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吾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唯一号: 020530020230003868
人物姓名: 李卓吾
人物异名: 名:贽;别号:温陵居士
文件路径: 0205/01/object/PDF/020510020230000009/001
起始页: T00297_00.pdf
性别:
时代:
出生年: 1527
卒年: 1602
籍贯: 福建泉州
民族: 回族
非亲属: 刘东星;马经纶;耿定理

传略

李卓吾,1527~1602,名贽,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回族,二十岁离家谋生,三十岁进入官场,他为人正直,才识过人,反对封建王朝提倡的“正统思想”,厌倦宦海沉浮。五十岁才升任云南姚安府知府,三年任期满后,封印挂冠而去,寄居在湖北友人耿定理家中著书立说,寄情于学术研究。后耿定理去世,李卓吾已五十八岁,生活无所依,遂迁到麻城的一座古刹——芝佛院,开馆讲学。李卓吾在湖北讲学、著述达二十年之久,在当地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书信与杂述结集为《焚书》,在麻城刻印后,很快抢购一空,轰动了整个麻城。李卓吾将自己重评历史人物的文章结集为《藏书》,在南京刻印,也引起很大反响。这位被统治阶级称为“异端之尤”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引起了朝廷的警惕和恐惧,接踵而来的是一次次的迫害和打击。 明万历二十七年1600,一个冬天的夜晚,李卓吾著书、讲学的古刹芝佛院被官府捣毁,逼得李卓吾无处存身,在朋友的帮助下离开麻城,乘船沿长江水道到了南京。恰巧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也在南京,二人相见恨晚。利玛窦于公元1582年8月抵达中国,先后在肇庆、韶州、南昌、绍兴、南京、北京等地传教、讲学及著书立说。此人通晓天文、地理、数学、物理,且熟知汉学、儒术,被万历皇帝称为“活神仙”。利玛窦十分欣赏李卓吾的“异端”学说。李卓吾也不保守,接受了利玛窦的学术理论。李卓吾比利玛窦大二十五岁,二人结下了忘年之交。李卓吾在南京住了一段时间,应好友漕运总督刘东星的邀请,到了山东济宁漕运总督府。不久,利玛窦赴京,途经济宁,再次与李卓吾相见,二人彻夜长谈。 万历二十八年1601二月,李卓吾另一位挚友马经纶北京通州人赴山东济宁,接李卓吾到通州居住。此时李卓吾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体弱多病,仍坚持讲学,与马经纶一起著述。他的最后一本著作《九正易因》就是在通州完成的。 被视为“异端之尤”的李卓吾来到皇城门口,皇帝为之不安,一些大臣也背若芒刺,都怕这个狂人搅乱“正统”的封建秩序,威胁到大明江山的安全。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被罗织了“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而锒铛入狱。李卓吾早已料到被杀害的结局,在入狱前就给子女写下了遗嘱:“春来多病,急欲辞世。幸于此辞,落在好朋友之手,此最难事,此予最幸事,尔等不可不知重也……,挖一深坑,芦席铺之,安我其上,我心安焉,即为乐土……” 他视死如归,自杀前镇定自若地吟诗一首—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李卓吾著述很多,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等。他以“焚”“藏”命其书名,显然已预料到自己的学说不为当世所容,难逃查禁和焚毁的命运。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大运河史话》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专题

知府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