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丧葬之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557
颗粒名称:
丧葬之礼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8
页码:
122-1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丧葬礼仪是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包括殓、殡、葬三个阶段,其中殓是指将死者收敛于棺内,殡是指出殡下葬,葬是指埋葬。临终关怀和悼念也是丧葬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仪一直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它代表着对死者的敬意和怀念,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关键词:
南蔡村
丧葬
习俗
内容
丧葬礼仪,是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如果说诞生礼仪是接纳一个人来到社会的话,而丧葬礼仪便是表示一个人经过童年、少年、青年,成家立业,婚嫁生育,抚育儿女,直到终老,人生旅途终止的最后仪式。丧葬,也叫“殡葬”,古代的仪式是先殡后葬。殡,人死后放在棺中,让家人及亲友吊唁,表示敬意。葬,是“藏”的意思,即埋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风俗的变迁,殡与葬的区分己不很严格,但丧葬礼仪却向来为民间所重视。《论语·学而》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孟子也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者可以当大事”。这种“送死重于养生”的观念根深蒂固,“风俗之厚,莫如丧礼。”自古至今,丧礼有一整套礼仪,总体分为殓、殡、葬三个阶段,如果再把临终和葬后的悼念加上,有五大项礼仪。
一、临终
丧葬礼仪可以从老人病危时算起。老人到一定年龄,家人要为其预做棺材,民间称“寿木”或“寿材”。其次是准备寿衣。寿衣的件数讲究穿单不穿双,一般三至七件,分单衣、夹衣、棉衣。老人临终前,要求儿女全在场,一面安慰老人,一面听老人的留言:财产继承、债权债务分配等,就是当今所谓的遗嘱。如果有的儿女未能最后守护身边,是人生的一大遗憾,老人怅然而去,儿女悔之不及。
(一)停尸 老人在临咽气前或刚刚咽气,乘其神志弥留或尚有余温时,家人要为其(男)理发、(女)梳头,洗脸、手、脚,穿寿衣。将老人从炕上移到地下搭好的门板上,民谚说:不能让老人背着炕走,即让老人轻松地走。
老人停止呼吸后,用麻纸盖脸,俗称“谢命”。头前放一张地八仙桌,上面放一盏油灯,俗称“长明灯”,一碗倒头饭,上面插一双筷子。桌前放一个瓦盆,供烧纸用。全家人哭一阵后,分头忙活后事。
(二)报丧解放前各村有土地庙,家人一早哭着带着纸钱去报庙。意思是报告阎王爷,俺家老人到你那报到去了。报庙回来方可以沿街哭嚎,让村里人都知道。回家后,派人到本族各家、亡者的亲朋好友家报丧。告诉人家老人故去的病因、时辰、出殡的日期等。
二、入殓
入殓,又称“棺殓”,将尸体移入棺材里,一般小户人家的棺材用柳木制作,结实、耐潮。有钱的大户人家,用松木制作。再高级一点的用杉木制作,较有名气的是“杉木十三元”,即有十三根杉木排成,底四根、盖三根、两帮各三根。比杉木高一级的是红柏、黄柏。再高级的是楠木。最高级的是皇帝用的茵陈木。
