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富商大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的老买卖》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021
颗粒名称: 三 富商大户
分类号: F592.7
页数: 16
页码: 74-89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杨柳青富商大户石万程及其家族的发展历程。石万程的祖先从山东来到杨柳青,发家起源于漕船运粮。清乾隆年间,石万程利用自己的大对漕船来往于河南和通州区间,为清廷运送米粮。他在杨柳青开设了一间粮行——万兴粮行,利用往来运粮之机低价收购各路粮食,并结交地方官员为其粮行非法牟利创造条件。由于其生意独树一帜,日渐兴隆,石万程也趁机大量收购土地,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地主,人送绰号“石万顷”,从此为石氏家族的兴旺繁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杨柳青 石万程 富商大户

内容

1.万兴公族长石元仕
  石 经
  杨柳青石家大院的祖先,是从山东驾船来到此地的,石氏发家也起源于漕船运粮。
  清乾隆年间,石万程用自家的大对漕船,来往于河南和通州区间,为清廷运送米粮。因对粮食行情十分熟悉,加之南来北往,信息灵通,石万程便在杨柳青开设了一间粮行——万兴粮行,由他的父亲石衷一和儿子石献庭掌管经营。石万程则利用往来运粮之机,低价收购各路粮食。与此同时,石万程不惜重金,结交地方官员,为其粮行非法牟利创造条件。因此,在杨柳青的数家粮行中,石家万兴粮行的生意独树一帜,日渐兴隆。、清嘉庆六年(1801),杨柳青地区遭遇大水。水退后土地面积扩大,粮食出产增加,万兴粮行因此更增加了贱买贵卖之机,收入丰厚。石万程也趁机大量收购土地,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地主,人送绰号“石万顷”,从此为石氏家族的兴旺繁衍奠定了基础。
  时至今日,人们在杨柳青所能看到的石家遗迹最著名的要数尊美堂(石家大院)了。
  尊美堂主人石宝珩,是石万程的孙子。石宝珩生有三子:石元俊、石元仕、石元杰。石元俊天资聪颖,咸丰十一年(1861)中举,官拜工部郎中。后来与父亲石宝珩共同经商,在天津城里开设了万有姜厂、万有酱园、万源银号、美善城银号、万盛煤灰厂、万庆成绸布棉纱庄。光绪十年(1884),石元俊病逝,尊美堂开始由石元仕当家。他不仅全盘继承了父兄的产业,努力经营,同时还在周围地区大量兼并土地,开设当铺。除杨柳青外,静海、武清、文安、霸县、安次、固安等地都有石元仕的土地,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本家兼大地主。石元仕经营的当铺大概有6处:杨柳青的武清县的当铺等。这些当铺的经营,为石元仕创下了巨额的财富。
  宣统三年(1911),清帝退位。石元仕本想以前清遗老自居,不参与地方“公议局”事宜。但事与愿违,北京袁世凯为了不去南京就任大总统。阴谋在天津、北京、保定三处制造假兵变,于民国元年(1912)农历正月十四日晚,指示驻镇北韩家墅营房部队,从北仓进入天津大肆抢劫,配合保定、北京一致行动。镇上驻军也蠢蠢欲动,石元仕因此惊恐不安。他一方面向疙瘩村营房送去千元犒赏,一方面向天津日本领事馆求助。日本海光寺驻军派出一支小队约30人,开来杨柳青,驻在尊美堂西跨院内,地方赖以安静。此后经账房管事张雁九敦劝,石元仕出于自家利害考虑,就又出来继续管理地方公议局事宜了。并与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拉上关系。