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六、工程最艰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101
颗粒名称:
六、工程最艰巨
分类号:
TV62
页数:
2
页码:
38-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运河工程艰巨,其中的会通河、通惠河和黄河与运河的交界处都是治理的难点。历代政府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修建闸坝、寻找水源、分离黄运等,以保证运河的通航。同时,河湖分开工程也需要多个朝代的持续修建和维护。
关键词:
水利工程
京杭
大运河
内容
运河工程之艰巨,当属山东省西部的会通河,被称为运河水脊,大运河之腰。近八百里长的河道,几乎都靠闸坝控制水位。明代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在此连续治理九年,在济宁搞“泗水济运”,在汶上县北的大汶河上修建了一座“五里十三步”的土沙坝——戴村坝,引汶水至南旺入运河,并在运河水底建“石拨”,使运河水南北分流;又疏导山泉,增加济运水量,使漕运大通。
通州至北京的通惠河水源不足。元代郭守敬多方寻找水源,从一百五十里外的西山引白浮泉水到京城。北京与通州地势相差十八米,为防泄水过快,除建闸坝外,又用增加弯度延长河道的办法,减小比降。其测量和施工都相当艰巨。
黄河与运河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的交界处相纠结,元、明、清各朝都把分离黄、运作为治河工程的集中攻克点。元代“引黄济运”、“借黄行运”;明代“避黄保运”、“黄运分离”。嘉靖年间,历时三十年,开成夏镇新河。隆庆、万历年间,朝廷连命五位“总河”,历时三十五年开凿一条长二百六十里的泇河。其间,总河李化龙因劳累过度,殉职于任上。淮阴地区黄、淮、运、湖四水搅在一起,明永乐皇帝派总督平江伯陈瑄另开清江浦,全长二十里。清代治河目标更加明确,提出“治黄保运”,由河道总督靳辅主持开凿二百里长的中运河,将黄、淮、运彻底分开。
河湖分开工程,不是一代所为。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在高邮湖北岸与运河之间修筑大堤二百里。为防洪水冲刷,堤坡均砌巨石。南宋绍熙五年1194,又增修石堤一百六十里,大堤延长到三百六十里,世人称“绍熙堰”。明洪武九年1376,为保证漕运,在绍熙堰的险要地段用砖砌护坡,又增筑堤坝六十里。明万历四年1576,再用大石加筑绍熙堰十三里,加筑的大堤共计十层巨石。万历十年1582,高邮湖水位上涨,运河随时有决口的危险,皇帝再次下令将石坝延长二十里。
高宝湖阔如大海,风急浪高,曾有一次将数十艘漕船吞没,溺水者百人,损失漕粮七八千石。皇帝下令,增筑石堤二十余里,并在石堤上加筑延长子堤三十六里。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又增筑石堤六十七丈。乾隆十一年1746,再次将石堤展筑三十二丈。这道四百八十里长的大堤,前后共修筑了七百二十五年,历经四个朝代。可见工程之艰巨。
大堤至今仍有遗迹可寻。1982年11月,江苏省修整运河工程队在宝应县境内发现大堤遗迹。据考,此堤结构宏壮、坚固,外皮由200X40X40厘米的大条石包砌,条石之内又衬以城砖。砖柜和石护坡的基础是密集的大木桩。堤顶之上有子埝。石坡和砖柜各高约四米,全堤采用连拱坝形式,防浪消能性能较高。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人物
宋礼
相关人物
郭守敬
相关人物
黄行
相关人物
黄运
相关人物
李化龙
相关人物
陈瑄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