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风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757
颗粒名称: 军人风采
分类号: K825.2
页数: 32
页码: 113-144
摘要: 本文收录了武清区的军人事迹,其中包括了京都军医院长袁士宗、军中才子郑克礼、老将军沈洪江、全军影视技术专家刘国生、军营里的工程专家刘家善、青藏高原上的司令员祖振海等。
关键词: 武清区 人物 事迹

内容

京都军医院长袁士宗
  长征
  如今在首都,提起北京军区总医院,人们无不夸赞。它不仅在科研课题和成果数量上创造了全军同类医院的多个第一,而且连续三年被总后勤部评为“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成为北京市首批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在去年又被北京军区评为“抗击非典先进医院”。这家医院的院长袁士宗就是从南蔡村镇卞官屯村走出的武清人。
  1965年,品学兼优的袁士宗初中毕业被保送到北京军区卫生学校学习,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三年后分配到军区所属医院工作,由于他工作勤奋,成绩突出,1970年被调往上级领导机关工作。在事务繁杂而又平凡无奇的“干事”岗位上,勤勤恳恳一干就是17年。1984年,袁士宗被选送到解放军后勤学院深造,并以优异的成绩结业,调到北京军区卫生部。在此期间,因工作业绩突出,晋升为正团职,并荣立三等功。1996年被选调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做领导工作,两年后被任命为总医院院长,职务升至正师级。
  北京军区总医院,有九十多年的历史,是个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型综合医院。2004年,该院共设有学科40多个,设备总价值2亿元,工作人员近2000名,仅硕士、博士就有近200名。
  北京军区部队遍布二省二市一区,总医院的服务和保障任务十分繁重,不仅要完成基层官兵及离退休老干部的医疗保健任务,接收下级医院转来的危重疑难病员,还要主动适应地方医疗制度改革,积极参加市场竞争。面对困难和压力,袁士宗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坚持科学规范化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总医院的各项工作相继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促进了医院的跨越式发展。在他的主持下,3万多平方米的门诊大楼、制剂楼拔地而起,5万多平方米的工作人员经济适用住房竣工使用。新核磁、加速器、血管机等上千万元的大型设备陆续引进,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技术骨干走上了科室领导岗位,形成了具有全军乃至全国先进水平的优势学科群。医院管理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和经济效益不断跃上新水平。
  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之余,袁士宗还兼任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常务理事等十余个学术职务,并先后撰写了学术论文30多篇。2003年,他被第二军医大学特聘为北京临床医学院教授,被第三军医大学增列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导师。
  
  袁士宗对家乡总是一往情深,他关心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对家乡人进京到他所在的医院看病更是跑前跑后,忙个不停,尽心照顾。他祝愿今后的家乡更加富裕美好,人们的生活永远健康幸福。
  载2004年10月19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军中才子郑克礼
  远征
  1994年,一部由时任国防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的郑克礼策划和主编的300万字巨著《邓小平思想研究》问世,该书1995年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全军、全国的思想理论界引起很大反响。
  郑克礼是武清区东蒲洼街李楼村人,1939年出生。他幼年丧父,姐弟五人靠母亲一手拉扯大。虽然家庭贫困,但是郑克礼在上学期间一直勤奋刻苦。每逢农忙要到田间帮母亲干活,也不忘在兜里掖着书本,有空就拿出书本来,坐在地头读书或写字。195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杨村一中,同年从军入伍,取得军籍半年后,又回到高中继续学习。1960年,郑克礼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1965年毕业。因部队需要,被分配到济南军区司令部工作,任宣传干事和文化教员。1978年,任解放军政治学院科文教研室主任。1986年调入国防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两年后任国防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郑克礼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从未间断对古今中外军事理论的学习、研究,尤其对邓小平的军事思想研究得最为精深,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军事理论。他厚积薄发,笔耕不辍,先后编写了《国防教育备要》、《孙子兵法在当今世界妙用》、《世界军事丛书》、《新战友修养指南》、《社交一百法》等著作,总计500多万字。编辑出版各类军事著作十几部,曾荣立三等功。1995年,晋升为大校军衔(正师级)。
