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二二一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文物图集》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847
颗粒名称: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二二一年)
分类号: K873.21
页数: 20
页码: 九-二八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武清区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文物的情况。其中包括彩绘云纹双耳陶壶、绳纹灰陶鬲、立耳蕉叶蚕蝉纹柱足鼎、双头蟠螭夔龙纹蒜头铜壶、网带纹灰陶罐、弦纹灰陶、网格印纹灰陶罐、夹砂灰陶罐、弦纹灰陶罐、绳纹灰陶罐、绳纹灰陶罐、夹砂灰陶罐、弦纹高领陶壶、弦纹素缘铜镜、灰陶船碇、三蹄附耳三牺铭文盖鼎、三蹄附耳三牺盖鼎、三蹄附耳三牺蟠螭纹盖鼎、灰陶鼎、带盖灰陶鼎、灰陶豆、灰陶盆、灰陶弦纹壶、双耳灰陶罐、弦纹陶壶等。
关键词: 武清区 文物 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

彩绘云纹双耳陶壶
  时代 夏商早期
  尺寸 通高20.6 口径11.2 腹径18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此壶出土于甘肃河湟一带。侈口,颈领较高,上细下粗,平肩鼓腹下收,小圆底。腹部有较宽对称双耳。口沿下与颈腹间各有较宽带状红弦纹装饰,肩腹处绘有粗犷的羊角形云纹。
  绳纹灰陶鬲
  时代 商代
  尺寸 通高12.4 口径11.6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泥质灰陶。侈口,短束颈,腹略鼓,深裆,三锥形足,腹、足饰绳纹。三足形状是为了底部接触热的面积更大些。
  立耳蕉叶蚕蝉纹柱足鼎
  时代 西周
  尺寸 通高25.9 口径18.9 腹径19.2厘米
  来源 馆藏
  鼎圆形,为殷商西周鼎的一种标准器型。侈口,口沿有对称二直耳,腹上小而下垂,三柱足。腹上饰蚕纹、蝉纹、蕉叶纹三层花纹。柱足鼎出现于殷商后期,而西周初年康、昭时代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鼎腹下垂(下腹微胀)。此鼎出土当在中原一带。
  双头蟠螭夔龙纹蒜头铜壶
  时代 西周
  尺寸 通高38.2 口径3.1 腹径21底径12厘米
  来源 馆藏
  该壶小口,口外为蒜头状隆起,直颈溜肩,圆腹,圈足微外撇。底有一桥形钮。自颈肩以下有8组纹饰,最上一层6块分开的图框内饰两蟠螭,两首相对于下,身躯卷曲成双“8”字型。第二、四、六、八层纹饰相同,为双头蟠螭,横卧成“~”形相互勾连;第三、五、七层纹饰相同且较宽,为双层夔龙纹,上下层位置错半个,造成纹饰错落变化之美,夔龙相衔,短身蜷曲,内藏一足。整个图案异常精美。
  网带纹灰陶罐
  时代 春秋
  尺寸 通高27.6 口径17 腹径34.5 底径15厘米
  来源 馆藏
  直口,斜肩内折,微弧内收,平底。肩上有堆贴拍印两周网带状宽纹,使器形得到美化。
  弦纹灰陶罐
  时代 春秋
  尺寸 通高12.7 口径9.2
   腹径14.6底径9.7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该罐直口,折肩,下内收,平底。折肩至腹径最大处有两圈弦纹。器壁厚实。罐的肩部由斜直发展成略为圆鼓是春秋时期高领罐演变的重要特点。
  网格印纹灰陶罐
  时代 商周
  尺寸 通高25 口径17.4 腹径28.6 底径11.5厘米
  来源 武清孟庄出土
  灰陶质。直口微侈,平沿,沿口上有一凹槽,圆球腹,下内收,平底,器身大半拍印细网格纹。
  夹砂灰陶罐
  时代 春秋
  尺寸 通高32.7 口径20 腹径37.2厘米
  来源 武清北寺村
  罐直口,低领,圆球腹,小平底。夹砂,壁较厚。
  弦纹灰陶罐
  时代 春秋
  尺寸 通高21 口径17.5 腹径28 底径14厘米
  来源 武清北寺河床
  该罐直口微侈,平唇,中有浅槽,溜肩,鼓腹,下内收,平底。中部有多道弦纹,下部有绳纹不甚规整。
  绳纹灰陶罐
  时代 春秋
