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朝廷御膳而兴“一溜羊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御路古驿——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957
颗粒名称: 因朝廷御膳而兴“一溜羊坊”
分类号: I276.3
页数: 3
页码: 93-9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蔡村镇一溜羊坊的传说,讲述了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品尝此地鲜美食品并下令建立运河码头的故事,以及当地勤劳质朴的羊坊人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关键词: 南蔡村镇 传说 一溜羊坊

内容

因朝廷御膳而兴“一溜羊坊”
  展开南蔡村镇域图,从图形上看像骏马昂首,雄视东方,寓示紫气东来。在运河的东侧有一溜羊坊,呈东西排列,密而不疏,名曰:翁羊坊、肖羊坊、韩羊坊、苏羊坊、张羊坊、刘羊坊6个村落。据有关史料称:在辽代已出现村落,金元时期曾划为官田牧场,由军户饲养羊群,便出现羊坊的居所,明代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翁姓、傅姓、韩姓三个家族到此屯田牧羊,三个村落逐渐扩大,史称三羊坊(清代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记载)。三羊坊即翁羊坊、傅羊坊、韩羊坊,后来傅姓衰弱,刘姓兴旺,更名为刘羊坊。到清朝中叶,山东肖姓移民也迁居于此,垦荒牧羊,渐成村落,得名肖羊坊。到清朝末年,有张、魏两个家族从原三羊坊村迁出,另立新村,仍以牧羊垦种为主,故名张羊坊。后魏姓迁出,苏姓为首户,遂即更名为苏羊坊(清光绪七年武清县志有载)。由此可见,勤劳质朴的羊坊人有着悠久的牧羊史,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底蕴,据当地民间传说,还有一段引以自豪的故事。
  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次清乾隆皇帝行至运河沿岸视察防涝事宜,乘龙船来到蔡村段,见河面宽广,水面清澈,两岸绿树葱葱,景色美好,一时兴致所致,便命随行大臣弃船登岸,视察此地风土民情,乾隆帝从北蔡村登岸,沿田间小路东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肥壮的羊群像朵朵棉团,游动于鲜草之中,有的羊只见人来便向着乾隆吱呀直叫,好像是说欢迎皇帝到此视察!再向前远望,蔬菜园数顷,鲜嫩的黄瓜、豆角挂满秧蔓,绿油油一片,鲜红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更引人相看,美不胜收,再看看脚下,水清田秀,渠渠的细沙,覆盖的蒙金土地,土质肥沃,真叫乾隆皇帝心情舒展,格外高兴。此时闻讯赶来的武清县令和本地贤绅也来此拜望皇帝,在三拜九叩后,地方官让人打来运河捕的鱼,羊坊饲养的羊和各种鲜嫩蔬菜、瓜果,恳请乾隆皇帝品尝一下乡间野宴,皇帝欣然接受。席间,乾隆皇帝对此地产的鲜活食品大加赞赏,说道:“都说三鲜为食中尚品,看来此地才是三鲜物产之地也,可做为皇家食品御用之地。”并下令在北蔡村运河边建一码头,每天靠快马和漕船运至皇城。从此,随着北蔡村运河码头的建成,一溜羊坊和周边村生产的羊只、蔬菜和瓜果,便成了皇家专用食品的供应之地,使此地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清乾隆三十五年举人,官至江苏按察使鰲图,一次乘船途经此地小住,对此地繁荣景象和风土民情所感染,留下了美好的诗句,诗曰:“近水鱼虾贱,沿堤车马忙,京东人语熟,入耳更思乡。”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南蔡村一带的风土民情、语言纯正和人们繁忙生产景象的描写。
  勤劳质朴、聪明智慧的羊坊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努力改革开放,大力招商引资,使本地农民很快富裕起来,尤其是苏羊坊在村南建起了100亩现代化奶牛厂,在村北引来北京等几家现代的企业入驻,使村经济实力和农民富裕程度大幅度提高,村里投资兴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吸引了大批周边村的文化人士和中老年人前来娱乐休闲,本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之村。

知识出处

御路古驿——南蔡村

《御路古驿——南蔡村》

本书主要记述了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南蔡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曾是南北交通要道,商贸繁荣。文章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口述传统等多种方式,对南蔡村的历史人文进行了深入挖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南蔡村的村落发展成因、民俗综述、传统礼仪习俗、居住院落民俗、古人诗章与民谣、传说与轶事、历史名人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南蔡村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阅读

相关地名

南蔡村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