过去富豪之家除棺材外,还要制作“椁木”,即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棺、椁都呈长方体,前宽后窄,前高后低。入殓前,棺木内用松香涂抹,用黄纸裱糊,取“黄金入柜”之意。棺底铺石灰、五色绸、五色线、五枚钱,即在四角和中间各放一枚铜钱,再放少许谷草,意为人生之初落草而生,人亡之后坐草而归。最后铺上黄色的褥子,放上元宝式或公鸡式枕头,亡者口里含一颗珠子,或一小包茶叶,对孝子来说,叫“亲视含殓”。入殓时间多在下午或晚上。抬尸体时,由长子抱头,尸体放稳后,女儿用棉花蘸酒,擦洗亡者面部、眼睛,俗称“开眼光”。亡者生前所爱之物如眼镜、拐杖等可放入棺内,也可放衣物,但不能放毛皮之类,怕来世变成长毛的动物。尸体上面盖白色的布单儿,与底下黄色褥子相对应,叫“铺金盖银”。装殓停当,亲眷们依次到棺前一望,回过头来放声大哭,称举哀。瞻谒遗容完毕,把棺材盖盖上,但要留有缝隙。棺盖上放犁铧片等镇物,取入土开路之意。
随后将倒头时摆的长明灯、倒头饭移到棺材前的八仙桌上,烧纸瓦盆放到桌前地上,供吊唁亲友焚化纸钱。
棺木外边涂黑、红、黄、紫等色,在棺材头部绘牌位,云纹莲台,上书“XXX之灵柩”,棺材大头两侧书“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字;棺材小头若男性亡者绘香鼎,女性亡者绘荷花;两侧绘有“万字不断头”的图案以及松柏、花草、白鹤等,顶盖绘七星图,祝愿亡者驾鹤升天。
三、打墓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农村皆为土葬,坟地选择风水好的地方,即:来龙有势,发脉悠远。《吕氏春秋·节丧篇》中说:“葬浅则狐獾扰之,深则及于水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獾之患水泉之湿。”其意是亡人的尸体不要被狐獾兽类等吞食,也不要被地下水浸腐。认为死去的人与活着的人情气相感,坟地的风水好则神灵安,神灵安则子孙盛,此说虽然牵强,却成为民间选坟打墓坑的理论依据。墓坑挖好后,由亡者亲人看守,须臾不能离开。
农村墓穴大都请风水先生选定,并按辈分排放,子孙埋在老一辈的脚下。此外还有“寄埋”的习俗,如男方健在,媳妇先亡,她的棺材不能进坟地,要暂埋它处,待其男人亡后,才能合葬埋进祖坟。如乞丐、流浪者死于街头巷尾,没人给买棺材,只能用破席头一卷,埋在村外很远的乱葬岗上。
四、搭灵棚
人殓后,棺材不能放在光天化日之下,要请人搭灵棚。一般搭个平顶席棚,穷人家支个青布帐篷。有钱人家搭高大宽敞起脊的灵棚。棚脊扎出兽头,威严肃穆。门口搭素彩牌楼,称灵龛。棚内挂白色、黑色幔帐、挽联。中间摆放棺材,灵前摆放供桌、条案,上放香炉、烛台、倒头饭及各类供品,供桌前面烧纸的瓦盆。两边放陪灵人跪坐的蒲团。昔时,灵棚前有一条白纸黑字的横幅,上书“当大事”。左右是一副竖联:
龙隐海天云万里
鹤归华表月三更
灵棚两侧摆放纸糊的童男、童女、摇钱树、金银斗、牛、马及各种白幡。
五、吊祭
吊祭也叫“吊唁”、“吊孝”,是治丧活动的主要内容,农村一般在出殡当天或头一天,吹鼓手分门吹、细吹。门吹四五个人,主要有唢呐、鼓、钹、镲。在大门口,吊孝的亲友一进门就要吹打;细吹在灵棚前,乐器有唢呐、笙、管子、笛子、云锣等。吊孝人在灵前祭拜时,吹奏曲牌如哭皇天、大悲调等,如老喜丧,可吹戏出、歌曲。有的村镇,亡者的女儿来了,没进街先放悲声。知客要引导家人、门吹去迎供,在村口设祭桌。供品多为整猪、整羊、整鸡、整鸭。其他到灵前吊唁的亲友待祭品摆上供桌,在知客的引导下,男、女宾分开,在灵前焚香、烧纸、跪拜、哭泣。亡者的孝男孝女披麻戴孝跪在棺材两侧陪祭,整个气氛肃穆而有序。
