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兴利除害劝课农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295
颗粒名称: 二、兴利除害劝课农桑
分类号: K241
页数: 1
页码: 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隋炀帝重视运河修整和农业发展,鼓励种田、植桑、养蚕,巡查施工河段,沿岸栽种柳树,促进了生产和人口增长。
关键词: 隋炀帝 大运河 农业

内容

治国先治水,这是历代有作为君王的共识。隋炀帝继位之初,效仿父皇,重视对运河的修整,到各地观察民风,奖励百姓种田、植桑、养蚕。为修治大运河,他同水利专家宇文恺全面规划运河的走向、线路,驾临施工河段,视察开河、筑堤、垒塘、砌堰等工程。他曾到黄河以北的永济渠巡视,故本段运河又称“御河”。他诏令河岸及堤坡上栽种柳树,经常沿河视察,地方官员积极组织百姓“献柳”活动。对栽柳多的百姓给予奖励,封柳树姓“杨”,故后人有“杨柳”之称。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隋堤柳》一诗中咏道: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
  隋炀帝在诏令开凿大运河的同时,还令地方官员疏浚治理地域性河道,他认为,人工河道是最先进、最便捷、最安全的交通设施。便于发展生产,改善百姓生活。此后全国人口逐年猛增。隋朝末年已达四千多万,比南北朝时的两千万增加了一倍。隋朝灭亡前,国都粮米满仓,布帛山积;洛阳被围困时,人们以布帛作柴,用绢代绳汲水。直到唐王朝建立后,城里所存的粮米、布帛尚足够朝廷支用二十年。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大运河史话卷二》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人物

白居易
相关人物
宇文恺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