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柳青南36村画业兴衰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的老买卖》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013
颗粒名称: 1.杨柳青南36村画业兴衰史略
分类号: F719.7
页数: 10
页码: 38-47
摘要: 这是一篇关于杨柳青南36村画业兴衰史略的文章。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南北大运河开通,从南方运来的纸张精细好用,给年画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杨柳青年画业从此有了更大发展。清道光年间,年画作坊、画店和从事年画加工的画工如雨后春笋,顿时出现在南36村。其中最著名的是炒米店村。炒米店村发展年画业有其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包括技术基础、可供年画制版用的杜梨树木及杨柳青回春堂商店向南36村赊销生产年画用品和振记商店的放债、以及交通便利等。因此,炒米店在清道光年间兴起,到光绪年间已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关键词: 杨柳青 画业 炒米店村

内容

(1)年画集散地——炒米店村
  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南北大运河开通,从南方运来的纸张精细好用,给年画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杨柳青年画业从此有了更大发展。
  杨柳青年画业的振兴,给南36村带来生计。清道光年间,年画作坊、画店和从事年画加工的画工如雨后春笋,顿时出现在南36村。其中最著名的是炒米店村。
  炒米店村发展年画业有其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首先是有技术基础。不少在杨柳青画店干加工活的画工大都来自炒米店村,画工们带着精湛的画艺回乡操业,给炒米店村发展年画生产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条件。。其次是当地有可供年画制版用的杜梨树木及杨柳青回春堂商店向南36村赊销生产年画用品和振记商店的放债,这就给炒米店村发展画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还有,炒米店村地处津保(天津——保定)公路故道沿线,交通便利。
  基于以上原因,炒米店在清道光年间兴起,到光绪年间已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当时只有140多户人家的炒米店村,年画店就有近百家。炒米店大街东西两侧,画店林立,许多醒目的画店招牌悬挂门前。给人们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画店有:德盛祥、德义祥、大吉祥等。画店经理分别是赵兰香、赵佩、孙禄,他们原籍都是河北省武强,通称武强帮。义盛发、义顺发、永和德、增兴、成庆永、万泰长、永和号、恒元盛、新记、盛恒、德盛恒、万顺恒等画店经理被人们遗忘了,只记得他们都是丰台人,通称丰台帮。而炒米店本村人开设的画店,一般规模不大,著名的有祥和顺、宝和顺、和平顺、万兴隆等,经理分别是陈宝祥、陈宝儒、陈宝平和赵景华、赵景明兄弟。静海县张汉冲开设的惠博生画店,宁晋县尹四爷开设的万盛恒画店,周李庄张永华开设的华兴隆画店等,都是著名的画店。
  为了扩大经营范围,炒米店村民纷纷在天津市里开设画店。江济奎在大伙巷开设了永兴画店,韩振忠在小伙巷开设了元和画店,都兴盛一时,对炒米店画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炒米店年画做工精细,登峰造极,很多能工巧匠画出了不少精美作品。有人说炒米店村一年有一张“古画”出世。这当然是传说,但因此也说明炒米店村年画质量之好、色调之鲜艳、立体感之强,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
