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园林美景贯京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186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园林美景贯京杭
分类号: K928.73
页数: 27
页码: 192-218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大运河沿岸的园林美景,包括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太湖的鼋头渚、扬州的瘦西湖、淮阴的清晏园、洪泽湖大堤、徐州的云龙山、微山湖等,以及北京的北海、和园、恭王府等园林。
关键词: 运河两岸 园林 美景

内容

园林之美,是大自然的集中和概括,是锦绣山河的缩影。虽是人工所造,但不留斧痕,宛若天成。由于构成园林的主景不同,而各具风姿。有的以水取胜,水光潋滟,荷花玉立,倒影迷离,风雅恬静,有引人之魅力;有的以山石取胜,徘徊其间,山色空濛,如置身重山大壑、深谷幽岩之中,饶有妙趣;有的以花木取胜,繁花簇簇,绿树苍苍,修竹茂密,摇曳寻影,人行其间,暗香随衣,不免令人心醉!又有楼台亭榭点缀其间,更增艳丽。
  园林艺术起源商周时期,那时称“囿”。周文王有囿方圆七十里,是帝王、后妃、群臣游览、放牧、游猎的地方。汉朝时改称“苑”或“囿苑”。汉武帝扩建了秦代的上林苑,方圆五百四十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精神解脱,陶醉于山林田园,返回自然,造园之风兴起。隋朝皇帝杨广修建了方圆二百里的西苑,苑内凿一湖,方圆十几里,湖上有方丈、蓬莱、瀛洲各山,山高一百尺,山上盘绕楼、观、宫、殿……唐代园林建筑进入成熟时期,著名的骊山华清宫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玩享乐之地,陈设布局富丽华贵,至今仍是旅游疗养胜地。南宋王朝偏安杭州;增建西湖诸多景观庙宇,以至被西湖美景所吸引,不思北上收复失地。
  元明清时期,全国政治中心北移,京杭大运河开通。随着沿河城市的发展繁荣,园林建筑蔚然成风,造林艺术达到了高峰。明代,吴江才子计成编著《园冶》一书,详细介绍和评述了造林的手法和经验,是我国早期的一部造园专著,推动了园林艺术的发展和传播。
  一、湖山之秀数西湖
  自古以来,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杭州之美首推湖山之秀。杭州的景色以西湖为中心,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相互辉映,令人游兴难尽,赢得了“东南形胜第一州”的美誉。
  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三面环山,一面濒市,位于杭州市西,自宋代始,通称西湖。湖体轮廓近似椭圆形,面积六点零三平方公里,湖岸周长十五公里,湖底较平坦,水深平均在一点五米上下,最深处二点八米左右,最浅处不到一米。白、苏二堤,将湖面分割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五个部分;湖中有孤山、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四岛。
  注入西湖的主要溪流有金沙港、龙泓涧、长桥溪。调节西湖水位的主要是圣塘闸,圣塘河与运河相通。西湖在古代是与钱塘江相通的钱塘湾,由于泥沙淤塞,与大海隔开,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了一个泻湖。经过山泉活水冲洗,历代疏浚治理,成为举世闻名的西湖。
  以西湖为中心的四十九平方公里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要风景名胜四十多处,重点文物古迹三十多处。环湖山峦叠翠,花木繁茂,峰、岩、洞、壑之间,穿插着泉、池、溪、涧;青碧黛绿丛中,点缀着楼阁、亭榭、宝塔、石窟。湖光山色,风景如画。
  西湖十景最早出现于南宋画师的山水小品题名。现今十景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断桥残雪,与宋时旧况有别。
  “柳浪闻莺”在西湖东南岸,涌金门至清波门之间的滨湖地带。南宋时,这里为御花园,园内有柳浪桥,沿湖植柳,轻风摇曳,如碧浪翻空。春日黄莺鸣啭其间,行人驻足而听,得名柳浪闻莺。面积十七公顷,内有聚景园、闻莺馆、日中不再战纪念碑等。全园广植垂柳花木,中心地区为一片樱花和海棠,春日繁花满枝,灿若云霞。亭廊相接,曲折有致。沿湖地带,柳荫夹道,是欣赏三面云山和一湖秀水之地,别具特色。
  西湖闻名,不仅是它秀美的山水,还有诸多的人文景观。几座埋葬着侠骨忠魂的陵墓,几处万人瞻仰、百世流芳的闽人祠庙,为西湖平添了阳刚之气。坐落在栖霞岭南麓的岳王庙和岳飞墓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处。