  尺寸 通高32 口径17.5 腹径25.8底径15.5厘米
  来源 武清杨村砖瓦厂
  该罐平口外折沿,束颈溜肩,深腹微呈椭圆,下内收,平底。罐自颈下布满纵绳纹,另自颈至腹中部有横向八道凹弦纹把纵绳纹断开,构成了纹饰的变化。春秋时期的陶器表面除素面外,基本上皆为绳纹。
  绳纹灰陶罐
  时代 春秋
  尺寸 通高22 口径14.3 腹径18.3底径7厘米
  来源 武清杨村砖瓦厂
  该罐侈口,其余与前罐相同,且出土于同一地,为同期物。
  夹砂灰陶罐
  时代 春秋-战国
  尺寸 通高33 口径14.8 腹径28.8厘米
  来源 武清北寺村河道
  陶罐直口平唇,略成盘状的直口外壁有两圈凹槽,束颈,溜肩,球腹,圆底。质粗,有夹砂。
  弦纹高领陶壶
  时代 春秋
  尺寸 通高25 口径11 腹径20.5 底径11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平口筒颈,溜肩,至腹最大处微折内收,圈足。除颈中间有一道弦纹外,向下依次至腹径最大处有三组(每组三道)刻划不规则弦纹。从中似可看到由罐向壶发展变化的进程。
  弦纹素缘铜镜
  时代 春秋-战国
  尺寸 直径22 厚1厘米
  来源 武清羊坊村
  该镜圆形,素卷缘,弓形钮。近缘处有一道弦纹,弦纹与缘间部分向背凹卷。制做精致,与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此类镜略同。
  灰陶船碇
  时代 战国
  尺寸 通高17.5 边长19厘米
  来源 武清城上村
  烧制三角陶块,质地沉实,为三棱三面,每面下有孔,三孔相通。研究认为系渔船锚碇或鱼网坠物。城上村周多水,且平原地区少见石料,故烧制此三角陶块以代。
  三蹄附耳三牺铭文盖鼎
  时代 战国
  尺寸 通高17.5 口径15.3 腹径19.8厘米
  来源 馆藏
  此鼎整体略呈椭圆形,俗呼西瓜鼎,球形盖上有三牺钮,仰放可为盘,盖上刻有铭文,并有贯通两耳的铜扃栓带的印痕,较为少见。两附耳上微侈。口沿有子口。口沿下、一耳旁亦有铭文。腹腰处有一周凸弦纹,三蹄足较前代稍矮,瘦度合宜。铭文字体散且细小,口浅,有的字迹不清。
  三蹄附耳三牺盖鼎
  时代 战国
  尺寸 通高16.8 腹径18.9厘米
  来源 馆藏
  该鼎与前鼎除无铭文和形制略小外,其余在造型诸方面皆同。二鼎通高与腹径相差均不足1厘米,应属同一列鼎之内。盖与口锈死未开,原盖上亦曾有锈蚀的铜扃栓带在辗转中失去。另与前鼎一不同处是三牺环不曾通透,应是铸造原因。
  三蹄附耳三牺蟠螭纹盖鼎
  时代 战国
  尺寸 通高16.7 口径15 腹径18.8厘米
  来源 馆藏
  该鼎形制如前亦为西瓜鼎,所不同处是鼎盖、腰腹上精美的蟠螭(一说为云雷)纹饰。鼎盖为中心首圈有4组构成,外圈由8组构成,腹凸弦纹以上至口一圈由11组纹饰组成。交错连结回转的纹饰显示了技法的高妙和艺术性。三蹄足上有兽纹。
  灰陶鼎
  时代 战国
  尺寸 通高21.3 口径15 腹径18.6厘米
  来源 武清南闫庄墓葬
  此陶鼎应为战国早期墓仿铜礼器,鼎上有子口,应有附盖。子口外上腹部有外卷双附耳。腹下三足较高,可看出由柱形足向兽蹄形足过渡的痕迹。腹中有一凸弦纹饰。鼎残一足。
  带盖灰陶鼎
  时代 战国
  尺寸 通高17 口径18.5 腹径19.8厘米
  来源 1977年8月16日武清刘庄渠出土
  泥质。敛口,下有小折肩,至腹内收,平底。下有捏制矮乳状三足。上有弧形盖。通体全素,制做不甚规范。为随葬明器。
  灰陶豆
  时代 战国
  尺寸 通高24.3 上径17 底径12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豆为食具。自战国早、中期起渐用鼎、豆、壶等组合代替铜礼器作基本随葬品。此陶豆上为浅盘形,中为细筒形高柄,下为喇叭形圈足。豆把较高有齐、楚风格,适应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就食习惯。
  灰陶盆
  时代 战国
  尺寸 通高14 口径47.8 底径27厘米
  来源 武清大孟庄
  敞沿唇口,内口下有一圈弦纹。腹壁斜直,平底。器表粉化。战国晚期盆代替豆为随葬明器。
  灰陶弦纹壶
  时代 战国
  尺寸 通高27 口径12.6 腹径23.5 底径7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该壶直口,厚折沿,束颈,溜肩,鼓腹下收,平底。颈下至腹最大处有近二十道旋制弦纹。战国时期,壶为各国共同的基本随葬品之一,此壶似有秦地风格。