  提起在炒米店村传世多年的精美年画工艺品水陆——阴间12罗,人人赞不绝口。此画系民国初年陈宝珍和陈宝章兄弟二人共同所做。陈宝珍是个能工巧匠,他在天津市德裕宫画店卖艺终生,专门搞画样。许多缸鱼、佛像、戏出等销路甚广的年画都是出自这位巧匠之手。后来他年老体弱,告老还乡。为了把画艺传给家乡人民,他接受了佛会交给的绘制“水陆”任务。兄弟二人花费半年多的光景创作了这幅作品。陈宝珍在画完“水陆”后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这套“水陆”作品共13幅,每幅长约2米,宽1.2米。内容是描绘善恶不同的人们死后在阴曹地府的因果报应。如:生前涂脂抹粉过多的妇女,死后受抱烟囱熏脸之刑。生前浪费水太多的人,死后打入污水坑喝污水。生前贪吃别人东西的人,死后受剖腹倒肠之苦。生前爱说别人坏话的人,死后受割舌之刑等等。最后一幅是死鬼喝迷魂汤,以遗忘前世,然后转世托生。行善积德的人,死后过金银桥,投胎于官宦富贵人家;损人利己的人,再投胎到叫花子人家;作恶多端的人,转世变成猪、狗、牛、马等。过去死人出大殡,请佛会念经时,就把“水陆”吊挂在灵棚里,用以劝诫世人。
  这套“水陆”作品做工精细,画面没有印版,都是画师徒手绘制。画面色调协调,比例匀称,线条优美,景深清晰,立体感很强。又是用的高级颜料,久存不褪色,堪称一绝。解放后,这套作品密藏很久,直到1965年“四清运动”时,佛会才忍痛把它交给了工作队,可惜现在已不知下落。
  炒米店村年画的鼎盛时期是清朝光绪年间。清末,土匪横行,多数画店纷纷迁往杨柳青和天津市,炒米店的画业就一蹶不振了。
  不少人说,炒米店村是杨柳青年画的发源地。理由有二:第一,清朝末年,土匪横行,炒米店有许多画店迁到了杨柳青,才使杨柳青画行兴隆;第二,炒米店在清朝光绪年间有异常繁荣的年画史。炒米店村民自豪地说:一(北)京、二(天津)卫、三炒米店,即画店的规模和年画生产的数量、质量,炒米店都仅次于北京、天津。这种说法当然是片面的,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清末时期炒米店村的画店迁往杨柳青,而没有看到炒米店村的画艺是从杨柳青传入的;只看到炒米店村画行仅次于京、津,而没有看到京、津二市的年画店其实是从杨柳青派生出去的。
  有据可考,元朝末年,年画技艺就传入杨柳青。到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杨柳青年画就已经呈现出初步繁荣的景象。而炒米店村画行兴起只能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比杨柳青晚四百多年。由此可见,杨柳青年画还是发源于杨柳青。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鬼子占领整个东北、华北,炒米店村的年画业又遭洗劫,画版被砸毁,年画和画纸被用来铺路。日伪统治时期,民不聊生,购买力极低,又有胶版印刷的“洋”画充斥市场,杨柳青年画销路几乎走到了绝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那些门神、灶王、佛像等无人信奉了,甚至连缸鱼、娃娃等年画都很少有人问津。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扫“四旧”的浪潮下,许多精细的画版被砸烂、焚烧。炒米店村的年画业因此一度绝迹。
  1989年前后,还有南方年画客商来炒米店购画,炒米店无画可售,客商扫兴而归。1980年,东北大虎山来人到康庄子拜师学艺,学画魁星和八仙对,因为没找到画师,终于败兴而返。由此说明,炒米店的画业虽然停歇了,但其影响依然存在。
  (2)关于南36村的画业史
  除炒米店村外,有画店的村还有周李庄和南赵庄。
  周李庄村有华兴隆、福兴隆两个画店,都是清朝光绪年间开业的。人们称其为周李庄年画业的两条龙。华兴隆画店在炒米店村开业,由张永华经营,他资金雄厚,画版较全。题材有大缸鱼、小缸鱼、三才、贡笺等。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买卖兴隆,日本进关后开始衰落,解放前倒闭。
  福兴隆画店,清朝光绪年间由边宗礼创业,后来为边宗礼之子边学良所继承。画店在山东省潍县灵通街开业,年画多为三才、贡笺等。每年中秋节至年关在山东潍县经营零售和批发业务,买卖兴隆。每年腊月,福兴隆画店派人到天津市西关街万顺客店经营批发和零售业务。日伪时期倒闭。
  义成永是南赵庄独一无二的画作坊。清朝光绪年间由杨永义、杨永成、杨永兴兄弟三人合伙经营。其规模之大,产品之精,驰名全国。从前过春节,北京城各大门楼贴的巨幅门神都是义成永画作坊加工:制作。其规格是5×8尺,画纸是拼合的,画版也是拼合的,制作费时费力,当然价钱也昂贵得多。
