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地方武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77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地方武装
分类号:
E158.9
页数:
6
页码:
762-767
摘要:
本章内容主要记述了武清县地方武装在民国初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情况。通过对民国初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地方武装情况的记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武清县地方武装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作用,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武清县
军事
地方武装
内容
第一节 民国初期
一、保卫团
1933年1月成立,辖3队,计9分队,总队加设车队马队各1班,总团长、副总团长由县长、公安局长分别兼任。设总教练1员,队长3员,分队长7员,书记长1员,书记9员,班长团丁夫314名。人员招募考取,枪械饷项按全县8个区分摊。经训练,分配各区驻防。5月,“榆关事变”团队失其统驭。6月,保卫团遣散。1934年1月,重新征集团丁301名,恢复保卫团。1936年5月,改编为保安队,辖3个中队,计9个分队,官佐士兵夫271名。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解散,枪支散落民间。该团是一支镇压人民的地方武装。
二、联庄会
民国初期,富裕村庄及县境边沿村庄自行结合,组成联庄会,会长由当地富豪绅士充任。武器以火药枪(火枪)为主,长矛、刃具、木棍为辅。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一、日伪武装
1.武装警察队
1937年10月18日,县治安维持会会长王文琳组织“武装警察队”,并兼任大队长,官佐士兵100名。1938年5月1日,改编为“保卫团”,县知事王文琳兼任总团长,辖3队计6分队,官佐士兵220名。1939年9月25日,改编为“警备队”,县知事王文琳兼大队长,柳世平任副大队长,辖2中队,计6小队,共18分队,官佐士兵222名。1940年4月1日,强化警备队实力,又增编3个中队,共5个中队,官佐士兵518名。王仍兼任大队长,柳世平任副大队长,日军辰森下任驻队指挥官。1942年7月31日,牛惠清调任武清县知事兼警备队大队长。1943年5月,改编为“保安队”,牛惠清兼任联队长,柳世平任副联队长,下辖4个大队。1944年5月,王洪业任武清县长兼保安队联队长,1945年8月22日,王洪业调伪津海道任职,柳世平接任武清县长兼保安队联队长,张万芳(又名张兰圃,绰号张三阎王)任副联队长。
2.防共联合自卫团
1938年5月,组织“自卫团”,以自治乡为团单位,每团33名,每区为一联合自卫团,县为地区联合自卫团,以“剿共”为宗旨。团丁3339名,预备团丁2217名,团丁义务职,费用均由所属乡村支付。1939年4月,抽团丁1000名,组织一总队计两大队,委隋寿臣(县公署翻译)任总队长,柳世平、张翰臣为大队长,赴安次县境内镇压抗日军民。
二、抗日武装
1.河北省游击第六支队
1937年9月,已解散的县保安队第六分队队长郭士明(大良镇人)、副队长王琳(崔黄口西场人)在大庄(今中三村)药王庙组织抗日武装,队伍迅速发展到百余人。随即被国民党改编为“河北省游击第六支队”,郭任队长。1939年8月,郭带河北省游击第六支队1个中队,由北宁铁路南移往北宁铁路北途中,至宝稼营,被县防共联合自卫团大队长柳世平率队堵截、缴械,郭只身去北平从事国民党地下活动。