  忠烈祠岳王庙大殿约四百平方米,正中重檐间悬挂一块“心昭天日”的横匾,是叶剑英元帅亲笔所题。其原意是天上的太阳是明亮的,能明察世间万物,是非善恶终将大白于天下。大殿正面是岳飞四点五四米高的坐像,头戴红缨帅盔,身穿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登武靴,右手握拳,左手按剑,目光炯炯,令人肃然起敬。坐像上端是一块“还我河山”的草书横匾,为岳飞亲笔所书。四周有书画巨匠书写的四块横匾:沙孟海的“碧血丹心”,赵朴初的“浩气长存“,启功的“忠义长昭”,刘海粟的“精忠报国”。墓碑上刻“宋岳鄂王墓”五个朱红大字。“鄂王”是岳飞被害六十三年后宋宁宗追封的。墓阙两侧的铁栅栏内,有铁铸的“四奸像”,面对岳墓,反剪双手,跪向岳飞请罪。这就是万世唾骂的秦桧、王氏秦桧妻、万wò俟qí卨xiè和张俊。墓阙门框上刻着一副耐人寻味的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幅楹联出自陆维钊先生之手,道出了百姓爱憎分明的心声。
  二、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集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苏州就占两个。据史书载,苏州有园林二百二十七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分别代表了中国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园林建筑的不同风格。苏州园林把中国的诗画艺术运用于造园,模拟自然风光,以亭台楼阁、假山水池、树木花卉为主体,辅以回廊、小桥、曲径,巧妙地构思园林格局,使山水花鸟画的情趣与唐诗宋词的意境融为一体。
  沧浪亭 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原为吴越国广陵王的私人花园。宋代文人苏子美花四万两白银买下这座花园,在园内靠水建一座亭子,取名“沧浪亭”。几经兴衰,基本保留了宋代园林的风格。沧浪亭在布局上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借景,不落俗套。未入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过。它用艺术手法把园林的内景、外景、近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光是廊壁上开的各种造型精美的漏窗就达一千多种。透过这些漏窗,可从不同角度欣赏廊内外的美丽景色,使园林的意趣油然而生。
  沧浪亭在园林艺术上的创新还在于以山为主,以土代石,取天然委曲之妙,不落造园多以水为主的陈法。沧浪亭园外已有水景,故借水而掇山,虚实并举,实为可贵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狮子林 在苏州城东北部,是元代园林建筑风格的代表。该园为元末1342僧人无如禅师为纪念老师中峰和尚宋仁宗时为园师而创建。中峰和尚原住在西天目山狮子岩。园中许多假山石状如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最大的特点是布局紧凑,结构精致。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建筑主要布置在山池东北两翼。长廊三面环抱,曲径通幽,林间楼阁隐现,峰峦峻奇,在苏州诸园林中别具一格。狮子林以湖山假石众多著称,素有“假山王国”之誉。园中石峰林立,玲珑剔透,处处空灵,以含晖、吐月、玄玉诸峰最为有名。假山下处处石洞,上下盘旋,窈窕曲折,宛如迷宫。传说八仙中的铁拐李和吕洞宾结伴到这里游玩,钻进山洞竟迷了路。假山的石缝间生长着百年大树。这种奇妙的造园技巧,难以想象、智能惊人。狮子林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中“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布景手法。
  拙政园 是明代园林建筑的代表,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御史王献臣与权贵不和,官场失意之后,回苏州建此园。园名寓“拙者为政”之意。
  拙政园总体布局是以水池为中心,楼、亭、台、榭,临池而起,整个园林犹如在水面之上,形成湖、池、河、洞等不同景区。园中的山名为“平岗小坂”,以池上掇山为主,通过以少胜多,以简略繁,虚中有实的艺术手法,巧妙地渲染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深邃意境。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中园为全园的精华,以远香堂为主体,园中所有的亭台楼阁都面向着它。远香堂与普通厅堂不同,里面没有阻碍视线的庭柱,所有的柱子被巧妙地分设在四周廊下,这种“抹角梁”显得很有特色。四面嵌以玻璃窗,从无障蔽的玻璃窗中望出去,每窗都构成一幅美景。每到夏日,荷风扑面,清香满堂。堂名似取“香远益清”之意。园中的香舟旱船,上楼下轩,造型精美,舱内有大镜一面,迎着对面绮玉轩一带的景色,借景手法极为巧妙。拙政园形成了朴实自然、平中见奇的明净风格。有人说,要领略《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不如到拙政园一游。