  民国初年,杨氏三兄弟分家,各立门户。义成永画作坊落到杨永兴名下,他继承千余块画版,继续经营年画作坊。
  民国中期,杨永兴之子杨立仁继承父业,经营义成永画作坊。画些东海娘娘、海大子(各种海神)。这些都是航海人信奉的迷信品,一直畅销沿海地区。
  解放后,作坊解体,杨立仁只作些小规模经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扫“四旧日”的红卫兵抄走了他家千余块画版,昔日印巨幅门神的大画版拿到海河工地做跳板使用,只有一块八仙人画版幸存,那些精细珍贵的画版都荡然无存了。
  薛庄子,从前是年画比较昌盛的一个村。各家各户都以加工:年画为生,村民们从炒米店村领来画坯子,经过敷粉、着色等工序,再把产品交售给炒米店村。它的兴衰完全依附于炒米店村,炒米店村画行衰落了,薛庄子的画业便自然不驱而散。可是现在唯有84岁的王桂成(现为西青区政协委员)老人仍没放下画笔,把精美的画艺一直延续至今。
  邻近薛庄子的董庄子村,画业发展与薛庄子大不相同,它以裱糊业为主。裱糊技艺较高的有张开印、吴同禄、冯金树、刘长顺等人,他们都给天津市德裕宫画店裱活。
  董庄子以作画出名的只有郑国勋一人,他擅长国画,画的芦雁、山水堪称一绝。日本侵华前夕,曾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
  和董庄子相似,张家窝村也于裱糊年画出名,当时全村300多户人家就有100多户从事年画裱糊。多为炒米店村和天津市裕德宫画店干加工:活。其中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是张洪生裱糊作坊。1956年,公私合营,张洪生之子张秀廷退休还乡后仍到处奔走,积极筹备,在张家窝村成立了画杆厂,承担杨柳青画社加工画杆和裱糊业务,也算是张家窝村年画业的延续吧。
  张家窝村从事绘画业务比较有名的是张朋饶,他画老人像出名。后来高俊祥、马寺秀、杨锡荣拜张朋饶为师。但张家窝村的绘画业始终没有兴旺,它与裱糊业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南36村,不少村民经营贩卖年画业务,天津市里多处有南36村人销售年画的摊点。张家窝村的村民久占宫北大街(今文化街)地段,每值农历十一月,张家窝村的印画便布满天津大街。摆摊者为占领摊点一席之地,用红纸写“年年在此”四个字,贴在自己过去摊位的墙面上,以示别人不能占用。
  清朝,天津人周宝善因此诗曰:“腊尽冬残百货乖,‘年年在此’是招牌。张家窝里刊奇画,不到中旬贴满街。”这就是当时年画市场的真实写照,也记载了杨柳青年画南36村的一段繁荣历史。
  康庄子村、房庄子村、东硫城村三村毗邻,都有一段年画繁荣史,并各有特色。
  康庄子村康雨田和他老伴胡金凤绘制的字画,题材有八仙对和魁星两种,独具风格;康庄子村的姚泽印画老人画;康文广、康文举兄弟画兰、草、竹、梅和美人,做工精细,给当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房庄子村的刘思德,在清朝光绪年间就成了画界的知名人士。他画美人、画佛像堪称一绝。后来其子刘家生继承父业,由于他苦心钻研画艺,在其父亲精湛画艺的基础上又有提高,因此很快扬名于世。
  房荫枫是房庄子村如今依然健在的著名画工。他祖孙三代从事画业,以画佛像出名。解放后,他拜爱新觉罗·溥佐为师,学画国画,年画国画技艺并存。现在有不少精细作品出自这位老艺人之手,很受人们喜爱。
  东硫城村的刘全祥画艺超群,他是众多画工之中的佼佼者,出样、刻版样样精通。民国初年,他在天津市德裕宫画店卖艺,1939年辞世。其子刘宗立、刘宗恒继承父业。
  东硫城村有一位姓胡的老人,画娃娃一绝,名字被人们忘记了,官称娃娃胡。他还能画传影、水陆、缸鱼等。他的作品精细美观,远方年画客商经常到他家购画,买卖兴隆。
  古佛寺、宫庄子、阎庄子、小甸子四个村,昔日没有年画作坊和画店,但给炒米店村画店加工作画和画工却遍布全村。在比比皆是的画工中,有不少能工巧匠,比较著名的画工是张开亮。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扫“四旧”浪潮中,张开亮被迫交出画版,唯有他亲手刻制的“六曲黄河阵”画版,一直密藏至今。
  小甸子村,从清朝至民国年间是个家家都有版、人人干加工的村子。郑广勤、张云清、王云章、王文廷、刑万梓、毕连发等人都是小甸子村画业兴盛时期的骨干人物,他们的精湛画艺至今被人赞颂。
  阎庄子村,76岁高龄的翟文彬老人,现仍执笔作画,每值冬闲季节,就和杨柳青年画社联系业务,画些五子爱莲、大过新年、庄稼忙等画面,交售给杨柳青画社。另外还有周玉森、王文玲、王文祥、王文梓、郭宝荣等画工。
