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

知识类型: 实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唯一号: 020536020230000053
实物名称: 白河
其他名称: 北运河
文件路径: 0205/01/object/PDF/0205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T00051_00.pdf
类型: 河流
分类号: P942.217.7
主题词: 自然地理-河流

实物简介

白河既北运河也。白河两岸皆白沙,不生青草故名。古沽水,《汉书地理志》云“渔阳沽水出塞外东南,至泉州入于海。”亦曰潞河,经过潞县,故名。一曰白遂河,见明《一统志》。俗称为自在河。性悍多沙,迁徙无常,故名。见《顺义县志》。源出宣化府龙门县东滴水崖,东流经密云县之石塘岭,过县西入通州。其支流亦从石塘岭过怀柔县西、顺义县东,入通州东境合焉;又经灵迹山、黄花镇,川河入焉,又南经牛栏山东麓,潮河流合焉;又赴通州北关,温余河亦合焉。温余河亦名富河,亦名榆河,亦名湿余河,即鲍邱水也。一支发源于昌平州之白浮村神山泉,出西南汇为西湖,东入都城积水潭、入宫墙太液池,南至玉河桥东南,入大通桥迤东、入庆丰等闸,名通会河,亦入白河。一支自都城左安门外草桥流入南苑,东出弘仁桥,由水南新河至张家湾板桥,亦入白河。一漷河自芦沟河分流至漷县东,亦入白河。盖会都城及塞外之众流,势如建瓴,而直下者也。元以前无闻焉。至元间,常疏凿以济海运,亦尝河决水溢。明虽罢海运,而漕运亦由此达通州;万历间从工部议,挑深四尺五寸,所挑沙土即以筑堤两岸。 国朝因之。是河也,由香河之灰厂村至洪庙入县境,经河西务、耍儿渡、王家务、蒙村、蔡村、桃园、筐儿港、杨村、朱家庄、老米店、以上八处有浅马家口至悍沟新庄出县境,入天津县界,赴直沽入海。凡所历之境,两岸虽有长堤,然遇伏秋之际,积雨未歇,怒流已至,顷刻寻丈,耍儿渡、南蔡村、河西务等处冲决堤岸,坏民田卢。逮值干旱,叉或浅阻。以此知水势之盈涸无常,不可以经久而论也。康熙三十八年筐儿港决,三十九年圣祖仁皇帝亲临阅视,命建石坝二十丈,开引河,夹以长堤,注之塌河淀。由是,杨村上下百余里河堤赖以永奠。五十年,以河西务险要,命挖引河,因城东旧河形对新河下口,至三里屯,开直河一道,次年工成。新河之溜、移于西,而耍儿渡之冲险亦保无虞矣。雍正三年,大水溃堤。四年,经怡贤亲王奏,设河西务同知一员、杨村通判一员,分界管理,增置县丞、主薄各一员,以专防修。雍正五年,河水泛溢,决岸者四。六年,怡贤亲王奏拓筐儿港旧坝为六十丈。七年,坝门以下河水安流,而山水暴至,河西务又复漫决。世宗宪皇帝遴员发,,指授方略,于河西务之上流青龙湾建坝四十丈,开引河,夹以堤堰,而注之七里海。青龙湾香河境也,至赵家庄入武清境,不数里至树儿窝出县境。而十余年来获庆安澜,人民乐业,皆列圣睿谟广运之所致也。所费帑金虽不下百万,而沿河居民实永赖于千万世矣。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本文记述了清乾隆七年武清县的地方史,其中包括了建置沿革、疆域、城池、学校、集市、户口、课程、古迹、无产、职官、人物、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