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历史名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御路古驿——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982
颗粒名称: 第八章 历史名人
分类号: K825
页数: 16
页码: 167-18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蔡村的历史名人,包括国医大师柳学洙、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军营艺术家郑振环和河北梆子名角黄景荣。
关键词: 南蔡村镇 历史名人

内容

国医大师柳学洙
  柳学洙(1906-1988)字溥泉,号医海一沤,北蔡村人。为武清第一位中医主任医师。历任武清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武清政协委员、县医院副院长、县人大常委会兼职副主任、天津市人大代表,市中医药鉴定委员会委员。1979、1980两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柳学洙幼年失怙,立志学医。一生好学,喜文学,通诗韵,攻医学,潜心阅览历代医案。尤喜孟英之书,手不释卷。民国时期县内瘟病流行,以清瘟败毒之剂治愈多人。1929年从师张锡纯3年,对师著《医学衷中参西录》领悟极深。1939年就读陆渊雷之国医函授班。与兰溪医校张山雷为友,受赠《中风斠诠》一部。在三师指点下,学业益进,医术愈高。
  从医60余载,经方、时方、民方并用,汲取诸家之长,独创一家医术,以药少效高而著称。以苓桂术甘汤治产后腹水,自创“茵佩郁兰汤”以退黄,“加减寿胎丸”治滑胎,民间验方治疝气等,效果皆甚佳。晚年,创补肾、温肾、助肾、益肾、固肾、纳肾、回阳七法。
  医德高尚,谦虚谨慎,待人热诚。其居室名“恕庵”,用以自勉。对病者不分贫富贵贱,无论风雨寒暑,咸往应诊。晚年重病在身仍不拒求诊者。律己法身,拒收患者馈礼,推辞不下,照价折款托人送归。
  为开拓中医事业,治理整理医疗经验,著有10余万字的《产后发热症治集要》和20万字的《诊余漫笔》,经全国中医协会推荐,将二本合为《医林锥指》一册,1982年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读者遍及东南亚各国及香港地区。1985年再版,所得稿酬分别捐献给县医院、幼儿园和“振兴中华修我长城”基金会,自己分文未留。
  在县内办中医学校,边从医边任教,在中医进修班任总辅导员,带过许多进修生、实习生。对学生更重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谆谆教诲,声随影附者百余人。尤其弟子陈宝贵,青出于蓝。现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中华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医院院长,天津市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提名奖;他采用补气、醒脑、祛痰、化瘀治疗理论,研制的“回神颗粒剂”、“胃炎溃疡散”临床应用患者近6万人次,疗效俱佳。国内已有十余个省市患者受益,并在美法加澳日等十多个国家使用,受到国内外医学专家、学者和患者的高度评价。
  柳学洙喜吟咏,爱诗词,有《医林杂咏》,经其弟子陈宝贵及邑人何俊田集资,以内部书号印刷出版。
  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
  韩少云(1931-2003),评剧代表人物,现代戏的霸主,评剧韩派创始人。幼年从师养父韩德金学艺,祖籍武清南蔡村韩营村。历任沈阳评剧院一团副团长、艺术顾问,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表演朴实细腻,唱腔圆润醇厚,吐字清新,腭(疙瘩)音运用尤佳。以演《小女婿》、《洪湖赤卫队》著称。主演的《小姑贤》已拍戏曲片。
  9岁学戏,京、评、梆兼学兼演。稍后便专工评剧。师从刘子西先生学戏,学了《开店》、《哭井》、《朱买臣休妻》等一批评剧初创时期的剧目,同时学了《盘丝洞》、《李慧娘》、《雷雨》等大量的移植新剧目。15岁即担任主演,经常演出于山海关至天津一带,深受观众喜爱。19岁崭露头角,成为河北地区的名角儿。当时著名的评剧艺术家金开芳老师闻名而往,看过她演的两场戏之后,便决定把韩少云接到沈阳工作。1950年8月韩少云到沈,参加东北唐山评剧院。此后她相继在东北评剧实验剧团、辽宁戏曲剧院评剧团、沈阳评剧院工作。1952年,韩少云饰演评剧《小女婿》的主角杨香草,《小女婿》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立即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韩少云因此获得了演员一等奖,并在怀仁堂为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1953年,《小女婿》在东北地区汇演时,她再次获得优秀表演奖。韩少云的人生由此亮丽起来。翌年,《小女婿》又参加了东北区汇演,她再获优秀表演奖。她扮演《杜鹃山》中的贺湘,获1963年沈阳市汇演优秀表演奖。就在韩少云的艺术处于巅峰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她在《红霞万朵》中饰演的一个次要角色因为她高超的表演技巧得到了观众更大的关注,因此被指控为违反了“三突出”原则,韩少云遭到了严厉的批判;1970年,全家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韩少云被禁止唱戏。可是就是如此,韩少云也没有放弃她深爱的评剧艺术。
  在1978年和1979年的沈阳市举行的两次表演赛皆获荣誉奖。她主演的《小姑贤》于1953年在“东影”拍成电影,它是我国建国后第十部戏曲片、第一部评剧艺术片。《人面桃花》于辽宁电视台录成。十多出剧目的唱段、选场或全剧录成唱片和盒带。若干唱段已收入沈阳音乐学院等几所院校的教材中。若干唱段被选入《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韩少云专辑。她的名字和照片已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和其他典籍中。