经杨介绍与省长曹锐(北洋军阀总统曹锟之弟)喜结姻亲。。民国八年(1919),兵变囚禁了大总统曹锟,曹锐畏罪自杀。石作藩因前者曹锐在天津时,亲家来往过从甚密,恐受牵连,听从天津亲友的劝告,全家迁天津英租界定居,只留账房赵乃棠看守家院,兼管地租收入及纳税摊派等开支。又留张惠林(当时伺候石元仕老家院)、护院武师张金富看守宅院。入天津后生活开支增大,家计入不敷出,终于至民国十九年(1930)开始破产。先是把文安洼的土地由本镇萧绍兰说和卖出,虽亩数不详,但知萧所得佣金达5000余元,萧绍兰就用这笔钱在天津南市开了一个益竹绸布庄。此后又将镇西小洼四48顷土地,卖与同盛和周恒正,得洋10万余元。继而又将尊美堂西院(旧第二中学校址)卖给了庆生号安家。安家未及住进,杨柳青就解放了。
  2.聚德裕盛董家
  石 经
  董家先世于明朝永乐二十年(1422)迁来,原住西头董家坑,世代以务农为业。清嘉庆六年(1801),住宅被淹,因曹家胡同地势较高,即在胡同口暂居。水退后以自有牲畜,购磨开一小面铺,此后分成聚德、裕盛两家。清光绪初年,裕盛号开始向天津城厢附近发展,与天津粮栈斗店、钱庄建立了营业往来联系。光绪二十七年(1901)农历二月间,辛丑条约尚未签订,有德国兵数百人欲驻静海县城,因子牙河淤浅,小火轮难行,必须挑挖疏浚,令该县立即凑银2000两,限次日上午九时交付,迟则焚烧县城。该县王县令以大乱之后富户逃亡筹措困难为由,急令属员见函向杨柳青支应局求助。。当时支应局绅董见信后,因时间紧迫难于筹办,有人介绍裕盛号和天津一银钱号有交往,该银钱号与各洋行华账房买办均有业务,他家支票在天津都统衙门“侵略军设立的临时管理机构”很好使,当即派人往求。裕盛当时管事人董兆荣,以事关静海县城安危,慨然开出支票2000两,由静海来人星夜带回,及时交付,使静海免遭危厄。从此裕盛提高了知名度。有粮有钱者均乐于存放。他家开出的钱帖(等于流行现钞)也畅通无阻,从而加速了资金周转,营业蒸蒸日上。民国后家中子弟董绍良、董绍康等去天津就学深造,后均有所成就。其近族聚德号则不同。全家在老一辈迂腐思想的影响下,仍采用闭关自守的方法,布衣疏食,以增加积累,买地置房,不想向外发展。对儿孙的教育只希望能安分守业,不求进取。因之后人多不能适应形势,解放后甚至难以自立生存。
  3.同盛和周家
  石 经
  同盛和与明盛属远族同宗,世代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清道光年间(1821~1850),部分族人成立周家瓦木作,从事建筑业。光绪三年(1877),地方大旱,赤地千里,粮价腾贵,有瓦木工人周乾吉、乾义、乾玉、乾凤同族四兄弟,家境贫苦,无法维持。适左宗棠大军西征,平息阿古柏叛乱,号召募民殖边,随营供应商品。经串联商议,结伴通行。进入新疆后至乌鲁木齐,兄弟分头经营,周乾义做负贩生意。光绪十年(1884)前后,俄人交还伊犁,新疆建省,以乌鲁木齐为省会,地方日渐繁华。周乾义之子恒德、恒正亦先后到达,修盖门面,起字号为同盛和,父子三人锐意经营,积累渐丰。并开始代办政府协饷。因同盛和信用好,协饷款项常常提前凑足缴库,所以在饷额分配时,亦先尽其用。至清末时,商店、分号、代销点遍布全疆天山南北各县城镇,并在吐鲁番置葡萄园,挖坎儿井,资产为全省各大经营商号之冠。清末,其父周乾义先归,老妻已死,续娶后生一子名麟书,民国后周恒德也返回家乡,又派其子耀廷去新疆,帮其叔父恒正料理经营,恒德始将多年盈余广置房屋三处及大量土地,余钱归恒正所有。等其回乡自置,在玄帝庙西有房两所,一所归恒德,一所归寡弟妹(二弟早死),另一所在曹家胡同为其父周乾义及幼子麟书所居,土地也平均分配。同盛和商号规定三年结账一次,盈余款项仍按四股均分。民国十五年(1926),周恒正与其侄又先后还乡,将新疆营业交由经理徐润波、曹余三、尚松年等经营,民国十七年(1928),省长杨增新被刺,此后新疆战乱不断,同盛和营业渐渐不如从前,三年结账盈余无几,四弟周麟书自从老父亲死后,失于教养,挥霍无度,银钱土地,均被花光。