  留园 为清代著名园林,它的前身是明代大官僚徐泰的私人花园。清乾隆末年为刘蓉峰所有,加以重建。当时人们习惯以姓名称其园,而称“刘园”。光绪二年1876,官僚盛康据此园,又加扩建,取其谐音改名为“留园”。留园在布局上采纳了各园所长,建筑结构丰富多彩。园中小桥、长廊、漏窗、假山、湖石、池水、溪流、亭台楼阁布置得体。园中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明洁清幽,峰峦环抱;东部以厅堂、轩斋、曲院、回廊等建筑为主;西部漫山枫林绕以清溪为自然景色;北部是一片豆棚瓜架,广植桃李的田园风光。四个景区建筑大都以曲廊相连,曲折幽深,一步一景,目不暇接。园内“涵碧山房”为中部主厅,取朱熹“一水万涵碧,千林已变红”的诗意。厅内轩敞高爽,厅前荷花水池,盛夏纳凉,极为雅致。东部景区则以“五峰仙馆”为中心,此馆用楠木建造,富丽堂皇,是苏州园林中厅堂建筑的典型。
  在苏州众多园林中,除了全国四大名园外,还有以自然风景奇绝和人文景观丰富精深的虎丘,以精致玲珑、小巧典雅著称的网师园,以及殿宇雄伟、佛像庄严,江南著名古刹之一的西园寺,位于大运河岸边的寒山寺等。
  三、太湖佳绝处——鼋头渚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横贯江、浙两省,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二千四百二十平方公里,古称三万六千顷,南北长六十八公里,湖面海拔三米,平均水深约二米。太湖有大小岛屿四十八个,连同沿湖的山峰和半岛,号称七十二峰,尤以鼋头渚、三山、洞庭东西山最为著名。
  鼋头渚在无锡西南十八公里的太湖之滨,形如一个巨大的鼋头伸出水面,故名鼋头渚。
  鼋头渚 1918年始建园林,先后辟有横云小筑、郑园、退庐等。新中国成立后,无锡人不断精心构筑、缀连合并,成为著名的中外游览胜地。其特点是天然风景为主,人工修饰为辅。园林布局依山傍水,别具一格,是观赏太湖之佳地。
  全园面湖布景,大致分为四个区:
  一,从太湖佳绝牌坊至长春亭,经藕花深处到涌芬堂。,
  二,从鼋头、涵虚亭到澄澜堂。鼋头上立有一块巨石,正面刻“鼋头渚”三个大字,为秦敦世所书,背面刻有“鼋渚春涛”,是清末文人唐驼手笔。
  三,从飞云阁到劲松楼和万浪桥一带。
  四,从七十二峰山馆、小南海、广福寺、陶朱阁至光明亭、花神庙。游客可从不同角度观赏万顷太湖,近眺三山,宛如翡翠镶玉盘;远眺马山,形如骏马驰骋。
  郭沫若有诗赞曰——
  信步上鼋头,龟丘水面浮。
  四周横黛浪,万顷泛金沤。
  范蠡祠犹在,女夷风正遒。
  光明无上处,帆影与归舟。
  鼋头风景区内有“充山隐秀”景点,面积13.3公顷。其间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分春花、夏荫、秋色、冬景四个小区。靠近夏荫有一座聂耳亭。1934年,二十二岁的聂耳随电影《大路》摄制组来无锡,居住在这里,当时是一座花园,聂耳在此谱写了《大路歌》和《开路先锋》两首歌曲。当年这里正在修筑公路,聂耳来到筑路工地,将《大路歌》唱给民工听。电影尚未拍完,歌曲已在民工中传开。为纪念这位人民的音乐家,无锡市政府主修了这座小阁,取名“聂耳亭”,雕塑了聂耳的胸像,供游人瞻仰。
  太湖仙岛原名太湖三山,总面积二平方公里,景色迷人,素有“三山映碧”之称。这里有“玉帝巡天图”浮雕,“洞天福地”、“会仙桥”、“南天门”等胜景。南天门顶端刻有篆书“天门”二字,左右对联是
  离尘了却凡间事 到此逍遥星汉间
  横批是—— 梯云直上
  这副对联点出跨入此门,可彻底脱离人间,进入“仙境”。
  沿山坡向下,一览人间石窟景,此处有长达四十九米的卧佛,有高达六米的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塑像和高十八米的玉皇大帝塑像。两边墙上画有各路神仙飞天图,复制的“永乐宫”壁画。这些壁画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冠”。
  鼋头渚后山高处,建有太湖别墅,背山面湖,有“天倪阁”,上有楼屋五楹,号“万方楼”。登楼小憩品茗,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意境。
  四、扬州瘦西湖
