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御路古驿——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956
颗粒名称: 传说
分类号: I276.3
页数: 43
页码: 92-13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蔡村镇的传说,包括因朝廷御膳而兴的“一溜羊坊”、凤河的传说、南蔡村侯家嫁女轶事、乾隆爷与贴荐傅熬小鱼等传说。
关键词: 南蔡村镇 传说

内容

因朝廷御膳而兴“一溜羊坊”
  展开南蔡村镇域图,从图形上看像骏马昂首,雄视东方,寓示紫气东来。在运河的东侧有一溜羊坊,呈东西排列,密而不疏,名曰:翁羊坊、肖羊坊、韩羊坊、苏羊坊、张羊坊、刘羊坊6个村落。据有关史料称:在辽代已出现村落,金元时期曾划为官田牧场,由军户饲养羊群,便出现羊坊的居所,明代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翁姓、傅姓、韩姓三个家族到此屯田牧羊,三个村落逐渐扩大,史称三羊坊(清代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记载)。三羊坊即翁羊坊、傅羊坊、韩羊坊,后来傅姓衰弱,刘姓兴旺,更名为刘羊坊。到清朝中叶,山东肖姓移民也迁居于此,垦荒牧羊,渐成村落,得名肖羊坊。到清朝末年,有张、魏两个家族从原三羊坊村迁出,另立新村,仍以牧羊垦种为主,故名张羊坊。后魏姓迁出,苏姓为首户,遂即更名为苏羊坊(清光绪七年武清县志有载)。由此可见,勤劳质朴的羊坊人有着悠久的牧羊史,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底蕴,据当地民间传说,还有一段引以自豪的故事。
  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次清乾隆皇帝行至运河沿岸视察防涝事宜,乘龙船来到蔡村段,见河面宽广,水面清澈,两岸绿树葱葱,景色美好,一时兴致所致,便命随行大臣弃船登岸,视察此地风土民情,乾隆帝从北蔡村登岸,沿田间小路东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肥壮的羊群像朵朵棉团,游动于鲜草之中,有的羊只见人来便向着乾隆吱呀直叫,好像是说欢迎皇帝到此视察!再向前远望,蔬菜园数顷,鲜嫩的黄瓜、豆角挂满秧蔓,绿油油一片,鲜红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更引人相看,美不胜收,再看看脚下,水清田秀,渠渠的细沙,覆盖的蒙金土地,土质肥沃,真叫乾隆皇帝心情舒展,格外高兴。此时闻讯赶来的武清县令和本地贤绅也来此拜望皇帝,在三拜九叩后,地方官让人打来运河捕的鱼,羊坊饲养的羊和各种鲜嫩蔬菜、瓜果,恳请乾隆皇帝品尝一下乡间野宴,皇帝欣然接受。席间,乾隆皇帝对此地产的鲜活食品大加赞赏,说道:“都说三鲜为食中尚品,看来此地才是三鲜物产之地也,可做为皇家食品御用之地。”并下令在北蔡村运河边建一码头,每天靠快马和漕船运至皇城。从此,随着北蔡村运河码头的建成,一溜羊坊和周边村生产的羊只、蔬菜和瓜果,便成了皇家专用食品的供应之地,使此地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清乾隆三十五年举人,官至江苏按察使鰲图,一次乘船途经此地小住,对此地繁荣景象和风土民情所感染,留下了美好的诗句,诗曰:“近水鱼虾贱,沿堤车马忙,京东人语熟,入耳更思乡。”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南蔡村一带的风土民情、语言纯正和人们繁忙生产景象的描写。
  勤劳质朴、聪明智慧的羊坊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努力改革开放,大力招商引资,使本地农民很快富裕起来,尤其是苏羊坊在村南建起了100亩现代化奶牛厂,在村北引来北京等几家现代的企业入驻,使村经济实力和农民富裕程度大幅度提高,村里投资兴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吸引了大批周边村的文化人士和中老年人前来娱乐休闲,本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之村。
  凤河的传说
  在南蔡村镇西部有一条河,从张辛庄村西入境,途经达村、北商村、南陈庄至东蒲洼街大南宫村西北,古时称凤河,它和从东马圈村南向东蜿蜒经太子务南至大南宫西北的龙河相汇。1955年举当时全县民工之力新开挖从两河汇合处向东至八孔闸的龙凤新河,使南蔡村西部和南部被凤河和龙凤新河环绕,这两条河除排泄北京方向来的洪水外,还为本镇提供大量地上水源,近4万亩粮田靠它灌溉,且润泽着达村、田辛庄等瓜菜专业村,成为我镇兴农富民的水源地。
  过去,曾有人写下对联加以赞许:北运河、小凤河、龙凤新开河,河河引来农业丰收水;京津路、京福路、京塘高速路,路路架起兴工富民桥。
  据史记载,在1000年前的辽代,凤河就已形成,河名的由来有一段传说:辽代,此河东岸有几户人家居住,村名叫火店(现北商村东),其中一户人家父母二人和一个七八岁的女孩,以捕鱼、种庄稼为生。这小女孩长相丑陋,天生呆滞,父母对此焦虑不安。
  有一年仲春时节,北京宫廷内有一皇后因犯宫规被流放到南部“皇后店”(现黄花店),途中乘船路过此地,见有几户人家,柴房掩映于树林中,男人修补渔网,女人烧水做饭,生活悠闲自得,皇后见此情景,便弃船登岸,直奔民宅,当她迈进柴门后,见到这个长相丑陋的女孩正骑在土墙头,双手抱着一只红冠公鸡在嬉戏,皇后心想,这不正是我昨日梦中所见的那个骑龙(土墙)、架凤(公鸡)的下凡仙女吗?
