公里,呈土岗状,高出地面0.5~2米不等。隋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两岸筑堤种植桃、柳,供隋炀帝杨广乘龙舟游江南时观赏。北宋时称汴河,后河道淤没,堤址仍存。此为堤岸旧址比较明显的一段。
  旧时“隋堤烟柳”为永城八景之一。
  后来,隋堤泛指运河沿岸。
  大业:(605年正月~618年三月)是隋朝政权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历时13年余。其名称来自《易经·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隋书》、《北史》等记载到大业十三年,而《资治通鉴》则只记载到十二年。赵翼则考证李渊虽然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但是隋炀帝仍在,大业年号并没有废。
  大业二年至三年——营建东都。开通济渠。疏浚邗沟新建运河。
  大业六年——开永济渠。
  炀天子:隋炀帝,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杨广。汉族,庙号:世祖;年号:大业;帝都:西京大兴、东京洛阳;在位时间:604年~618年;生卒年份:569年~618年。
  隋炀帝都城洛阳,定鼎门隋文帝次子,母独孤皇后。581年封晋王,589年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600年立为太子。604年即皇帝位,年号大业,在位14年。《隋书·世祖本纪》中有记载隋炀帝:“上美姿仪,少敏慧。”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有人拿商纣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并称暴君。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三征高句丽等。
  西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封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
  隋炀帝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秋万代。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隋炀帝为中国后代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他对中国的功绩是不朽的、是很难有人比拟的。
  大业十四年(618)三月,炀帝见天下大乱,无法挽回,命修治丹阳宫(今南京),准备迁居那里。从驾的都是关中卫士,他们怀念家乡,纷纷逃归。这时,虎贲郎将元礼等,与直阁裴虔通共谋,利用卫士们思念家乡的怨恨情绪,推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宇文化及逼缢隋炀帝。这个伟大的皇帝,最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用上,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贞观五年(631),以帝礼改葬于雷塘(今扬州市北15公里雷塘南平冈上,南距吴公台10公里)。
  杨广爱好文学艺术,曾命臣下将禁中秘阁之书,抄录副本,分为三等,藏于洛阳观文殿的东西厢书库中,又在殿后另筑二台,聚藏魏以来的书法名画。
  其文初学庾信。为晋王时,召引陈朝旧官、才学之士100余人,“以师友处之”(《北史·柳传》),于是爱好梁陈宫体。《隋书·文学传序》称:“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暨乎即位,一变其风。”今存其诗多为乐府歌辞,内容或为应酬赠赐,或写声色游娱,显然沾染齐梁之风。但他也有显示帝王之尊的雅体,“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如《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及《白马篇》2首。清代沈德潜认为这类作品
  “气体自阔大,而骨力未能振起”,“比陈后主胜之”(《古诗源》)。由于他曾亲历塞上,远征辽东,故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戎马生活,也有其实践基础。他又有精工的诗句,如“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回”(《春江花月夜》),明代胡应麟以为“绝是唐律”(《诗薮·内编》),对初唐近体诗发展有一定影响。
  《隋书·经籍志》著录《炀帝集》55卷,《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事迹见《隋书》本纪。
  种柳:考诸典籍,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开通济渠和邗沟、命人在渠沟旁修筑御道(即后人所说的“隋堤”)、在堤上遍植柳树,这是史籍有载的。
  汴河:古代开封市区偏南,曾经有一条通达江、淮的水道,从西到东,横贯全城。在这条烟波浩瀚的河流上,舟船如织,往来日夜不停,两岸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城镇林立,那便是举世闻名的汴河。
