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高僧隐居的慈云古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404
颗粒名称: 八、高僧隐居的慈云古刹
分类号: B947
页数: 2
页码: 178-1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云古刹是一处高僧隐居的佛教寺庙,建筑宏伟,历史悠久,曾是清朝皇帝赐予荣誉的大觉禅师玉琳的修行地。
关键词: 慈云古刹 佛教 玉琳禅师

内容

慈云古刹坐落在淮阴市区旧城东门外,据《淮阴风土记》载,该寺“宫殿盘郁,楼阁飞琼”“清江六大寺,无出其上者”。
  慈云寺占地约一点六万平方米,山门前影壁上大书“蔽邪扶正”四字。正门左右两侧分别为“春霭慈云”坊、“泽溥万方”坊。门有三道,进出各依其制。门内有钟、鼓二楼。殿院前后五进,依次为金刚殿、大雄宝殿、藏经殿、后殿。祀奉金刚、韦驮、弥勒、释迦牟尼。两厢是观音殿和十八罗汉殿。大雄宝殿有乾隆钦赐匾额“惠照常园”。
  慈云寺原为慈云庵,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05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笃信佛教的顺治皇帝召名僧玉琳进京,对之“慰劳优渥①”,送居万善殿,不时屈驾前往“临访道要”。玉琳和尚出语敏捷,善于应付,很得皇帝欢心,特赐号“大觉禅师”,后又晋封“大觉普济能仁禅师”。玉琳曾受命在京师阜成门外慈云寺为一千五百名和尚讲经说法,并曾领大弟子给皇上做佛事七昼夜,极备荣宠。但这位高僧不乏自知之明,正值声誉日隆之时,急流勇退,辞归山林,更得朝野尊崇。评价他,“于荣利无毫发矜重”,“如野鹤孤云,无所留碍”,康熙十四年(1675年),玉琳国师62岁时,南游,止于大运河畔的淮阴慈云庵,不久趺坐而逝。雍正十三年(1735年),皇上拨专款将慈云庵扩建成“慈云禅寺”。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寺后建有“能仁国师塔”。
  玉琳和尚俗名杨通琇,著有《大觉普济能仁琇国师语录》七卷。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大运河史话卷二》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