  小女孩见有客人来访,从墙头“飘落”到地,给皇后深施一礼,敬问安康,皇后非常欣喜,疼爱地摸了下女孩的脸,说也奇怪,小女孩丑陋的模样忽然不见了,瞬间变得眉清目秀,体态像仙女一般,父母见此情景目瞪口呆。随后,皇后叮嘱父母要好好教养,日后必有出息,赐小女孩名为“凤儿”,并将西侧小河赐名为“凤河”,随后登船奔皇后店了。
  日后小女孩果然知书达礼,曾多次筹款给凤河疏浚筑堤,使当地百姓免受洪涝。人们为纪念此事还建立了娘娘庙(北商村内),目前庙已早毁,仅剩两棵老槐树。
  南蔡村侯家嫁女轶事
  提起南蔡村侯家,在清末民初是武清界内有名的大地主,可谓是家喻户晓,在南蔡村镇建有占地七十余亩豪宅,十几进院落,上百间房屋,飞檐斗拱,磨砖对缝,雕梁画栋,前廊后厦,壮丽非凡。在徐官屯孔屯西北和大孟庄南分别有两处侯家祖坟地,坟茔砖砌,并有人专门看护,相传家有田地双千顷,并挂有双千顷牌,可谓是富甲一方。为探究南蔡村侯家发家史和趣闻轶事,过去有不少喜欢文史的人士来此探访,也只是听到少量传闻,查阅有关历史资料,也只是只言片语,难以形成完整的资料,本文只是将搜集的传闻资料粗加整理,让您了解南蔡村侯家的梗概。
  有资料载:南蔡村侯家祖先是明朝初年随龙从南方迁至南蔡村定居,也就是跟随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看此地田间秀美,土质肥沃,又靠近北运河而迁居于此,由于勤于劳作,持家节俭,努力教育子女攻读诗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有一子由于天资聪颖,诗文出色,高中进士,被朝廷指派四川某地当了知县,由于办事勤勉,巧理民务,官风甚好,被选拔为知府,从此南蔡村侯家逐渐富裕起来,广置田产,家业逐步扩大,到明朝末年,家田近万亩。然而到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明末代皇帝崇祯吊死煤山,明朝灭亡,同年明将吴三桂又引清兵入山海关,李自成被迫退走,清廷皇城从沈阳迁至北京,史称顺治元年,由于顺治帝之母孝庄皇太后详知华夏文化,允许汉族地主“带地投旗”,清初南蔡村侯家祖先侯松林为防止清初“圈地政策”之苦,主动去北京和清朝廷上层人士商妥,率全家带地投旗,成为汉八旗的一员,使祖业得以保全,后来由于侯松林知晓经商大略被清廷封为盐运使衔道员,候补知府。从此,南蔡村侯家更加兴盛,新修了豪华的家宅,又请当时风水先生在运河西现大孟庄镇侯坟村附近,地势呈轿杆式,新立祖坟,砖砌,有封土堆,同时仍然广置田亩,到清末南蔡村侯家成为南蔡村一带定福庄陈家、丁〓村吴家三家中最大的大地主。又据乡间传闻,侯家口碑很好,都说南蔡村侯家是善财主,待人和气,乡里和睦,乐善好施,此外还存有一段传闻轶事,很叫人称奇。且说在清朝初期,南蔡村侯家有一小女,生性聪明贤淑,自己又受过家学教育,文化基础很深,在年满十八岁时,由媒人牵线,父母做主,嫁与东北某地一官家儿子为妻,按旧时习俗,过门四天要回门,回娘家后女儿和娘亲谈了恐怕有公公婆婆有门不当户不对让公婆等亲族看不起之嫌,娘亲迅速转告了父亲,父亲答道这事好办,并想出一计,让女儿回门后照计办理。女儿回到公婆家后,整天闷闷不乐,哭哭啼啼,公婆及丈夫看后十分着急,不知道有什么对不起她的地方。一天晚上,丈夫问妻子:你整天闷闷不乐是不是我们家有对不起你的地方?妻子答道:并非如此,只因我爹妈陪嫁的金戒指不见了。丈夫听后十分着急并告诉自己父母。第二天全家一起寻找,找了半天,终于在自己家的祖先牌位后面找到了。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孝庄皇太后御赐金戒指,用玉制黄金盒装裹着,上书皇太后贺婚字样,致使婆家父母及全家老少人等行三拜九叩礼,高呼皇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新婚妻子才转忧为喜。从此家庭更加和睦,夫妻更加互敬互爱,共同乐度岁月时光。以上轶事只是一种传闻,但是已证明南蔡村侯家与当时清廷上层有密切关系,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范蠡泛舟蓠山处,还需探究自分明。
  “三里浅”村名趣话
  北运河古称潞河,自明清以来,多次人工开挖疏浚,定名北运河,又称铜帮铁底运粮河,成为沟通我国南北漕运的大通道,也是排泄京北燕山山脉山洪和京南沥涝重要的行洪河道。
  在北运河东侧,坐落一个小村庄,依河而建,土质肥沃,这就是三里浅村,该村现153户520多口人。据传村名是因为龙船在运河河床搁浅而得名,并留下一段有趣的故事。
  传说清乾隆年间,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乘龙船沿北运河南下,行至此地,正值傍晚时分,因河水不深,龙船搁浅。此时,离北蔡村渡口仅三里有余,随行大臣和侍卫束手无策,乾隆皇帝见状弃船登岸,又见两岸禾苗干旱,叶片枯黄,飞土扬沙,心中黯然忧伤,叹道,船南行三里搁浅,禾苗黄,沃土旱干,祈上天甘霖普降,朕才能与万民同欢。随即,船上侍卫在船头摆上供桌香案,拜天祈雨,而后乾隆皇帝返回船上安歇去了。
  当夜子时,有一金龙腾于空中,顿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两个时辰后,云开雨停,河水暴涨五尺有余,两岸旱情一夜解除,待乾隆帝一觉醒来,见一夜之间竟发生如此之变,心情格外愉悦,便下旨即日开船南行,龙船迎着清风缓慢而行行3里到达北蔡村渡口。后来有人用此传说将东岸这一小村庄定名为“三里浅”了。
  其实,据史料记载,在南蔡村、北蔡村、三里浅等地确有明清皇帝到此巡查,原因是在明清时期,自河西务至港北运河段,暴雨和山洪,经常造成运河左右堤决口,两岸村庄被洪水淹没,遍野行舟,朝廷不得不在其他地方大开粥场,赈济灾民。据武清县志记载,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七月间因暴雨成灾,山洪暴发,河西务、三里浅、港北等多处运河堤决口,淹没村落170多个。当年十月清康熙皇帝到南蔡村、北蔡村等处视察,令从天津丁字沽拨银两三千两,组织两岸民工上万人清淤河床、挑土筑堤,并从北京运来石块堆至河床两侧,防止沙淤。三里浅运河段就是工程之一。
  乾隆爷与贴饽饽熬小鱼
  有一年,从运河上游下来一条快船,船头站着两个人,说做官的没穿官服,说是跑买卖的谈吐又很风雅。他们一路上吟诗作赋,观景聊天,十分快活。谁呀?乾隆皇帝和刘墉。
  船过了蔡村驿,泊船上岸。二人径直奔野茶馆而来。
  开茶馆的是个老头儿:“二位客官请坐。”
  “老人家,给我们泡一壶龙井香茶来。”
  “好您啦!”茶沏好了。他们边喝边聊。
  一会儿,一个十七八岁的梳着大辫子穿戴整齐的大姑娘,端着一个盖垫,上面是棒子面饽饽熬小鱼,撩门帘进来。干吗?给她爸爸送饭。
  姑娘端着饭菜在刘罗锅他们眼前一过。嘿,焦黄的棒子面饽饽嘎渣儿,干醋、大蒜、老酱烹的小鱼儿香气扑鼻。老头吃着,他们看着,馋得直咽唾沫。饿劲儿也上来了。
  乾隆示意刘墉去买点来吃。一问,不卖。人家这是茶馆,不是饭馆。老头厚道,唤来女儿:“饭菜还富裕吗?这两位客官从外地来,还没吃饭,快拿些来。”
  姑娘与二人见过礼,转身取来了饭菜,摆好。
  乾隆他们一吃,别提多香甜了。很快吃了个风卷残云。乾隆问道:“罗锅子,咱今天吃的是什么菜呀?”
