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八、水下泗州城、明祖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375
颗粒名称:
八、水下泗州城、明祖陵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
页码:
141-14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泗州城建于北周时期,是中原之咽喉和南北之要冲,明代时两城区合并为一。城内有禹王台、回澜阁等景点和普照王寺等名刹,吸引了朝廷要员、文人墨客前来。明祖陵是明代第一陵,位于泗州城北十三里处,但因黄河改道和人为因素被淹没于洪泽湖中,成为水下城市。新中国成立后,明祖陵被发现并重见天日,而泗州城仍埋于水下,是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
关键词:
泗州城
明祖陵
名胜古迹
内容
泗州城建于北周(557~584年),地处汴河入淮河的交汇口。汴河是连接黄河与淮河的运河,为中原之咽喉,南北之要冲。金朝与南宋对峙时期,为通使之道,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漕运日益兴旺,泗州城随之繁荣起来。宋代,在泗州城所依傍的汴河对岸又建了一座新城,规模逐渐超过老城。明代,两城之间的城墙拆开,在汴河上架起了宽阔的悬桥,两城区合二为一。城垣周长4.5公里,城墙高7.9米,城门五座。为了防洪,每座城门外建一座月城,唯南门外建两座。城门和月城就像双闸门的套闸,城外发大水时,先堵住月门,行人从月城堤上出入。
宋代漕粮在泗州中转,成群结队的船只在城下停泊,“官舻客艑满淮汴,车驰马骤无间时”;城内有禹王台、回澜阁等泗州十景,全国五大名刹之一的普照王寺,高约百米的僧伽塔……吸引了朝廷要员、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称僧伽塔“苍云蔽天竹色净,暖日扑地花气繁”。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赞回澜阁“澹涓涓,玉宇清闲。望长桥,灯火乱”。到了明代,泗州城内更是船舶如流,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片繁荣景象。
泗州城北十三里处,有周长十里的明代第一陵——明祖陵。明廷为保护皇家的风水宝地,屡次加高洪泽湖大堤,人为地提高了湖中的水位。后黄河改道,夺了淮河流经泗州城的河道,大量泥沙淤积,排泄不畅,河水四溢,造成河湖连成一片,泗州城被湖水淹没。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全城被泥沙淤埋,成了一座“水下城市”。同时沦入湖底的还有明祖陵。泗州城在逐渐被淤埋的十六年中,地方州官在城楼上办公达十一年之久。
水下的泗州城,与因火山爆发而被埋入地下的意大利庞贝城相似,故被考古学家称为“中国的庞贝城”。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工作者发现了被洪泽湖淹没近三百年的泗洲城和明祖陵。1978年,筑防洪大堤时,把明祖陵从湖中隔出,石雕和万岁山坟茔露出水面,重见天日。泗州城仍埋于水下,是有待开发的宝贵的旅游资源。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