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话说“赶白沟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的老买卖》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031
颗粒名称: 1.话说“赶白沟河”
分类号: F127.21
页数: 5
页码: 90-94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杨柳青的商业发展历史,特别是赶白沟河的商业活动。赶白沟河是指到杨柳青西北方向的外地去做买卖,其中包括白沟镇、文安、固安、涿县、涞水、易县等地。赶白沟河的杂货船每年只有八个月的运营时间,其余四个月为冰冻封河期。由于这种情况引起了杨柳青大商业主的关注,他们开始到白沟投资建店。到清代末年,属于杨柳青人经营的大小店铺总有十几家。
关键词: 杨柳青 商业发展 赶白沟河

内容

杨柳青有句俗话叫“赶西北”,这赶西北指的是到杨柳青西北方向的外地去做买卖。远的是去新疆(赶大营),近的是去雄县新城的白沟镇和文安、固安、涿县、涞水、易县等地(也统称为赶白沟河)。去白沟河做生意要比去新疆的年代早得多。
  赶白沟河的杂货船每年只有八个月的运营时间,其余四个月为冰冻封河期,由农历十月到转年二月,还要再经检修后才开始运转,所以每年春节的销售旺季却是参加不了。多年来的这种情况,渐渐地引起了杨柳青握有资金的大商业主的关注。他们断断续续地到白沟投资建店。到清代末年,属于杨柳青人经营的大小店铺总有十几家,现将当时比较著名的字号简介如下:
  恒义源,是杨柳青河沿六街中段小渡口以东(今门牌153~159)一家老字号。资东姓王,也是全镇号称“八大义”家族的首户(在镇内外其他有广顺义、同兴义、天增义、天泰义等等)。他家是一个从江浙等省直接来货的大批发商,主要经营生漆、桐油、颜料、各种纸张、茶叶、红糖、白糖、明矾、信石、胡椒以及腐乳、绍兴酒等调味品和南烟等等。他家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在白沟镇创设分店后,每年营业额占总店的百分之六十,从而获得了超额的利润。其所用经理职工人员全是老成持重,从不投机取巧,因而博得了一个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信誉。民国后运河梗阻,各类货源多靠海运集中天津,他家守旧日的经营方法,从抓货源来看,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生意总是停在老路上。再加老资东死后,王作礼、王作瑞兄弟二人管业,对业务经验学习不足,缺乏具体知识,每年只看看结算清单,其他很少过问。好在家底大,又有土地等收入,解放前大部分迁往天津,营业亦收市结束。
  天丰号,系合资企业,经理姓安,住杨柳青天齐庙前,人称安五掌柜,自己有一大股,当地人称天丰家的买卖是:“上自绸缎,下至葱蒜。”集副食、食品、生活、生产等品类齐全的综合企业。他家有位糕点技师,会做一种膨化糕点“蓼花”,因为这种蓼花的第一工序各地食品店技师都掌握不好,因此天丰的蓼花很有名,后来就制成半成品叫“蓼花坯子”,把它切成小块,经过油炸,体积膨胀到十几倍,再在白糖中滚一下,即为成品,口感特别酥松细腻,经久不软。这种坯子就成了专利产品。民国十年(1921),这位安五掌柜年事已高,自己腰里也有几万元的家私,就将营业的大部分股盘兑出去。杨柳青人梁栋源、石少华,古佛寺的王少甫都有些微小股,正式的大股东是市里人,姓高。高在白沟呆了几年,又回到天津,由石少华继任经理。石少华共有四子,长子石毓泉被派为驻天津采购老板,王少甫来往于天津、白沟之间辅佐,大股东高某监督,生意依然干得很红火。
  明盛号,创始人姓周,这家也是在西北开业最早的老字号,周本一名运输工,自有独轮小鬼头车一辆,可推载四五百斤,为涿县上户运输货物,每十日一往返。杨柳青有座报恩寺,庙中住持与主县西峪寺监院僧是师兄弟,常有书信馈赠等往来,皆托周氏代劳。周到涿县也常以西峪寺为落脚地。后来,在庙僧支持下,遇有庙会周也自己采购一些货物在庙前赶会推销。年深日久,逐渐成为坐商。后在涞水、易县创设两个分号,因业务繁忙,大批货物先到大清河尽头的白沟镇,再等拒马河船中转涿县。遇有价格适宜,也可在白沟镇推销一部分。因此就有了“四大明盛”的称号。
