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农耕用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大人庄轶事》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678
颗粒名称:
农耕用具
分类号:
S22
页数:
11
页码:
131-1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农耕用具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记录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本文介绍了犁、耠子、耧、耙、碾子等传统农耕用具,它们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化机械的普及,这些传统农耕用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关键词:
李大人庄村
乡风民俗
农耕用具
内容
农耕用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也是人类发展历史文化的记录之一,即为“农耕文化”。如今,多年来使用的传统农耕用具已被现代化机械所取代,人工与牛拉的春种秋收改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独轮车、小拉车、马车等运输工具被改为汽车,碾米、磨面的石碾、石磨已被加工厂取代。这里介绍当地一些传统农耕用具,以飨读者。
犁以骡马牛驴牵引用于翻土,犁铮、犁壁为铁制,余皆木制。20世纪80年代后,辖区多已机耕,尚有少量农户用于农田或旱地的耕作。
一张犁铧,由犁尖、犁镜、犁床、犁托、犁柱等多部件组成,再配上一个横8形的犁辕,无论是入土角度,还是翻土曲线的牵引点的选择,完全符合力学原则。木犁一般分旱犁和水犁两种,旱犁的俗名为“箭犁”,粗大牢固,有一个形状为“箭”的构件,因此而得名;水犁的构造简单、轻便,俗名叫“独犁”。
据史料载,早在明清时期,辖区便有木犁的记载。那时农民制造的木犁,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高水平。木犁有一张犁铧,由犁尖、犁镜、犁床、犁托、犁柱等多部件组成,木犁的下端有用来翻土的略呈三角形的铁器,称作犁铧。木犁后端竖起弯曲的木柄可以供人手扶,掌握方向。
耠子 耠子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种常用农具。用于翻土,使土变得松软以便于种植农作物,使其更好生长。
耠子可以代替锄头等农具。耠子的结构与犁基本相似,只是耠子向两侧翻土,而犁是把土地犁出一道沟,向一侧翻土。犁地后,施底肥,然后进行靶地,把翻出来大土块用耙
耙平整、细土。再播种埋上,整个过程就是种地。耠子、犁一般都用驴、马、牛拉着工作的。
耠子一般用于农作物长出后进行翻土、二次追肥使用。比锄头锄草松地要快得多。
耧 耧是旧时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一次种一垄或多垄,传统的最多达5垄。其农具为现在播种机的前身,用耧播种。耧也叫耧犁。耧车有独脚、二脚、三脚、甚至四脚数种,以二脚、三脚较为普遍。两脚髅的具体结构为: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桃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旧时,一人在前面牵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播种,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对当时农业生产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耧车不仅能够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大大地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同时还能保证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一致,便于出苗后的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使得播种的质量也得以提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辖区内还有许多生产队在使用。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农村机械化的实现,毯的使用越来越少。已经很少能见到了。
耙 用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耙,由木把、耙头组成,耙头装有铁齿,农村中的铁匠、木匠都能制作,多用于平地碎土、耙土、耙堆肥、耙草、平整菜园等。翻地时,农民手握木把的一端,把耙举过头先往后,再往前甩,铁齿由于甩劲插入泥土,然后向后拉耙,把土翻松。虽然随着现代化工具的发明运用,许多传统农具都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铁耙作为农家必备农具之一,现在仍有所使用。