  刘罗锅子眼珠子一转说:“千鱼眼。您看盘子里有多少鱼的眼睛!”
  “唔。那饭呢?”
  “万寿糕。您看这开茶馆的老爷子体格多硬朗,就是吃万寿糕吃的。”
  乾隆记在心里:“回去之后,一定叫御膳房做几顿吃。”
  他们吃饱了,乾隆掏出十两银子交给老头,老头不收:“我们不卖饭,吃顿饭没关系!”
  “嫌少啊?再来十两。”
  正呛呛着,姑娘来收拾碗筷了。刘墉心眼多转轴快,他见乾隆一个劲地瞧那闺女,马上说:、“给闺女吧!”
  老头说:“一不沾亲二不带故的,我们十七八大的黄花闺女无缘无故地要人家钱干吗?”
  刘墉说:“不沾亲,不会认个干亲吗?.”
  那闺女也伶俐,躬身下拜:“爹爹在上,受女儿一拜。”她跪下就磕头。你看这事儿!
  乾隆倍儿高兴。刘墉翘活说:“武清县讲究四平八稳,您要没钱就给四两吧!让老人家再找回十六两银子来。”
  乾隆急不的恼不的,心里骂道:“好你个刘罗锅子,这不拿我打岔吗,身为一国之君的我没钱?”他瞪了刘墉一眼,又掏出二十两银子交给闺女。
  干闺女说:“说了半天,干爹姓甚名谁还不知道呢,将来女儿上哪去找您呀?”
  没等乾隆张嘴,刘墉就抢着说:“他是卖顶子的,他家的台阶最高,京城里没有不知道他的。”
  乾隆说:“孩子,你遇不到大事不要去找我。”
  “好吧。”
  咱不说刘墉陪着乾隆到江南游玩,回头再说开茶馆的这爷俩。
  老头姓宋,就这么一个宝贝闺女,爷俩相依为命。离茶馆不远有个跤场,练武术的天天在那里耍把式。
  跤场里有个叫夏大脚的小伙计,没爹没娘没家没业,天天给跤场搬搬兵刃携携石锁之类的,抓空儿就练几下子,日久天长功夫见长,挺有出息。他常到茶馆喝水,有时就帮老头打水买柴,老头见他脚上没鞋就到处去踅摸,因为他脚大买不到合适的,只好让女儿给他做,还经常不断地给他点饭菜吃。夏大脚把茶馆就当个家。他们处得很融洽,老头就认他做了干儿子。时间一长,干兄妹之间有了感情,在邻居的撺掇下就定了姻缘。
  后来夏大脚有了点小功名,中了武举,买了房子,混上了官面,渐渐地就不到茶馆里来了。闺女一年年长大了,老头催他娶亲,他放出话来说:“得有戴顶子、戴花翎子的送亲,这媳妇才能娶。”
  老头一想:“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哪,我们穷家豁业的,要有阔亲戚能开茶馆吗?八成是夏大脚这王八蛋嫌门不当户不对,变心了。这可怎么办呢?”
  那年头谁家的闺女若被人家休了,就不好再嫁了。
  闺女眼睛一亮说:“爹,您不会找我干爹去!”
  “北京城这么大,到哪里去找啊。”
  “试一试嘛,反正您在天津卫找不着他。”
  没法儿,只有这一条道了。
  简短洁说,宋老头很快就到了北京城。到哪去找卖顶子的?问一个人一摇头,有明白的,一看老头这个模样,心想:“皇上怎能见他呢?”也就不吱声了。都以为他是个疯子。
  好几天过去了,宋老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掐指一算,出来十来天了,川资盘缠花得也差不离了。
  宋老汉来到一家饭馆,叫了上等吃喝独斟独饮。他打算吃完了就寻死,回去也没法向闺女交代。
  不大一会儿,跑堂的毕恭毕敬地把一位穿官服的胖子安排在宋老头对面桌前就座。没等胖子说话,酒菜立刻端了上来。看来是个老主顾。
  胖子说:“再添二两酒。”
  堂倌纳闷地说:“大人您平时最多是二两啊!怎么,有什么不痛快的事儿给小人念叨念叨,使不上劲儿可能添‘言’啊。”
  胖子呷了口酒把盅子一蹲,长叹一声说:“唉,万岁爷想吃千鱼眼、万寿糕,我哪懂啊,摸索着做了一回送上去说不是味,限我三天之内做出来,不然就问我个欺君之罪……今儿就是第二天了,最后这一顿阳间酒,我还不多喝点……”
  宋老头听了他俩的话不觉一愣:“他说的万寿糕、千鱼眼不就是贴饽饽熬小鱼吗?如果因为这个就伤条人命太不值得了。我也不死了,先救他一救。”
  宋老头说:“大人不必寻短见,我会做千鱼眼、万寿糕!”
  胖子是御膳房的头儿,一听说他会做,当然是喜出望外。他们到市场买了几斤小麦穗鱼,又买了几斤掺黄豆面的新棒子面,就一同进宫去了。
  第二天,宋老汉指点着把贴饽饽熬小鱼儿做得了。胖子胆战心惊地端了上去,乾隆爷一尝:“就是这个味!”他越吃越美,一高兴赏钱就下来了,胖子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宋老哥,你救了我的命,可得好好谢谢你啊!”
