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人文与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御路古驿——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93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历史人文与特征
分类号: K292.1
页数: 16
页码: 1-1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南蔡村的历史人文与特征,包括古运河文明的形成、人文特征、地貌与气候特征以及考古发现的古遗址遗物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南蔡村 历史人文 特征

内容

古运河文明的形成
  南蔡村镇位于京津之间,武清区中部,镇域面积79.63平方公里,49个行政村(三毛店已撤村建居),现有居民4万多人。从悬挂的地图上看,镇域像骏马昂首雄视东方,镇域东部有一条河,像蓝色彩绸蜿蜒曲回,由北向南流经全境。提起这条河,从古到今对南蔡村镇的繁荣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给南蔡村人种粮种菜以及养殖业带来了丰沛的水源,而且对南蔡村人克服封闭保守思想,开阔眼界,紧跟时代步伐,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称之为母亲河一点儿也不过头。
  据考古查证,南蔡村镇这个地方史前成陆。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人类活动,并出现聚落,2003年在韩营村发现五座古汉墓,出土古燕国尖首刀币和绳纹砖等。
  相传在900年前的宋辽时代,此河叫做白河。本地先民在南蔡村、六百户、西小良、北商村等地落户建村,但由于涝灾不断,先民只靠渔猎为生。一直到8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蒙古铁骑推翻南宋王朝,定都北京,建国号为元,此地才出现转机。一方面,元朝统治者定都北京疏通了我国南北大运河,靠其漕运粮食货物,满足京师需求,同时,派军队屯田垦荒,既能保卫运河,也能保证军队粮草自给有余。
  到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派四子燕王朱棣扫北,消灭元朝残余势力,扼守北疆。后来,朱棣不满朱元璋立皇孙朱允炆为帝,以“清君策”为名兴兵讨伐,经过4年战争一直打到南京,赶走了小皇帝,自己当了明朝第三位皇帝,史称明成祖,于1405年将国都从南京迁至北京,并重修了雄伟的北京皇城。
  朱棣定都北京后,一方面继续采取元朝做法,大力疏浚运河,畅通南北漕运,使南蔡村成为运河上一个重要的节点。现本镇许多村名就显示了运河文明的遗迹,像郭官屯、卞官屯、聂官屯的村名由来是明军在此屯田垦荒,像砖厂、大白厂、小白厂村名由来是运河滞运在此地烧制或转存砖瓦、建筑材料而立村。
  另一方面,明成祖朱棣为充实京东地面,推广移民政策,强令河南、山东、山西及江南百姓到此地定居,使人口倍增,种养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本镇辖区内40几个村落大体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并逐步开始繁荣,促成了南蔡村在运河上重要节点的形成。过去在京津两地人们常说:杨村、蔡村、河西务,安平、码头、张家湾。这是说北运河上由南向北的一溜儿重要码头村镇。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买通明将吴三桂,清军入关,赶走了李自成,继续定都北京。清王朝仍坚持拓展运河漕运,到康熙、乾隆年间,经过多次疏浚,漕运出现十分兴盛繁荣的景象,每天近百条运粮船从此通过,有数不清的达官显贵、才子佳人或乘船直下江南,或回京述职谋官。这里也是康熙、乾隆两帝历次巡游江南的必经之地。有史料记载,清康熙皇帝曾到北蔡村、三里浅巡视。清康熙三十二年,当时为举人(后赐进士、翰林院做编修)的查慎行乘船路过蔡村,夜宿杨村,诗兴大发,他写道:“土层依沙堡,民屯半属官。树从王浦密,河自蔡村宽。鸥外新芦壮,犁头旧麦攒。蒲沟行未到,月黑夜漫漫。由此诗可以看到运河南蔡村段土质肥沃,树木丛密,河面宽广,芦苇和麦苗茁壮成长的景象。
  到清朝后期,随着海运的兴起,运河漕运才逐渐衰落下来。但到1921年以后,随着京津公路的建成,南蔡村的京津肘腋交通重要地位又重新凸显出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京津塘高速路的建成通车,和武清新城的西移北抬,南蔡村镇的地区优势更加显现生机和活力,农村城市化将在南蔡村的奋斗中实现,南蔡村镇的将来会更加美好!
  人文特征
