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公元前二二一年至公元二二〇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文物图集》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848
颗粒名称: 秦汉时期(公元前二二一年至公元二二〇年)
分类号: K873.21
页数: 26
页码: 二九-五四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武清区秦汉时期文物的情况。其中包括折棱陶豆、陶仓、灰陶弦纹三足仓、“泉州丞印”石印范、绿釉红陶三足炉、铺首弦纹陶壶、素陶壶、彩绘铺首陶壶、彩绘三足陶盒、盘口陶壶、灰陶鼎、陶鼎、灰陶双耳鼎、灰陶彩绘武士立俑等。
关键词: 武清区 文物 秦汉时期

内容

折棱陶豆
  时代 秦
  尺寸 通高12.8 口径12.7 底径8厘米
  来源 武清杨村
  豆直口,腹壁外部向下向内有明显折棱呈钵式,腹较深。柄向下渐成喇叭状,饼形足上缘内卷,制做较细。应属战国偏晚、颇具秦代特征的文物。
  “泉州”陶盆残片戳记
  时代 秦-汉
  来源 武清城上村
  城上村为汉故泉州县治,历年出土战国、秦、汉遗物甚多,其中较重要的即是在一件残陶盆上发现印有篆隶书结合的“泉州”二字戳记。距此十公里处一双口镇西汉墓地中也出土有一件陶罐,上也有“泉州”戳记,证明此一带皆泉州故地。物存在天津市文物局单位。
  陶仓
  时代 秦-汉
  尺寸 通高21.6 腹径19 底径17厘米
  来源 武清大南宫
  仓顶为圆锥形,至肩下折,略呈筒形。下部微内收,平底。仓折肩处向下开一长方形窗洞,应是仿当时粮仓之进粮放气口模样。仓身有暗弦纹。陶仓于战国墓葬中即有少数发现,到汉墓中则出现较普遍,此仓与汉代流行的陶仓有些差别,判为秦汉之际的制品。
  灰陶弦纹三足仓
  时代 西汉
  尺寸 通高17.5 口径8.5 腹径17.1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陶仓最早出现于秦墓,汉武帝时盛行,此三足仓当为西汉中期后制品。圆口无颈,略出沿,圆肩,上鼓腹而下呈圆筒形,平底,下有三足。肩上有细弦纹,腰腹部两圈一组有两组弦纹。
  按规制仓上应有覆钵式盖,缺失。
  “泉州丞印”
  石印范
  时代 秦
  尺寸 边长2.2厘米
  来源 宝坻区秦城出土
  在宝坻秦城发现一石印范,方形,两面有文字,田字格,有边框,为秦印。两面文字均篆体,阴刻,一面为此“泉州丞印”,另一面为“范阳丞印”。“丞”这一官职为秦首置。《史记·商君列传》中有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此为拓片。
  绿釉红陶三足炉
  时代 汉
  尺寸 通高9.1 口径7.3 腹径8.1厘米
  来源 武清徐官屯砖瓦厂
  炉红陶质。侈口厚唇,筒颈,颈两边对称有立耳(一面残),耳上有纹饰,耳下并有支托与腹相连。扁圆腹,下内收略呈反弧形。炉腹深,圆底,三矮足如袋状,底几近地。腹有四朵七瓣团花(仅存一面两朵)。器身、口内均涂绿釉,多已剥落。陶炉流行于汉,多为冥器。
  铺首弦纹陶壶
  时代 西汉
  尺寸 通高37.8 口径15.3 腹径25.5 底径17.1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该壶侈口折沿,筒颈,溜肩,球腹,喇叭形高圈足,肩腹部有两对称铺首。该壶最大特色表现在弦纹的疏密凹凸和堆贴变化上。壶从颈、肩、腰、腹、足的弦纹或两圈为一组,或四圈为一组,上下近20圈之多却安排得宜,使壶显得华美异常。
  素陶壶
  时代 西汉
  尺寸 通高39.3 口径15.6 腹径13.2厘米
  来源 武清城上村
  壶侈口,口外侧有一凹槽。筒颈,扁圆腹,圈底稍高,呈内曲状。壶身有明显泥条盘筑和手工抹制痕迹。
  彩绘铺首陶壶
  时代 西汉