  郑克礼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爱人是小学高级教师,已退休,他们有三个女儿,现在都已成家立业。郑克礼退休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除继续编著军事著作外,还潜心撰写回忆录。他说,我从一个农村穷孩子,成长为部队高级干部,这是党和人民培养教育的结果。在有生之年,我要把大半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全面地写出来,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献给后代子孙。
  载2004年11月16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老将军沈洪江
  远敬
  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八个年头,在半个多世纪的戎马生涯中,他南征北战,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将军。他,就是从武清区崔黄口镇于庄子村走出去的沈洪江。
  沈洪江出生在1929年,他17岁参加革命,曾任县委交通员,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掩护县委书记冲出重围。此后,参加了冀东14军分区大部队。1949年1月,参加了解放天津的战役,之后,马不停蹄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部队加强空军建设,从全国陆军副排级以上干部中挑选飞行员,沈洪江被选中。1950年,他两次奉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当时,美军拥有强大的空中优势,飞行员都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飞行时间在一千小时以上,作战经验丰富。沈洪江学习时间不足一年,飞行时间只有几十个小时,但在和美军空战中,凭着机智和勇敢,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击伤、击落美军战斗机各一架。《当代中国空军》一书记载了这次战斗:1953年7月19日,志愿军空军又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进行了一场空战。下午15时至16时15分,美军出动168架由各型飞机组成的混合机群,再次袭击新义州、义州两个机场。志愿军空军采取多种梯队连续出击的战法,英勇反击。第六师十六团12架飞机由曲成国、沈洪江带领的第一梯队向老义州上空飞去。他们巧妙穿插,打乱了美机的编队部署。沈洪江抓住战机,瞄准一架掉队的美机,猛烈射击,瞬间,美机起火坠落。这是美军最新式的F-86战斗机。几秒钟后,一中队郭树武又击落美机一架。继而第二梯队腾空而起,与美军激战,褚福田一串炮弹将美长机击伤,其余美机慌乱投下炸弹逃窜。志愿军空军又一次完成了保卫重要目标的任务。沈洪江成为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作战史上,最后一次空战中取得战绩的飞行员之一。
  回国后,沈洪江和他所在的空军部队投入了保卫沿海城市的战斗,广州、上海、大连等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56年11月,各军区空军选拔48名优秀飞行员及机组在杨村机场举行空中射击、轰炸检阅。沈洪江参加了空中打靶射击,成绩优异,受到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和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元帅的亲切接见。1959年,他被派往印度尼西亚,为异国培训飞行员。1960年,沈洪江晋升为副团长,后升任团长。1970年升任副师长,后升任师长。他带领47师,在“贺兰山下没有草,大风刮得石头跑”的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建设现代化的场站。在航空工程向科学化、现代化迈进中,带领全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0年,沈洪江晋升副军长,主管空军后勤保障工作,成绩斐然。
  1985年,老将军因病离休,居住在西安市兰州空军干休所,颐养天年。他多年远离家乡,但情系桑梓。任职期间,每次进京开会,都抽空回乡看看。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由衷的喜悦。一次,他带小孙子到西安市一家大商场买了一件时髦、漂亮的外衣,仔细一看商标,竟是武清大碱厂津都制衣集团的产品,触景生情,又引起对家乡的思念。老将军性格豁达,生活俭朴,不沾烟酒,惯吃家常便饭,尤喜吃玉米渣粥、熥南瓜、焖红薯。《武清资讯》他每期必读,主要内容还常讲给孩子们听。
  载2004年11月23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全军影视技术专家刘国生
  闻杰
  在全军乃至全国影视界,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影视技术专家。他就是刘国生。
