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诗意蔡村的漕运与沉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532
颗粒名称:
诗意蔡村的漕运与沉船
分类号:
U674.1
页数:
2
页码:
58-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章宗完颜璟在泰和五年改凿运渠,从天津三岔河口转入潞水,溯流而上至通州,实现了潞水通漕,并命名为天津河。此后,金、元、明、清四代运河漕运发达,带动了沿河村镇的繁荣。蔡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码头。
关键词:
蔡村
漕运
沉船
内容
金章宗完颜璟泰和五年(1205)改凿运渠,从今天津三岔河口转入潞水,溯流而上至通州,实行了潞水通漕,并命名为天津河,这条河有了北运河当初的样子。所以,金及以后的元、明、清三代,运河漕运发达,带动了沿河村镇的兴旺繁荣。蔡村就是在漕运兴旺中兴起的重要码头之一。
金代诗人杨云翼在《蔡村道中》一诗中写道:“水连深竹竹连沙,村落萧萧已暮鸦。行尽画图三十里,青山影里见人家。”诗里反映了当初蔡村的几个情况:一是“天津河”即北运河己然通航,诗人北行(因为他看到了“青山影”即北面的燕山)三十里,起点应还在杨村以南了;二是蔡村一带村庄之美,“水连深竹竹连沙”,两岸有翠竹、有沙滩,“画图三十里”,自然之美今天难得一见:三是金时的蔡村还不是十分繁盛,村落萧萧,人家隐隐,一片自然景象,表明漕运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到了元代,就有了“直沽洋里海船来”至杨村驿经蔡村奔京师的“百里维舟”(元·傅若金《杨村》),有“前望同舟远不分,打头风急御河浑”的舟行络绎的感叹(元·马臻《舟次杨村》诗)。明代的诗人李杰有《过蔡村》诗,其中有“蒙蒙细雨来帆重,漠漠平芜去鸟低”的描述,就是说蔡村这里往来船只己经很多了;同样是明朝的庄昶在《蔡村》一诗中也有“万里小舟连夜发”、“浅深雨乱移篙地”的记载。“移篙地”说明这里己成为停船休憩之地的码头了。到了清代“帆影隐隐绕堤行”(清·杨葆光《蔡村道中》),那似乎就是帆樯如林、络绎不绝的壮景了。
通州至蔡村的北运河道高低差距很大,古人称之为“势若建瓴”。通州之北海拔不下40米,蔡村东北部海拔为8米,至东南部海拔仅为5米,夏秋水涨,其势汹涌,行舟不易。蔡村之地水多弯转,水势尚为平缓,但也未能避免漕船翻覆。武清境内北运河段己发现沉船七处之多,且皆发生在元代,或者与其船多河窄和漕运航行规则尚不完备等情形有关。
蔡村镇境内发现有一艘沉船在聂官屯村东。聂官屯村又称聂嘴,地处河湾,曾作为一处停船避让歇靠的码头。这一处遗址是上世纪60年代发现的,位于北运河东岸。沉船木质,长度约8米,距地表深2米,出土有部分船板、船钉和元代白釉露胎瓷碗残片。船体仍埋藏于原地。船的体量不大。如果作为驳船也只能装运一些小体量的营生。这样的船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舴艋”,除了打渔还可供游人观览之用。明代的林光在“花朝”(农历二月初二。一说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这一天乘船观赏了蔡村初春之景:
尽日风尘里,花朝不见花。
轻烟穿舴艋,长薄散乌鸦。
砚拂冰还冻,春催柳渐芽。
前村是何处,荒落几人家。
这首《二月二日蔡村船中》“轻烟穿舴艋,长薄散乌鸦”之句的“舴艋”应该指的就是此类小船。发生沉船事件,固然是大不幸,然“沉舟侧畔千帆过”,即便经历人生磨难与挫折,也不能阻挡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本书记录了运河古镇南蔡村的方方面面,具体介绍了其自然与人文风貌古镇史迹、村落趣闻、民俗轶事、掌故传说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完颜璟
相关人物
杨云翼
相关人物
傅若金
相关人物
李杰
相关人物
杨葆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聂官屯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