  “我救了你,你救不了我呀。”宋老头如此如彼地把来京的经过学说了一遍。
  胖子说:“那卖顶子的不就是皇上吗?待明天早朝我去启奏万岁。”
  又过了一天,万岁下旨宣宋老头上殿。听了宋老头的话,乾隆一拍龙书案要拿夏大脚。刘墉在一旁压低声音说:“慢。这势利小人是应当治一治,不然大清的江山就不牢靠。可是皇姑在茶馆里还等着他干爹的信儿呢,依臣之见,不如这么这么办……”
  事不宜迟,刘墉带领一队人马星夜兼程赶到蔡村南运河边的茶馆。宋老头从轿子上下来撞开茶馆的门一看,闺女想不开正往房梁上搭绳子要上吊呢。
  “闺女!”他想到要叫皇姑。立刻改嘴说:“皇姑,你爹我回来了!”宋老头进门就给皇姑跪下了。再看爹爹身后又跪了一大帮人。
  当她弄清了自己认的干爹就是当今皇上时,她悲喜交加地哭了。
  天津卫和武清县地方官听说皇上的干女儿要出嫁,呼啦啦都巴结上来了。骑马的坐轿的,出出进进地大献殷勤,光拴马的橛子就楔了好几十根,后来,这个地方就取村名为拴马桩,久而久之,人们就简称为马庄。
  人们七嘴八舌地说:“这闺女是我起小看着长大的,生来就是当皇姑的坯子!”,“一点也不假!”
  “快点给皇姑上装吧,京城的老爷们送完亲还要回禀万岁呢。”
  “宋大老爷,您过过目,这是天津地方送的礼单。”
  “好好好,谢谢!”宋老头随便翻了翻就揣进怀里,其实他斗大的字也不认识半升。
  皇姑打扮得雍容华贵,登上了八抬大轿。在鞭炮声中送亲的人马出发了,最前头骑顶马的是天津地方府台大人,后面紧跟着武清的县太爷,接着是吹吹打打的乐队,其次是一车一车的陪嫁,再后边是红顶子官员、新娘子大轿和蓝顶子的官员,什么亲戚朋友邻居看热闹的无计其数,黑
  压压一大片。
  队伍来到夏大脚宅前停下来:“快叫新姑老爷夏大脚出来迎亲!”夏大脚得到禀报正在纳闷,慌忙来到门前迎接,当他看到满街筒子骑马戴顶子的送亲队伍不由得一愣。有人对夏大脚说:“府台大人和县太爷都来了,你还不信呐。”夏大脚弄清情况后,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赶快吩咐众人迎娶新娘,招待客人。
  自此以后,这个故事就在蔡村一带流传开了,棒子饽饽熬小鱼也成了蔡村一带的民间小吃。
  南商村“土龙”的传说
  元明时期,南蔡村镇南商村、北商村、达村一带因临近凤河,已出现村落。到清朝初年,南商村已是居民百余户的村庄。
  且说村内有位老者,已年过七旬,老伴早已过世,膝下两子一女,都已成家立业。一天,他把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叫到床前,嘱咐说:“我最近身体一直不好,疾病缠身,恐怕将不久于人世了,我死后,你们不要操办,不要声张,什么也别给我穿,当天夜间就将我的尸首放在村东南400步外,头向东南,千万不要用土掩埋。”
  三天之后,老者病逝,按老者遗嘱,两个儿子没有操办丧事,在当天夜间就将老者尸体放在村东南平坦处。但女儿说:“老人劳苦一生,养育我们三个,不能让老人光身而走,最起码也得穿件裤头吧!”两个哥哥同意了,于是就给老者穿上一件白裤头,然后含泪回家了。当夜子时刚过,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一条金龙忽然腾空而起,在村上空飞舞,并且龙身缠着一条白腰带,好像有所约束限制。两个时辰后,天空忽然风停雨住。清晨起来,两个儿子和女儿都到放着老者尸体处一看,圆圆整整地出现了一个坟头,他们非常欣慰。
  话说此间,在北京刚临朝不久的顺治帝,近日来忽感身体乏力,精神恍惚,夜间常做噩梦。早朝时,他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大臣。有一位大臣跪倒禀报:“臣最近夜观天象,发现北京东南方有一土龙出现,只因龙腰有条捆龙绳,即使不成大事,也会造成国之不宁,从现实看,我朝入关后采取招降和用兵征战两个策略,大军势如破竹,把李自成消灭于南方,吴三桂、洪承畴弃明归顺我大清,整个中原大地归我朝统治,然用兵易,而服汉民心难,近一时期,在南蔡村、河西务一带出现小股汉民造反就完全说明此事,因此臣劝皇上应采取安抚政策,在土龙现身处,从户部拨万两银建三义庙,象征满汉本是兄弟,是大一统的中国。”
  顺治听罢说:“言之有理,准奏。”立即命户部、工部操办此事,在南商村村东南建三义庙一座,庙堂五间,配房十八间,供奉刘备、关羽、张飞三座神像,一时香火很旺,招来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许愿,直到清朝晚期,随着清王朝的衰败,庙堂年久失修,香火越来越少。解放后,神像被拉倒请出,改为村小学校,于1959年被拆除。
  后经查阅有关史料,在明清时期,武清城关镇是原武清县城。从城关东南经八里庄、泗村店、南、北商村到甘桥村东湾子村西南折向大顿邱、杨村的是一条古官道。由于年深日久形成“道沟子”,每逢雨季,便会积水。可以推想在古道旁建一座三义庙,用以教化古民,使古民信仰先贤,安心农商也是当时官府的必然之举。而今的南商村中古道沟壑早被填平,建成平坦宽阔的大街。
  西小良“小良锥”的传说
  西小良位于南蔡村镇域东部,是全镇人口规模较大的村庄之一。村庄呈东西走向的正方形,村西有大片林地,风景秀丽,村南有西小良中心小学教学楼,村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柏油马路,西连武香路,交通便捷。村中自筹资金建有砖厂,是南蔡村镇比较富裕的村庄之一。从2007年申报了建设文明生态村开始,一个村民生活富裕、人居环境良好、生活质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形成。
