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面食——河北屯肉饼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唯一号: 020534020230000063
专题名称: 传统面食——河北屯肉饼
文件路径: 0205/01/object/PDF/0205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T00080_00.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河北屯肉饼以肉多、皮薄、外焦里嫩而驰名京南卫北。提起它的来历,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辽代。萧太后运粮河畔的河北屯,当时还是一个小的村落,四周有屯粮、屯田的驻军。随着运粮河中来往船只的增多,这里出现了小关市,形成了粮米及各类物资的交易场所,随之出现了酒肆饭馆。村落中一家韩姓农民,其父在县衙里做过厨师,告老还乡后在河边开了一家小饭铺。他根据契丹人爱吃肉,汉人爱吃白面的特点,试着做肉饼卖,开始汉人不肯吃,因为他们吃惯了五谷杂粮,很少吃肉。契丹人却很爱吃,尤其是当地守卫粮船、粮囤的官兵,争相购买,还要求多包肉馅。韩师傅顾虑肉的成本高,又担心汉人不爱吃,仍不肯多放肉。只是每次挑选鲜嫩的牛羊肉,剁得细碎,放入当地出产的香油、花椒粉等调料。把馅做得香,白面和得软,面皮擀得薄,烙熟的肉饼外面再擦点油,透过面皮能看到肉馅,咬一口,顺嘴角流油,韩家肉饼很快在当地有了名气。 一次萧太后乘船在此打尖歇息,闻到肉饼的香味,引起了食欲,命随行官员前往打探。官员端来两张油汪汪、香喷喷的肉饼,请太后品尝,太后觉得味道很美,传旨:“肉馅香,肉量少,赐羊200(只),包大馅,下回到此用膳。”萧太后下次是否来过,无人知晓,但传至如今,河北屯肉饼却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风味的面食。

知识出处

武清村落发展史

《武清村落发展史》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武清村落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了武清村落的历史演进、武清的自然地理环境、武清的人文特点、远古~秦统一前的武清聚落、秦、汉时代武清聚落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武清村落的衰败时期、隋、唐——武清村落再度繁兴、宋、辽对峙——武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金代——武清村落的复杂化、元代——武清村落的复兴时期、明朝——武清村落快速发展时期、清朝——武清村落持续发展时期、中华民国——武清村落趋于萧条时期、新中国——武清村落的巨变时期、历代河流洼淀变迁对村落的影响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