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大运河与南蔡村的不解之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524
颗粒名称:
大运河与南蔡村的不解之缘
分类号:
K922.1
页数:
4
页码:
037-0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水利和交通枢纽,南蔡村等沿河村庄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南蔡村历史悠久,自元代以来一直是武清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也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码头之一。南蔡村附近的文化遗产丰富,包括大良塔、小良锥等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
关键词:
南蔡村镇
大运河
内容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跨越5省2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一路穿越黄河、淮河与长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传奇佳话无数。
北运河是大运河北段的统称,主要流经北京通州、天津武清、北辰、河北廊坊,全长120公里,其中武清段长62.3公里,纵贯武清6个镇76个村庄。流传于武清的运河传说,不仅数最多,而且多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有关,别具特色,别有风味,是我们研究开发和利用运河文化的重要参考。
据记载,在大运河最为繁荣、漕运最为发达时期,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为此运河两岸古镇曾有数个接运漕粮的重要码头,除了河西务、杨村外,南蔡村也是其中之一。南蔡村位于北运河畔,其南距杨村12公里,距天津市区40公里,北距北京市区60公里。这里还曾是一个重要的铺站,由北京至天津的驿路穿村而过,使之成为武清境内五铺之一。由此,南蔡村以“运河人”自居。对于运河昔日的辉煌,这里的人们总会兴致勃勃,那份自豪、优越之感,溢于言表。
南蔡村历史悠久。2003年,考古人员在韩营村发现了五座古汉墓,出土古燕国尖首刀币和绳纹砖等文物。这足以说明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南蔡村已经有人聚居,并且从事着较为成熟的经济活动。
南蔡村的真正形成和发展,还要归功于我国古代的一个著名的民族—契丹族。公元907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起大辽王朝,北方的大片土地逐渐被纳入其版图之内。936年,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族,两年后辽太宗耶律德光把幽州(北京)升为辽朝的陪都,改称“南京”,武清县地域为南京析津府所辖。
契丹族是来自东北的游牧民族,追逐水草而居,大批契丹人涌入武清后,聚集在河流洼淀水草丰盛的地方。当时的南蔡村正位于元代开通的溜河(即北运河)岸边,潞河流至河西务东南入浮鸡淀,再曲折南行到南蔡村、杨村,加之东有龙湾河,南有龙凤河,使得南蔡村成为一个水草丰盛的水网地带,因此南蔡村成为契丹人在武清的首选之地。从南蔡村附近的村名传递的信息,也可以看出当时契丹人逐水草而居的情况。比如羊坊、马庄、马棚洼等,都能够让人联想起古人挥鞭放牧的景象。
在辽、宋和平共处的百余年间,辽统治者推行了“因俗而治”、“学唐比宋”的政策。契丹人尊重汉文化,崇拜佛教,在南蔡村附近修建了许多寺庙,留下了大良塔、小良锥(石经幢)、姑姑寺(东崔庄的普照寺)、铁棒棰(敬神的器具)等历史遗迹。契丹人向汉人学农耕、纺织、礼仪,汉人则向契丹人学渔猎、骑射,还学习他们饲养牛羊、穿短衣短裤等。契丹人在游牧的过程中,习惯追逐太阳升起的地方。定居以后,仍然保持了这样的习惯,将房子和院落建成坐西朝东的格局。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南蔡村见到如此格局的民居。随着聚落的逐渐扩大,渐渐形成村庄。后有军队屯田,蔡姓官员驻此,更名蔡君厂,俗称蔡村。
金取代辽后,于泰和四年(1204年)疏浚从通州到天津三岔口潞河,时称天津河,蔡村成为天津河西岸的大码头。漕船、民船把蔡村盛产的蔬菜、杂粮运往金朝的首都中都(今北京),供应朝廷之所需,被誉为“大菜场”。成队的漕船把黄淮地区的粮米源源不断运进京城,一部分在沿岸州县抛售。武清的杨村、蔡村、粜粮务、河西务均设粮食交易市场及商品集散地,南蔡村的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