  汴河是一条人工河流,按《宋史·河渠志》载:“汴河自隋大业(605~618)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至唐改名广济。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首,黄河之口属于淮泗,每岁自春至冬,常于河口均调水势,止深六尺以通重载为准,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汴河从汴京外城西水门入城,再入内城水门,横穿宫城前州桥、相国寺桥,出内城水门,然后向东南而出外城东水门。淳化二年(990)六月,汴河在近城浚仪县的一段河堤缺了口,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去视察,步辇行走在泥淖中,宰相、枢密院使等大臣连忙劝阻回驾,宋太宗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于是下令调步卒数千来堵塞,直至看到缺口被塞住,水势稳定后,他才回宫。由此可见,汴河不但是当
  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还是国家安全的系带和生命线。
  絮:柳絮。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南朝梁庾肩吾《春日》诗:“桃红柳絮白,照日复随风。”唐杜甫《绝句漫兴》之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宋苏轼《和孔密州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南幸:隋炀帝下江南。隋炀帝到扬州看琼花的传说,在我国古代笔记小说和演义中,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宋朝人写的《海山记》、《大业拾遗记》,元朝人写的《隋炀帝纤龙舟》和明朝人写的《隋炀帝艳史》、《说唐》和《隋唐演义》,皆讲到隋炀帝乘龙舟到扬州看琼花的故事。琼花是一种奇特而稀有的名贵花卉,从北宋以来有许多著名文人在诗文中赞颂过它。宋代名诗人王禹的《后土庙琼花》诗序说:“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云。”北宋另一名人韩琦也有诗曰:“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因为此花天下无双,欧阳修曾在此花之侧,筑有“无双亭”以为纪念。至今,在扬州还有叫琼花观的地名,据说那里就是当年隋炀帝看琼花的地方。近年,扬州著名古迹平山堂留有一株枝叶繁茂的异花,民间仍呼为琼花。
  江都:位于江苏省中部,南濒长江,西傍扬州市邗江区,东与泰州市接壤,北与高邮市毗连。境内地势平坦,河湖交织,通扬运河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平均海拔5米左右。
  龙舟:做成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古代那些有“真龙天子”之称的帝王们,行走水路时一般都要乘龙舟。如“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穆天子传》),“上御龙舟,幸江都”(《隋书·炀帝纪》)。皇帝乘坐的龙舟,高大宽敞,雄伟奢华,舟上楼阁巍峨,舟身精雕细镂,彩绘金饰,气象非凡。南宋画院
  待诏李嵩画的“大龙舟”,即是一例。民间用来竞渡的龙舟和皇家龙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狭长一些,以利赛事。
  郎将:武官名。秦置,主宿卫、车骑,即郎中令所辖三署的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汉袭秦制,属光禄勋。唐宋设官,于中郎将之外,复置郎将。《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邓皇后》:“以康(邓康)弟统袭封昆阳侯,位侍中;统从兄会袭安阳侯,为虎賁中郎将……宗族皆列校、郎将。”唐·李白《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诗:“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王琦题注:“按《唐书·百官志》,左右十四卫及太子左右六率府,皆有郎将,乃五品官也。”
  青娥:1.青女。主司霜雪的女神。明·刘基《锺山作》诗之十一:“青娥不分秋容寂,故染枫林似老人。”明·陈汝元《金莲记·就逮》:“恨封姨欺花偏紧,怨青娥侵荷忒劲。”2.指美丽的少女。唐·王建《白纻歌》之二:“城头栖休击鼓,青娥弹瑟白紵舞。”元·李材《海子上即事》诗:“少年勿动伤春感,唤取青娥对酒歌。”明·夏完淳《青楼篇与漱广同赋》:“长安大道平如组,青娥红粉娇歌舞。”
  御史: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见《史记·滑稽列传》:“执法在傍,御史在后”,大夫置御史,见《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侍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邑宰置御史,见《战国策·韩策三》:“安邑之御史死章。”
  御史朝服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汉朝御史统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之前,汉朝的刺史也是监察官,也是御史的一种。
  三国时,曹魏于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记录朝廷动
  静,纠弹百官朝仪。
  西晋,御史名目很多,开后代专门职务御史的先河,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等。
  隋唐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与殿中、治书两侍御史并立。
  宗社:宗庙和社稷的合称。汉·蔡邕《独断》卷上:“天子之宗社曰泰社,天子所为群姓立社也。”《南史·虞寄传》:“朕不食言,誓之宗社。”