  尺寸 通高35 口径18 腹径27.5 底径17.2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该壶侈口,束颈内弧,溜肩,扁圆腹,圈足外侈。肩部有三道弦纹,腹上两对称铺首,全壶绘白地,朱纹两色。口下、肩上、腹部、胫处以双弦纹中夹水波纹做区隔,颈部为三角纹内有花草纹饰,上腹部为卷叶纹饰。余不甚清。残裂。
  彩绘铺首陶壶
  时代 西汉
  尺寸 通高30.3 口径12.7 腹径24 底径16.3厘米
  来源 馆藏
  壶侈口,颈呈喇叭形,溜肩,腰腹鼓圆,有不明显的折,下内收,喇叭形圈底。腰腹部有对称两兽形铺首。彩绘为黑底红白色,颈部为三角形图案,腹部有弦纹,其余纹饰脱落不清。
  彩绘三足陶盒
  
  时代 西汉
  尺寸 通高16.7 口径15.7 腹径19.5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以盒、案、杯等为代表的是西汉晚期某些地区流行的一套明器。此盒有子口,上沿平折,圆腹,中有凸弦纹,三柱足粗壮斜立,增强了器物的稳定性。上有球面形盖,盖上置三捉手,反放则可为盘。盖上有朱白相间彩绘云气纹,制做工细。盒而有足较少见,有明显仿铜鼎等因素。
  盘口陶壶
  时代 西汉
  尺寸 通高41 口径18.3 腹径27.6底径16.3厘米
  来源 武清北寺北
  此壶小盘口,筒颈,溜肩至腹折而下收,圈足较高,外撇。器质做工较粗糙。
  灰陶鼎
  时代 西汉
  尺寸 通高15.7 口径13.3 腹径20厘米
  来源 武清昝南宫
  敛口,残;原两边有耳,掉。有子口,证应有盖,失。由口向下、向外微张,至腰腹上平出一边棱,再内收,平底,三粗壮足,形在柱足与蹄足之间。作为随葬的仿铜陶礼器材质略显粗糙。
  陶鼎
  时代 西汉
  尺寸 残高8.5 口径14.1 腹径16.6厘米
  来源 武清刘庄渠
  该鼎敛口,折肩,腹下内收,三足残,两耳平斜出(残),应为战国末期或西汉早期物。
  灰陶双耳鼎
  时代 西汉
  尺寸 通高15.5 口径15
  腹径17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此鼎为秦汉间典型常见样式,敞口,圆腹,小平底,三足粗壮,足面有三棱,足背平直,两侧有耳对称,外侈微卷,上有球面形盖,以子母口与器身吻合,最大径位于接口处。
  灰陶彩绘武士立俑
  时代 西汉
  尺寸 通高46.2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此俑应为地下军阵中武士立俑。头戴军帽,着圆领袍服,外罩短袍,彩绘,卷袖,袍下露出靴上裤服。武士右手握空拳半举,左手握拳下垂作持物状,十分生动传神,其形与陕西咸阳杨家湾大墓陪葬坑出土的陶俑相同。陶俑衣服、帽子上有朱红、粉白等色彩绘。
  灰陶彩绘侍女俑
  时代 汉
  尺寸 通高48.3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侍女陶俑身材高挑,袖手而立,宽袍长裙曳地。袍饰有深绛、粉白彩绘。侍女发型正面呈方形,背面梳起成束并有一宽卡束发,卡下又挽起束上,发束向右再向下垂,发型新颖别致。为研究汉代妇女发型、服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出土于河北迁安。
  灰陶彩绘侍女俑
  时代 汉
  尺寸 通高34.3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侍女陶俑服饰,彩绘大致与迁安出土仕女俑同。不同者是发型中分,脑后发束下垂,发稍窝起用卡别住,显得俏丽。
  红陶彩绘仆从俑
  时代 汉
  尺寸 通高22.5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此仆从俑大头胖脸,眼睑下垂,抱手腹间,一副憨壮恭顺之态。身穿至膝袍服,下穿长靴。脑后有发髻。有彩绘,多剥落不清。
  陶俑(一组)
  时代 西汉
  尺寸 通高左10.5 中13 右10.5厘米
  来源 左、中为武清辛庄寺出土