  今年61岁的刘国生是武清区梅厂镇吴辛庄村人。1964年12月步入军营后,曾在坦克独立第二团任二炮手、放映员,北京军区装甲兵放映组长。从1970年起,走入部队机关,开始从事我军影视技术管理研究工作。曾先后任北京军区电影发行站干事、技师,总政文化部电影处干事,总政文化工作总站影视发行站站长、主任技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电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放映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1999年晋升为专业技术五级,成为副军级专业技术干部。在从事影视工作四十多年来,刘国生根植于军队这片沃土,借助军队具有健全的机构、集中统一的领导、能干一番事业的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势,积极进取、勇于实践,心无旁骛地把影视技术工作当成事业来做,把影视事业当成学问来做。他遵循为部队服务的宗旨,经常深入部队,深入到西藏、新疆等边防线和海防线,在艰苦条件下开展基层部队调研、论证,参与制定军队电影工作的有关政策、标准和规划,并组织实施;他以科学严谨的精神,参与国家影视技术政策、规划、标准的制定和咨询、决策;他以“以终为始”和“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为部队影视科技进步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自1972年,多次编写《电影放映机》、《放映电源》等10多种影视技术专著、教材,发行总量达100多万册。他的技术经历及技术论文,被《影视技术》、《电影技术百年》、《广播电影电视科技发展历史和回顾文选》等收录。他从一名普通放映员,成长为有学问、有能力、有实践经验的电影放映技术主任技师,2003年,入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人才库的“科技专家”。
  2004年1月,刘国生已到退休的年龄,但他仍负责编写军队自1938年“延安电影团”以来的军队电影史和文化工作史,担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放映委员会主任,继续为国家和军队的影视事业勤奋努力地工作着。
  刘国生热爱所从事的部队影视工作管理和研究、更热爱生他养他的家乡。十分关注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与家乡的战友、亲友保持“热线”联系。对家乡的每一点变化,他都欢欣鼓舞,时常告诉家乡的人们:家乡建设什么时候需要我,我一定为家乡发展做些贡献。
  载2005年2月1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空军中将韩瑞阶
  远征
  有人曾做过统计,在全军各军兵种中,武清籍的将军有十几位。前不久,我们采访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区空军司令员的中将韩瑞阶。
  今年68岁的韩瑞阶,是梅厂镇西汪庄人。1956年,他怀着一颗保卫祖国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入伍后,他刻苦学习飞行技术,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升任飞行副大队长、大队长。
  韩瑞阶曾经是一位屡立战功的英雄。1967年春,在援越抗美战争中,他随航空兵某师奉命调防进驻北越的某机场,执行值班作战任务。8月21日中午,美舰载飞机又对中越边境北越一方进行轰炸。韩瑞阶等驾驶的四架飞机奉命紧急起飞升空作战,在地面指挥所的指引下,飞向战区。飞机迅速升入5000米高空,在云层中穿行,当飞到中越边境上空时,接到指挥所命令,扔掉副油箱,各机完全进入作战状态。指挥所连续引导,韩瑞阶很快在右前下方发现两架敌机,立即报告长机,长机没有回答。韩瑞阶杀敌心切,担心失掉战机,边报告边脱离编队,直扑敌机。此时,他的飞行速度已达到每小时一千公里,很快接近敌机,面对两架敌机,他经瞬间思考,决定先打靠近越南一方的僚机,这架敌机若是打不掉,也可逼迫敌机向我国领空方向飞行,才可能争取更多的时间将其击落。他选好位置,瞄准敌机开炮,但没有击中。他迅速调整位置,第二次开炮,炮弹击中敌机右翼,打出两个大洞,但敌机仍继续飞行。此时,两架敌机发觉被追踪,开始大动量地摆脱我机,妄图逃脱。韩瑞阶驾机快速从敌机上方冲到敌机前方,为避免受到敌机攻击,作了一个大“载荷”的斜上升,接着下滑抹弯,继续寻找敌机。在左前方发现正在转弯的敌机,而且距离很近。韩瑞阶立刻瞄准,将光环套住敌机,快速按下炮钮,打出七八十发炮弹。敌机左机翼被打掉,两名飞行员先后跳伞,敌机下落撞山起火。韩瑞阶通过无线电向指挥所报告了战况,指挥所命令返航,他驾机安全落地。和他一起的一名飞行员也击落一架敌机。此次作战只用了1分30秒钟,总飞行时间18分钟。从照像胶片判断,最后一次射击距离敌机只有120米,总耗弹120发。原来这两架敌机是从美国星座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A-6A对地攻击机,该机装有先进的对地攻击电子设备,是美国对越作战的先进飞机之一。此次作战有力地支援了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保卫了祖国领空的安全,受到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荣立集体和个人战功各一次。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接见了作战有功人员,并一起照了像。韩瑞阶作为有功人员代表参加了1967年的国庆观礼,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1975年,韩瑞阶升任副团长、团长。后又连续晋升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军级指挥所司令员,大军区副司令员兼空军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6年,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韩瑞阶从事飞行事业30多年,安全飞行2400小时,参加过空战和完成各种规模的多次演习,是“四种气象”的飞行员,飞行教员,飞行指挥员,曾荣立一、二、三等功各一次,多次受嘉奖。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韩瑞阶关心家乡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与武清区委、政府联系密切,区委领导曾多次到他所在部队的驻地考察企业,招商引资,他都热情招待,鼎力相助。如今他虽已退休,仍然表示愿为家乡奉献余热。
