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北京——京剧发祥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427
颗粒名称:
一、北京——京剧发祥地
分类号:
J821
页数:
2
页码:
208-20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朝康乾盛世期间,大运河沿岸的扬州和北京形成了南北两大戏剧中心,众多剧种荟萃,雅部和花部争胜。乾隆皇帝让花部和雅部都到京城演出,经过三次较量后,徽剧占据了京城戏剧舞台,形成了皮黄戏独尊剧坛的局面,发展成为京剧。程长庚被尊为京剧的开山祖师。清朝末年,北京皮黄班去上海演出,被称为京调,民国后正式称为“京剧”。
关键词:
北京市
京剧发祥地
传统文化
内容
清朝康乾盛世的一百多年间,大运河漕运畅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间文化活动随之兴盛。地方戏兴起于民间,流行于村镇,逐渐扩展至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当时扬州和北京已形成了南北两大戏剧中心,众多剧种荟萃,出现了竞争,突出表现为雅部和花部的争胜局面。所谓雅部就是以昆曲为主的正统戏;花部是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等地方戏。清廷采取种种措施,保护昆曲的正统地位,限制花部的演出。可是观众爱听高亢的弋阳腔、皮簧腔、乱弹腔,竞争持续了近百年。喜爱戏剧开明豁达的乾隆皇帝让花部、雅部都到京城演出,君臣同看,决定舍取。前后有三次大的较量。
第一次是乾隆初年,由弋阳腔演变的京腔(又称高腔)与昆曲的抗衡,出现了京腔“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极盛局面:第二次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著名秦腔演员魏长生演出秦腔,盛极一时,使昆曲相形见绌;第三次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著名演员高朗亭率三庆班进京演出,为乾隆祝寿,与正统昆曲唱对台。徽剧戏班的演出,受到上自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徽剧占据了京城的戏剧舞台。道光年间,来自湖北的汉剧艺人加入徽班演出。
徽班吸收了京城秦腔剧目和演员,把西皮调、二簧腔相结合,形成徽秦合流,产生了皮黄戏。北京形成了皮黄戏独尊剧坛、风行一时的局面,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日臻完善,发展成为唱腔优美、行当齐全、化妆考究、表演规范的艺术体系,出现了同光十三绝。当时最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程长庚、谭鑫培。程长庚把徽剧、汉剧、昆曲等多种声腔熔为一炉,为京剧艺术奠定了基础,被尊为京剧的开山祖师。
京剧是集戏曲艺术之大成的剧种,具有多种声腔,囊括了二黄、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昆腔、高腔、秦腔等及各种民间小调。
清朝末年,北京皮黄班去上海演出,唱腔悦耳动听,被上海人称为京调。民国后,上海舞台均为京班占据,遂正式称为“京剧”。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人物
魏长生
相关人物
高朗亭
相关人物
程长庚
相关人物
谭鑫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