  右为武清兰城出土
  陶俑代替人殉自战国已盛。三俑均头戴冠巾,跪像。左、中采自辛庄寺,左俑身前似负囊袋,中俑穿袍,腰系丝绦,袖口上挽。右俑采自兰城。也有专家以为此类俑个体短小,制作粗率,带有一些原始性,应较汉年代早些。
  陶鸡、鸭
  时代 西汉
  尺寸 鸡 残高11 长14.1厘米 鸭 通高11.3 长14.4厘米
  来源 武清兰城
  西汉武帝至末期,家畜一类模型明器烧制急剧发展,所塑陶鸡高冠长羽,陶鸭憨痴可掬。反映了那个时期经济社会向富足的发展。
  陶猪
  时代 西汉
  尺寸 通高9.2长度16.3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陶猪采象形与写意兼顾的手法,塑出一只低头垂耳、长嘴前伸、触地寻食的猪。猪鼻前还刻有皱纹。体现了民间窑工的艺术才能。
  陶𡊠𡊠
  时代 汉
  尺寸 通高28 口径9 腹长28 腹厚13.5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灰陶质,正名为𡊠,又称扁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制容器。该壶为直口微内斜,圆肩,扁圆腹,直椭圆足。器腹两侧有厚实对称双系,便于系绳背挂。腹面在肩处随形刻一“V”形纹,巧妙地使壶面成心形,增添了美感。自宋朝后依形改称为扁壶。
  彩绘铺首陶壶
  时代 东汉
  尺寸 通高35.5
  口径17 腹径27.7 底径17.5厘米
  来源 馆藏
  壶侈口,束颈,溜肩,球腹,圈足外侈。器身从上到下大至等分刻三组双凹弦纹。壶绘黑地红白彩,凹弦纹描朱红,两弦纹间涂粉白,每组弦纹间以粉白作云气纹。肩腹间有对称两兽形铺首耳。整体鲜亮异常。
  彩绘陶壶
  时代 汉
  尺寸 通高29.5 口径12 腹径23 底径14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壶侈口,筒颈,溜肩,圆腹,圈底外侈。彩绘黑底,另有朱、白两色,纹饰不清。
  陶盒
  时代 汉
  尺寸 通高4.5 口径16.5 底径14.5 碗径5.7厘米
  来源 馆藏
  盒以使用功能定其名。或为茶具盒,以其盒内铸五茶碗而名。或曰蛊盒,为巫人或迷信者咒人器物,埋于地下诅咒人。此盒有子口,壁稍直,平底。上应有盖扣合,缺失。
  陶盘
  时代西汉
  尺寸 通高4.6 口径18.5 底径16厘米
  来源 武清田户村
  灰陶质,坯体厚实,下直壁而上撇沿,口沿内两道凹弦纹槽,微有束颈,腹部直下略有弧度,平底。口残。
  云纹连当筒瓦
  时代 西汉
  尺寸 通长29.5 面径17.5厘米 边轮残
  来源 馆藏
  红陶制瓦,质坚硬。瓦当制做西汉初以前先造瓦心,后造边轮,最后上瓦筒。半瓦当从中央连瓦筒一起切开。西汉中期瓦心瓦轮一次范成。此瓦应为西汉初瓦,边轮残缺。半瓦当面为云纹图饰,自然生动,这种纹饰在秦汉时期非常流行。
  陶豆
  时代 汉
  尺寸 通高10.6上径12底径7.2厘米
  来源 武清兰城
  豆为陶制食具,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盘口唇边,微侈,柄由筒形渐成喇叭状,饼形足上缘内卷,制做较粗糙。
  千秋万岁瓦当
  时代 汉
  尺寸 面径16.5 边轮0.9 厚度2.3厘米
  来源 武清东州
  圆形,当面中部一方框,单栏十字格界,中有“千秋万岁”四字吉语篆书,方整规矩似汉印。外圈一弦纹,方框与弦纹的空间对称,上下左各有二乳钉,唯右为三。瓦当造型外圆内方,蕴含着哲理与艺术之美。
  大乐昌富瓦当
  时代 汉
  尺寸 面径17.2 边轮1 厚度2.3厘米
  来源 武清兰城
  圆形。边轮周高出当面,中心圆外四弧相切,两弧相交近边化作羊角形云纹,巧妙隔成相等四部分,每空各一方笔篆书为吉语“大乐昌富”四字。“昌”字写法较特别,上面“日”字加笔成“田”。边残。
  羊角云纹瓦当
  时代 汉
  来源 武清兰城
  圆形。中心圆突外双圈弦纹,双栏四格界,每格一单线羊角形卷云纹,外周一圈单线弦纹。