  有人把杭州西湖比作丰满妩媚的少妇,那么扬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杭州西湖给人以雍容华贵的韵味,而扬州瘦西湖则给人几分纤柔羞怯的情调。瘦西湖地处扬州城西郊,原名“保障河”,是流入运河的一段水道,一条曲水如锦带,时展时收,犹如嫦娥起舞时抛向人间的五色彩带。乾隆年间诗人汪沆将扬州保障河与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较,咏诗赞曰——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从此,“瘦西湖”作为正式名称,名闻中外。
  人们运用我国造园技巧,因地制宜,在瘦西湖建造了诸多风景名胜。由史公祠向西,从乾隆御码头开始,沿湖过冶春、绿杨村、红园、西园曲水,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至徐园、小金山、钓鱼台、白塔、五亭桥,再向北至蜀岗平山堂、观音山止,全长十余里,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是国内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那场戏,就是在这儿拍摄的。从虹桥直到徐园门前,是一条六百米的长堤,东侧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西侧为花圃。路的两边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五景,此处称长堤春柳。诗人陈其玉咏叹道——
  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入迷。
  扬州素以桥乡闻名,“四桥烟雨”建于康熙年间,为扬州二十四景之一,曾是大盐商的私家园林。这四桥是虹桥、长春桥、春浓桥、五亭桥。四桥近在咫尺,桥桥不同。这四桥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衔接起来,又以各桥不同的落点和构架将全湖景物划分为各具特色的若干区间,使每一个景区呈现各自独特的韵味。乾隆皇帝每次来扬州都要来此眺望四桥烟雨,御笔题写了“趣园”两个大字。
  园中有园是瘦西湖的特色。徐园,清朝初年曾是韩园桃花坞故址,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徐宝山而改名徐园。
  出徐园后门,越过小虹桥,便是小金山。传说为了使乾隆皇帝能直接乘船去平山堂,便新开一段莲花埂新河,小金山就是用开挖出的河泥堆积而成。堆山时屡堆屡塌,三年不成,督工官员急得头晕眼花。一夜,梦中见关羽带领士兵打梅花桩。他从中受到启发,十天后堆成“小金山”。小金山上有风亭,中有观音阁,下有各式厅堂,很有层次。四周碧水时宽时窄,时直时曲,使人感到变化无穷而又富自然之势。
  小金山西麓是一条岸柳成行的长堤,伸向湖心。长堤的顶端是吹台,也叫钓鱼台。吹台三面各开一圆洞门,以门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称。现今檐口的“钓鱼台“三字匾额,是著名书画家刘海粟所题。两边楹联,上联为“浩歌向三渚”,是唐代诗人徐彦的佳句;下联是“把钓待秋风”,是大诗人杜甫的名言。
  横跨瘦西湖南北两岸的是五亭桥,因桥上建有五亭而得名。此桥是为迎奉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而建,形状有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又叫莲花桥。此桥全长五十五点五米,桥基平面分成十二个大小不同的桥墩,共十五孔,孔孔相连,大小各异,形状各殊:泛舟桥下,孔孔相通,犹如城堡。中国著名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称此桥是中国古城交通桥与观赏桥相结合的典范。
  五亭桥南面为莲性寺,原称“法海寺”,初建于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更名莲性寺,寺中有名的建筑是白塔。塔身为砖结构,整个造型与北京北海白塔相似。全高二十七点五米,外形轮廓线比北海白塔瘦长。
  穿过五亭桥第二转折处是气势恢宏的仿清建筑——熙春台。所谓熙春,是取《老子》“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表现了一种春日登高,与大自然相融,超然自乐的境界。熙春台体现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所有建筑的瓦顶全用绿琉璃瓦,与远处五亭桥的黄瓦朱栋,白塔的玉体金顶相映成趣。熙春台内的装饰,使用了扬州漆器工艺,特别是壁画《玉女吹箫图》,表现出一群唐代仕女欢歌艳舞的壮丽场面。
  从熙春台向东隔湖相望,赫然入目的是望春楼,楼屋二层,翘角飞檐。上层为露台,登台可览园中秀景;楼下中为茶室,南北两小间分别辟为山水庭院,顶部可见天日。
  望春楼之西是“小李将军画本轩”,两楼之间有水池曲桥相连。小李将军画本轩是按李昭道的画意设计的,“大李小李”共创了唐代“金碧山水画派”。