  双耳灰陶罐
  时代 战国
  尺寸 通高27.6 口径11.2 腹径22 底径14.6厘米
  来源 武清南闫庄墓葬出土
  泥质灰陶,敛口,溜肩。肩与上腹部有三道大致等距的刻划弦纹,并有对称双耳,耳孔小,使耳周变厚,兼可穿绳作系用。腹呈立式椭圆形,内收后高圈足。
  弦纹陶壶
  时代 战国
  尺寸 通高31.3 口径15.1 腹径23.4厘米
  来源 武清大南宫出土
  战国时期,用陶制鼎、豆、壶随葬在各国渐成风气。此壶侈口平沿,束颈,溜肩,至腹折后弧收,圆底。腹折以上至颈有多道弦纹,折下至底有细绳纹装饰。这种造型合乎七国当时风气,有燕国当地的特征。
  几何纹铺首陶壶
  时代 战国
  尺寸 通高37.5 口径15 腹径26.6 底径14.5厘米
  来源 武清武孟路
  该壶侈口平沿,颈微内曲,球腹,圈足外撇。肩两侧有堆筑的兽形铺首。壶颈至腰上部由五组刻划的双弦纹区隔为四组纹饰,除第二层为明显的回纹外,一、三、四层均为三角形纹。
  印纹硬陶复系水纹壶
  时代 战国
  尺寸 通高29.5 口径10.5 腹径21.3 底径9.7厘米
  来源 刘炳森捐赠
  该壶侈口平沿,颈微内曲,溜肩,圆鼓腹,腹下内斜收,圈足。肩部对称有两羊角状复系,并有两层拍印的水波纹和三层弦纹装饰。器表有一薄层透明体,壶上部呈紫褐色,下呈淡砖红色,应为水容器。
  弦纹灰陶罐
  时代 战国
  尺寸 通高25.1 口径12.5 腹径21 底径8.7厘米
  来源 馆藏
  灰陶质。平口外折沿,短颈,溜肩,椭圆腹,平底。肩、腹大部有多层凹凸弦纹装饰。口残。
  折刀币
  时代 战国(燕)
  尺寸 通长13.6 身宽1.6厘米
  来源 馆藏
  为战国时期燕及齐、中山等地铸币。币为磬折,刀柄纵纹止于刀身处,刀币面文模铸略为“司”形,有释为“明”、有释为“易”,也有释为“匽”,背文锈蚀不清。如有的为适应燕齐、燕中山贸易背文作“齐化”、“城白”等不一。当地多处出土此类刀币。
  平首方足“蔺”布钱
  时代 战国(赵) 尺寸 通长4.5,足宽2.7厘米
  来源 武清兰城
  平首布钱是战国时期周王室及韩、赵、魏、宋等国的铸币和燕国的某些城邑、楚国北部边境、秦国占领下的布钱地区,都先后铸行不同形状标识的平首布钱。该币属晚期,体小而薄,为方档“半釿”布钱,俗称“方足小布”,该币上文字为“蔺”字,系赵国地名,可见当时贸易往来情况。
  铁剑
  时代 战国(齐)
  尺寸 残长32 其中剑柄长7.6 剑宽3.3厘米
  来源 本馆旧藏
  战国时代兵器虽大体用铜,但治铁自春秋以来即迅速发展,本剑出土地子牙河古属齐地。齐境铁器应用广泛。此剑属战国晚期,中脊凸起,剑挡与柲制做精细得宜。锋尖因残未知形状,应为所佩短剑。
  泉州故城半瓦当
  时代 战国·燕
  来源 武清城上村出土
  上:双龙纹半瓦当。半圆形。当面为两龙形物相对,身躯盘曲,头上睛、须、角、发俱全,身上花纹清晰可见,两爪相峙,双尾高扬,较河北燕下都故城出土同类瓦当,画面饱满,更有力度和艺术感染力。
  下:猛虎纹半瓦当。半圆形,当面边轮稍宽,内有半弦纹,中有一只威风矫健的斑斓猛虎,前爪卧地,前身偃伏,后身弓起,虎尾高扬,虎头回望,虎口大张,如闻吼声。具高度的凝练与艺术性,堪称典范。物存天津市文物局单位。
  兰城陶器戳记
  时代 战国
  来源 武清兰城遗址
  兰城遗址约20万平方米,其中出土有十余种饕餮纹、山形纹、双兽纹半瓦当外,还有用磨光黑衣陶制做极为精致的尊和盘,盘内分别刻画或压印有龙纹图案;许多尊和罐上有戳记,如“二十五年陶口”,“二十一年将军口……行”(左图)、“二十年兴生仓”(右图)等,证为燕治下。文物存天津市文物局单位。

知识出处

武清文物图集

《武清文物图集》

本书记述了天津市武清区文物图集的情况。其中包括方史寻绎细钩沉、新石器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绳纹灰陶鬲
相关作品
网带纹灰陶罐
相关作品
弦纹灰陶罐
相关作品
网格印纹灰陶罐
相关作品
夹砂灰陶罐
相关作品
绳纹灰陶罐
相关作品
弦纹高领陶壶
相关作品
弦纹素缘铜镜
相关作品
灰陶船碇
相关作品
灰陶鼎
相关作品
带盖灰陶鼎
相关作品
灰陶豆
相关作品
灰陶盆
相关作品
灰陶弦纹壶
相关作品
双耳灰陶罐
相关作品
弦纹陶壶
相关作品
几何纹铺首陶壶
相关作品
折刀币
相关作品
铁剑
相关作品
泉州故城半瓦当
相关作品
兰城陶器戳记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