  载2005年3月1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军营里的工程专家刘家善
  秦征
  许多人都看过反映战争场面的影片、电视剧,在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有一群默默无闻的英雄很难被人提起,这就是担负“铺路架桥”任务的工程兵队伍。在这群幕后英雄中,有一位令武清人感到自豪的老乡——刘家善。
  刘家善是武清区石各庄镇梁各庄人,1934年生。1953年毕业于杨村一中,考入天津铁路工程学校。1956年毕业,分配到铁道兵5师22团施工技术处,同年入伍从军,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他先后在江西、福建、云南、贵州等地修建铁路,并被提拔为工区技术主管。曾参加南平至福州、内江至昆明的铁路建设,设计指挥开凿铁路隧道7条,全长3.5千米,修筑数十座中小桥涵。1961至1962年奉命随部队援助老挝,修建了勐腊至丰沙里战备公路。1963至1965年到石家庄铁道兵学院进修,1966年奉调参加抗美援越战争,主要任务是抢修战备公路。为防止敌机狂轰滥炸,他们常常夜间在我军高射炮群掩护下抢修公路,条件非常艰苦,随时有牺牲的危险。就是在这种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们出色完成了最艰巨的10号、12号、16号公路建设,其中12号公路抢建德莱州大桥是援越的重点工程,当时被称为东南亚最大的悬索吊桥,主跨180米,其配件都是国产的,刘家善担任建筑这座大桥的主管工程师。
  1969年刘家善回到祖国,参加了北京地铁等工程建设。1975年刘家善代表12师参加铁道兵科研所组织的“深水吊笼”打桩快速架桥实验,任技术副组长,一举实验成功,为战时抢建跨越大江大河的铁路提供了新的技术实践。1983年7月遵照上级的指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地方,刘家善所在的部队改为北京市城市建设第二工程公司,此后便开始了地铁、房建、市政工程等建设工作。1988年,刘家善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参加北京二期地铁工程施工。为解决建筑材料量大的难题,刘家善主持设计了日产16吨的自动化热沥青站和日产1000立方米的自动化混凝土搅拌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工程进度。他还主持设计修建了号称北京十大地下建筑之一的北京化工学院地下礼堂兼影院、海淀区稻香园两栋20层高的浇板楼和国家的一批重点工程,荣获了全国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
  1994年,刘家善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可他并没有享受安逸,继续发挥技术特长,为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应公司及施工单位邀请,他又先后为十几个重大施工单位担任生产、技术顾问,其中,国家八五重点工程项目北京重型电机厂、国务院侨台办办公大楼、国家文化部办公大楼等工程,均获得市优工程奖。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家善给自己写下的座右铭就是:把余热贡献给一生钟爱的事业。
  载2005年7月12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青藏高原上的司令员祖振海
  默耕
  他18岁参军,从沿海城市奔赴大西北青藏高原服役,从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普通战士到军分区副司令员,至今已是33个春秋。他不畏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不畏生活条件的艰苦,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部队建设,献给了崇高的国防事业,表现出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他,就是武清区走出的祖振海。
  祖振海,武清区上马台镇人,1954年出生,1972年于梅厂中学高中毕业,同年入伍,奔赴青藏高原。经三个月训练后,分配到青海省军区警卫连当战士。一年后调到省军区司令部机关工作。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机关代理书记、参谋、秘书等职,一干就是25年。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不光是蓝天、白云、成群的牛羊,美丽壮观的一面,还有高寒缺氧,让人头晕耳鸣,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很不适应的一面。祖振海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他说,青海是祖国的西北疆,是战略要地,我是军人,又是党员,就应该坚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我的天职。他以极大的忍耐力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刻苦学习,积极工作。
