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萧太后运粮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大人庄轶事》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654
颗粒名称: 漫话萧太后运粮河
分类号: F259.29
页数: 5
页码: 052-0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萧太后运粮河是京津冀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千年来影响深远。本文讲述了萧太后的历史背景和运粮河的由来,以及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文章还提到了萧太后运粮河在武清和香河等地的遗迹和传说,以及当地人对萧太后的情结。
关键词: 李大人庄村 萧太后 运粮河

内容

历史上的京津冀地区流传着很多关于辽代萧太后的轶事与传说。一条自辽以来关系北方国计民生的漕河,即民间所谓的萧太后运粮河更是影响巨大、代代相传,至今已历千载。李大人庄村北依然流淌的青龙湾河与辽的萧太后运粮河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但是,这条河自辽以来在正史中鲜有记述。直到明崇祯年间,
  刘侗等所著《帝京景物略》一书中才首有提及:“(白云观)西南五六里为萧太后运粮河,泯然漶灭无问者。”其实,辽以后至元、明,大运河已全面贯通并形成了完整的漕运体系,而辽时仅限于北方的半壁江山,统治者为了向辽南京(今北京西城区一带)提供粮食和物资,因此修凿贯通这条河,京津冀三地的百姓在民间以萧太后来称名这条河并世代相传,足见萧太后作为一名统治者、政治家和传奇人物的良好口碑和巨大的影响力。
  箫太后本名萧绰,小字燕燕。父亲名萧思温,是辽北府宰相。他对自己这个女儿十分看重。果然,燕燕长大后做了皇后、皇太后,协助儿子圣宗抗击宋朝,屡建奇勋。后来。她促成了与宋的“澶渊之盟”,使南北边界出现了近百年相对安定的局面。《辽史》“列传”中有载:
  景宗睿智皇后萧氏,讳绰,小字燕燕,北府宰相思温女,早慧。思温尝观诸女扫地,唯后洁除,喜曰:“此女必成家!”帝即位,选为贵妃。寻册为皇后,生圣宗。
  景宗崩,尊为皇太后,摄国政……后与斜轸、德让参决大政……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习知军政。澶渊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圣宗称辽盛主,后教训为多
  辽自建国后先后设立“五京”:上京(今内蒙古赤峰林东镇)、中京(今内蒙古宁城)、东京(今辽宁辽阳市)、西京(今山西大同市)、南京(今北京市)。为了解决南京的粮食物资供应,辽选择了河海兼运的方式,先从海上把东北一带的粮物运到渤海北塘河口,然后通过内河水路转运,辗转运到南京。这条水路即是民间所称的萧太后运粮河。因地域广及京津冀,有地方称为太后运粮河、萧后运粮河、萧太后河,也有简称为运粮河的,但其意相同。为了保障漕运之需,辽在东京、西京借木材之便设有船坞和造船管理机构,并在南京的香河县设有造船基地。
  辽时的武清境内太子务(又称太子坞)地处洼淀,运粮河又从这里经过,朝廷在这里设置了船坞,开凿运粮河将此地拓广加深,所挖泥土筑成高阜名“凤凰台”,又称“缑岭”,上建行宫别墅和寺庙,下为船坞和层叠的午桥。传箫太后曾亲临此地。明弘治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陕西提学副使、武清卫人孙清有《凤台春晓》一诗述及此事:
  邑南半舍古遗台,闻道当年有凤来。仰止若山临梵宇,高登如阜近僧斋。城边芳草随时长,路侧幽花逐景开。劳筑不知谁创始,一游一豫一舒怀。