  陶瓮
  时代 汉
  尺寸 通高56.5 口径31 腹径67 底径34.3厘米
  来源 武清白古屯征集
  灰陶质,口较小,圆唇反卷,圆肩,硕圆腹,小平底,形制较大。此类瓮汉代已十分流行,多为民间盛粮、酒用具,制做较粗放。
  白绳纹砖
  时代 汉
  尺寸 通长26 宽度12.3 厚度3.2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古砖多青色,此砖色白,有绳纹,质坚,夹砂,制做较规整。刘炳森先生曾记有四字:广西汉砖。
  彩绘弦纹陶盒
  时代 汉
  尺寸 通高11 口径12.3 腹径14.2 底径6.3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此盒圆盖,器身有子口,扣合后呈椭圆形,盒下正中有高足,盒盖有多层弦纹。通体绘黑色,以白、绛绘花纹。盒身能见三角形白纹,余不清。
  彩绘圆盖陶盒
  时代 汉
  尺寸 通高11 口径15.8 底径7.5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此盒与前略同,所异者盖上无捉手,下无足,彩绘剥落不清。应为两汉间物。
  陶钵
  时代 汉
  尺寸 通高6.3 口径14.3 底径4.9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钵系盛储器,因状似僧人食器得名,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此钵唇边,直口,立壁微内弧,至腹斜折内收,平底。
  陶钵
  时代 汉
  尺寸 通高9.4 口径15 底径7.5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此钵口微敛,有折沿侈出。直腹,下有折,内斜收,平底。做工较粗糙。
  古琴(瓦)式篆铭花石砚
  时代 东汉
  尺寸 通高4.8 长度27 宽度19厘米
  来源 馆藏
  砚体作古琴形,又似卷瓦,两长边着地,底中空,便手拿取用。两端宽窄相差1厘米,砚面大部为一葫芦形砚池,上为一长方形篆刻,文为“富贵在天为仁由人”。左侧为四字篆书“延年益寿”,右侧篆书“永康元年口查造”。砚石质细腻,青色,有白纹于砚池右上及背部左上部。刻砚者巧借背部白石色刻莲花、荷叶、草茎,背面中下部刻“福寿”二篆字。应为东汉及以后时期墓出土。
  釉陶弦纹铺首壶
  时代 东汉
  尺寸 通高32.5 口径14.5 腹径24底径16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该壶口介于盘口、洗口之间,颈向下呈喇叭形,溜肩,微有折,鼓腹,内收,斜直至平底。壶颈、肩、腹多道弦纹,腹径最大处有两对称铺首。壶施有低温铅釉,略呈黄色。因此类釉陶化学稳定性差,故多做冥器用。
  陶屋
  时代 东汉
  尺寸 通高23.5 宽度14.7 长度23厘米
  来源 武清兰城
  在东汉中期以后的墓葬中,炫耀与希望阔绰的思想造成楼阁房屋等模型大量出土。该屋房脊、檐等造型应为当时较典型的民居风格。该房正面为一门一窗,较特别的是两山和后墙均有半圆形窗户。
  彩绘云气纹圆盖陶盒
  时代 东汉
  尺寸 通高14.1 口径19 底径11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陶盒呈圆柿型,圆盖上盘圆泥条,当盖可为捉手,反转为盘可作圈足。盖与身有子母口扣合,平底。器盖、器身均绘黑地,以朱红、粉白色绘云气纹、弦纹等(不清),色彩绚丽,线条流畅,甚类漆器。以盒、盘、案、杯为代表的是西汉晚期才流行的祭器,反映了汉代的厚葬之风。
  鲜于璜碑拓
  时代 东汉
  尺寸 通高242宽度82厘米
  来源 武清兰城出土