三年一次新疆盈余款分到手里,不久亦花费罄尽。见其三兄恒正还乡后,购买猪市街原承德堂石氏住宅房屋比自己多两倍,家具陈设也皆名贵木料,三嫂病殁大出丧花费数万元,又在天津投资经营银钱业,陆续置地近百顷,艳羡之余,讹诈之心顿生。便找三兄要求重新分配家产,并以诉讼相威胁。经人说和了结。后周恒正给予土地、现金等共值约十万元。但钱到手后,鸦片、置妾、赌博,不几年又皆花光,无脸再去讹诈,竟至病死。死后仍由周恒正出资发丧。民国二十六年(1937),卢沟桥事变,周恒正全家迁往天津定居,后病殁于津门。新疆自庚子止乱,当地贸易同乡,曾捐巨款救济饥民,以后每年均有多少不同捐款寄汇,筹办地方公益事业,或赈济贫困。起先由地方公议局安文忠承办。民国十年后地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安文忠前往天津定居,善举停顿。、周恒正还乡加入世界红万字会(注),一切捐款即由红万字会接办,不足时由周恒正出资弥补,直到日寇侵华新疆道路不通始止。
  4.成兴号韩家
  石经
  韩家起家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提起他家的发家史,应先提到继和董家。董家从明代就是大富豪。明万历年间,本镇药王庙和准提庵,就是董家先祖独资建成的。董氏有大量土地,依靠佃租生活。韩澄甫之曾祖,为董家承佃庄头,代管地租。董氏子孙历代相承,只知文契上有土地若干,按时收取租金。至韩澄甫父亲这辈,就拣一些肥沃土地自种,虽照样交租,收成却大不一样。按照惯例,地主每年要付给庄头一定酎金并按所管土地亩数百分比,由庄头自种不收租。庄头还可把土地包揽全部付租,然后再加价转给租户所以每年收入比地主不少。后更经营粮食,家业渐兴。民国后,兄弟各立门户,兄韩澄甫为成兴平记,弟弟为成兴德记。韩澄甫子渭川一度曾为镇长,侄韩萝符早L年去津攻读法政,毕业后被推荐为陕西法院推事。因家中人单此谢未就。后因妻病,从本镇名医王槐卿及杨芬港一张姓老中医学习妇科。军阀混战时期,宅内住一营长,其家亦世代名医,有家传手抄本医案一部,临行将医案慨然相送、说:“细心揣摩,不愁无成!”从此在家义务为人看病,后在西成春堂坐堂。对贫者常代付药费,直至病好为止。邻里多感其德。解放后参加镇联合诊所,后转杨柳青卫生院中医科,70年代末病逝。
  5.明盛号周家
  石 经
  明盛周家也是西头十三街周家庄的大家族之一,其辈分排列为“一、道、汝、光、世,思、泽、懋、廷、良,隆、恒、宝、建、永,庆、昌、景、义、文”共20字。清道光初年(1821),廷字辈,移家在后大道大寺胡同北口,依靠长途贩运为生。自有木轮鬼头车一辆,能载货五至六百斤,跑雄县、霸县、涿县、易县、容城等地,往返行程约十日,每趟得银三四两。涿县西峪寺,僧众甚多,该庙监院僧与本镇报恩寺(即大寺)住持系师兄弟,往来关系密切,双方交往物品、信件,常由周氏籍运输之便,代为携交。因与两庙僧人均很熟悉,到涿县也常在该庙落脚。后在庙僧支持下,自采货物运至涿县推销。由小到大,从赶庙会设摊点到设门面零整批发,商品远销保定、定县、正定。至良字辈,又在涞水、易县二地设店,货物皆由子牙、大清二河运至白沟河设庄中转。到光绪年间在大寺胡同与猪市大街口南北两侧共置四合院七所。清末曹家胡同庆成安氏家已败落,房院亦归周氏所有,先后置地百余顷,这是明盛周家之鼎盛时期。
  民国后,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大批商品可由天津直达河南、山西等地,运费大幅度降低,明盛就迅速衰落了。不久全部停业。然尚有土地百余顷,依靠隆字辈一老祖母勤俭持家(这老祖母青年寡居,夫、子俱先亡故),对孙辈约束甚严,按照每年收入,量入为出,尚能维持正常生活。北伐期间,老祖母病死,由长孙周敬熙(同宝字辈)承重出一大殡。以后财产平均分配,化整为零,所剩无几。再加上兄弟均不事生产,且多有鸦片烟瘾,在抗战期间房地皆大批出手,家境就完全败落了。公认的八大家,就又以庆生银号安家选补。