  相传西小良建村于辽金时期,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根据村里老人讲,在清朝末年,该村还建有土城,东南西北各有城门一座,昼夜有人护卫,人们生活安泰。
  为何定名为西小良,意思就是说此地是优美良好的地方。在村北还曾建有锥塔一座,和大良镇的永济塔齐名。素有大良塔小良锥之说,并留有一段美丽的传奇。
  相传在辽金时期,大良镇已是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西小良也住有十几户人家,有一天,大良来了一位老和尚,在大良和西小良一带讲经说法。
  一次老和尚在讲经之后,即兴说道:“要使香火常盛,需要建庙修塔。那时候虽然各户家境贫寒,可禁不住族长的劝说,大家勉强凑了一笔钱,请来当地最好的工匠,备好砖瓦木料,开始修塔。
  老和尚与工匠在建塔方面是外行,内部结构不知道怎么建,这可难坏了众人。有位老人给出了一个主意,叫大伙用泥和高粱秸秆先做个模型,这样建塔就有了依据,大伙认为这招可行,便七手八脚干了起来,可是等做好模型给老和尚一看,他没有相中。就这样拆了做,做了拆,始终没有一个中意的塔样。一连好几个月过去了,急得大家坐卧不宁。
  时间一晃到了第二年春天,在一个风轻云淡、万物葱绿的晚上,接近三更时分,天气格外好,月空挂满明亮的星星,忽然一个奇迹发生了,只见西面天边白光一闪,飘来了一朵彩云,彩云上站着一男一女两个神仙兄妹,他们兄妹围着塔转悠了几圈,飘然落了下来,俩人把建塔材料看了看,就开始干了起来。哥哥取砖,妹妹取瓦,只见他们同时把手一挥,砖瓦就像飞燕一样,挨着地面一层一层往上跑,不到两个时辰,一个七丈多高的砖塔就要落成了。同时,这哥俩一边建塔一边谈话,对当地百姓建塔诚心奉佛,深表赞扬,并说当地百姓用诚心建塔,感动了佛祖,才派他们兄妹前来帮忙,真所谓诚心感动佛心,佛心体应民心。
  可是正当他们准备安装塔尖的时候,忽然“喔”地一声,公鸡打鸣了,再看那对兄妹没影了。可就在此时,在西小良村北只听轰的一声,一个圆锥塔尖从天而降,但见塔尖二丈有余,满身金黄,做工精巧,雄伟壮观,待清晨,人们睡醒起来时,发现了此景,顿时被惊呆了。他们“扑通”一声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向着西天连磕响头感谢神仙眷顾。
  天降祥瑞于人间,西小良真是块宝地,从此四方百姓闻风而来,到此定居,筑城建门,和善相处,成为方圆十里较大村落,此故事也成为后人的一段美谈,然而据查,现西小良锥遗迹已荡然无存,古时村城遗址在村北还能发现残迹。
  大白厂“黄马褂”的传说
  从南蔡村镇政府沿京津公路(103国道)南行,曲折蜿蜒的北运河与龙凤新河堤交界处,有一个小村庄,这就是位于南蔡村镇辖区最南部的大白厂村。
  该村依北运河左堤而建,西靠京津103国道,东临北运河,南望龙凤新河,是一个交通便利、水源丰富、风光秀丽的地方。村子呈不规则的正方形,村中有一条贯通东西方向的主街,街道虽不太宽,但笔直平坦,柏油路面,洁净整齐。主街道南侧是近些年新建的农民新居,一排排房整齐有序,主街道北侧地势较高,农居排列错落有致。
  据说大白厂最早立村就在于此。据考,该村立村是与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修建皇城、开发北运河漕运有关。相传,明成祖朱棣在修建北京辉煌的皇城时,砖瓦、白灰、木料除在京都周围备料外,还要通过北运河漕运,从南方诸省调运建筑材料,但是每年隆冬时节,北运河河水逐渐结冰,运材料的船只难行,因此就在靠近京都北运河河畔设立料场,待春夏季节装船转运。于是,就在大白厂这个地方设立了白灰等建筑材料转运厂,同时设立护卫官军驻扎此地。后来皇都建成,这里作为储备料场的功能逐渐消失,护卫的官军也逐渐退役,有部分官军就在此定居下来,以后就逐渐形成了村落,有人为纪念建村历史,就将此村定名为大白厂了。也有史料记载原大白厂靠近运河,是元代养马之所,并以白马居多。马匹健壮清秀,善解人意,多被培育为战马,所以后人多叫村名为白马驹厂。
  大白厂村落形成以后,明朝移民政策逐渐推行,有许多中原和江南地区移民也移居此地,在北运河河堤西侧定居,而且很快形成村落,形成和大白厂东西对称的小白厂村。两个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另外,白厂村还流传着一段关于康熙皇帝的传说。清朝康熙皇帝在位61年,雄才大略,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执政前期,重用贤臣惩治奸党,平三藩,收台湾,消灭格尔丹叛乱,阻止俄沙皇掠土,保证了国家安宁稳定。同时他也十分重视防治水患,以防水患殃及百姓。他选良臣拨重金,疏浚北运河。
  相传,在康熙18年(1679年),由于山洪爆发,河水涨满,北运河(现八孔闸河段)出现多次险情,当时白厂等地先民踊跃出工筑堤,把自家的门板木料、土石全都无私奉上,努力奋战。当时的府县官员十分感动,当康熙皇帝御驾亲临视察时,听到府县官员的汇报也十分赞赏,并亲自到民间了解实情,征询治河办法。康熙看到这里的乡民如此忠厚淳朴,勤劳智慧,乐于助人,于是下旨赏给当时村带头人黄马褂一件,并免去白厂周围几个村的三年皇粮,以资奖赏,同时下令向东开挖引河,汇流普济河,使山洪沥水向东经七里海泄入大海,并在保驾营村北立碑一座,御书“导流济运”。
  到了后来,向东开挖的引河起了作用,运河水患大为减少,白厂人为纪念此事,一直把村南地叫“黄马褂”地。
  马庄“金马驹”的传说
  马庄村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京津高速路、京津公路和北运河呈川字形从村东穿过,距京津高速路郭官屯出口近千米。