2.忠义救国军
1938年2月,万窝陈庄地主平自贵收缴地富私枪,组织抗日武装,队伍达500余人,号称“红军”,又称“救国军”。是年5月5日,宝坻县护路辛庄国民党员陈维藩在宝坻县庆功台组织抗日武装,自称“中央直辖忠义救国军”第七路军,陈自任司令。遭日伪围剿后,转至杨家场,继续扩大队伍。平自贵闻讯率部投奔陈维藩,被编为“中央直辖忠义救国军第七路军二师”,平任师长。
是年10月7日,八路军四纵队和冀东暴动队西撤平西,陈部未随西撤,欲从宝坻转战武清,日军获悉用飞机将武清、宝坻交界之青龙湾大桥炸毁,陈部隔河与青龙湾河西岸的日军及伪军柳世平部交战7昼夜。后日军用飞机轰炸扫射,陈部撤至林亭口,日伪军尾随追击,陈部又转至天津北郊朱唐庄,遭受日军堵截返回武清县大黄堡和宝坻县尔王庄一带。陈部几经转战,伤亡惨重,不久,自行解散。
3.人民自卫军北上抗日先锋队
1938年4月,冀中“人民自卫军北上抗日先锋队”司令员朱占魁,委安次县小益村张国义为人民自卫军北上先锋队第十四大队大队长之职,并派张来武清县收编联庄会。张受委后,先后到张标垡、前屯、太子务、大南宫、马庄一带收编联庄会和收缴地富私枪,并在前屯发展抗日武装。不久被编入八路军三纵队独立第一支队十四大队,张国义任大队长。
4.二十七支队
1938年5月,西蒲洼农民边虎臣在北商村教武术,联络该村罗云发等人组织队伍,从联庄会要得步枪十余支,又收缴南陈庄、达子村、安庄、宋台、南商村枪支近百,队伍很快发展到百余人,自称“二十七支队”。不久,边率队投奔驻前屯的人民自卫军北上抗日先锋队第十四大队。
5.抗联二十七支队
1938年5月,小十百户村原在江西督军陈光远部下任旅长的旧军人李天云,在村组织抗日武装,队伍很快发展到500余人。活动在北宁铁路以南的“华北人民抗日联军”二十七支队司令员魏大光派黄振行与之联络,李率部投奔,编入二十七支队。
6.武宝宁武工队
1944年9月,武宝宁联合县派出由刘宪华、王喜民、纪忠等组成的武工队,以天津县季庄子为立足点(季庄子当时属宝坻县),活动在梅厂以南的大吕庄、南王平、栖凤台、大张庄一带,武工队发展到12人,秘密开展工作。
7.路南游击队
1939年4月,武(清)安(次)永(清)游击队组建,荣振华任司令员,刘凤泉任副司令员,曾到武清县六道口等村收编自卫团。
8.武清武工队
1944年11月,香武宝联合县工委决定成立武清武工队。1945年1月,武清武工队组成,宏声任队长,有警卫员王铁华,队员向荣、王士林,后又调入荣国。武清武工队开始以香河土门楼一带村庄为立足点,向安平以南、河西务以北和北运河以东齐庄、白庄、段庄、邵庄一带突击开辟工作。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奋斗,开辟了百余村庄。这时武工队已有发展,分4个组活动:一组在河西务以北,安平以南,董兆华任组长;二组在北运河以东,下伍旗以西,齐庄、段庄、邵庄以南,由田悦任组长;三组在后巷一带,由鲁夫任组长;四组在崔黄口以北,下伍旗以东,由王士林任组长。
9.路南武清县大队
1944年9月,晋察冀边区冀中九地委决定开辟武清县,调分区主力部队二十四团一连,创建路南武清县大队。创建初期,有指战员150名。孙文修任大队长,王铎任副大队长,赵文彬任政治主任,李森林任政治副主任。
1945年3月,孙文修调走,王铎任大队长,胡大方任副大队长,工委书记胡克三兼任政委,王宪洲任副政委,李森林任总支书记。政治主任赵文彬在战斗中负伤,去后方休养,4月,胡大方调走。5月,王铎在小马场战斗中牺牲。6月,上级派王玉清任大队长。8月13日,县大队在完成开辟武清地区后,改编为冀中主力部队三十八团一连。后由武清县一、二区小队重新组成县大队,苗好古任大队长,胡克三兼政委,宋玉林任副政委,杨庚任总支书记,张瑞增任特派员。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