元朝统一中国后,元世祖忽必烈决议开通京杭(从北京至杭州)大运河。将金代的天津河段裁直,由香河县孙家务直开到河西务,裁掉入浮鸡淀向东南拐的大弯,直穿蔡村、杨村到天津三岔口。蔡村自此被分成了南蔡村、北蔡村,不过,北蔡村、南蔡村大码头的位置没有变,反而更繁荣了。每逢夏秋水旺时节,帆樯遮空、舳舻蔽水,有“半天下之财富悉经此路而进”之说。蔡村及沿河村庄生产的各类蔬菜出了名,每年夏秋两季各类新鲜蔬菜于水路、陆路源源不断运往京城,供宫廷高官食用。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一方面继续沿用元朝做法,大力疏浚大运河,顺畅南北漕运,蔡村一带成为运河上重要的节点,至今尚有许多村名记录着运河昔日的文明,比如郭官屯、卞官屯、聂官屯的村名由来是明军在此屯田垦荒,而砖厂、大白厂、小白厂则是因在此地烧制或转存砖瓦、建筑材料而立村。另一方面,朱棣为充实京东地面,推广移民政策,强令河南、山东、山西及江南百姓迁移到此地定居,使人口倍增,种养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今南蔡村镇辖区内的40几个村落,大体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后因海上倭寇猖獗,朝廷罢海运,开河运,依漕为命,京杭大运河成了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蔡村作为装卸码头的作用更为突出。蔡村的土质适合烧制宫廷建筑所需的“金砖”,至今砖厂村北有窑地遗址,皇城、十三陵有“武清烧制”的“金砖”。
清王朝仍坚持拓展运河漕运,到康熙、乾隆年间,随着漕运的发展,蔡村逐渐成为“驿路通畿甸,敖仓俯漕河”的经由之地,在运河沿岸城镇地位十分显要。商业日渐发达,商民攒集,舟航辐辏,每天近百条运粮船从此通过,有数不清的达官显贵、才子佳人或乘船直下江南,或回京述职谋官。一时财聚南北,货通四海,令人神往。这里也是康熙、乾隆两帝历次巡游江南的必经之地。有史料记载,清康熙皇帝曾到北蔡村、三里浅巡视。清康熙三十二年,举人(后赐进士、翰林院做编修)查慎行乘船路过蔡村,夜宿杨村,诗兴大发,他写道:“土层依沙堡,民屯半属官。树从王浦密,河自蔡村宽。鸥外新芦壮,犁头旧麦攒。蒲沟行未到,月黑夜漫漫。”由此诗可以看到运河南蔡村段土质肥沃,树木丛密,河面宽广,芦苇和麦田丰收的景象。
回顾蔡村的历史,可以发现自元至清,蔡村一直是贯通南北的水陆交通要冲、商业重镇,商贾云集。到了清朝后期,随着海运的兴起,运河漕运才逐渐衰落下来。民国初年运河漕运尤为萧条了,但到1921年以后,随着京津公路的建成,蔡村作为京津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又重新凸显出来,南、北蔡村分别成为南、北蔡村乡的乡治所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80至90年代,南蔡村(以张辛庄为主)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西瓜育种基地。1989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集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拓创新,南蔡村镇己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之乡、经济强镇,成为镶嵌在京津走廊上的一颗“中国乡镇之星”。1995年,南蔡村撤乡建镇,2001年将北蔡村乡并入其中。2012年南蔡村镇被列为天津市第五批示范镇。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本书记录了运河古镇南蔡村的方方面面,具体介绍了其自然与人文风貌古镇史迹、村落趣闻、民俗轶事、掌故传说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忽必烈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蔡村镇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通州区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北辰区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廊坊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契丹族
相关专题
相关实物
京杭大运河
相关实物
北运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