  1983年军区派他到青海师范大学政治理论专业进修,1985年毕业。不久,提拔为正营职参谋,在代表省军区参加兰州军区专业技术比武中,祖振海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受到通令表彰。祖振海任处长后,带领全处同志学理论、学技术,苦练实战本领。由于他以身作则,严于管理,全处同志人人立功受奖,有的提前晋职。在多次演习和维护地区社会安定中,他和全处同志忘我工作,夜以继日,吃住在坑道,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94年,祖振海被选派到南京陆军学院攻读指挥系,两年后以优良成绩毕业。他不仅自己努力工作,还特别关心身边同志的进步和成长。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参谋王方孝参加兰州军区电脑汉字五笔字型输入竞赛,获第二名。他所在单位的团体成绩在西北五省(区)名列第一。
  祖振海从军的三十几年里,业绩突出。1998年,被提拔为青海省果洛军分区副司令员,授大校军衔。三年后,调任青海省海东军分区副司令员至今。
  祖振海热爱家乡,思念家里的兄嫂、姐妹,他希望家乡人去青藏高原旅游观光,欢迎家乡党政领导到大西北考察,招商引资。他将热情接待,鼎力相助。
  载2005年8月9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优秀的军区将官张广哲
  冯品清
  在兰州军区有一位备受干部战士尊重称颂的武清籍少将军官。他就是张广哲。
  张广哲,1939年出生于武清区黄花店镇罗古判村,1959年由河北省杨村中学(今杨村一中)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兰州军区司令部担任参谋,从事军事工程设计与管理工作。1968年,调入兰州军区后勤部基建营房部基建工程处,担任助理员。后历任副处长、处长、基地营房部副部长、部长等职。1990年,升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副军职),1993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半生的军旅生涯中,张广哲大部分时间从事部队后勤工作,他始终把工作摆在第一位,尽职尽责完成各项任务。他走遍了陕、甘、宁、青、新五省(区)以及西藏、内蒙古部分地区,跑遍了兰州军区所有驻军和边防部队,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张广哲参加后方工程施工,带领部队掘进坑道,遇到大塌方事故,他身负重伤,经抢救死里逃生;后来,在施工中他又不慎触电,险些身亡。即使在这样的危险和困难面前他也毫不畏惧,心思都集中在了工作上。他把青春全部献给了祖国大西北的国防事业,
  并多次受到总部及军区机关的嘉奖。
  张广哲全身心地投入事业,极少考虑个人的私事。七十年代,他的爱人在武清当教师,第二胎是双胞胎,临产前连发3封电报催他回家照顾。但他考虑到自己担当的繁重任务,思考再三,没有回家,又投入紧张的工作。:结果,爱人无法照顾三个孩子致使一子夭折。这是留在他心中永久的痛。
  朴实无华,刚正廉明是张广哲的一贯作风。他多年担任领导职务,经常下部队检查工作,从来不搞迎送,而是轻车简从,有时连秘书也不带。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多年来,从未为自己、亲友、子女谋求私利,也不允许亲属、子女依靠他的权力谋求好单位、好职务、好待遇。在处理问题时,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心。对上级敢于直言进谏,研究问题时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对符合规定又对群众有利的事情,千方百计办好。
  注意人才培养和作风建设是张广哲着重抓好的一项工作。他事事严于律己,处处率先垂范,成为部下学习的楷模。通过言传身教,他下属各部形成了风气正、凝聚力强、完成任务出色的坚强集体,连续多年保持先进单位称号,同时也向全区各部队、机关输送了一大批有成就的年轻人。
  张广哲多年在外;始终心系家乡。他表示,利用有生之年一定为家乡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载2005年11月1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军旅中成长的医学专家焦光海
  冯品清
  33个春秋的军旅生涯,他从卫生员到副主任医师,从普通战士到副师级干部,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部队的医疗卫生事业。这位军旅医学专家,就是来自武清的焦光海。
  焦光海,武清区崔黄口镇东高坑人,1955年出生,1973年从崔黄口中学毕业后入伍,随所在部队驻扎在山西省晋南元曲县的大山沟里达15年。入伍不久,他进入北京军医学校接受两年多培训,归队后任卫生员,还兼顾着为当地百姓做卫生宣传、防疫及治疗工作。那时驻地山区的食物严重缺碘,当地流行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佝偻、扁桃腺炎等疾病。远近的群众常常翻山越岭到部队门诊部看病,焦光海对前来求医的群众总是悉心诊断治疗。他还常常利用节假日走出军营,为老弱病残上门看病,赢得了人们的称赞,说他是“心系百姓的好医生”。
