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郑和航海下西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325
颗粒名称:
二、郑和航海下西洋
分类号:
K248.105
页数:
2
页码:
55-5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漕运的发展促进了中国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明朝时期,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与各国进行贸易和友好往来,扬威四海,形成万国来朝的盛况。他的航行路线最远到达东非和阿拉伯半岛,是当时海上最大的船队,比欧洲的哥伦布和麦哲伦早很多年。郑和的航海对中国和亚洲国家的交往有着重要贡献。
关键词:
漕运
郑和
西洋
内容
漕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全国造船业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早在宋徽宗年间,就造出了四十多丈长的大船,称“神舟”,载着两万余石(相当于一千二百多吨)粮米赴高丽国赈济灾民,高丽人“倾国耸观”,“欢呼嘉叹”。
到元朝时期,造船业更为发达,航海技术有了更大提高,为明朝郑和航海打下了基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三个月(1403年),即命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与各国进行贸易,相互友好往来,达到扬威四海的目的,形成万国来朝的盛况,在国内臣民的心目中留下英主临朝的印象;另一个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在靖难中逃亡的建文皇帝。
郑和(1371~1435年),原名马三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十二岁时被明军掳出云南,后被安置到燕王府中,侍奉燕王。在燕王与其侄朱允炆争夺皇位的战役中,随燕王“出入战阵”,“多建奇功”,得到赏识,燕王赐姓“郑”,改名“和”,并提升为太监。郑和笃信佛教,受菩萨戒,法名“福善”。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由是称为“三宝(保)太监”。
郑和接受皇命,自1403年始,先后七次出使西洋,航行十万余里。他先后到过东南亚、南亚、中东,最远到达东非的卜喇哇(今索马里)与阿拉伯半岛的天方(今麦加城),共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率领的船队,大船一百艘,小船二百艘。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合142米多,阔十八丈合57米多,九桅十二帆,需二三百人驾驶。船队共有两万七千人,这是当时海上最大的船队。航船已使用精密的罗盘,绘制航海图。郑和航海图上指示的道路以文莱为界限,分东洋指针、西洋指针,这就是“东洋”“西洋”的来历。西洋是指今天的南洋群岛及印度洋一带。如此规模和航海技术,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郑和比哥伦布航海早八十九年,比麦哲伦航海早一百七十六年。
郑和所率庞大的船队满载丝绸、瓷器、茶叶、铁器、金银和铜钱,用来换取各地的象牙、香料、药材、染料等特产。因船载宝物,故称宝船。郑和所到之处,均能与人为善,平等交易,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如到占城,国王骑着大象,率领臣民,奏着鼓乐出迎,气氛隆重而友好。郑和向各国宣扬大明皇帝的威德,并尊重当地的民俗习惯,表示愿意与各国保持友好关系,进行贸易往来。很多国家的国王、酋长派王室成员及使节随郑和船队来中国访问。
文莱国王亲率王后、弟、妹、子女以及陪臣一百五十多人来到明都南京,受到永乐皇帝的盛情款待。后来文莱国王身染重病,希望死后葬于中国,永乐皇帝恩准安葬南京。其墓今日犹存,这是中国与文莱友好历史的见证。仅在永乐二十一年间,即郑和六下西洋后,各国使臣与商旅来到南京人数最多的一次达一千二百人。郑和下西洋,大大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的随从、助手撰写了多部著述,记载了航海详情,丰富了中国的航海史、地理学,也成了今天研究六百年前中国与亚洲国家交往的重要文献。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