  借指国家。汉·孔融《论盛孝章书》:“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术,实须得贤。”《新唐书·诸夷蕃将传·李多祚》:“将军知感恩,则知所以报,今在东宫乃大帝子,而嬖竖擅朝,危逼宗社。国家废兴在将军,将军诚有意乎?”明·方孝孺《懿文皇太子挽词》:“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少留临宇宙,未必愧成康。宗社千年恨,山陵后世光。神游思下士,经国意难忘。”清·赵翼《瓯北诗话·元遗山诗》:“(元遗山)以宗社邱墟之感,发为慷慨悲歌,有不求而自工者。”
  祚:(音作)福,赐福:天祚。福祚。皇位:祚命(赐予皇位)。年:“初岁元祚。吉日惟良”。福;福运:若能类善物,以混厚民人者,必有章誉蕃育之祚。——《国语》。今当祚永运隆之日,太平无为之世。——《红楼梦》。真主已出,隋祚不长。——《隋唐演义》。又如:祚长(福运久长);祚薄(福分微薄);祚土(福地;疆土);祚胤(福运及于后代子孙);祚庆(福祐)。
  酅公:酅(音西。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南)。《新唐书·本纪第一·高祖》:“乙酉,奉隋帝为酅国公,诏曰:‘近世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夷绝。历数有归,实惟天命;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前隋蔡王智积等子孙,皆选用之’。”
  彭城: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年灿烂文化。帝尧时建大彭氏国。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
  一。据《资治通鉴》卷八记载:“彭门记:彭祖,颛顼之玄孙,至商末寿及七百六十七岁,今墓犹存,故邑号彭城。”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
  吴公台:古台名,在今江苏扬州市北。原为南朝·宋·沉庆之攻竟陵王诞时所筑之弩台,后陈将吴明彻围攻北齐敬子猷,增筑以射城内,故名。清·徐昂发《扬州》诗:“莫向吴公台上望,江南江北总无家。”
  亡国树:隋堤柳。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七十五岁。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展
  白居易
  现在他的笔端。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地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扬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晚年与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诗歌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相关链接:
  “柳树”何以称“杨柳”?
  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
  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其后明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二十四卷、清初褚人获在《隋唐演义》四十回中又分别演绎了以上传说,使得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但隋炀帝赐“杨”姓于柳之说在《隋书·炀帝纪》和《北史·隋本纪》等史籍中均无记载,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其实,“杨柳”一词早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
  现代植物分类学意义上的杨类植物在我国古代被称作
  “白杨”、“青杨”、“天杨”、“癷杨”等,而我国古代诗文典籍中所说的“杨”是“柳”的一种——蒲柳。对此.我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为秦汉时期的学者对春秋战国秦汉旧文进行增添修改而成)《尔雅》的《释木》篇中就有如下记载:“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宋代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于景德四年或大中祥符元年编撰而成的《广韵》(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从南北朝到宋末语言系统)一书中亦云:“杨,赤茎柳。”而西汉学者毛亨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即《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中亦曰:“杨柳,蒲柳也。”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训诂学专著《尔雅义疏》一书中亦说:“《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杨”、“柳”是同义的,这从《全唐诗话》中的一则诗话中亦可得到进一步地印证:该书《李泌》篇引《邺侯家传》云:“泌赋诗讥杨国忠曰:‘青青东门柳,岁宴复憔悴。’国忠诉于明皇,上曰:‘赋柳为讥卿,则赋李为讥朕可乎?’”《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我国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手持的净瓶名为“杨枝净水瓶”,可瓶中插着的却是柳枝;唐代诗人刘禹锡受民歌影响而创作的“杨柳枝词”诗体,又名“柳枝词”。