一、国民政府地方武装
1945年11月21日,国民党三十四集团军第一突击队第六支队支队长郭士明,将伪县保安队联队长柳世平枪杀在伪县公署内。国民党武清县长王新民即将日伪县保安队改编为县“自卫总队”,王兼任总队长,张万芳任副总队长。下辖6个大队共1500人。
1947年8月8日,自卫总队改编为“武清县民众自卫团”,县长于希贤兼任团长,王子仁任副团长。1948年5月13日,武清县民众自卫团及各区队,被改编为“河北省保安二十四团”,辖3个营和搜索、机枪、骑兵3个独立连,共约1600人。由县长仝文斗任上校团长,王子仁任中校副团长。是年9月,又改编为国民党暂三军三○九师九二五团,调往昌平县。
二、民主政府地方武装
1.路北武清县支队
1946年1月,中共武清县工作委员会和办事处正式成立。是月底,武宝宁联合县撤销。2月,县工委把三、四区区小队合编为武清县支队,共60人,钟群任支队长兼指导员。3月,中共武清县委成立,县委书记田进良兼任支队政委。7月,县支队改为县大队,县委书记李尚武兼任政委,刘震东任副政委,马占林任大队长,李兴华任参谋长,县大队扩大到3个连。
1947年9月,县大队改编为冀东第十四军分区警备四团。1948年1月,又改为第十五军分区警备三团,王全荣任团长,李尚武兼政委,丁连捷任副政委,驻武清坚持斗争。
1948年4月,警备三团调离武清,留下1个(第四)连及副政委丁连捷,重新组建县大队。县委书记刘琏兼政委,丁仍任副政委,刘玉春任大队长。两月后又扩充到3个连。
2.凤河大队
1947年8月,根据冀东十四地委指示,县委决定建立运河西部工委,并将六、十区区小队合编为“凤河大队”,宋文波任大队长,工委书记石国珍兼政委,十区代理书记王树谦兼副政委。
3.津武县支队
1946年9月8日,天津县与路南武清县合并为津武县,将原两县大队合编为津武县支队,辖5个连。不久,调给冀中新建七十七团4个连,留1个连,与各区小队重新组成津武县支队,辖3个连。支队长由县长张景伯兼任,副支队长谷振海、黄松、周大圈,政委由县委书记胡克三兼任,副政委王俊峰,总支书记张育才。
1946年12月,副支队长谷振海、黄松调走,总支书记张育才调胜霸支队任职,副政委王俊峰代理副支队长。
1947年1月,津武县支队改为津武县大队,李众仆由冀中七十七团调任副大队长,5月,李调走,上级又调赵殿英任副大队长。6月,津武县大队改名为津武县独立营。营长由县长张景伯兼任,政委由县委书记阎健兼任,副营长赵殿英、李忠林,副政委王俊峰,特派员赵刚。9月,副营长赵殿英调走。12月,营长由县长王平、政委由县委书记张扩兼任,副营长李忠林、副政委王俊峰调走,张育才由七十七团调任副政委。
1948年7月,葛凤翔从分区教导队调任第一副营长。11月葛调走,调马克山任副营长。12月,一连改为津武县中队,与4个区小队组成“战地治安团”,由县委副书记王玉任政委,主要活动在津郊。二、三连被编入补训旅,主要任务是准备收容解放天津时的国民党战俘。
1949年1月14日,解放天津时,津武县中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作向导。天津解放后,于1月21日奉命调永清县城,被编为分区教导队。原津武县独立营二、三连,“天津战役”时,活动在津郊双口和王庆坨一带,做后勤支援工作。1月后被改编为分区警卫营和教导队。
4.武清县大队
1949年3月,编入分区教导队的部分原津武独立营指战员,又重新组成武清县大队,方玉明任大队长,马克山任副大队长,县委书记何济民兼任政委,苏德峰任副政委。建队初,兵力为一个加强排,以后又将各区小队纳编,共150人,分为3个分队,主要任务是清剿肃匪。10月,县大队建制撤销,改编为天津军分区独立营。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