常用的耙主要有圆盘耙、钉齿耙等。
圆盘耙:以成组的凹面圆盘为工作部件,耙片刃口平面同地面垂直并与机组前进方向有一可调节的偏角。作业时在拖拉机牵引力和土壤反作用力作用下耙片滚动前进,耙片刃口切入土中,切断草根和作物残茬,并使土堡沿耙片凹面上升一定高度后翻转下落。作业时能把地表的肥料、农药等同表层土混和,普遍用于作物收获后的浅耕灭茬、早春保墙和耕翻后的碎土等作业,也可用作飞机播种后的盖种作业。按耙组的配置形式可分为单列式、双列对
置式和偏置式三种。
钉齿耙:以成组的钢制钉齿为工作部件,用于犁耕后平整地面,破碎地表的土块或板结层,以减少水分蒸发;也可用于覆盖撒播的种子和肥料,以及苗期除草、疏苗等。耙深5〜6厘米。耙齿断面有方形、圆形、椭
圆形、菱形和刀形。刀形耙齿又称刀齿耙。方形、菱形和刀形耙齿有良好的松土、碎土能力。
碾子 碾子主要是指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渣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这种工具在辖区内解放初期很常见。但现在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很少用它了。碾子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等组成。碾盘中心设竖轴,连碾架,架中装碾滚子,多以人推或畜拉,碾盘和碾滚上分别由石匠凿刻着很有
规则的纹理,其目的是增加碾制粮食时的摩擦力,通过碾滚子在碾盘上的滚动达到碾轧加工粮食作物的目的。
由长约70厘米、直径约60厘米的圆柱形碾石它子(也称碾砣或碾滚子)和承载它的直径约170厘米的碾盘构成。碾盘架在石头或土坯等搭成的台子上。为了使碾石它滚动时不从碾盘上掉下来,碾石它以两个轴与围着它的碾架(方木框)连接。碾架外端的延长木作推碾的手柄或绑套牲畜的杆儿,里端与立在碾盘中心的轴杆连接。
碌碡 碌碡又称“碌轴”,农业生产用具,是一种用以碾轧的畜力农具。总体类似圆柱体,中间略大,两端略小,宜于绕着一个中心旋转。用来轧谷物、碾平场地等。
旧时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辖区内大量使用。
一般而言,光有碌礴是不完整的。必须有配套的木框才算完整。碌碡在田里随用随弃,农民收工的时候,只是把木框带回家中即可。
拉碌碡分为人拉、畜拉和拖拉机牵引等。以前在晒谷场用牲畜拉的较多,人拉的较少,基本全部改成拖拉机等机器拉。还有一种方式,把碌礴把拴上一条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拴住一条木棍,一人抱住木棍的末端,其他人推着木棍转,碌碡便绕着一个很大的半径飞速旋转,功率得以提高,可花费的人力也多。这种集体拉碌碡的方式很热闹,喜欢这活的人都是年轻好动的小伙子,他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碌碡却飞快地旋转,他们身上的汗水也不停地挥洒。有时也用畜力拉碌碡,这要给牲畜戴上“笼嘴”(竹蔑子或者铁丝编制的半球形器物),蒙住眼睛,以防牲畜吃粮食。牲畜拉碌碡倒是很轻松,可是走得慢吞吞的,功
率低下。
砘子 砘子,是播种覆土后用来镇轧以利出苗的石制农具,拉砘子就是播种后用砘子把松土压实。
砘子是石头做的,有两种:一种重20斤
左右,和现在的举重杠铃比较相似,不过中间连接的是木头,两边是专门打做的圆石头,每片直径20厘米左右,宽约6厘米,根据播种的楼腿的距离设计碗子的宽度,作用是小麦种播下后,用它来轧实,起保墙的作用;另一种重30斤左右,与比碌轴小一些,形状是中间圆粗,两头圆细,宽度在30厘米左右,它主要是给用犁串的沟或其他工具挑的沟里的盖上一层土的小麦种子通过滚动压实,起保墒作用。砘地时人拉着顺垄走,将耧铧翻暄的地轧实。
铡刀 铡刀由两部分组成,一块中间挖槽的长方形木料(一般是用榆木),一把带有短柄的生铁刀,此刀的刀尖部位插入木槽里固定。铡刀是专
门给牲畜铡饲草的,一人把草平铺到木铡板上,另一人握住刀柄向下用力,草就齐刷刷地被切断了。铡刀属于传统农具,工作原理十分简单,却凝聚了人的智慧,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铡刀最新改良款,主要加长刀柄,演化出刀桥,增加固定条凳、塑料底板。由《三侠五义》里的包公故事引申的有包公三口铡刀,龙头铡刀,专斩皇亲国戚;虎头铡刀,专斩大臣;狗头铡刀,用来斩平头百姓。包公乃历史舞台人物形象,其三口铡刀铡过无数犯罪的权贵,赫赫有名。
粪箕子 农民常用的一种农具。用紫穗槐编成,可运
垃圾、拾粪、背草、割猪菜、割牛草、拾庄稼等。因其主要用途在于拾粪(在过去,农村没有无机化肥时,农民经常背着粪箕拾庄子里的狗、牛、马、驴等家畜排泄的粪便,来作为庄稼的有机肥)。形状似簸箕又似筐子,比簸箕深一些,比筐子浅一点,中间一根提梁,一般是用荆条、白蜡条和棉槐条编成,也有用柳条编的。手艺好的编得细致密实,不大不小,比例匀称,背梁与鼻子梁粗细过度合理,不深不浅,背在身上舒适耐用。那年月,家家户户都有那么一只甚至多只粪箕子。粪箕子的作用: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要种地,先积肥。土地所用的肥料来源基本上除了人畜粪便,再就是家家积攒的一些灰土。除了人为因素外,因为没有足够的肥料,庄稼就长不好,年年粮食不够人吃,能喂得起猪的没有几家,喂养牛马驴骡的就更不用说了,更是少得可怜。于是一年四季背着粪箕子捡拾粪便,就成了庄稼人是否勤俭、是否会过日子的重要标志,随时随地肩背着一只粪箕子,俨然一位勤劳人佩戴的徽章一般,如果哪个出门忘了背上粪箕子或者背上粪箕子里面没有捡拾到多少粪便,是会被人耻笑的。