  宫庄子村王学勤一家,是三代从事画行的知名户。王学勤是画行中的有心人,自幼跟随父亲王文明学艺,很快精通画艺,并能刻制画版,建国后仍在作画,画些缸鱼、娃娃等。1956年初级社成立,他的画业中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村画版统统销毁,唯有他密藏不交。现在还有三块缸鱼画版幸存。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他重兴画业。现在有一间简陋画室,用传统的木版印刷与敷粉、着色工艺绘画,产品保持杨柳青年画的原始状态,独具一格。
  宫宝元、宫凤发、宫凤桐、宫作森等人昔日在宫庄子村年画行业中小有名气,只是他们的作品今已失传。
  大沙窝村,当年画业也曾兴旺一时。孙润森、孙润田、杨万风三人画艺超群,在天津市德裕宫画店从事画样工作多年。吕寿和、吕寿云绘画造诣不浅,一直在炒米店操业,从事出样。杨柏光、杨柏起、孙润善、杨万普、杨万桐、杨玉峰、韩凤栖、刘玉明等人都是大沙窝村出类拔萃的画工。他们自画自裱,交给炒米店村画店出售。
  除上述各村外,还有一些画工零星分布于各村。如下辛口村郭景贵专画花草、戏出;中辛口村王思彬画美人、门神;东碾砣嘴村的宋竹轩画传影,张少青画佛像;西碾砣嘴村的张玉存在周李庄画店从业;西马庄村的李先生画佛像;谢庄村的曹万山画佛像;祁庄村的张先生画娃娃、缸鱼;郑庄子村高恩培、张元贵画年画;西硫城村的彭国林画佛像;胡永安、于连成及其儿子画缸鱼、娃娃;高村的张书明、张书田兄弟画老人像,杨德华画年画;老君堂村的王广裕在天津德裕宫画店出画样,杨鲁森和其子杨振生在炒米店永和号画店从业,朱国贤画佛像、水陆,张瑾、王广滋和王宝影父子都是老君堂村作画能手;后桑园村的孙柏禄、孙柏乡兄弟二人画年画;木厂村王树彤画三才、王景泉画胖小、灶王、门神,姜育宽画合家欢乐,沈万山画接财神等,姜相荣画传影;宣家院村的张永金、张文海父子给炒米店村干加工活;小杜庄村张玉川、冯开俭、谢永富等也是给炒米店村画店干加工;大杜庄村王寿德、韩丽平、周子德、张普德和张洪彬等人都给炒米店义盛发画店加工年画;小沙窝村郭连文画佛像,水平较高。这些分布各村的画工,对南36村的年画业发展起着众星捧月的作用。
  (3)德裕宫画店与南36村
  德裕宫画店位于天津市针市街,经理姓胡,官称胡二爷。他原来开草料店,光绪初年,廉价购买一批英国被烧残的带光纸印制年画。因画面精美,十分畅销,胡二爷从中获利巨大,从此改行画业,成立了德裕宫画店。民国初年由胡二爷之子胡文汉和胡文藻兄弟继业。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公私合营,并入杨柳青年画社。
  为了买卖兴隆,当年德裕宫画店在南36村招募了不少能工巧匠为他出画样。从清朝光绪年间到“中华民国”,前后有张家窝村的张朋饶、张洪生,房庄子村刘家生,炒米店村陈宝珍、陈宝章,老君堂村王广裕,大沙窝村孙润森、孙润田、杨万风,木厂村姜相荣,下辛口村韩景贵,东硫城村刘全相等优秀画师投靠到德裕宫画店,为德裕宫画店创造出无数精美作品,从而为之提高了声誉,扩大了销路,带来了企业兴隆。
  德裕宫画店和其他画店不同,他收购年画不分季节,常年经营购销和批发业务,所以南36村的年画源源不断地涌向德裕宫,使之与南36村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

知识出处

杨柳青的老买卖

《杨柳青的老买卖》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主要介绍了杨柳青商业历史的发展过程。内容包括:杨柳青镇地理买卖杂字(序)、杨柳青镇地理买卖杂字、杨柳青买卖通俗杂字、杨柳青镇解放初期的商号、杨柳青南36村画业兴衰史略、杨柳青镇钱行业沿革、杨柳青镇典当业史略、杨柳青的鞋行业、杨柳青棉花行业沿革、杨柳青麻行业产销史话、杨柳青农副产品经营史话、杨柳青勤行史话、万兴公族长石元仕、聚德裕盛董家、同盛和周家、成兴号韩家、明盛号周家、久家胡同久家、文丰泰安文忠、鼎兴张家、话说“赶白沟河”、新疆帮“天迪商行”轶事、“戴廉增画店”轶事、庆生号的发家、回忆杨柳青早期的照相馆——裕庆祥、万昌布店曹乐亭兴衰始末、双顺和油厂轶事、杨柳青老买卖家楹联集锦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茂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炒米店村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