  南蔡村镇由于地处京都重地,北运河要冲,历代君王都十分重视开发此地。1125年,东北新崛起的金国打败辽国,将北京改为中都。元朝平定中原后,定北京为元大都。明朝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定北京为皇城,大兴土木,修建紫禁城。清军入关后,清朝仍定都北京作为都城。作为漕运要冲的南蔡村镇,经过驻军、屯田制度和移民政策或给功臣封地等策略,使此地汇聚了大量人口,发展了农桑,货运营商非常繁荣,形成了京城南部的一块繁华之地。
  此地北依燕京,南视齐鲁,又靠运河之便,人口来源多为南方之客、北来之人,具有明显的华夏文明底蕴和京都文明特征:
  1、具有深厚的华夏道德理念和明显的京都文化特征。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已有人迹。蔡村应属燕国之地,秦汉及以后一段时期属古渔阳郡泉州和雍奴县管辖。自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后,经历宋、辽、金、元、明、清、民国至今,一直属武清县管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自元朝以来,皇城定在北京,大运河漕运兴盛,此地开始具有京都文化特征。首先是多尊崇儒教,崇尚仁、义、礼、智、信。民间多尊敬勤劳淳朴、劳动致富之人;多尊敬忠君、爱国、孝养两亲之士;多尊敬聪明、睿智、获得成就之贤;多尊敬与人宽厚、待人诚信之人;多尊敬学习刻苦、事业有成之士;多尊敬严于律己、乐于助人之人;多尊敬温文尔雅、重视礼貌之士,多尊敬刚毅直率、豁达大度之人。民间多反对言而无信、矫揉造作、懒惰无为及势利小人,厌恶违法乱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和不法之徒。爱憎分明、伸张正义和诚实善良风尚在民间基础深厚。
  2、语言属北京官话区的特征。
  南蔡村镇民间语言由于地处京城周围,受京都文化影响很大,语言属北京官话区,语言发音最接近标准的普通话,其特点是:四声分明、原辅音相间、抑扬有致、节奏感强,加之儿话音和轻声音的音变现象使语言更富于美感,同时民间土语和歇后语也与北京市民相近。如称谓:丈夫称妻子为夫人、老婆、媳妇、贱内、家里的、我那口子,妻子称丈夫为爷们儿、当家的等等;如土语:说话小声背后议论叫“唧咕”、不干净叫“埋汰”、跑了叫“颠儿了”和“撒丫子”、工作认真叫“靠勺”,“二青头”用来形容冒失的年轻人;称玉米为“棒子”、向日葵为“转莲”等。歇后语更加五花八门:如茶壶煮饺子“有嘴道不出”,放着饺子不吃“玩剂儿(劲)”,冷锅贴饼子“蔫溜儿”。二奶拿钥匙“当家不主事”,黄花鱼“溜边儿”等。综上所述,南蔡村镇语言接近普通话,在中华大地都能用语言交流,土语和歇后语也极具幽默、智慧。
  3、待人处世及性格特征。
  南蔡村镇地处北运河畔,多数先民均为中原和江南各地汇集此处,所以就形成了南蔡村人乡风淳朴、人际宽和、勤劳创新的民风,从性格上既具有北方人慷慨、直率、彪悍、直言快语、豁然大度,燕赵之地多慷慨的遗风,又有南方人委婉含蓄、谋略求进的特点。为人处世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慷慨大度,对别人委托之事会慨然应允,对自己不好办和办不了的事会努力去办或婉然谢绝。在待人接客上,更是热情,酒席间多为遵照主不喝客不饮的原则,恐怕待客不周,会想尽各种办法与客人沟通,直到客人高兴满意为止。因此,南蔡村人从道德观念和语言性格上可以交天下客,可以成为天下人的朋友。
  地貌与气候特征
  一、地貌特征
  南蔡村镇地域处在华北平原东北部的海河流域下游,由于奠基于远古时代“燕山运动”形成的华北凹陷盆地和几千年来河流冲击物的填充,形成了微度起伏的冲积平原,地面倾斜平缓,海拔高差不大。北部村庄一般地面海拔7.5米左右,西南部村庄一般海拔6.5米左右。受北运河古时决口漫流的影响,多有流沙沉积。北部、东部和南部村落,土壤表层多为沙壤土或轻壤土,西南部村落土壤由于流沙较少,多为比较粘重的中壤土类型。同时受风力和河道变化迂回的作用形成了运河东几处沙丘。从植被上看,境内自然植被原为温带阔叶林草原类型。由于人类在近千年的农业开发、自然植被已被人工栽培的粮棉菜油及林果树等农作物等所代替,仅在农田空隙地、河流、沟渠、道路边等荒废地才能见到一些野生植物,主要有马唐(婉草)、水旋花、水三棱草、稗草、秧秸儿、人星菜、拉拉秧、马菜、灰菜(落荆)、蒿草、蒲草、芦苇草等。随着四季变化,春生夏长秋黄冬枯。
  二、气候特征
  由于地处中纬度(北纬39度20分),北依燕山,东近渤海,受季风环流影响,冬天受蒙古冷高压影响盛行西北风,干燥寒冷;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多为偏南风、温润多雨;此地季节变化明显,介于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过度带上,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是:
  四季分明,即春季干旱多风、冷暖变化无常;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风和日丽;冬季寒冷干燥。具体说,春季分初春、仲春、暮春。初春气温日渐升高,大地解冻,但冷暖无常,大风天数多,日平均气温从零摄氏度升至5摄氏度左右;仲春气温回升快,风和日丽、万物恒生,骤冷骤暖,多晴天,多大风,日平均气温从5摄氏度上升到18摄氏度左右;暮春气温上升变暖,日照时间最长,风力明显减弱,中午略感炎热,绿满大地,鸟语花香,日平均气温从18摄氏度升至20摄氏度。夏季,分为初夏、盛夏、夏末。初夏气温继续上升,阳光炎热,湿度、风速增加,日平均气温从20摄氏度升至25摄氏度,此季麦浪起伏,杨柳成荫;盛夏阴雨天多,高温湿度大,暑热难当,日平均气温由25摄氏度升至27摄氏度左右,日极端气温最高可达35摄氏度,全年2/3降雨量多集中在这一时节,天气闷热,对流旺盛,雷雨多。夏末气温和湿度逐日下降,日平均气温逐步降至22摄氏度,天气热而不闷,暴雨减少,多降雷阵雨,是暑热渐消的时节。秋季,分为初秋、中秋、深秋。初秋天高云淡,冷热适中,气候宜人,日平均气温从22摄氏度降至19摄氏度,多晴好天气,间有雷阵雨;中秋月明气爽,早晚已稍有凉意,冷空气开始南移,造成“一场秋雨一场凉”,日平均气温由19摄氏度降至13摄氏度,西北风增多,是玉米谷物成熟的季节;深秋霜满大地,落叶飘零,气温日降,日平均气温降至8摄氏度左右,天气晴好,夜长昼短,日渐寒冷。冬季分为初冬和隆冬,初冬瑞雪初见,百草枯黄,地表开始结冻,日平均气温降至0摄氏度左右,多西北大风;隆冬寒风凛冽、冰封大地,多晴天少雨雪,日平均气温稳定在零下5摄氏度,其中一月最冷,平均温度可达零下6摄氏度。日极端气温最低达零下15摄氏度。关于其他气候特征,据有关资料记载,此地全年平均降雨63天,降雨量为578毫米/年,无霜期为212天,初霜日为10月20日至来年3月30日左右,地面冻土期为11月中旬至来年3月下旬,共127天左右,冻土层厚度一般为45-60厘米左右。随着自然环境影响,全球变暖、气温升高等异常天气逐年增多,这些也会逐渐影响本地气候的变化。
  考古发现的古遗址遗物
  一、韩营古墓葬遗址,位于韩营村西北,2003年村民开挖鱼塘时,发现古刀币和五座墓葬及绳纹砖、方青砖和红陶片等,据专家鉴定古刀币为战国时期燕国早期的尖首刀币,古墓绳纹砖、红陶片等为汉代遗物。
  二、定福庄辽墓,位于定福庄村中,20世纪60年代农民盖房时发现古钱币和首饰等报有关部门,据考古发现有圆形墓室一座,沟纹砖砌,并出土有灰陶罐。定为武清县文物保护遗址。
  三、聂官屯古沉船,位于聂官屯村东,20世纪60年代发现元代古沉船,长约8米,出土部分船板、船钉和元代白釉露胎瓷碗残片,船体仍保存原地。
  四、达村遗址及墓地,遗址位于达村村北,2004年京津高速路二线修建前,市文物部门进行文物前期调查时发现达村遗址有元至明陶、瓷片等。另于村东发现大量青砖块、人骨及陶、瓷片等,专家初判为汉墓地。
  五、清朝康熙皇帝御碑和清乾隆御诗碑均曾放置于宋庄子村村南区光荣院内,后迁入杨村小世界御碑林内,现暂存于区文化馆。
  六、清代南蔡村侯松林家宅,位于南蔡村村中,运河西堤旁,原规模宏大占地近5000平方米,解放后为南蔡村乡与原南蔡村人民公社治所,1975年迁出,现为南蔡村村委会所在处。在砖厂北有侯坟一处,墓原有封土堆砖砌,20世纪50年代被毁,形制不详,仅留存墓碑一通,青色大理石质,宣统三年立,圭首,方座,通高1.9米,宽0.67米,厚0.17米,碑文楷书,镌刻宣统帝圣旨、表彰山东莱阳知县侯荫培的祖父母,清廷封其祖父侯松林为资政大夫,祖母耿氏为夫人。
  七、南蔡村文庙及清建小学石碑,位于南蔡村镇教育办公室院内,并有古龙爪槐一棵、国槐一棵、其他槐树三棵,在建校时还发现石碑一通,碑文记述在同治七年,本地富绅侯邦典等乡贤捐资办学的事迹。
  八、古槐,当今南蔡村镇各村散落着十几株古槐,如:朱庄村,村东南老街古槐,树龄在400年以上。甘桥村十字街旁古槐,树龄在400年以上;达村村中古槐,树龄在400年以上;北商村村东段原娘娘庙院古槐,树龄在500年以上;南蔡村村东原文庙(现系南蔡村第一小学)院内龙爪槐,树龄在400年以上;薛庄村村东北小街古槐,树龄在400年以上;郭庄村旧西街古槐,树龄在300年以上。这些古槐有的沧桑古朴,枝繁叶茂,有的姿态彬彬,像国画一样树立村中,让人追思怀古。

知识出处

御路古驿——南蔡村

《御路古驿——南蔡村》

本书主要记述了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南蔡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曾是南北交通要道,商贸繁荣。文章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口述传统等多种方式,对南蔡村的历史人文进行了深入挖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南蔡村的村落发展成因、民俗综述、传统礼仪习俗、居住院落民俗、古人诗章与民谣、传说与轶事、历史名人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南蔡村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南蔡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