  经过实践的锻炼,焦光海的医术有了很大提高。1978年,他提任医务助理师(相当于连级干部)。1988年焦光海随部队调到西安市,被推荐进入西安医科大学,攻读五官、放射专业。毕业后,继续从事部队医疗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
  焦光海所在部队的医疗保健工作具有特殊性:一是大部分官兵从事专业测绘,长期在室内活动,极易患各种慢性疾病;二是有些人从事野外空中摄影,需要在各种地理气候条件下工作,对身体损害较大。三是女军官较多,每年结婚、生育以及患妇科疾病的数量较多;四是有数十名离退休老干部,患病者居多;五是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大。面对医务人员少、设备不足的状况,焦光海不畏困难,针对实际对医护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坚持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并根据不同季节对营区内进行消毒,为官兵注射各种疫苗,定期查体,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与此同时,焦光海还努力做好医疗扶贫和义务献血工作。他坚持每年至少为贫困山区农民送医送药两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一次荣立三等功。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焦光海撰写并在国内医学杂志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其中,有一篇论文获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奖。
  焦光海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爱人赵艳华与他在同一部队任工程师,正师级待遇。儿子焦伟,军事院校毕业,在部队搞航空摄影保障工作,可谓“军人之家”。焦光海家乡观念很深,关心家乡建设,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到欢欣鼓舞。他祝愿家乡父老生活幸福,健康快乐。
  载2005年12月6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雷达专家金庭发
  默耕
  上校军官金庭发,从武清区王庆坨镇走向军营31年,一直从事雷达装备及管理工作。为全军陆、海、空部队雷达新装备的研发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不无感慨地说:“我好像是为雷达专业而生的”。
  金庭发1972年王庆坨中学毕业,同年12月入伍,在烟台海军某部当一名航空兵。历任战士、技工、班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6年由部队选送到武汉海军工程大学深造。1978年毕业回烟台部队以后,任技术员、技师。1984年调到青岛部队,任技师、工程师,被授予上校军衔,行政担任助理员和技术股长。金庭发参加过多次军事演习,1986年参加北海舰队航空兵与济南空军大比武,获个人单项第二名。1999年在庆祝建国50周年大阅兵中,担任技术保障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嘉奖。他长期担任雷达专业技术培训班教员,多次组织技术比武,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他在海军航空兵、雷达兵专业技术人员中,享有专家盛誉。
  金庭发多年来一直从事雷达装备的使用、维护、修理和技术管理工作,掌握了高深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仍不满足,积极探索新理论,进行发明创造。先后有多项技术成果问世,并在部队推广应用,产生了明显的军事、经济、社会效益,曾获全军科技进步成果三、四等奖。他研制的“交流多电源多功能专用配电柜”获国家专利,实现了多电和多台柴油发电机组组成的多电源输入、多路输出的集中配电功能,保障用电设备的各路负载不间断供电,各负载可选择单一电源供电,达到电源净化作用,成功解决了多电源输入、输出的“碰电”问题。他的这一研究成果,结束了全军雷达、通信等部队无专用配电柜的历史,填补了国内无多电源专用配电柜的空白。
  金庭发把多年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主编出版了《雷达装备管理工作规则》、《柴油发电机组使用维修手册》,在《雷达兵杂志》和军内报刊发表论文十余篇。金庭发的业绩已被《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发明大全》、《21世纪杰出人才》、《建国五十五周年优秀成就博览》等多家大型辞书收录。
  金庭发社会责任感强,乐善好施,曾资助不少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和爱人刘启荣也享有“青岛市慈善总会创始人”的殊荣。
  载2005年12月27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省级消防总队指挥官董会田
  冯品清
  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凭着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从一名公安消防战士成长为省级消防战线上的总指挥官。他就是现任安徽省公安消防总队政委董会田。