  半个世纪,她上演近二百出戏。代表剧目有:《小女婿》、《小二黑结婚》、《杨三姐告状》、《洪湖赤卫队》、《杜鹃山》、《江姐》、《红嫂》、《友谊之歌》、《梅雪遇》、《家》、《沂蒙山人》、《貂婵》、《桃花庵》、《李三娘》、《凤还巢》、《人面桃花》、《天雨花》、《红楼梦》、《西施》、《小姑贤》等。塑造了无数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她炉火纯青的技艺、无比高尚的艺德,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她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她擅演现代戏已有定评。她所扮演的“五四”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妇女典型都惟妙惟肖。特别是她对于其中一些女干部形象的成功塑造,为评剧表现现代生活和扩大表现题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她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表演上看,其扮演的角色均各具特色。并以朴实、细腻、优美、大方的表演风格而著称;从唱腔上看,她历史地受到了评剧初创时期唱腔的刚劲酣畅和20世纪40年代(上演新移植剧目中的)新唱腔的柔媚洒脱的两种特性的影响,结合自身条件,溶化成为音域宽广、刚柔兼济、行腔适度和韵味醇厚的特点。而她的吐字和疙疸腔更别具一格。她的表演和唱腔浑然一体,形成了总体的艺术风格,被广大观众誉为"韩派",关内外都有她的传人。
  韩少云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不图虚荣、只为艺术,不计门派,精心育人,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戏剧人才。她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杨晓彦、胡桂秋、冯玉萍、周丹、宋丽、刘虹等,这些艺术界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出自韩少云的调教。其中冯玉萍更是在全国两次获梅花奖,其获奖剧目《风流寡妇》、《疙瘩汤》也是出自韩少云的指导。宋丽在沈阳评剧院时虽然曾拜韩少云为师,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并获得过戏剧梅花奖,但自从调到中国评剧院后,由于受环境的影响或其他原因,改学白派。
  新中国成立以来,她先后出席了全国第二次青代会、第九次团代会、第四届青联委员会、第五次妇代会、第四次文代会和第四次剧代会。曾任沈阳市政府委员、市政协常委、市青联副主席、市剧协副主席,辽宁省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省妇联执委,省剧协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会委员,全国六届人大代表和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后为沈阳评剧院艺术顾问、沈阳文学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沈阳市荣誉文艺家、辽宁《不老松》画会的顾问。此外,韩少云还投资开设了具有文化品位的云阳酒家,并兼任董事长职务。
  韩少云晚年一直在政府创办的老年大学中学习国画,并在纪念从艺六十年时举办了个人画展。韩少云最擅画梅花,她笔下的梅花枝干虬逸、劲蕊吐芳,正如她丰盈美丽的艺术生涯。
  2003年7月20日,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逝世,享年72岁。韩老师的仙逝是戏曲界的一大损失,无数的戏迷依然怀念德艺双馨的评剧大师韩少云!
  军营艺术家郑振环
  郑振环(1943年—2013年),少将,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军旅艺术家。祖籍武清南蔡村镇北商村。他创作的话剧《三个人的冰山》、《摸天》,特别是《天边有一簇圣火》被称为军事题材划时代的作品。1997年上任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后,策划出品了大型纪录片《较量》、《东方巨响》、《挥师三江》,故事片《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冲出亚马逊》等一批优秀影片。
  作为将军、艺术家的郑振环,给人的印象很随和、亲切、机智、幽默,没有半点名人的架子。他是一个很健谈的人,他的机智和幽默使接触到他的人感到他出色的才华。他从小就爱好广泛,画画,演小戏,说快板,体育,样样都好,很小的时候就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作品,对学习充满兴趣。大哥当时在民主德国大使馆工作,知道他喜欢文学,就把国外的小说翻译成中文给他看,外国文学对他影响很大。
  郑振环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开始考上了哈军工,学理工的,由于在艺术才能上过人,被解放军艺术学院选中,经过几番周折,与军事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他又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他虽然是军人,但没扛过枪打过仗,却在军事艺术领域有着颇高的造诣,在银幕上、教学讲台上、话剧舞台上施展着他的才华,是国家第一批享受政府津贴的艺术家之一。他搞话剧很有名,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编剧的《三个人的冰山》、《摸天》,特别是他的《天边有一簇圣火》,是描写和平年代的军人生活的,被称为戍边将士的无私奉献的颂歌。郑振环将军曾担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教员、解放军艺术学院创研室研究员、《解放军文艺》杂志主编、总政话剧团团长、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现任中央电影电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国话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是国家一级编剧。曾创作过《江淮风云》、《军营笑声》等多部话剧作品。从事影视创作以来,在30余部影视片中担任过编剧和艺术指导。