  南蔡村镇第二小学、第二水厂和正在建设的武清新城北外环都建设在村南。该村共420户1240口人。排房整齐,街道宽大,错落有序,村中十字大街连通全村东西南北,沥青路面宽阔平整,道路两旁栽种着整齐的绿化树,明亮的路灯,凸显了村庄的冉冉生机和村民生活的惬意。
  解放前的马庄村为四个农户居住的村落,在村西南方向居住着百余户人家,名为西马庄;村东200米也住有几十户人家,名为东马庄;在东马庄北200米外又有几十户人家,名叫北马庄;距北马庄西,西马庄北也住有几十户人家,当时名叫窑上,几个马庄中间形成一块空地,有几条民间土路连通村民往来,而且在空地中央建有一座大庙,提起这座庙,还留有一段美好的传说。
  据说在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北运河漕运更加兴盛,同时为充实京都地面,明成祖推行移民政策,从我国山西、山东、河南及江南等地迁来许多移民,开垦荒地,繁荣贸易。其中有一崔姓明军兵士,随燕王扫北,途经此地,十分赞赏,以后随着元军战败远去,这位兵士响应朝廷号令,便在此地垦荒种地,定居下来,过上了平静的农村生活。
  20年过后,老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到杨村码头闲游,见一北方老客手牵一匹小马驹,此马毛色金黄,十分俊秀,老人非常喜爱。经过讨价还价,终于用二两纹银买下马驹,高兴地牵回家,经过几年的精心饲养,发育成性格温顺、膘肥体壮的高头骏马,拉车行走如飞,拉犁耕田从不踩禾苗,去北京,一天可打一个来回,老者更是喜爱,十里八乡的乡民十分羡慕。但是,好景不长,当时,有一恶霸地主,见此马不凡,便用莫须有的罪名上告当地官府,说自家有一黄骠马走失,被马庄老汉私留多次讨要未果,要求官府给他要回。当时左街右邻乡民慑于恶霸淫威,不敢出头作证。老汉十分着急,一天晚上,老汉来到马棚,站在马前,难过地说道:马儿啊,我自将你买到我家,精心饲养,你为我家辛苦劳作,出了大力,我们俩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明天,恶霸地主和官府就要来家取马,说不定你就要被他人带走,我实在舍不得。马儿听到话后也默默低下了头。
  第二天早晨,老汉再来马棚喂马时,但见此马从地上打一个滚后,全身毛色忽然全变了,金黄色的马毛全然不见了,而呈现的是洁净的白色,老汉欢喜异常。待恶霸地主和官府携家丁前来取马时,见不是黄骠马而是白马,恶霸地主对官府无言以对,只得灰溜溜地走了。从此,金马驹就被大家传为是神马。
  到了后来,此马年岁已高,得病死去,老汉不忍食其肉,就选在村南一个土井旁,挖坑将其掩埋了,不想过了几天,这个土井水变清变甜了,而且泉水不断,引来周围居住百姓前来担水饮用,而且发现只要饮用此井水的人,有大病者慢慢减轻,有小病者很快痊愈,被很多人称为“圣水”。此信息不胫而走,引来十里八乡百姓前来讨要“圣水”,医治百病。
  到了后来,有人为纪念神马,就在马庄村中建立了一座马神庙,马庄村的村名也逐渐形成了。并且村南近百亩的肥沃土地被称为马庄南大井,一直延续到今天。
  乾隆爷认义女
  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爷沿运河微服私访,这日来到武清南蔡村近旁,见天色已晚,泊舟登岸,打算就近找家客店住下。正在岸上走动,忽见河畔老树下立着个妙龄女郎,正面对缓缓流淌的河水,默默垂泪,似欲寻短见。
  乾隆爷动了恻隐之心,走上前以长者身份问询少女为何如此悲伤,受了谁的委屈,天色已晚,再不回去,家人会惦念的。少女起初默然无语,只是独自垂泪,被问不过,又见乾隆爷慈眉善目,像个可敬的长者,这才把一肚子的委屈如实讲了出来。原来二年前,经媒婆牵线,少女与邻村一穷秀才定了亲,不想秀才赶考中举,在京城脚下做了一名知县。开始嫌弃少女出身寒门,家中贫苦,想找个门当户对的结秦晋之好。少女觉得被人抛弃,无脸面对父老乡亲,想投身与她朝夕相伴不离不弃的运河,以结束自己的青春。
  乾隆爷听后劝道,不就一个七品芝麻官吗,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何必为此再搭条性命。你也不用悲伤,回去把那些苛刻条件都答应下来,看他还有什么话说。
  少女半信半疑地将这个好心的长者领进家门。她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见此人眉宽目阔,一副大富大贵相貌,又得知是他救了女儿性命,感激得硬拉女儿就地磕头,拜了义父,老酒好菜款待。
  第二天,母亲便托人去男方家问询,让他们出条件。男方料定她家孤女寡母,又祖辈没离开庄稼地,能拿出两件粗布衣做陪嫁就不错了,还能拿出什么好的来。于是提出条件:陪嫁中,除了满箱的绫罗绸缎外,送亲人里,还要有在官府中当差的。有就结亲,没有就退婚。
  乾隆爷哈哈一笑道:那还不好办,到时候告诉我一声就全有了。
  日月更迭,婚期眼瞅着到了。这日,乾隆爷依旧一身素装,骑一头大马送亲来了。他吩咐马童送上嫁妆,只几件简单梳洗用具:一块方镜、一把梳子、一个脸盆、一只肥皂盒。男方家人正要露出鄙夷之色,忽然发现这些陪嫁都是纯金做成,这才没敢小瞧,将送亲人领入客房。只是身为知县的新郎官仍眉头紧锁,责难道:事先说好送亲人里要有官府中当差的,我这里前来祝贺的不少是州县大人,你们那边却连个穿官服的都没有,这让我的脸往哪儿搁?
  新娘道:你小瞧别人可以,小瞧我干爹可不行。新郎官说:他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有几个小钱吗,能买出个什么官来?
  一句话若恼了马童,愤然道:什么官,说出来能把你吓死。他是咱们的乾隆爷!
  “乾隆爷”三字,如同晴空一声霹雳,不但知县心抖手颤,前来贺喜的州县官吏全如腿脚抽去大筋,“咕咚”跪倒一片,一个个山呼万岁万万岁!