  6.久家胡同久家
  石 经
  根据父老传说,久家原非本姓,其先人为满族,住北京西山一带。清道光年间携幼子小九外出投亲,途中病死,当时小九年仅十岁,孤苦无依,后流落于杨柳青,为一老油工收留。年龄既长,尽承其技,人称“九师傅”。天长日久,就以久为姓,娶妻生子,世代为油漆工。传四世为久连甫,其父去新疆,少年为雇农,后租地自种,又代地主娄姓管地,天性吝俭,家境虽已小康,冬季仍着无法再补之棉衣,怀揣玉米饼,饿时一杯热水即可饱食。。如此聚沙成塔,至庚子(1900)前已有土地20余顷。、后娄家家务不合,妻妾纷争,常年诉讼,所有土地也俱归久家。东猪市大街明盛西邻一条胡同里,靠西侧几进瓦房院落,尽为久连甫所有,人称久家胡同。至清末久连甫财产多了,名声大了,使之无法忍受的是一些社会渣滓和地保牌头,欺他有财无势,百般敲诈。他知道乡绅的威严是因为有功名,有势力,一张名片送到巡检司,就可以革掉地保之类的差使在清朝末年,功名的捐价,也随着清王朝政权的摇摇欲坠而贬值,他仅仅花了一千元,就买了一个二品顶戴的虚衔封典,摆在厅堂里。果然就变成了驱邪的符咒,以后就没人再来骚扰了。可惜没有两年,又改建了民国,那个封典就成了历史上的一张废纸。他深知自幼不认识字的苦恼,把儿子浩普送到名塾师孙子卿的书房去学习。久浩普很用功,几年时间就练了一笔好字,后来天津有很多字号的牌匾,均出自他的手笔。民国初年,距他家不远的乔家疙瘩恒茂盛王家,发生了一桩明火执仗的抢劫案,虽及时破获,把匪徒五人全部处决正法,但对久连甫来说,在心理上又增加了压力,“财主”二字成了他思想上的包袱。他想搬到天津去住,那里人多财厚数不上他,就在天津西门里中营买了一处住宅,迁到天津。还不放心,又雇了一个叫赵五的镖师给他护院。临行时,他把大约70余顷的土地交给了他家前院一位姓阎的代为经管。每年地租存入富春慈杂货店(庆生银号前身)。民国十七年(1928),久连甫年老思乡回来,不过两年就病故了。殡葬后,久浩普仍返天津,解放后生活来源狭窄,天津房子全部卖掉,1962年病故。遗三子,长子在内蒙古搞设计,系桥梁建筑专家,另两个儿子均在天津从事工商业。
  7.文丰泰安文忠
  石 经
  安文忠字荩臣,系去新疆赶大营的首创者。现着重说说他与裕盛董家的房产涉讼案。安文忠在清光绪末年回到杨柳青,购置了估衣街鲜货市东金和成胡同(今施医局胡同)西侧全部庭院共四所。第一所为安氏家祠,第二、第三妻妾各住一所,第四所为同善社施医局。在第四所院落的西北角后面还有两大宅院,安文忠也打算把它买过来。卖主王姓虽把价让到最低,但安文忠认为那两个院落非他没人买,就把房价一压再压。不料裕盛董家,与此宅仅隔一小胡同,认为价格合理,就花钱买了下来,安文忠知道后很后悔,他在修理第四所施医局院落时,无意中发现一小后门。这门的里外都用砖砌得很严实,将砖拆开后,这小后门也通裕盛董家所隔的那条小胡同,就为这小胡同约80平方米的产权归属问题双方发生了争执,以至互不相让,最后起诉于天津地方法院,双方各请了代理律师每月开庭审理两次,历时两年之久。今天法院派人来丈量,明天派人来勘察,或找四邻取证,但一直没有眉目。据安文忠家账房戴杏簪说:这次每家都花掉了比买房还多的诉讼费,最后还是公议局办事人石佩珊和石养泉两人出头,几次奔走说服了两家当事人,改为两家伙走的通道,撤销了诉讼。
  8.鼎兴张家
  石 经
  在运河南岸东大街(今十六街)有两个鼎兴张家。一家在东大街路北,一家在东大街的崔家胡同,他们是同族近支,论财产以东大街的一支为最,早年有土地近百顷,河北河南共有房产大小十余所,并兼营商业。有合资的翔兴和与怡生堂药铺,并天津针市街隆顺榕药材批发商栈,独资的德兴米面铺,抗战期间迁入建隆胡同自置一所宅院,其后裔张绍康合营时加入镇联合诊所。