  今年52岁的董会田,1954年出生于梅厂镇董河村,1976年毕业于梅厂中学,同年底参军加入公安消防部队,在天津市公安消防总队第十六中队当上了一名普通的消防战士。入伍后,由于他勤奋刻苦,加之有较好的文学写作基础,很快由中队文书、班长提升为中队副指导员。1977年,他调到天津市公安消防总队机关工作。1980年参与创办全国消防部队较早的专业刊物《天津消防》,提出“专业性刊物大众化,知识性文章趣味化”的办刊理念。在编辑工作之余,他采写了大量反映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及预防措施的文章,很受工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保卫干部的欢迎,为企业防火工作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后来,董会田又相继担任了宣传科副科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等职,是八十年代初市消防总队中最年轻的团职干部。
  董会田牢记“付出即收获”的格言,在他工作过的每一个岗位上,都能用新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主持办公室工作期间,他率先提出了“谁主管,谁负责”的理念,对消防工作社会化进行了积极有益地尝试和探索。由他主持制定的消防工作变公安消防部门包揽为全社会齐抓共管,明确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各个企业法人代表及其员工的逐级负责消防工作的举措,很快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消防工作责任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消防工作的社会化水平,使天津消防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影响力的经验,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8年国家公安部在天津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天津经验。1991年董会田升任天津市公安消防总队副队长,连续十几年分管部队建设工作。他以“士兵至上,基础第一”为工作原则扎扎实实地抓基层基础建设,全心全意为官兵解决后顾之忧,提高生活待遇,部队建设年年上台阶,而且走在全国的前列,天津消防部队的正规化管理经验受到公安部的表彰。1998年他荣立三等功。
  2005年,董会田调任安徽省公安消防总队政委,成为正师级领导干部,并被授予大校警衔。来到安徽后,面对这个省级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消防部队执勤装备的配备任务也比较繁重,消防工作社会化的基础也有待加强的情况,作为消防总队主要负责人之一的董会田,深感责任重大。但他坚信,随着“安徽崛起”战略的实施,通过消防官兵的共同努力,安徽的消防工作一定会开创崭新的局面。
  董会田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他经常和家乡父老、区党政领导、老同学、老战友保持密切的联系。早在天津任职时,就积极为武清融入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如今,远在安徽的他,仍惦念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希望武清的建设和发展会更快更好。
  载2006年3月21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全国消防战线的领军人物孙伦
  张万军
  一位曾任国家消防总局局长、少将军衔的武清人,如今仍担任着全国消防协会会长、国际消防协会联盟亚洲副主席的全国消防战线领军人物,他就是武清走出的孙伦。
  孙伦1941年生于大孟庄镇亭上村。1958年,17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就读于武清城关中学。196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本科,1965年毕业被分配某国防工厂工作,不久被调入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由于勤奋学习,工作成绩突出,孙伦很快加入党组织,并相继被提升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党委书记。在此期间,他曾参加多项国家和公安部的重点研究项目,并获得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公安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项公安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2年,作为公安部代表出席全国科技大会。
  1991年,孙伦调入公安部消防局,曾先后任局办公室主任、副局长、局长等职。1994年,他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武警少将军衔,高级工程师。在公安部消防局工作期间,他还曾兼任边防局、消防局、警卫局现役部队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全国消防标准化委员会主任,中国消防产品质量认证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国家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消防行业负责人。孙伦同志任消防局长期间,曾负责组织起草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该法已于1998年4月29日由全国人大委员会审议通过,并由国家主席签令颁布实施。此外,他还曾多次参与审核多项有关防火设计规范和标准方案的工作,负责组织和实施“中国消防行业”哈龙整体淘汰计划。身为局长,他经常深入基层工作。曾多次飞赴全国特大火灾现场,亲自组织实施火灾现场扑救,火灾原因认定,以及事故处理工作。此外,他还多次率领由国务院五部委组成的检查组,到全国各地进行消防公共设施和消防安全检查。