  过了画本轩向北过小石桥再西折,便是名闻遐迩的二十四桥。这是一座用汉白玉石砌成的单孔桥。全长二十四米,宽二点四米,桥上雕饰明月图案,秀丽典雅。桥东有贴壁黄石假山,这一景区占地约七公顷,为一组古典园林建筑群,在体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句。
  长期旅居国外的李鸿章之孙李孔昕先生近年游览瘦西湖时,咏了一首赞美诗,给人留下了清新隽永的回忆——
  二十四桥月如钩,黄花开遍瘦西湖。
  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扬州。
  五、淮阴清晏园
  清晏园坐落在淮阴古运河畔,原是清代河道总督府第的后花园。
  古代黄河泛滥,挟泗水夺淮河闯入洪泽湖,将大运河拦腰截断。明清两代将黄、淮、泗分开,恢复运河航运。为保这段河道及时修护,不再被毁,明清两朝一度将河道总督府设在此处。清康熙十七年1679,河道总督靳辅在此“引流种树,以为行馆”,命名为“淮园”。
  清雍正七年1729,正式在清江浦设立“江南河道总督”,简称南河总督,总河署即设在这里。后来历任河督驻此都对淮园进行一番经营。乾隆十五年1750,高斌在园中水池北面建“荷芳书院”,请书法家蒋衡书写大字匾额。乾隆三十年在池心建湛亭,并“通以板桥”,有“泉石花木之胜,甲于袁浦”之说袁浦,即清江浦,汉代袁术曾过此而得名。嘉庆五年1800,更其名为“湛园”,后改为“清晏园”,取“河清海晏”之意。
  道光十三年1833,麟庆任河道总督,他在池中湛亭上题匾额“水木清华”,书楹联——
  云影涵虚 如在天上
  泉流激响 行自地中
  亭中设石几,“为游酌地”,池畔放养麋鹿,以供观赏。后经不断整修,出现了“有亭屹然、有桥亘然、有廊翼然、有堂轩然”的幽雅景观。咸丰十年1860,裁撤河督,漕运总督兼管河务,总督也迁驻于此。因园中有一株古藤,而建“紫藤花馆”。
  经过历任河督精心修建,整个园亭以河帅署居中而最美,池广数亩,叠石为峰。有荷芳书院、听莺处、怡波楼,颇极水木之胜。池中皆植千叶莲花,四周环绕垂杨,间以桃李。春时烂漫可观,尤宜于夏日。据记载,乾隆皇帝南巡时,两次临幸“荷芳书院”。清代著名文人袁枚多次入园游览,有诗云——
  尚书官舍即平泉,手辟清江十亩烟。
  骊歌一曲柳千行,荷花离离尚未芳。
  四面莺声啼暮雨,半竿帆影过低墙。
  光绪三十年1904,漕运总督改为地方行政官“江北巡抚”,次年改设“江北提督”。先后任江北提督的王士珍、段祺瑞曾在此居住。1927年,北伐军到淮阴,1929年将清晏园辟为公园。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修整和重建,现已是淮阴市区的一所古典园林。
  六、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
  烟波浩渺、景色壮丽的洪泽湖东岸,是被人们誉为水上长城的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在隋唐时代还是一个小的坑塘,时称破釜涧。一次,隋炀帝乘龙舟沿大运河南巡,经此地,适逢大雨,涧水漫溢,遂赐名“洪泽浦”,唐代曾在附近建驿站。此后随着水面的逐渐扩大遂称洪泽湖。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黄河挟泗水夺淮河吞运河,夹带大量泥沙,从淮河入海口泄入黄海。在海潮逆推作用下,大部分泥沙沉积在淮河入海口地带。淮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使得宣泄受阻的淮水潴①积于淮阴以西的洪泽浦地区。明朝初年,朱元璋在淮河北岸的盱眙县洪泽湖附近建明祖陵。为避免明祖陵被洪泽湖水淹没,历任河道总督不惜钜资加筑洪泽湖大堤,大堤越筑越高。清康熙十九年1680黄河又一次决口,夺淮吞运,明祖陵终于被浩瀚的洪泽湖淹没,同时淹没的还有泗州城。洪泽湖面积达两千平方公里,水深十至十五尺,湖面高出周围地面二至三米,高出淮扬里下河地区四至八米,世人称“悬湖”。
  为了锁住这个波涛山涌、篙橹难施的悬湖,几代人同它斗争了一百七十多年,终于筑成了一条蜿蜒曲折,全长一百三十四里的石墙大堤。
  洪泽湖大堤古称捍家堰、高家堰。当年民间流传:倒了高家堰,淮阴扬州二府不见面,淮阴至扬州四百多里,皆成水乡泽国。为保漕运畅通,为地方除害、兴利,从明万历八年1580起,朝廷派治河总督潘季训主持筑堤工程,分期分段用石块砌筑墙堤,直到清乾隆二十一年1751才告竣。大堤全用石料砌成,人称“石工墙”。
  石工墙底宽二十丈,顶宽九至十五丈,贴湖的一面均用大青条石垒筑而成。石块间以铁锭勾结,底部用木桩夯实;背湖的一面用三合土填筑。险段处加筑副堤,形成第二道防线。沿堤设有船坞,供来往船只停泊。当时有筑堤“日耗斗金”之说,而“日耗斗金,经不起西风三浪”。可见洪泽湖大堤之险。
  为防溃堤,建数座减水坝亦称滚水坝减杀洪峰;大堤上建多处闸口,涝时闸门封闭,旱时闸门打开,引水灌田。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康熙皇帝乘龙舟,在河道总督靳辅的陪同下,视察高家堰减水坝工程,他见到卧石到顶的减水大坝和坚固壮观的大闸,非常兴奋,时而用篙测量水位,时而弃舟登岸细瞧,叹道:“实乃千古奇观矣!”
