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序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291
颗粒名称:
序二
页数:
4
页码:
9-12
内容
冯品清先生编著了一本通俗读物《大运河史话》,请我为之写篇序。我与冯先生素昧平生,不知缘何知道我。四月一日,冯先生挈带书稿屈驾寒舍。我惶恐踟蹰之余,又盛情难却,也就勉为其难地应诺了。
读罢书稿,欣喜萦回,正所谓“先睹为快”。掩卷沉思,有两点感受至深:其一,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精神的象征,那么大运河则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文化的渊薮;其二,冯品清先生能够编著这样一本《大运河史话》,实在是难能可贵。
我是一个历史地理工作者,从事北京历史地理研究有年。因为特别关注漕运对北京城市发展的重大作用,故对大运河略有所知。
大运河又称京杭运河。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途经北京、天津二市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串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分八段,各有其名。北京至通州段,名通惠河,明清又称大通河。通州至天津段,名北运河。天津至临清段,名南运河,又称御河、卫河。临清至安山段,名会通河。安山至台儿庄段,名济州河。会通河、济州河又合称鲁运河。台儿庄至清江段,名中运河。清江至扬州段,名里运河。镇江至杭州段,名江南运河。合而统称京杭运河或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运河。不唯其长,而且历史悠久,作用重大。
大运河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上溯至公元前五世纪即春秋末期,偏踞长江下游的吴国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而命伍子胥开凿的邗沟,其故道由今扬州到淮安,沟通江淮。东汉末年,曹操为了北征乌桓,于今天津南北开凿平虏渠、泉州渠、新河。虽然泉州渠和新河与大运河无甚关系,但平虏渠则是天津独流镇一段运河的前身。隋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而统一中华后,国势强盛,隋炀帝先令开凿洛阳至江苏盱眙间的通济渠,沟通黄河与淮河,并重开邗沟;又命开凿渠道“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今北京”,是为永济渠。隋炀帝曾御龙舟从江都扬州北抵涿郡;后来又开凿了从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虽说隋代的通济渠、永济渠、江南运河已连为一体,且北至北京,南达杭州,但因中间折角向西绕至洛阳,故与今天所说的大运河不同,尽管如此,却为日后的大运河奠定了基础。辽、金、元时期,北京逐步上升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辽曰南京,金曰中都,元曰大都。辽南京尚是陪都,金中都已是拥有中国半壁河山的金王朝的首都,元大都则是全国一统天下的元王朝的京师。明、清相沿。北京城市性质和城市功能的抬升,主要仰赖江南米粮和财富的支撑,这就需要大规模的漕运。金代已利用隋唐永济渠从中原大量向中都漕运米粮,为此,于潞县今通州新置一州,取“漕运通济”之义,命名为通州;又开凿由中都到通州的漕运水道,名曰闸河;甚至不惜人力物力财力,由石景山北开凿金口河,欲引卢沟河水下入闸河以济漕运。虽然失败,但用心良苦。
元大都建成后,作为全国一统政权的首都,城市规模大了,人口多了,对漕运的需求益加迫切。元初,江南漕粮多由海路运输,风险很大。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首先开凿南起山东济宁鲁桥接泗河,北至安山接大清河(今山东境内的黄河济州河);二十六年(1289)又新开由安山至临清而沟通大清河与卫河的会通河。三十年(1293)在郭守敬的主持下,再开成由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至此,京杭大运河最终告成。明清时只对局部河段加以改造、维修和疏浚而已。大运河全线开通后,元、明、清三代每年差不多都有数百万石漕粮源源不断地从江南运到北京,供应国家之需。可以说,大运河实为元、明、清王朝的生命线,没有大运河的漕运,元、明、清三代就难以在北京维持对全国的封建统治。同时,大运河也是北京城的生命线,没有大运河的漕运就没有北京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国家都城的崇高历史地位。
大运河风光了六百余年。直到清朝末年,由于轮船海运的兴起和津浦铁路的建成运营,才渐渐被废弃了。在这六百余年间,大运河上繁忙的漕运带动了沿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勃兴。通州、张家湾、河西务、杨村,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阴、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等一大批城镇因之崛起。特别是天津由原来的三岔口,丁字沽到元代的海津镇、明代的天津卫、清代的天津府以至于成为近现代我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主要得益于元、明、清三代的大运河漕运。与此同时,大运河沿岸的土特名产、美味佳酿、园林名胜、宗教庙宇、文物古迹、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等等,也随着漕运畅通和行旅往返而声名远播,南北交流。更有一些开凿和治理大运河的功臣能匠及与大运河有关的文化名人因之名垂青史,流芳百世。总之,大运河作为我国东部富庶地区的一条南北水路交通大动脉,不仅维系了元、明、清三代的封建统治,成就了北京作为元、明、清大一统王朝帝都的辉煌,而且孕育了沿岸丰富深厚而又精彩纷呈的历史文化。这一切统称之为大运河文化,是中国辉煌珍贵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也是著名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对于长城,在中国长城学会的组织发动下,近年出现了研究、宣传、保护、开发的热潮。相比之下,大运河似乎有点被冷落了。而冯品清先生却花费了很大的工夫,尽力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又多次南下北上地进行实地考察,再将丰富的资料加以精心梳理和提炼,用通俗流畅、文采浓重的语言文字写成《大运河史话》一书,将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我想,这里面既倾注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运河的感情,又寄托着作者对大运河文化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的呼唤与期盼。我相信,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上马,今后在我国也必将会像长城一样出现研究、宣传、保护、开发大运河及其文化的热潮。从这个角度来看,《大运河史话》的编著和出版,其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以上是我有幸先读冯品清先生的《大运河史话》后的感想,写在这里,权以为序。
作者简介:
尹钧科,男,1941年生,山东莒县人。共产党员。1965~1968,1978~1981年两届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师从侯仁之先生,攻读历史地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2003年荣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的科研课题。
主要著作(含合著)有:《北京历代建置沿革》《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古代北京城市管理》《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北京古代交通》《北平和平解放》《地名学基础教程》《中华古地图珍品选》等。是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一集)主要参加者。主编《北京历史丛书》一套20册。选编《侯仁之讲北京》一书。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两次,多次获北京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人物
尹钧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