  从此以后,乾隆爷认义女的事在武清南蔡村一带传开,至今一些上点儿年纪的人提起来还津津乐道。
  西杨凤庄村名的传说
  西杨凤庄村是南蔡村镇的一个小村,全村仅110户410口人。村西离历史悠久的北运河仅1里多地,村东不足200米是2005年新修的武香路。村中有一条呈东西走向的大街,柏油路面、干净整洁。笔者由于经常来此村,发现村民勤劳善良、节俭朴实、遵纪守法、崇尚正义。询问村民,该村村名是怎样形成的?老年人说:西杨凤庄是解放以后定名的,在很早以前,村名叫杨凤驸马庄。笔者出于好奇,经多次走访村民,并认真查阅各种史料,发现西杨凤庄立村和家喻户晓的宋代杨家将有关,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本地在1000多年以前,后晋节度使石敬塘献燕云十六州于契丹,此地开始被契丹管辖(契丹是辽国的前身)隶属幽州之地,从此,宋辽两国为争夺此地战事不断,一直延续近百年,到金太祖完颜阿骨达率军攻陷燕京,辽降,后来又灭了北宋,打到河南开封,此地才平静下来,故事在此村便发生了。
  传说宋朝大将杨继业是忠君报国之士,并且熟读兵法、武艺超群,娶妻佘赛花(后称佘太君),更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两人婚后生有七子一女,也都是聪慧过人,有一身好武艺。
  公元980年,由于宋辽两朝的国土之争,杨继业被宋朝派出征讨辽国,在金沙滩双方遭遇一场会战,由于粮草不足,宋军大败,杨继业撞死李陵碑。他的儿子杨大郎、杨二郎、杨三郎先后战死,杨七郎被敌军擒获,乱箭穿身而死,杨五郎逃出后到五台山当了和尚,杨六郎被救,逃回宋营,杨四郎被俘改名木易,被押往燕京(现在的北京)。由于杨延辉(杨四郎)品貌端正、文武兼备、才华过人,不久被当时辽国肖太后看中,将自己女儿铁镜公主许配给他,从此当上了辽国驸马,婚后两个人相亲相爱,感情很深,后来生有一女。杨延辉在辽国期间多次觐见肖太后,要求要善待汉人,使人民安居乐业,并允许每个人都有配偶,开垦耕种荒田,肖太后采纳杨延辉的意见,从此辽国不断强大起来。
  十几年后,公元999年,宋朝派杨六郎为元帅,镇守三关,以防辽国南侵,据说在当今河西务牛镇一带驻防,又派佘太君亲自押运粮草。据说驻军就在当今西杨凤庄村东和大良镇的东营村、西营村、后营村一带。
  当时在燕京的杨延辉听说母亲佘太君来到北番,偷偷地逃出燕京来到西杨凤庄附近见到了母亲,母子相见痛断肝肠,杨延辉向母亲诉说了以往经过,佘太君大怒,想杀了延辉以谢国人,左右人等跪下求情,又听杨延辉哀求道:请娘亲放我回去,我一定劝说辽国肖太后从此辽宋罢兵,并要求辽国不再南侵,使人民安居乐业,免受刀兵之苦。太君听罢,也只好答应了。
  后来杨延辉回到了燕京,见到肖太后诉说了实情,又详细说明辽宋交兵的利弊得失,肖太后觉得很有道理。此后的40多年时间里很少发生战事。
  到了元明时期,先民得知此地是宋朝名帅佘太君母子相见之地,便先后到此地定居并形成村落。到了明朝中期,此地发大水,冲毁了房屋和田产,一部分先民搬到大碱厂镇建立新村,定名东杨凤庄驸马村,解放后改为东杨凤庄村,另一部分先民向西建立了现在的西杨凤庄驸马庄,解放后改为西杨凤庄。
  罗桥子的故事
  早年间,北京城里有一家首饰店,店号叫“万福金店”,店掌柜姓罗,人称罗掌柜。罗掌柜系南蔡村镇北商村人,此人很吝啬,每天伙计们的洗手水,他也要收集起来,让其慢慢沉淀,最后取盆底儿一点点粉泥。他说,每人做首饰时,手上或多或少都会沾上点儿金粉,不能随着洗手水白白倒掉。
  一天夜里,罗掌柜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一个披头散发、锯齿獠牙的恶鬼向他扑来,好像要挖他的心肝!罗掌柜哭叫着从梦中惊醒,吓出一身冷汗。从这天起,他像没了魂儿似的,怎么也提不起神儿来。他叫伙计给他圆梦,哪个伙计也没有说是好征兆的,这就更增加了他内心的痛苦和烦恼。他担心自己会有一天被恶鬼捉去,金店落在他人之手。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伙计们知道他平时很迷信,就串通一个外号叫李半仙的老道来给他相面、算卦。
  这天,罗掌柜无精打采地坐在店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忽见一位黄袍道士朝他走来,道士来到他跟前,深施一礼说:“先生气色有些不好,心中必有不悦之事,我给您占卜一卦如何?”
  罗掌柜仔细一看,认出是李半仙,他正想找他算算,于是赶忙起身还礼:“多谢道长,有失远迎!”说着把李半仙请到室内,叫伙计敬茶。李半仙坐定,问几句金店的生意情况,便给罗掌柜相起面来。
  李半仙由于从伙计那里知道些底细,因此说他某月某日做了一个噩梦,梦的内容又是些什么,说得丝毫不差。罗掌柜听了心里暗暗吃惊,这才叫活神仙呢!接着,李半仙又从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等方面占卜起来。最后长叹一声,说:“唉,不瞒先生说,那梦是个恶兆,先生的寿数快到头儿了!”
  “啊!”罗掌柜听了倒吸一口凉气,倒退两步,差点摔倒,额角滚下豆大的汗珠,半天才结结巴巴地说:“请道长明示,我的寿数最长还有几年?”
  “两年。”道士伸出两个指头说。说完又安慰罗掌柜几句,便告辞走了。
  罗掌柜这下可吓破了胆,他整整哭了一夜,第二天打发人把家中正在念书的儿子接来,子承父业。俗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罗掌柜深知自己平时小气,把人得罪苦了,此时待人十分亲热,特别是为了让伙计们听从他儿子的管理,给每个伙计每月添两份银子的薪水。
  金店安置妥善后,罗掌柜带着一些钱财回武清老家。一路上,他碰见孤儿寡母、乞丐、病夫,都掏出点儿钱来周济。当他来到家乡北商村村北口儿的小凤河河边时,看见一个老太太领着她的小孙女要过河,河虽然不太宽,但这一老一小却过不去,急得在河边团团转。罗掌柜见此情景,就放下行李,从附近一趟趟拣来砖头往水里垫,垫好之后,又用大褂兜了几趟土铺在上边。老太太领着小孙女走了过去,回过头来对罗掌柜千恩万谢。
  罗掌柜想,我只做这点儿好事,人们就如此感谢我,我要是在此修一座小桥,人们恐怕永远也不会把我忘记吧?于是,他回到家中,拿出10两银子,叫乡亲们在小凤河上修桥;乡亲们正愁赶集上店、出村入村隔着小河不方便,因此对他十分感激。很快,一座小土桥便修成了。俗话说,人受一句话,佛受一炷香。乡亲们一夸罗掌柜,罗掌柜心里一豁亮,又经常不断地到地里干点儿活儿,身体渐渐地恢复了健康。两三年过去了,罗掌柜不但没有死,反而越活越结实!他暗骂那个李半仙有意捉弄他,决定进城寒碜寒碜李半仙。
  一天,罗掌柜来到北京城,好不容易才找到李半仙。一见面,罗掌柜就对他说:“道士,您还认识我吗?”