  新中国成立后,拆除了明清两代所筑的直立石墙,用原石料砌成斜坡,并抛石护坡,减弱风浪的冲击力。加筑了防浪林台,栽植树木数百万棵加强防护。在大堤北端建起了全长六百零一米的二河闸,在大堤南端建起了六百九十七点七米的弧形钢闸门,以节制淮河与洪泽湖的水流,保障沿河沿湖的安全。洪泽湖大堤成了一道水上长城。1953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中国召开,五十多个国家的友好人士参观了三河大闸,丹麦代表团团长阿伯尔说:“《圣经》上说,有人想建造通向天堂的高塔,没有成功。中国人民则用自己的血汗,把天堂建筑在地上。”如今,洪泽湖东岸大堤上已建成旅游度假村,占地七十亩,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放眼望去,翠草如茵,绿树成行,湖面帆飞鸥翔,一派平和壮观的景象。
  七、徐州云龙山
  徐州市南傍古运河黄河故道有一座云龙山,海拔一百三十多米,长约三公里,连绵九节,像一条卧龙,又称“九节龙”。相传汉朝开国皇帝刘邦隐居在山中,吕后见此山像云龙,便上山去寻找,结果发现刘邦。
  其山不陡,易于登览,山上松柏丛茂,四季常青,郁郁葱葱。山顶平坦,建有放鹤亭、饮鹤泉、碑廊等胜景。东麓有兴化寺,寺内有石佛半身塑像,高三丈多,北魏532,依山崖巨石雕凿而成,当时只造了佛头。明代建文四年1402,倚山崖建造大殿,加以覆盖。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添凿佛身,大殿后檐高尺许,仅用三块砖,有“三砖殿覆三丈佛”的传说。在大石佛两侧的岩壁上,有北魏太和十年486以及唐宋时的造像和题字。雕刻的形式有山峰、瀑布、洞文、岩窦等。
  各种各样的大小佛像错落布置其中,它以龛山为庙宇,削峰成佛像,四壁巉①峭,阿罗汉与诸天龙女点缀岩窦间,刀斧神工,宛若天然。
  云龙山顶的放鹤亭,是宋代文人张天骥建,张天骥号云龙山人,博学而不想做官,住山下黄茅岗上,喂养两只鹤,在山上盖一座亭,取名“放鹤亭”,每天清晨登亭放鹤,晚上在亭招鹤。曾作放鹤招鹤歌,其中有“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等句。
  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期间,和张天骥结成好友,常率宾客在亭中饮酒。于元丰元年1078十一月初特为其作《放鹤亭记》。这篇文章脍炙人口,被收入《古文观止》,徐州的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文而闻名。放鹤亭历经改建,亭南有井一口,原名石佛井,深七丈多,靠近放鹤亭,明朝天启年间,改名饮鹤泉,井旁竖起“饮鹤碑”。
  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乾隆皇帝南巡察阅黄、运水情及河防工程,时值徐州地区灾后不久,饥民遍野,瘟疫流行。随驾大臣劝皇上不要在徐州耽搁,以防染上瘟病。乾隆皇帝不避瘟疫而亲临灾区。灾民很受感动,后在云龙山下为皇帝建一座行宫。乾隆皇帝驻跸行宫,御笔题楹联——
  名园依绿水 野竹上青霄
  户外一峰 秀阶前众壑深
  行宫现存大殿和东西配房各三楹。
  八、微山湖上静悄悄
  大运河流经山东鲁西高地的一段称“会通河”,是运河河床最高的一段,全长四百余里,被称为运河之腰、运河水脊。由于黄河、古运河多次泛滥,在这一地区形成很多大泽和湖泊,著名的微山湖就是其中之一。
  微山湖面积六百六十四平方公里,湖面海拔三十三点五米,同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合称“南四湖”。自元代京杭大运河开通后,这里就修筑了堤坝,建起了节制闸,为运河调节水位,有蓄洪、灌溉等功能。湖中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十万亩野生荷花铺天盖地,几百年间自生自灭,自繁自衍,微山湖渔民称荷花为救命花、神花。相传很久以前,微山湖洪水泛滥,蝗灾迭起,鱼虾难捕,饥民靠吃湖中水草维持生命,很多人浮肿便血,饿殍无数。忽一日,湖面上漂来一片荷花,饥民起初尝莲果,继而掘藕充饥,不几日,肿消血止。灾后,人们倍加关爱荷花,把荷花当成神花敬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荷花节。荷田得以自由拓展,出现了十万亩荷花的壮丽景观。
  微山湖中心有一座微山岛,东西长六公里,南北宽3.5公里,海拔九十米。站在山顶远眺,碧波千顷,渔帆点点,水天相接处,群山浮动,浩渺无际。相传商代末年,国势颓败,周代宋国始祖微子几次上谏荒淫残暴的纣王。纣王拒绝忠言,怀疑微子谋反。微子逃到此地隐居,死后葬于山顶,墓前立有“殷微子墓”石碑。此山得名微山。
  微山岛东南方原有汉代张良封地留城,早已淹没湖中。微山西麓有张良墓。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为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与萧何、韩信并称为“三杰”。其墓高十五米,直径约百米用红黄黏汗马功劳,土加鹅卵石夯筑而成。墓前有“汉留侯张良墓”石碑一块,为清乾隆二年立。岛上汉代墓葬颇多,曾出土大量精美的石刻画像。
  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铁道游击队以微山岛为根据地,活动在微山湖畔的津浦铁路今京沪铁路一线,神出鬼没地打击日本侵略者。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歌中,就有对古老而神奇的微山湖的赞颂。
