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津——运河之骄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133
颗粒名称: 五、天津——运河之骄子
分类号: K292.1
页数: 3
页码: 100-10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津的发祥地三岔口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天津 三岔口 发展情况

内容

天津的发祥地是三岔口。金朝之前,这里是一处小关市,居住者多为渔民。金代疏浚潞河,将南北运河在三,岔口接通。三岔口随之兴旺起来。由于地理位置重要,金王朝在此设置军事机构——直沽寨,驻兵五千。
  元朝始称三岔口为三汉沽。三汉沽临河襟海,兼做河港海港。河船、海船逐年增多。1287年,始立泉府司,专掌海运。1288年,设海道运粮万户府,掌管每岁海运粮,供大都北京。同年增设直沽海运米仓。三汉沽成了河运海运的入京枢纽。
  1309年,元廷派汉军五千,赐田十万顷,于直沽沿海屯田,以增强守备。1314年,将三汉沽升为海津镇,由元军副都指挥伯颜镇守。1320年,再增兵千员驻守。此后,管理漕运、河务、仓储、屯田、榷关、民政等衙署相继建立。官兵、民吏、海商、番客益众。1349年,设镇抚司以统理诸政。
  海津镇居民日益增多,除从事装卸转运粮米、驳运商货、修理船、经营餐饮、旅店等服务行业外,还下河海捕鱼,操办煮盐行业。三汉沽一带形成了“万户夹灶而居”的煮盐场面。盐业、渔业、商业、运输业的繁兴,使海津镇很快发展为“远漕通诸岛,深流会两河,转粟春秋入,行舟日月过”的大港口。“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万艘船”,“集市诸番舶,军屯列郡田”。到海津镇的不仅有江浙的漕船,还有东南沿海的番船。因经商定居海津镇的人,半数是江南吴越人,故有“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的谣谚。发了财的商人和官僚,在海河西岸建起鳞次栉比的店铺及华丽的住宅、官署。海津镇逐渐发展成为“燕山第一州”。
  1400年,明燕王朱棣起兵,海津镇地方官据地归附。燕王率军在三岔口渡河,取道沧州南下,即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改海津镇为天津,取天子渡津之义。次年,设卫①,这便是天津卫的来历。同年筑天津城。城为长方形,周长九里十三步,开四门:东曰镇海,北曰带河,西曰卫安,南曰归极。
  永乐三年,设一千四百座露天粮仓,后增建百万仓、大运仓、大盈仓、广备仓等大型粮仓数十座。天津卫成了仅次于通州的皇粮仓储重地。
  清代,漕运更加发达,天津繁盛更胜往时。盐业、商业、金融、文化等都有了空前的发展。1681年,康熙皇帝乘御舟到津,见三岔口船只如梭,市井繁荣,赋诗一首——
  转粟排千舰,分流纳九河。
  潮声连海壮,树色入京多。
  鼓楫鱼龙伏,停帆鹳鹊过。
  津门秋望远,明月咏金波。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腐败的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英、法、美三国首先在紫竹林地区划分租界地,俄、德、日、奥、意、比诸国纷起效尤。租界区占地两万余亩,相当于当时天津城区的七点九倍。
  迫于亡国之危,一些稍通时务的清朝大吏,谋求富国强兵之术,效仿欧美,办起洋务。天津是办洋务的主要地区之一,原以漕运业、渔盐业、贸易为主的天津经济,进入了以外贸加工业为主的时代。1862年,同治中兴以后,为镇压农民起义和防御外国侵略,清政府设立了事权很大的两江、两广和直隶总督,分驻南京、广州和天津,代表清政府处理有关外交事务。直隶总督兼三口天津、登州、牛庄通商大臣,事权尤重。直隶总督李鸿章,兼任北洋大臣,创办近代化的海军,编练新式陆军。以“北洋”命名的陆海军总指挥部便设在天津。天津相继建起武备学堂、北洋机器局制造枪炮、北洋大学等。到清末民初,天津的军事、经济地位已超过了北京,政治方面的作用,也不亚于北京;工商业的发展,仅次于上海。在1868年至1939年的七十年中,天津外贸总值已占全国的百分之十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百分之八十四。城市人口也由十九世纪末的六十万,增加到1920年的八十五万,到1936年已增加到一百二十万。解放前的1947年达到了一百八十万,仅次于当时的上海,超过了北京。

附注

①卫,明代驻地军队的编制单位,相当于今天团的编制。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大运河史话》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人物

伯颜
相关人物
李鸿章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北洋机器局
相关机构
北洋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海津镇
相关地名
东吴镇
相关地名
江南区
相关地名
海河镇
相关地名
西岸镇
相关地名
燕山乡
相关地名
沧州市
相关地名
镇海区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牛庄镇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赋三岔口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