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十三陵地下玄宫中的武清自城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531
颗粒名称:
十三陵地下玄宫中的武清自城砖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
页码:
56-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南麓,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且埋葬最多皇帝的墓葬群。十三陵的建造历时200余年,最著名的是长陵和定陵。陵园中的巨石和地下宫殿仍然展现出辉煌与壮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的精髓。白城砖是陵墓建造中使用最多的材料,产自山东的临清。
关键词:
十三陵
地下玄宫
自城砖
内容
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南麓的明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中,从永乐七年(1409年)营造的长陵到清顺治初年的思陵,时间跨度长达200余年。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长陵和定陵。
400年后的今天,人们走进这座陵园,所得到的第一感觉依然是它的辉煌与壮丽。面对一块块雕刻精美的巨石和华丽壮观的地下宫殿,感慨之余,不免对当初的建造者有如此精湛的技艺而感到惊诧。因为它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与艺术之精髓,这是中华建筑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而武清的白城砖在这座瑰丽的古墓葬群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明朝的历代皇帝都大兴土木,兴建工程浩大的陵墓,十三陵即为代表之作。明朝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在此,故称十三陵。十三陵每一座陵墓的修建都要花费十多年时间,役使几十万军士和民工,耗银千万两。兴建这些陵墓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城砖、巨石、楠木和琉璃制品。由于陵墓规模宏大,工艺要求十分精细,所以对建筑材料的选验就显得格外严格。而用料最多的当属城砖,其产地主要是山东的临清。明万历年间,有人上奏说:“今武清地方土脉坚胶不异临清。去京仅一百三十余里,较临清近二千余里,一改兴作,不但粮船,民船不苦烦劳,抑且为国节省,有生财之效。”经工部核议,皇帝准奏,武清蔡村始烧制城砖,每年30万块。
北运河处在燕山山前平原,地势北高南低,落差大,水流湍急。为了便于航行,人们想出了使河道弯曲的办法,加长河道,缩小坡度,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三弯抵一闸”,从中闪耀着我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精神。
蔡村地处运河畔回转弯曲的地方,运河水夹带的泥沙,厚厚地淤积在水流相对平缓的河道中,变得质纯无沙,细腻无性,是烧砖的理想材料。烧制城砖的工艺是很复杂的,将泥土挖出晾晒,然后经过浆泡、过滤、摔打、制坯等各种工序才烧制成砖。这种砖长0.49米,宽0.24米,厚0.12米,重24公斤,抗压系数大,质量极高。为了便于检查,每块砖上都打有窑户、匠人、年月等标记,查验不合格者,便知出自何窑何人之手。因为砖色灰白,故称白城砖。据传,南蔡村镇内的砖厂村建立,就与当年地方村民为朝廷烧制砖有关。
明万历二年(1574年),此时虽然没有大的工程项目,但己开始谕令临清,以南蔡村砖厂村为主的武清各窑,每年为皇家烧制白城砖120万块。自定陵动工后,两地的烧造数量有大幅度增加。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本书记录了运河古镇南蔡村的方方面面,具体介绍了其自然与人文风貌古镇史迹、村落趣闻、民俗轶事、掌故传说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蔡村镇
相关地名
南蔡村镇
相关地名
砖厂村
相关地名
南蔡村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