  九、运河之首——北京北海
  唐汉以前,北京“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与什刹海西海、后海、前海是连在一起的,统称“白莲潭”,广袤三十里,因水中遍植莲花而得名。
  白莲潭是古代桑干河今永定河故道上形成的一片湖泊。桑干河改道后,白莲潭属于北京城里高粱河、金水蓟水的一部分,能调节两河的水量。高粱河、金水长不过百里,在北京的发育史上曾产生过重大作用。如同没有渭水、丰水就没有长安今西安,没有伊水、洛水便不会有洛阳,没有汴水便不会有汴京开封一样,没有白莲潭、高粱河、金水,便不会有北京。
  白莲潭南部有两个小岛:琼岛和琼华岛,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早在辽代就辟为皇家园林,在琼岛上兴建瑶光楼,为燕京名胜之一。
  金人围绕白莲潭建中都城。为补充运河水源,深挖白莲潭,将挖出的大量泥土堆到琼华岛上,成了土山,这座山称“万岁山”,金朝帝王在山上建广寒殿,为消夏避暑之处。
  元代,仍以白莲潭为中心建大都。皇城将白莲潭分为两部分,皇城以里称太液池,即今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皇城以外称“积水潭”包括什刹海。元时积水潭的面积相当于今积水潭的两倍,潭中舳鲈蔽水,帆樯如林,此为通惠河里运河之首。
  明王朝在京西北山中营造皇陵,朝廷以“有妨龙脉”为名,堵塞白浮泉水道,致使积水潭、太液池失去了主要水源,水面缩小,运河头退到了城外的大通桥下。积水潭改名什刹海,太液池即北海,仍为皇家园林。
  清康乾盛世,漕运大兴,重开白浮泉,注入北海。北海又成了大运河之首。清廷在琼华岛上的广寒殿旧址建造白塔,将岛南部的宫殿改建为“永安寺”。乾隆年间,琼华岛四面建亭、榭、楼、台,北岸修建先蚕坛、阐福寺、西天梵境、万佛楼、小西天等,具备了今天的北海规模。琼华岛上建筑最为精美,高低错落有致,依山势分布,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岛东林木成荫,景色幽静,别具一格。乾隆书“琼岛春荫”石碑,立于绿荫深处,为“燕京八景”之一。
  北海是辽、金、元、明、清历代的皇家花园,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全园面积一千零六十亩,其中水面五百八十三亩,秀丽的藏式白塔耸立于四面环水的琼华岛上,五龙亭、万佛楼、永安寺等古建筑掩映在山林水波之间。位于北海南门外的团城,是五米高的筑台,城上有承光殿,殿内有一座一点五米高的白玉佛,精美洁白,造型超绝。院中还有玉瓮亭,亭内放置1265年雕成的大玉瓮,直径一点五米,高约零点六六米,周长五米,外壁刻有鱼龙海兽,形态生动。此瓮是元世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时的盛酒之物。
  十、济运水库——颐和园昆明湖
  北京颐和园内的昆明湖,像一块晶莹的翡翠,镶嵌在西山群峰之间,把北京西郊装点得更加娇娆动人。全园面积四千三百五十亩,其中昆明湖水面就有三千余亩,是我国现有古代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有气魄的园林。
  昆明湖曾有七里泊、翁山泊之称。远在十二世纪,金朝即在此建立金山行宫。元代为兴漕运,水利专家郭守敬引西山白浮泉汇入昆明湖,再入城中积水潭。昆明湖成为里运河上游的大水库。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建起亭台、寺院和行宫,酷似江南风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誉。明武宗、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游乐。
  清代乾隆皇帝在此建清漪园,借为母祝寿、兴修水利和操练水师之名,仿杭州西湖将湖面开拓,初具现在的规模。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为昆明湖。1860年,被英法联军破坏。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五百余万两白银重建,改名颐和园。
  全园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景物可分四部分。
  东宫门一带,是一片密集的宫殿建筑,以仁寿殿为主。北边有德和园、戏楼。后面是玉澜堂、乐寿堂慈禧的住处。往西是七百二十八米长的彩绘长廊。它横卧在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背靠万寿山,是清代乾隆十四年建,以其精美、曲折多变和丰富的彩画而著称于世。
  前山部分是全园的中心。从湖滨牌坊起,经排云殿、德晖殿层层上升,到达全园最高点佛香阁和智慧海,可以三面眺望昆明湖,玉泉山白塔,西山,北海白塔,景山等。前山东西两侧还有铜亭、画中游,石舫等景。后山林木葱郁,小桥流水,如临江南水乡。后湖南端是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建造,成为自成一格的“园中之园”。
  昆明湖湖面宽阔,西部有一道长堤,将湖面划为南湖和西湖两部分。西堤上建了六座不同形式的小桥。龙王庙在湖中央的一座小岛上,用十七拱桥连接东堤,远看犹如玉带。东堤上有铜牛、文昌阁、知春亭等胜景。
  十一、北京园林——融合南北造园艺术