  阅读参考: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的叙事长诗,隋堤之柳在白居易的诗中,成为一种亡国追索的意象指代。诗中,白居易极尽渲染,将前朝大兴土木修凿大运河,在运河两畔广植柳树,夹岸柳绿桃红的旖旎之景象发挥到极至。不幸的是,如此一番
  春色烂漫、莺歌燕舞的美好画卷,没有成为百姓的福祉,反为百姓肩头沉重的负累,隋朝的基业在炀帝恣意妄为的荒淫游冶中渐渐消耗,一句“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淋漓尽致地把炀帝奴役民众、挥霍财富的骄横,以及百姓哀号遍地、民不聊生的苦难烘托出来,隐隐透出大隋江山摇摇欲坠的忧患。紧接着,是一幅波澜壮阔的隋末动乱的历史场面,曾经恢弘的大隋,竟然被一场剧烈的暴动扫进历史的垃圾箱,江山易代,历史兴亡的浩叹油然而生,漫漫的运河古道上,炀帝南巡游乐的龙舟船队仿佛就在眼前,然而,“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曾经无比繁盛喧嚣的运河,到白居易那个年代,早为沙草掩覆,为薄薄的历史尘烟笼罩,叹息与怅惘自然是无法避免的了。大唐江山自开国起,历经“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百余年的兴盛,留下无数令后人神往的踪迹,浩大的武功也好,繁荣的文艺也罢,甚至那缱绻的爱情故事,都成了渺渺的历史影象,触手却不可及。再热烈的年代,也终究要冷却,玄宗时的那场巨变,把盛唐的那页故事翻走,无限的凄凉与落寞,剩与之后的人们去承受。藩镇的骄横跋扈,全然不将中央政权放眼里,宦官的兴风作浪,亦在销蚀着大唐所剩无几的元气。身处乱世的白居易,他的诗作里,已难觅盛唐年代的狂放不羁与浪漫幻想,充斥而入的,多是世事变迁、盛世不再的唏嘘感慨,深沉的哀伤在字里行间流露,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幅历史兴亡的画卷。
  说到“隋堤柳”,就不得不提及大运河,中国古代的伟大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出巨大的功效。自然,隋代的运河与今日运河非同一概念,走向亦多变迁,然而,隋运河的开凿奠定下日后运河的基础。可以说,这样一个用来满足帝王个人骄奢欲望的工程,却成为后代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巨擘,
  贯通若干水系之时,也沟通起南北经济与文化,维系着各个朝代的物资供给,亦成就了大一统的宏伟基业。运河在隋朝开凿之际名曰“通济渠”,大业元年开凿的通济渠,西起洛阳,东段从荥阳至开封,折入皖、苏,贯通邗沟,直达扬州,是隋炀帝所开凿的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段。运河两岸的大堤因此被称为隋堤。
  前人有吊唁炀帝诗云:千株杨柳拂隋堤,今古繁华谁与齐!想到伤心何处是,雷塘烟树夕阳低。唐朝白居易咏“隋堤烟柳”云:“大业年间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水流。西有黄河东楼谁,绿影一千三百里。”
  隋之后的大运河,几经沧桑变迁,尤以元、明两代的改造拓浚为巨。至元朝,将原来东西走向的河道,裁截改道为南北走向,自大都南下,流向富饶的江南,将江南的粮食、工艺品、美女源源不断输往北方。朱棣迁都北京后,为巩固其统治,支援北疆军事前沿,将淮安以北至微山湖的运河疏浚,运河的功能进一步被放大,绵延至今。
  (《东出阳光,西出彩虹》)
  隋堤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标识,远望中尽是历史的迷茫和世事的沧桑。隋大业元年开凿的通济渠,西起洛阳,东段从荥阳至开封,经皖、苏通邗沟抵扬州,河两岸之堤称隋堤。隋堤是运河之堤、是交通之堤、是对繁盛的商业文化、人居文化、手工业文化的追逐之堤,更是沟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命脉。皮日休对隋炀帝的评价可谓客观公允,“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角落》)

知识出处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文收录了多位诗人的作品,涵盖了杨柳青等地的景观与情感。这些作品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杨柳青及相关地区的思念、赞美和描绘。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广
相关人物
白居易
相关人物
胡应麟
相关人物
赵翼
相关人物
李渊
相关人物
赵光义
相关人物
杜甫
相关人物
苏轼
相关人物
晏殊
相关人物
王禹
相关人物
韩琦
相关人物
欧阳修
相关人物
李嵩
相关人物
邓康
相关人物
李白
相关人物
刘基
相关人物
陈汝元
相关人物
王建
相关人物
夏完淳
相关人物
蔡邕
相关人物
孔融
相关人物
方孝孺
相关人物
赵翼
相关人物
王智积
相关人物
吴明彻
相关人物
徐昂发
相关人物
邓肖达
相关人物
陆游
相关人物
吴伟业
相关人物
黄遵宪
相关人物
刘禹锡
相关人物
虞世基
相关人物
陈彭年
相关人物
邱雍
相关人物
毛亨
相关人物
郝懿行
相关人物
杨国忠
相关人物
朱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隋堤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杨柳青古今
相关作品
隋堤柳
相关作品
隋堤烟柳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