  崔家胡同内鼎兴家主人张宾扬,在清光绪年间任监生,为吉林省双城厅通判,农安、长岭县知县约十年,卸职后去北京一军机满族大臣家当幕宾兼课其公子读书。光绪庚子(1900)后返乡。不久被地方公议局聘请为局董,参与公益事业。清宣统二年,冬赈在农历十月二十日发放(旧例每年小雪前二日施放赤贫户冬衣,一般贫户玉米若干斤,第一日发放大寺胡同以西包括河南今十五街,第二日发放大寺胡同以东包括河南今十六街),地点在河沿大街官斗局前,届时照例在墙根设一八仙桌子,挂好缎围子,为地方公议局绅董临监放时用。这次系由张宾扬主持。第一日赈济顺利完成。第二日上午十点继续发放东街时,前边过来一人将红围子撕下,扔在地上,并说:“你们好大胆,今天是什么日子,还挂红?”这人原来是在地方上专和石元仕做对挑刺儿的土豪贾墨林。张宾扬起初一愣,既而恢复常态说继续发放。完毕后,自踱回家,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原来这一天是光绪皇帝两周年忌辰,执事人等疏忽了。贾墨林撕完围桌,非常得意地逢人自夸。。这时就有人告诫他:“张三太爷做过十年县知事,又在北京干了十几年,什么场面没见过,你这样摘他的眼罩,他岂能与你善罢甘休?你还这样宣扬。”贾墨林一想又后怕起来,当晚悄悄过河到张家门前,请看门人进去回禀,说贾墨林求见。他忖度定遭张宾扬拒绝,就蹑手蹑脚地随着看门人后面进了堂屋,双膝跪下,请求宽恕。张宾扬微笑着却理也不理,叫看门人赶快把渡夫找来。一会儿渡夫进来,张宾扬说:“天这么晚了,船已停摆,你为什么还把他渡过来?”渡夫连忙回答:“是贾大爷说找您有要事相商,我怕耽误了事,才赶紧开渡船的。”张宾扬挥手叫渡夫退出去,说:“贾大爷请起吧,我还得谢谢你,你如果到赈完再撕桌围子,说不定我的头要砍掉呢。来人哪,把贾大爷送过河去。”说完自己进了里间休息。看门人跟着贾墨林到了渡口,叫渡夫把船摆过来。贾墨林上了船,回家一路跌跌撞撞,次日渡夫把贾墨林跪地的事在船上一宣传,弄的全镇皆知。贾墨林听见也无可奈何。从此张宾扬自己也隐退了,不再参与公议局的事。所以民国后虽然说八大家有他,也只担一虚名而已。张宾扬有二子,热心教育事业,带头捐款拆毁天齐庙神像,改做教室,博得开明士绅及热心办学者的称赞。
  从现在所有材料来看,杨柳青的八大家,除石元仕一家外,其他户的日常生活与一般中等户全差不多。有的生活费用比中等户还低些。如聚德董家、久连甫家,但他们都有一点,就是在婚葬方面铺张较大,挥霍无度。嫁女时的嫁妆、家具摆设动则百抬,有的还陪嫁若干土地。娶亲者花轿虽只用一次,轿围子也必须新绣开剪,纳彩讲究八大金、珠、宝翠、钻,执事仪仗也要髹漆贴金,其他搭棚宴客,张灯结彩,亲友往来,持续月余。办理丧葬,更是铺张。总之花钱越多越风光,越排场,人们越吹捧,声名也就越大。

附注

注:红万字会 杨柳青世界红万字会在北伐战争后成为一个专门去新疆“赶大营”的归客所信仰的教门它除了接受每年从新疆寄来的捐款外,还有从新疆返乡者的资助主要工作是动员地方医院、诊所,义务引种牛痘疫苗、收容难民,资遣过境兵匪、救济灾荒及冬季发放衣粮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因新疆邮路中断及富裕户大多外迁,资金没有来源而停办。——编者注

知识出处

杨柳青的老买卖

《杨柳青的老买卖》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主要介绍了杨柳青商业历史的发展过程。内容包括:杨柳青镇地理买卖杂字(序)、杨柳青镇地理买卖杂字、杨柳青买卖通俗杂字、杨柳青镇解放初期的商号、杨柳青南36村画业兴衰史略、杨柳青镇钱行业沿革、杨柳青镇典当业史略、杨柳青的鞋行业、杨柳青棉花行业沿革、杨柳青麻行业产销史话、杨柳青农副产品经营史话、杨柳青勤行史话、万兴公族长石元仕、聚德裕盛董家、同盛和周家、成兴号韩家、明盛号周家、久家胡同久家、文丰泰安文忠、鼎兴张家、话说“赶白沟河”、新疆帮“天迪商行”轶事、“戴廉增画店”轶事、庆生号的发家、回忆杨柳青早期的照相馆——裕庆祥、万昌布店曹乐亭兴衰始末、双顺和油厂轶事、杨柳青老买卖家楹联集锦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