  清康熙十年(1671)到武清任知县的广西全州人邓钦祯也有一首《凤台春晓》诗,告诉我们父老传说这里曾有凤来仪,说了这里的别墅、孤城、春楼、缑岭神仙(出家人)和纵横交错在水面上的船坞架桥:
  巍巍台址映春明,父老曾传集凤鸣。一骑晓云穿别墅,半蓑烟雨冷孤城。春楼萧史人何在,缑岭神仙韵自清。来往崎岖缘底事,悠然回首午桥横。
  “凤凰台”世传是因为萧太后的凤驾到过这里,父老相传这里还有一个名字叫“萧驾台”。武清这里南北多有辽的遗迹。像陈嘴的鱼儿里、王庆坨的苇淀,都是辽主捺钵渔猎的地方;黄花店的省抑宫和寺庙,那是辽皇家的宫苑;青坨的辽城,太子务的船坞,都与朝廷的事务相关。包括一些看似普通的村落,以河北屯一镇来说:河北屯,以在萧太后运粮河北岸命名;南、北口哨,因萧太后运粮河流经所设保护漕运的军事哨所命名;洞上三村,是因为此地乃萧太后存粮建囤之所;另外像王马街、前韩口、艾家庄、亢家庄、塔园等均为辽时开拓建村。这里的人多有浓浓的萧太后情结。
  各地的方史研究多为区划所囿,故此各说各话较多。如北京说萧太后运粮河只讲其主流自东南护城河东南流,到通州张家湾入凉水河就算“最终”了。通州则依据清康熙的《通州志》,说饮羊河即萧太后运粮河:“与牧羊台相近,在州城南,俗传苏子卿牧锹处,或云即萧太后运粮河。”另据清人震钧《天咫偶闻》所记,指十里河为萧太后运粮河:“八里庄之西二里,有河名十里河,又名萧太后运粮河。东岸有土城,闉都宛然,土人名萧太后城。”
  辽的海运粮物到达北塘是先经武清而香河,再潞县(通州)而南京(北京)的。河北香河一带大抵把北运河也称作萧太后运粮河的。《香河县志》曾刊载该县宣教寺村北残碑上有这样一首诗:
  避雨入观宣教寺,辽时初刻定光佛。
  夜闻寺北花壶古,萧后遗留镇运河。
  诗只是一般记实,但让我们知道这里原有辽时所塑定光佛,寺北有花壶古迹,那是萧太后留下保佑运粮河平安的镇物。这与武清可谓一脉相承。也难说,香河正是在辽会同年间才刚从武清分出去,此前千载,香河都属于武清,两县本属一家。
  武清的萧太后运粮河在辽时有3条:一条是由南、北洋码头分航,北行柴家铺,经赵家湾、西老口、西护路、南口哨、武洞上、河北屯、八间房、李大人庄、东王庄、良官屯、西王庄入北运河;另一条在鲫鱼淀分航,西行经曹子里、朱家码头、掘河等村从杨村入北运河;第三条是从物村分航,西北行经大南宫、太子务、新庄、吴堤、小海子、东柏等村镇直达南京南海子。由此可知,辽时北运河也成了运粮河的组成部分。
  官方文献清《畿辅通志》对武清境内的青龙湾引河(又名王家务引河,即今青龙湾减河)有记载:“王家务引河,旧名青龙湾引河。《长安客话》:香河县南有大龙湾、小龙湾二水,夏秋始合流,经宝坻县界入七里海。相传辽时海运故道。今王家务引河即因其旧而更张之也。”
  这条青龙湾引河的大致走向曾是辽萧太后运粮河的重要一段,历经辽、金,年久淤平,只存故道。清雍正九年(1731)循旧迹开挖而成。此河北起香河县土门楼闸,流经香河、武清、宝坻、宁河,东南汇入蓟运河,至北塘入海,在武清境内53里,从下伍旗刘皮庄北入境,至崔黄口镇东粮窝村东出境。
  1973年开挖“引青入潮减河”,河流改道入潮白河,较旧时走向发生了改变。
  明、清人的笔记中出现有对当年萧太后运粮河的描绘:“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如果人们了解武清在辽以前地含香河、宝坻、宁河及海河以北的疆域,武清本是水乡泽国、境内的雍奴薮称雄东南数千载,那么对于这里曾经出现的北国江南的胜景,就不会那样莫名惊诧了。

知识出处

李大人庄轶事

《李大人庄轶事》

出版者:中国书籍出版社

本书分为新村漫游、古村史话、乡风民俗、乡贤名人、地域名吃、旅游链接等六部分,记录了李大人庄的古今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大人庄村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凤台春晓
相关作品
香河县志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