  “哦,”李半仙上下打量一阵罗掌柜,想了想说:“您不是万福金店的罗掌柜吗!”“不错。”罗掌柜点点头说,“道士,还记得您两年前说过的话吗?”
  “记得记得。”李半仙胸有成竹地说,“您来得正好,不然我还得想法找您去呢!”
  “还要给我报什么丧吗?”
  “哪里哪里,”李半仙忙说,“您的寿数又增了!”
  “寿数又增了!”罗掌柜一肚子气儿顿消,惊喜地问,“增多少啊?”
  “12年。”李半仙扳指掐算着说。
  “怎么会又增了呢?”
  “因为您做了不少积德行善的好事。”
  “对对。”罗掌柜把回家后所做的好事一一叙说一遍。
  李半仙最后告诉罗掌柜,之所以能增寿数,主要是因为他出银修了小凤河上的那座小土桥。
  罗掌柜回到老家,心中暗想:修一座小土桥就增寿12年,如果再多出点儿银子,修一座大石桥,还不增寿24年吗!于是他,拿出二三十两银子,建议乡亲们扒掉小土桥,改修大石桥。乡亲们觉得很奇怪,刚刚修好的小土桥,为什么又要改修大石桥呢?有的说他是行善事,有的说他另有目的。但不管怎么说,乡亲们总觉得大石桥终归要比小土桥好走,因此又改修起大石桥来。
  罗掌柜呢,当然更是兴致勃勃,一面出谋划策,一面和乡亲们一起干活。经过一春一夏的施工,一座造型美观的大石桥建成了。但万万没有想到,罗掌柜竟一病不起,病情一天不如一天。奄奄一息之际,他又骂起李半仙来,并给他的儿子捎信儿,叫把李半仙找到他家来,他要问个究竟。
  三天后,李半仙来到罗掌柜老家。罗掌柜声音微弱但很气愤,他问李半仙:“我修一座小土桥,你说增寿12年;如今我修了一座大石桥,按理说得增寿24年,可是我现在却……”罗掌柜说不下去了。
  李半仙朝罗掌柜微微一笑,说:“古人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作恶,虽恶不罚’呀!”
  罗掌柜听后似乎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慢慢地合上了眼睛。
  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罗掌柜,就把那座石桥叫做了“罗桥子”。
  乾隆爷巡幸
  位于武清蔡村南侧的运河岸边,古老的北运河与龙凤新河交汇处,过去因建有八孔截水闸而得名八孔闸,又名武清的北戴河,这里,林幽景丽,风光迷人,纵贯南北的京航大运河与横穿东西的龙凤新河相交又,碧波荡漾,水绿花香,莺歌燕舞,鸟飞鱼跃,几座古朴壮观的闸桥点缀其间,使得秀美景色锦上添花。
  八孔闸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不但使其成为武清的水利枢纽,也是历代帝王南巡的必经之地,史料载,清乾隆帝八次巡幸此处,其中有两次留宿八孔闸行宫。
  乾隆三十五年(1770),清乾隆帝乘舟南下,沿途两岸地方官吏为取阅圣上,动员民众穿红着绿,夹河迎送,不日来到武清八孔闸地方。乾隆帝见这里景色秀美,水绿花红,动了赏玩之心。当随身大臣和珅告之岸边建有圣上行宫,可恣意玩乐,更是龙颜大悦,于是泊舟登岸。跟随而来的官宦早已配好一匹卷毛青鬃马。乾隆帝素喜骑射,青鬃马又经过专门训练,已通人性,像踩着主人心思,该疾疾,该徐徐,上坡下坡,也能做到前弓后蹬,给身上的乾隆帝一种如履平地的愉悦。赏玩至日暮,不忍释怀,遂决定夜晚留宿八孔闸行宫,待天亮后再登舟起程。
  行宫前有棵古槐,挺拔粗壮,叶茂枝繁,那匹颇晓人性的青鬃马便拴在树上。夜半更深,乾隆帝正美梦酐然,忽闻窗外马嘶声声,遂打发近臣和珅出去查看究竟。和珅看后秉报:青鬃马讨厌槐树气味,用蹄子和嘴巴在踢咬,已经踢掉了一块树皮。乾隆帝得知他喜爱的青鬃马无恙,便放了心,槐树伤没伤,他倒不往心里去。物伤其类,青鬃马讨厌大槐树,乾隆帝便也面呈不悦。善于逢迎的和珅乘机谄媚,要命人天亮后将古槐砍倒。
  以直言和智慧著称的大臣刘墉忙上前劝止,言古槐乃七十年前康熙帝巡幸此地所栽,并题写“导流济运”碑。因槐树适应京畿水土,且寿命久远,取大清帝国江山永固之意。如若随意砍倒,有违先帝初衷不说,一个“倒”字,对朝廷的稳固,无论如何,也不是吉祥的象征。
  当年康熙帝亲手栽植的古槐被保留下来。三百多年来,一直根深叶茂地挺立在北运河畔,不但年复一年地为后人撒下一片荫凉,也成为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主干处被青鬃马踢咬的地方,至今留有一道深深的疤痕。是不是有意给后人留下一点警示,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知识出处

御路古驿——南蔡村

《御路古驿——南蔡村》

本书主要记述了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南蔡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曾是南北交通要道,商贸繁荣。文章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口述传统等多种方式,对南蔡村的历史人文进行了深入挖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南蔡村的村落发展成因、民俗综述、传统礼仪习俗、居住院落民俗、古人诗章与民谣、传说与轶事、历史名人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南蔡村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阅读

相关地名

南蔡村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