  碑立于东汉恒帝延熹八年(165)。1973年5月武清兰城村出土,后被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收藏。圭首,碑额阳刻篆书“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碑身阴阳两面铭文皆方体隶书,共计827字,具极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碑文颂扬雁门太守鲜于璜“折节清行,恭俭束修”及征北方乌恒的“勋绩”、以及“内和九亲,外睦远邻”的良好愿望。
  原始青瓷网纹 双系壶
  时代 东汉
  尺寸 通高15.6 口径6.7 腹径11.3 底径7.1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直口,向内弧颈,鼓腹,内收,平底。直口外壁上有两道凹弦纹槽。口下、肩上各刻一道弦纹。肩弦纹下均为拍印网纹。两侧对称有双系。原始青瓷器产区多以江南为主,黄河流域的北方则相对少些。
  原始青瓷弦纹双系壶
  时代 东汉
  尺寸 通高27.3 口径11.8 腹径20.7 底径11.7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原始青瓷是处于原始状态的青瓷制品。侈口平唇,内弧颈,溜肩鼓腹,下内收,圈足。肩腹处对称双系。壶身多道弦纹。
  昭明连弧铭带铜镜
  时代 汉
  尺寸 直径8.4 厚度0.4厘米
  来源 馆藏
  镜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凸起一圈带及内向八连弧纹缘,八弧对角有四卷云纹装饰。弧外铭文为“内清质以昭明,光而象夫日月,心忽忠杨不泄”,铭文字体属篆隶式变体。素缘。该类昭明连弧铭带镜在两汉期间四川成都、江苏扬州等地均有出土,形制略同。
  带柄铜熨斗
  时代 汉
  尺寸 通长10 碗径4.5 柄长5.3厘米
  来源 馆藏
  铜质,平底,碗与柄衔接处有“凸”形档装饰。应系碗内注(或烧)热水以底部加热做烫熨服装之熨斗用。也有人以为系灯碗。
  四乳四虺铜镜
  时代 东汉
  尺寸 直径13.5 厚度0.5厘米
  来源 武清邱古庄
  该镜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两组细短斜线纹圈带,内为主纹。主纹是四乳与四虺纹相间环绕(四虺有称双钩云纹)。四乳带圆座,四虺成钩形体,躯外侧各有一只冠羽鸟纹,另有卷云伴其侧。素宽缘。东汉初年墓出土此类铜镜纹饰基本一致。缘上刻“中都耿川院官照”铭文,应为后来物主所刻。
  回旋三虎纹铜镜
  时代 东汉
  尺寸 直径9 厚度0.4厘米
  来源 馆藏
  镜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三虎同向绕钮呈回旋式,其外为短斜线纹圈带,外为锯齿纹,素缘。该镜与山东滕县东汉墓出土铜镜大体相同,应是同期作品。

知识出处

武清文物图集

《武清文物图集》

本书记述了天津市武清区文物图集的情况。其中包括方史寻绎细钩沉、新石器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折棱陶豆
相关作品
陶仓
相关作品
灰陶弦纹三足仓
相关作品
绿釉红陶三足炉
相关作品
铺首弦纹陶壶
相关作品
素陶壶
相关作品
彩绘铺首陶壶
相关作品
彩绘三足陶盒
相关作品
盘口陶壶
相关作品
灰陶鼎
相关作品
陶鼎
相关作品
灰陶双耳鼎
相关作品
灰陶彩绘侍女俑
相关作品
红陶彩绘仆从俑
相关作品
陶俑(一组)
相关作品
陶鸡、鸭
相关作品
陶猪
相关作品
陶𡊠
相关作品
彩绘陶壶
相关作品
陶盒
相关作品
陶盘
相关作品
云纹连当筒瓦
相关作品
陶豆
相关作品
千秋万岁瓦当
相关作品
大乐昌富瓦当
相关作品
羊角云纹瓦当
相关作品
陶瓮
相关作品
白绳纹砖
相关作品
彩绘弦纹陶盒
相关作品
彩绘圆盖陶盒
相关作品
陶钵
相关作品
釉陶弦纹铺首壶
相关作品
陶屋
相关作品
鲜于璜碑拓
相关作品
带柄铜熨斗
相关作品
四乳四虺铜镜
相关作品
回旋三虎纹铜镜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