  由于成绩突出,孙伦多次受到国际、国内有关组织、部门的表彰。1997年,被国际消防组织授予贡献勋章和证书,以表彰他对消防事业作出的贡献。2003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首届国家保护臭氧层贡献奖金奖,并颁发奖牌和证书。
  2001年,孙伦从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仍担任中国消防协会会长、兼任国际消防协会联盟亚洲副主席,中国消防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消防杂志社管委会主任。为国家的消防事业发展奔波着。他曾多次组织了大型国际消防设备技术交流展览会和国际消防学术会议,多次率团出访亚洲、欧洲、美洲、澳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多个国家签署了消防合作协议。他成功地举办了第八届国际火灾科技大会和由中国消防协会主办的每两年一次的大型国际消防设备技术交流展览会。特别是2006年举办的第十一届大会,有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前来参观、参展及进行学术交流。眼下,孙伦正在组织今年10月于北京举办的两岸四地和世界华人参加的消防学术会议,积极筹办2008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二届消防设备技术交流展览会和国际消防协会联盟全体会议。
  孙伦离开武清已经40多年了,但他一直惦念着武清这片使他成长成材的沃土,关心着家乡的建设与发展。每次见到孙伦,当夸赞他为祖国消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夸赞他为家乡争了光的时候,他总是谦逊地笑笑说:“这些年我只是做了党交给我的一份工作,这也是我应该尽到的责任。”如今,孙伦年已66岁,仍思维敏捷,精神矍铄,看上去像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我们祝愿他永远年轻,为祖国消防事业建设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载2007年11月16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空军参谋部里的少将季正杰
  郑桂东 杨岭
  11月10日上午,在杨村一中武清地区校友会成立大会现场,记者见到了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校友会的空军少将、1966届杨村一中校友季正杰,并进行了深入采访。
  今年60岁的季正杰,原籍是武清区梅厂镇灰锅口村,现任空军参谋长助理,少将军衔。1966年6月,即将高中毕业的季正杰顺利通过了飞行员选调考核,前往隶属于武汉军区的河南航空兵某部服役。直至1983年,由于业绩突出被调往北京空军机关工作。在河南服役的近20年中,他始终坚持飞行,曾三次荣立三等功,并多次参加地方的抢险救灾工作,表现十分优异,赢得了部队领导和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即使是后来被调到空军机关工作,他仍然时刻专注于飞行事业,直接参加或参与组织了近20年来我国开展的几乎所有的空军演习,亲身见证了我国空军的发展壮大。
  虽然与季正杰是初次见面,但却丝毫感觉不到陌生。身着一身便装的他,有着一种难以掩饰的军人特有的英气和干练。在大会现场,几乎随处可见他面带微笑,热情地和熟悉的校友畅叙乡情的身影。交谈中,季正杰告诉记者,他的弟弟和妹妹居住在梅厂镇灰锅口村,因此他几乎每年都要回家乡来探亲。每次回来,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他都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谈起家乡的发展,季正杰动情地说,自己多年来始终在部队工作,虽然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但是真正为家乡做贡献的机会却并不多,因此他常心怀愧疚。记得有一次,在工作中他无意中得知,在梅厂镇境内有一条空军应急跑道,而根据家乡的发展规划,这条跑道恰恰在开发范围内,家乡政府正在为此事着急。于是他主动介入,积极开展工作,最终通过不懈努力,终于使此事得以解决,确保了家乡的发展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采访结束时,季正杰请记者代他向家乡父老问好,并由衷地祝愿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同时他还表示,自己一定会继续关注家乡的发展,努力寻找更多的机会回报家乡。
  载2007年11月20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知识出处

武清人

《武清人》

出版者:大众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天津市武清区的人物事迹,其中包括了享誉海内外的书画大师刘炳森、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杰出的穆斯林画家阿里·雷公、相声名家师胜杰、核工业战线上的冯树荣、著名真菌学家刘波、飞机维修专家丁学起、全国优秀教师史学忠、昔日理科状元今日清华骄子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