  许多人是看着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长大的,如《野火春风斗古城》、《柳堡的故事》、《林海雪原》、《闪闪的红星》等影片老百姓都喜欢看。郑振环将军去八一电影制片厂当厂长很偶然,那是1997年,本来他应该去解放军艺术学院当院长,就因为晚报到了一天,就去了八一厂当了厂长(在这之前任总政话剧团团长)。当时八一厂处于不景气状态,他去后,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较量》、《东方巨响》、《挥师三江》轰动了全国,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大壮了中国人的志气。紧接着又拍了故事片《大进军—大战宁沪杭》,是解放战争三个系列片《大转折》、《大决战》最后一部。在风格上作了探索,注重了叙事性和纪实性,采取真人回忆的手法,有很多细节都是他亲自写的。这部电影突破了以往军事题材电影的格调和形式,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基本上中国电影方面的大奖该得都得了。前几年在全国热映的《冲出亚马逊》,是他策划的。本片取材于1999年8月至11月,我军空降兵特种兵大队两名年轻军官被派往南美洲委内瑞拉接受国际军事组织举办的“猎人学校”训练的亲身经历,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塑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军人豪迈地走向世界的崭新形象,是一部扬国威、壮军威的当代现实题材影片。虽然郑振环将军刚刚从八一电影制片厂退下来不当厂长了,但他对军事题材的电影抱有一生执著,对中国电影前景充满信心。谈到中国电影目前的困境时,他说中国电影要继承老祖宗留下的好的东西,但决不能把它当做一个绳索,把自己束缚住了,不敢往前想,但大的规则不变。文学是人学,电影就是写人,包括纪录片也一样,也是写人的。
  郑振环将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爱人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老师,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小儿子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现在两个儿子都在写剧本、当导演,挺有名气的。他说他和他儿子像朋友,经常在一起讨论剧本,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到了要打架的地步,但他们都是为了艺术。
  他崇尚自然,淡泊名利。他喜欢跟人唠嗑,最大的乐趣是写作。很多电影剧本都有他参与创作,但他从来不挂名,他说要多扶持年轻人。人可以隐姓埋名活着,给人留下形象,不要留下名字。
  郑将军于2013年3月21日因病去世。
  河北梆子名角黄景荣
  黄景荣(1941—1996),笔名黄金荣,祖籍天津武清南蔡村镇南蔡村,于1956年9月考入天津市戏曲学校,学习河北梆子文武老生。启蒙老师为王玉奎,后又向筱翠云,梁达子,季金亭等学习,两年内学了近20出戏。1958年调入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后,向河北梆子著名艺术家银达子学演《打金枝》、《四郎探母》、《芦花记》等。1959年调入小百花剧团,此后主演过许多传统剧目,并且在20多出现代戏中扮演主要角色。
  他在数十年的舞台生涯中所扮演的几十个角色,大都采用银达子的唱腔风格。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他深刻地体会到河北梆子男声唱腔必须改革,男女演员唱同腔同调是不科学的,所以多年来他积极参加唱腔改革,配合音乐设计做过许多方面的试验,在试验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红灯记》李玉和的唱段,成绩最为明显。此剧演出多年,效果很好,影响很大。1989年第二届天津戏剧节他主演的《朱砂梦》,唱腔是在原C调上改革的,主要唱段改用真声,新老唱腔、唱法,结合很好,演出后得到了观众赞扬和专家的认可。
  38年的舞台生活中,演出了40多个性格各异的不同角色。主演的《红灯记》、《让新房》、《三棵栗树》、《朱砂梦》、《方增光》等戏的唱腔都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认可和赞扬。他主演《人情》一剧(饰经理),1982年在天津市现代戏汇演中获二等奖。在《三棵栗树》中饰老顺叔,1983年获天津新剧剧目汇演表演奖;在《关羽认妻》中饰刘备,获1986年天津首届戏剧节优秀演出奖;《方增光》中饰方增光,获1994年天津市第三届戏剧节优秀演员奖;《朱砂梦》中主演老米京,获天津市第二届戏剧节优秀演员奖;另外,主演的一些剧目还被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
  黄景荣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一团二级演员,曾经担任中共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一团支部书记。1996年逝世。

知识出处

御路古驿——南蔡村

《御路古驿——南蔡村》

本书主要记述了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南蔡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曾是南北交通要道,商贸繁荣。文章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口述传统等多种方式,对南蔡村的历史人文进行了深入挖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南蔡村的村落发展成因、民俗综述、传统礼仪习俗、居住院落民俗、古人诗章与民谣、传说与轶事、历史名人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南蔡村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阅读

相关地名

南蔡村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