  江南园林多以玲珑精巧取胜,而北方园林则以雄健浑厚淳朴见长。清代园囿,尤其像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大型园囿中,很多是仿江南名园建造,保持某些北方的风格,形成南北融合、自成一体的特色,其摹仿形式大体有三种:
  一,景点景名同时移入。如圆明三园中,就有仿西湖中的“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柳浪闻莺”、“三潭印月”、“雷峰夕照”、“曲院风荷”、“双峰插云”、“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断桥残雪”等十景,以及苏州的“狮子林”,海宁的“安澜园”,绍兴的“兰亭”等。苏州的“狮子林”、“笠云亭”、“千尺雪”,嘉兴的“烟雨楼”,杭州的“一片云”等还曾移入避暑山庄。北京西苑、天津盘山亦各有“千尺雪”。
  二,移物。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见到杭州德寿宫遗址中有一块梅石碑,上面刻有南宋时曾植于此宫的苔梅一种根干部有苔丝的古梅和一块山石的图画。当时梅花早已枯死,山石尚存,乾隆对此甚为喜爱,“抚摸良久”。地方官吏见此情景,于次年正月即将此石运到北京。乾隆一见假称,当初我怎么没下旨叫你们别往北京运呢?既然已经运来了,就留置在御园吧!后放在长春园的菁园门内,并命名此山石“青莲朵”。乾隆后来多次题诗记述此事,抒发怀古之幽情,先后命人摹刻了两块梅石碑,分别置于杭州德寿宫遗址及长春园的菁园内。
  三,模仿后另命新名。如清漪园中的惠山园,即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建成。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曾到无锡惠山园,认为江南诸多名墅,唯惠山秦园最古。他祖父康熙皇帝南巡时曾在此赐题“寄畅”。乾隆“喜其幽致,携图以归,肖其意于万寿山之东麓建园,赐名惠山园”。
  乾隆年间,北方对摹仿江南园林造园很下功夫。这些仿造均不是刻意模仿,而是摹拟,或借题发挥,总在似与不似之间。一般布局均比较严整,建筑物体量加大,用料比较讲究,建筑物造型仍具北方特色。较明显的差异是挑檐上翘弧度很小,明柱、门窗较粗壮,寓玲珑秀丽于雄伟敦厚之中。有些建筑装饰,以红墙彩瓦为主。这样就把南方民间园林艺术赋予北方的宫廷色彩,形成南北融合的特有风格。
  把江南名胜移入御园,是清朝皇家特别是乾隆皇帝南巡以后才大力应用的做法。私家建园,在选景、题名方面,往往力求别致清新,不落俗套,最忌与别处雷同。而清宫建园对此颇不在意,甚至直接抄袭应用,并且用“五福堂”、“平安院”、“多子亭”这样的俗名。说明封建帝王的心理状态,在他们看来,天下美好的事物无不属于自己,可以任其摆布,一石一物均可移入御园。如若一景一园,不能整体移动,只有当场绘图,回京仿建了。如圆明园中的安澜园、长春园,避暑山庄的狮子林都是这样造的。乾隆皇帝在《安澜园记》中曾记述:陈氏之园何以名御园?盖喜其结构致佳,图以归。园既成,爰数典而仍其名也。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曾携带元朝倪云林的《狮子林图》游苏州狮子林,在园内展图对观,引起很大兴趣,曾赋诗记此事。在修建长春园时专建了“狮子林”一景,并云:此间丘壑皆肖其景为之。
  所以有“因教规写阊城趣,为便寻常御花临”的诗句。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乾隆数次南巡,不仅要览尽江南胜景,还要将江南胜景移到自己身边,以供随时御临观赏。出于这种意愿,乾隆四十三年,又在避暑山庄修建了文园狮子林。这个景区的虹桥、云林石室、蹬道、占峰亭、纳景堂、清閟阁、藤架、清淑斋、小香幢、延景楼、探真书屋、画肪、横碧轩、水门等景名,完全与长春园狮子林的景名相同,可见其造园之精心。
  十二、当代大观园——北京恭王府
  恭王府在北京西城区前海子西街,清道光帝六子恭忠亲王奕訢的府第。其前身为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砷的宅第。嘉庆四年1799和珅获罪宅第入官,嘉庆皇帝将其一部分赐给其弟庆僖亲王永磷,是为庆王府。后咸丰帝将庆王府收回,转赐其弟奕诉是为恭王府。咸丰、同治年间曾修缮,并在府后添建花园。王府分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占地四十六点五亩,分中、东、西三路,由三条轴线贯穿的多进四合院组成。中路前部是面阔三间的大门和面阔五间的二门,门里原有正殿银安殿,已毁。现存后殿,即嘉乐堂。东路由三进四合院组成,采用小五架梁式,是明代的建筑风格。西路正房为锡晋斋,院宇宏大,廊庑周接,气派非凡。在三路院落之后,环抱着东西长一百六十米的四十余间两层后楼,东边名瞻霁楼,西边名宝约楼。楼后即花园——萃锦园,俗称恭王府花园,占地38.6亩。园内建筑分中东西三路,也有约略的轴线,散置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水池花木。主要建筑有蝠殿、邀月台、大戏台、沁秋亭等。恭王府及其花园的设计富丽堂皇,斋室轩院曲折变幻,风景幽深秀丽,碧水缭绕,流经园内,一向被传称为《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大观园。

附注

①潴zhū,水积聚的地方 ①镵chán,高峻的岩石,不生草木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大运河史话》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