昔时还有“点主”的习俗;所谓主,就是亡者的牌位,也称“灵牌”。牌位上书“显考某公、讳某、某府君之位”。“位”字右上方的一“点”,需请亡者的生前好友,聚精会神,想象死者生前的神态,用朱笔点上一个红点,叫点主,后讹传成“显考某之神主”。变成一个真的“主”字,专点上面的一“点”,这是因为不知道“位”的读音和“主”关系的缘故。后来一般财主家请大和尚、社会名流点主。但做司法官的不能点主,因为他常用朱笔勾决犯人。点主仪式除点主官外,左右还需有坐陪主官二人,孝子脱去孝服,穿素服,在灵前面对灵柩设书案,迎接点主官入座点主。点毕,孝子将“主”捧上供案,家人亲友依次叩头。近代点主的习俗己不存在了。
六、辞灵
辞灵,家人、亲友辞别灵柩之意。各地辞灵时间有别,有的村庄在晚上,有的村庄在半夜。家人要烙材饼,准备一个罐子,用饼盖住罐子,孝子咬去饼的四周,上插一双筷子,再蒙一块红布,用五色线扎好。第二天出殡时,大儿媳抱着,俗称“抱罐儿”,到坟地埋在棺材头前。家人还要包辞灵饺子,先上供,由家族有威望者在灵前念祭文,即亡者的生平事迹,家人、亲友跪着聆听,声泪俱下。念完祭文大哭一场,接着每人吃一两个辞灵饺子,再扫扫棺材,辞灵礼仪就结束了。
部分村庄还有“长材”的习俗。即在辞灵后,把棺材抬起,底下再垫起一块砖或木块,把棺材的位置长高。取“长材”寓意“发财”之意。
七、出殡
出殡,也叫“送葬”、“发引”。当地普遍停灵三至五天,也有七天才出殡的。对死者如停放时间短而埋葬,被看做尸骨未寒而埋,叫“热埋”,其儿女被视为不孝,是大逆不道。因此亡者死后三日五日出殡较多。吊孝和出殡之日,孝子、孝妇、孝男、孝女必须穿戴丧服。过去,丧服分五种,俗称“五服”,分别称“斩缞(cuī)”、“齐维”、“大功”、“小功”、“缚麻”斩缞是五服中最重的孝服,不缉(qī)边,以示无饰,为父母亡时子女所穿,一般是粗白布所制。男孝子头戴麻冠,俗称“孝帽”,女孝子要“下头”,即鬓发长披,辫以纸捻,鞋用白布鞔上。齐缭,即帽、服、鞋都露白茬儿,不缉边,为孙子孙女所穿。大功、小功、缌麻,用细白布缝制。孝子孝妇身穿重孝,不洗脸、不梳头、不施粉黛,以示悲哀至极。民间有“丑孝丑孝,越丑越孝”之谚。近代古礼逐渐简化,除直系子孙外,一般不穿孝服,只戴孝帽,腰系孝带。年龄不超过12岁的孙子要系红布剪的葫芦,孙女要戴扎有红花的白纸箍。其余凡参加葬礼的亲友,只戴一朵白花。
出殡之日,从早到晚,要整整忙乎一天,但是忙而有序,如杂乱无章,则会被人笑话。一大早,吹鼓手赶到,吹打一阵,谓之“报门”。早饭后,举行家祭和族祭。此后,亲友陆续来吊祭,家人和鼓乐手要“迎供”。
(一)送路。午前,要举行“送路”礼仪,顾名思义,送亡灵上西天之路。由亡者的女儿主祭。在知客的号令下女儿端着脸盆,盆内放着毛巾、梳子、镜子等,在人搀扶下哭着走出灵堂,后面是穿孝的亲门近支及亲友相随。前面有两个拖着长长火把(点燃的秫秸把)的人开路,还有扔纸钱的,有举着扎糊艳丽的马车(亡男乘)、牛车(亡女乘)的。在鼓乐、鞭炮声中,鱼贯前行。一般到村西口外的广阔地举行祭典。女儿从牛(马)车中取出灵牌,做洗脸、梳头、照镜子的动作。接着知客喊亲友祭拜,拜完后将牛(马)车焚烧,家人亲友大哭一场。送路礼仪结束。
在送路期间,清来的扛肩儿(抬杠者)吃午饭。众人回来后,包括吹鼓手,在大知客的呼喊声中,依次入席午宴。孝子、孝妇要到各桌前磕头谢拜亲友乡亲。
(二)出堂将棺材抬出灵堂、灵棚之意。是出殡中最隆重的仪式,一般都在午宴后举行。出堂前,知客领着孝子进入停尸的屋子转圈哭喊几声“爸爸”或“妈妈”,俗称“叫魂儿”,据传怕死者的魂灵不跟着灵柩走。知客见抬杠的壮劳力己将棺材捆绑好,高喊一声“出——堂——顿时恸哭之声雷动,同时唢呐高奏,锣鼓齐鸣,鞭炮之声响彻云霄,抬棺材的人迈着细小整齐的步子,稳稳将棺材抬出灵堂。出二门时,因门框狭窄,在棺材两边抬杠的人不能过,需有一个膀大腰圆的壮汉背材头,如果棺材重,还得两个壮汉拴好绳套擦膀背。要求棺材保持平稳,不许歪斜。
棺材抬出大门外,材杠己经绑好,将棺材头朝西(意为向西天)稳稳放到杠上,用粗麻绳绑牢,扣上棺罩。棺罩形体如轿,上边饰葫芦状金顶,四周彩绘帷幔,四角坠以龙凤绸穗,美丽壮观。农村出殡一般请16人抬杠或24人抬杠,大户也有32人、48人的。最多是皇帝出殡,用128人抬杠,可见规模之大。