  春毓永,最早为杜春第、杜春稠兄弟二人所经营。开业以来,自东自掌,杜春第在白沟经营管事,杜春稠在家采办托运。俗语说:“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二人锐意经营,生意越干越好,不几年营业已扩大了数倍。民国后杜春第病故,继由杜春稠自己掌管。一度在杨柳青后大街与大寺胡同拐角处设同兴栈,采办运往白沟商品。后因内河航运停止,南方货物全由海轮集中天津卸载,就又在天津市针市街隆顺里设庄进货。他任用了一位陈某为驻津采购员。陈某早年在市老茂生水果糖厂学过制造水果糖技艺,并认为进口洋糖价格比较低,质地洁净,虽不如国产蔗糖甜度高,但当时蔗糖还是采用土法制造,含有杂质,制作糕点必须先融化后,再将杂质过滤提纯,行业术语叫“提浆”,用洋糖可以减少这道工序。陈某后被提拔为管事经理,去了白沟企业又添了自制冰糖水果糖的经营。天津采购员一职换了杨柳青人张富春。张为人老练,把业务做得很出色,可与恒义源、天丰鼎足而三。张对颜料颇感兴趣,因而进货路子广泛,他和下行(进口洋商)及市内各大颜料庄的业务员、经纪人都联系很密切,在信息上很灵通。“七七事变”以后,人们都记得,民国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颜料都停止进口,行情扶摇直上。凡是手里握有颜料现货的都发了大财。因此东伙计议,抽出一定资金,大量买进。本来春毓永平时就注重颜料,又借此涨风机会,更做好涨价原因宣传,另一方面在每月运往白I沟的货船上,没有一次不装载大批硫化青、臭碱、靛蓝、阴丹士林、禅绿等,到白沟后出售也很快,不仅获得了大笔利润,还带动了其他物品的销售,扩大了业务。杜春稠于抗战后期去世,到现在他的部分后裔还在西北。
  富兴德,是一个中等户,比不上前列几家的买卖资金雄厚,开业也较晚。经理韩丹林是杨柳青人,文化程度较高,善于市场预测。“七七事变”后,他认为日寇说“三月内可扫清黄河北岸,一年内可占领全中国”的说法完全是梦话。战争一起来,就三几年不会解决他说:“以后市场茶和糖是俏货,但茶的叶片易氧化,不耐久存,糖价每斤只一两角钱,脱手容易,如果中国交通因战争被切断,光靠日本货是不行的。从此他在天津大量采购白糖,在白沟门市的营业室内,到处码满了了糖包,后来室内存不下,又租赁了几间民房存放。1939年天津大水灾,市内各货栈仓库大部分进水,存糖泡汤成了空袋子转年春季物价大幅度上涨,其中以粮油价格最为强烈,远远超过了糖类的比价。到了1941年日伪把白糖实行了限价出售,街面上有行无市,日本洋行在市内立了几个网点,每人限购一斤,价格八角。许多劳苦大众,由夜间去排队,到天亮后发一次顺序号,等到八点开始按号销售。但每个网点只卖二百人左右,就关门停售了。他们挤出的一斤白糖,舍不得自己享用,转卖给本市糕点餐饮业,每斤1.60元。杨柳青前大街有一家春义乡糕点店,经理姓孙,他因没有白糖做中秋月饼很着急,后经过许恩泉老先生(许伯年之叔,曾在白沟工作过)与白沟富兴德联系,搭船运来白糖一包,缓解了生产上的困难。富兴德从白糖大量买进库存,并又随销随进,至1939年天津大水灾后货源日渐枯竭,最后利润虽然都翻了几番,但比起玉米的价格涨幅(1942年夏,玉米每石670元左右,至1945年日寇投降已经到了2000元),他却是始料不及的。若以粮食折算,生意“虚赚实赔”,没等到抗战胜利,把货售完,也就清理歇业了。1943年韩丹林在天津谋得一教师职务,一直到解放后。

知识出处

杨柳青的老买卖

《杨柳青的老买卖》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主要介绍了杨柳青商业历史的发展过程。内容包括:杨柳青镇地理买卖杂字(序)、杨柳青镇地理买卖杂字、杨柳青买卖通俗杂字、杨柳青镇解放初期的商号、杨柳青南36村画业兴衰史略、杨柳青镇钱行业沿革、杨柳青镇典当业史略、杨柳青的鞋行业、杨柳青棉花行业沿革、杨柳青麻行业产销史话、杨柳青农副产品经营史话、杨柳青勤行史话、万兴公族长石元仕、聚德裕盛董家、同盛和周家、成兴号韩家、明盛号周家、久家胡同久家、文丰泰安文忠、鼎兴张家、话说“赶白沟河”、新疆帮“天迪商行”轶事、“戴廉增画店”轶事、庆生号的发家、回忆杨柳青早期的照相馆——裕庆祥、万昌布店曹乐亭兴衰始末、双顺和油厂轶事、杨柳青老买卖家楹联集锦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老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雄县
相关地名
新城区
相关地名
白沟镇
相关地名
文安县
相关地名
固安县
相关地名
涿县
相关地名
涞水县
相关地名
易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