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京剧名流聚杭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439
颗粒名称: 十三、京剧名流聚杭城
分类号: J821
页数: 2
页码: 227-228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杭州出现了茶园戏台,京剧艺术也在此与外来文化、腐朽文化展开了竞争。谭鑫培和汪笑侬等著名演员在茶园戏楼演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盖叫天是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以短打武生为主,注重造型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活武松”。
关键词: 杭州 京剧 传统文化

内容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杭城拱宸桥边,出现了一些内建戏台的茶园。戏台建在茶园正中,一般高2.8米、阔10米、进深12米,台下是观众大厅,可容百人。两边有包厢,一个包厢容10人。还设楼上包厢,为贵宾雅座。这种布局即杭城最初的剧院。当时的阳春茶园、天仙茶园、荣华茶园被誉为杭州的三大茶园,以后又出现醒狮台茶楼、丽春戏院和丹桂茶园等。
  日本人在此开设通商口岸,为使日租界和公共通商场所繁荣起来,日本人想尽一切办法,在建茶楼、大药房、报社的同时,兴办烟馆、戏馆、妓馆、赌馆、茶馆、菜馆。仅妓馆就有二百户之多,很快发展成畸形繁华的商业区。中国有志之士在跟日、英等外商进行经济竞争的同时,文化上也发生了碰撞。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杭城与外来文化、腐朽文化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诸多名伶到茶园戏楼演出,在竞争中,涌现一批著名演员。
  谭鑫培(1847~1917年),原名金福,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幼年随父进北京,父演老旦,有“叫天子”之称,故谭鑫培艺名称“小叫天”。他幼年在金奎科班习艺,后参加程长庚主持的三庆班习武生兼武丑。程长庚去世后,他自行组班,改演老生,对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有所革新,一改过去老生的黄钟大吕、圆宏庄重的特色,创造出注重韵味、一波三折、细腻委婉的唱腔。以湖广音读中州韵的方法,统一了京剧字音的标准。在做功上注重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他精心修改了一些剧本,使剧情更加紧凑集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谭派。
  谭鑫培是中国京剧的创始人之一,经他加工演出的剧目以《李陵碑》《秦琼卖马》《空城计》《定军山》《战太平》等最著名。有《谭鑫培唱腔集》编辑出版。
  汪笑侬(1858~1918年),名僢,一名德克津,满族人。曾任河南太康县令,因秉性刚正,被弹劾罢职,转而投身戏曲界。曾专访谭鑫培、孙菊仙等知名老生。后自励奋发,勤学苦练,终于登上舞台,遂改名汪笑侬。他长期在杭州、上海舞台演老生。自成一派,也称“汪派”。他目睹清王朝腐败,出于义愤,自编新戏抒发感怀。如《瓜种蓝田》《党人碑》《博浪椎》《哭祖庙》《骂阎罗》等,都有一定的进步思想。每当他吟诵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就义前吟的两句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时,就叹道:“他自仰天笑,我却长歌当哭”。辛亥革命后,汪笑侬赴天津主持“戏剧改良社”工作。其间潜心撰写戏曲理论,后出版《汪笑侬戏曲集》。
  盖叫天(1888~1971年),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张英杰,号燕南,直隶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人。幼年入天津隆庆和科班,习武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三岁的张英杰赴杭州在拱宸桥头的天仙戏院拜谭鑫培为师,十四岁登台演出《天水关》《翠屏山》《十八扯》等剧目。老生、武生、老旦、花旦等角色皆能演,很快走红。倒嗓之后,表演武生,较长时间在杭州、上海一带献艺。他勤学苦练,曾断臂折腿而坚持不懈。表演以短打武生为主,注重造型美,讲究表演人物神情气质,武戏文唱,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人称“盖派”。他演“武松”,观众称赞他“活武松”。他演《十字坡》《快活林》《三岔口》等剧目,有“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之誉。“文革”,盖叫天惨遭迫害致死,人们将这两句赞誉的对联,刻在他墓道口的石柱上。
  盖叫天生前曾任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省分会主席。其代表作曾先后拍摄成《盖叫天的舞台艺术》《武松》等影片,有艺术记录《粉墨春秋》出版。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大运河史话卷二》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人物

谭鑫培
相关人物
程长庚
相关人物
汪笑侬
相关人物
孙菊仙
相关人物
谭嗣同
相关人物
张英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