这项农家极其重要的活计都是捎带着去做的,只要出门,就手背上粪箕子,下地干活,赶集上店,顺便捡拾肥料,如穿衣吃饭一般的习惯。还没长全身量的半大孩子,也学大人模样,背上育拉到小腿肚的粪箕子,长长的粪叉子身后一甩,铁制的叉头搭在粪箕子鼻梁儿下端的筐沿子上,木柄的那一头儿的半截掖在胳肢窝里,老远处一瞅分明就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庄稼汉子了。
锄头 传统的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收获、挖穴、作垄、耕垦、盖土、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业皆可使用,属于万用农具,是农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使用时以两手握柄,做回转冲击运动。
锄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锄刃”,就是用来松土、除草的地方。锄刃形状是扁扁长长的,就像菜刀一样。也有些比较特别的,像是长方形、狭长形、梯形等等。
“柄”是第二部分,是一根圆形木棍,常用硬木制成,用来装在锄刃的后面一个孔内来支撑锄刃,长短从八十厘米到一百六十厘米不等,但长的会比较方便,因为这样农人就不必把腰弯得特别低。锄头利用杠杆原理省力,但工作效程较低。
锄头分为板锄、薅锄、条锄三种。板锄宽20厘米至30厘米左右,高比宽略长。主要用于大面积的浅度挖掘。比如土地的松土翻种。薅锄刀身宽大而锋利,有的略有弧度,呈月牙形。有的没有弧度,刃口平直。其高度小于宽度。较板锄略轻、略薄,有铁柄,用于与长木柄的衔接。主要用于地表的铲掘工作。比如铲除地面的杂草,收拢地面散乱的谷物或沙土等。条锄刀身窄小,用于小面积的深度挖掘,常用于土质坚固的地方,也常用来挖掘埋藏在土壤里的块茎植物木薯、马铃薯、甘薯等。
钉耙 是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翻地农具,曾经是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用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杷,由木把、杷头组成,耙头装有铁齿,农村中的铁匠、木匠都能制作,多用于平地碎土、耙土、耙堆肥、耙草、平整菜园等。翻地时,农民手握木把的一端,把耙举过头先往后,再往前甩,铁齿由于甩劲插入泥土,然后向后拉耙,把土翻
松。虽然随着现代化工具的发明运用,许多传统农具都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铁耙作为农家必备农具之一,现在仍有所使用。
三齿耙 别名:三齿,三齿耙子,三齿子。三齿耙一头是铁制的,一头是木制的。木制部分是用双手前后分开同时握住的把柄,就像我们所拿的铁锹或镢头的后部;铁制部分一头有一个圆环或方孔扣在木制部分上面,或者是个可将木柄一头削尖后插入其中的圆筒鞘,铁制部分的另一侧是三个排列整齐的、比较锋利的、相互相隔一定距离的三个尖齿。
使用时两手一前一后,在前一手用力向下刨,可将较密实的土块儿挖起,亦可将较松散的土壤搂得更疏松。
用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多用于翻地、平地碎土、耙土、耙堆肥、耙草、平整菜园等。翻地时,农民手握木把的一端,把耙举过头先往后,再往前甩,铁齿由于甩劲插入泥土,然后向后拉耙,把土翻松。虽然随着现代化工具的发明运用,许多传统农具都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铁耙作为农家必备农具之一,现在仍有所使用。
镰刀 镰刀俗称割刀,呈月牙状,刀口有斜细锯齿,尾端装木柄,用以收割稻麦。上世纪50年代受苏北、山东大镰刀影响,刀体、刀柄稍有加长,为今收割常用工具之一。
镰刀是农村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
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一般用来收割稻谷,现在一些农村还被广泛使用着。
知识出处
《李大人庄轶事》
出版者:中国书籍出版社
本书分为新村漫游、古村史话、乡风民俗、乡贤名人、地域名吃、旅游链接等六部分,记录了李大人庄的古今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何加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大人庄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犁
相关专题
耠子
相关专题
耧
相关专题
耙
相关专题
碾子
相关专题
碌碡
相关专题
砘子
相关专题
铡刀
相关专题
粪箕子
相关专题
锄头
相关专题
钉耙
相关专题
三齿耙
相关专题
镰刀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