(三)起驾棺罩起驾前,要举行最后的祭奠礼仪,孝子、孝妇及孝男跪在棺罩前,前边摆着祭桌,香炉,知客高喊:“老少姑爷、外甥、亲朋好友上前行礼啦!“每一个人上前行礼,大知客要上一炷香。此时没有哭声,没有鼓乐响动,一片寂静。祭拜完毕,知客高喊:“还有祭的没有,没祭的下扎啦!”话音未落,木匠举起斧头将棺材盖上未钉下去的一个钉子“咚咚”砸下。知客接着高喊:“起——驾!”棺罩离地而起。跪着的孝女及孝男站起,孝子把烧纸的瓦盆摔破,俗称“摔丧盆”,意为让死者断绝尘缘。孝女们坐上送殡车,顿时,哭声又起。鼓乐、唢呐、鞭炮声震天动地。出殡队伍最前边是两个放炮的年轻人开路,接着是一个抱柳斗的人向空中抛纸钱,后面是举着纸糊的童男童女、牛车、马车、金山、银山等人他们后面是吹鼓手;随后是穿孝袍、举白幡的孝子及同族的亲门近支。边走边哭,很是悲壮。再后面是棺罩,棺罩后面是送殡的大车,女眷们坐在车上哭嚎。无论冬夏,长媳均用白布蒙头。
送殡队伍缓缓行进到十字路口,往往被围观者拦住,要求听戏乐班吹奏小曲、戏出,看打云锣者亮出绝活儿。此时棺罩撂地,孝子们转过身来跪在棺罩前。实际上,此时村民们己把吹鼓手演奏,当成一次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了。
(四)埋葬 棺罩抬出村外,亲朋好友止步,孝子们向众人“谢孝”。棺罩卸下,家人和至亲携带祭品、纸扎等,随棺材前往坟地。早有风水先生和看守墓坑的人在那等候。墓坑里要铺五色麻,横三竖四;要撒五谷,保佑子孙有粮吃有衣穿。墓坑四角要放四个苹果、四枚硬币,寓意是老人平安入土,到西天有钱花。棺材下葬时,风水先生用罗盘调整好方向,棺材方可徐徐下落。埋葬时,亲人们要抓把土抛入坑内。待人们把坟头埋好,孝子将举的主幡插在坟尖上,再用孝袍兜一锹黄土回家,俗称“财”。走路时不许回头,到家门口要迈火堆,进屋把黄土放到炕席底下。至此,殡葬结束。
八、葬后
葬后礼仪包括服三、尽七、周年等。
服三俗称三天圆坟。亡者埋葬的第三天,家人(长子)起大早到墓地把坟头堆圆踏实,称圆坟。再祭奠一番。
尽七也叫“斋七”。葬后第七天,家人要到坟地祭奠一次,以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五七”。每“七”意为让亡者的灵魂回家一次省亲,家人要烧各种颜色的纸花。“尽七”完毕,丧葬礼仪全部结束。
六十日葬后的六十天是一次较隆重的礼仪。主人邀请糊匠扎船,迷信说法,亡魂在去西天极乐世界的路上,要过通天河,必须备船。故有烧船的习俗。
周年老人去世一年叫“周年”。亲朋好友要聚在一起祭奠亡灵,民间俗称“脱服”、“除孝”。这是对死者的最后一次祭奠,从此,子女不再守孝。此后,一家人生活转入正常。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本书记录了运河古镇南蔡村的方方面面,具体介绍了其自然与人文风貌古镇史迹、村落趣闻、民俗轶事、掌故传说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南蔡村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南蔡村镇停尸习俗
相关专题
南蔡村镇报丧习俗
相关专题
南蔡村镇入殓习俗
相关专题
南蔡村镇打墓坑习俗
相关专题
南蔡村镇搭灵棚习俗
相关专题
南蔡村镇吊祭习俗
相关专题
南蔡村镇辞灵习俗
相关专题
南蔡村镇出殡习俗
相关专题
南蔡村镇送路习俗
相关专题
南蔡村镇出堂习俗
相关专题
南蔡村镇起驾习俗
相关专题
南蔡村镇埋葬习俗
相关专题
南蔡村镇服三习俗
相关专题
南蔡村镇尽七习俗
相关专题
南蔡村镇六十日习俗
相关专题
南蔡村镇周年习俗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